“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任务群教学:以《改造我们的学习》为例.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992941 上传时间:2024-04-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任务群教学:以《改造我们的学习》为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任务群教学:以《改造我们的学习》为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任务群教学:以《改造我们的学习》为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任务群教学:以《改造我们的学习》为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任务群教学:以《改造我们的学习》为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任务群教学:以《改造我们的学习》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任务群教学:以《改造我们的学习》为例.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任务群教学:以改造我们的学习为例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的学习任务群是“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其人文主题是“理论的价值”。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体会和把握科学文化论著表达的特点,提高阅读理解科学文化论著的能力”,厚植“思维的发展”这一核心素养。单元选文经典、思想深邃、论述严谨、批判性强,对高二学生沉浸文本、把握论述主张,进而在单元研习中切实提升理论思维品质与对论著的欣赏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在单元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与写作理性思考的品质,成为突破教学难点、达成单元教学目标、培植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一环。一、任务群单元教学视野下的单篇教学规划(一)单元整体规划1

2、.单元教学导图感受思想的力量U主任务:撰写一篇关于“人的怜悯心是否与生俱来”的议论文,要求能够体现比较深入的理性思考H一子任务I:理解单元选文思想内涵,把握其论说之所以充分有力的关键。子任务2:围绕“人的怜悯心是否与生俱来二展开思辨,发表见解I本单元尝试通过绘制思维导图、迁移形式逻辑的既有知识、补充相关的历史背景等方式,为学生搭建提升“逻辑思维”的支架,在逐层把握文本核心观点、重要概念及其阐释方式的同时,按照能力层级,依次提升学生对重要概念、核心观点、论述逻辑、论述策略等方面的理解,进而尝试依托“思维品质”的提升,提升学生对理论文本的鉴赏能力与写作能力。解读核心观点(2课时)把握论述层次(2课

3、时)探究论证策略(2课时)识别、理解重要概念梳理文章结构,把握核心观点读懂文章的论辩逻辑结合写作背景与作者身份,在比校中深入理解核心观点结合文体特点与作者个性,感受理论文章的语言风格结合“读者意识”理解论证素材的选择单元梳理(1课时):从读者阅读到作者思考写作指导(1课时):深化理性思考2.单元教学目标新课标在关于“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学习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教学提示”中指出,学习理论文章就是要“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学习体验概括、归纳、推理、实证等科学思维方法”o单元的编写意图、定位、设计思路和教学目标都对应于上述总目标。(I)查阅课文相关资料,把握写作背景与

4、说理对象,体会理论文章的现实针对性、批判性与对实践的指导性。(2)通过明晰重要概念,把握文章的核心观点,认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3)梳理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分析驳倒论敌的策略,把握论述问题时辩证的思维和严密的逻辑。(4)分析文章在选择和运用论证材料方面的特点,探究影响论证材料选择与使用的因素。(5)分析理论文章准确、严密的语言特点,感受不同作家的语言风格,把握理论文章使用语言时的“读者意识”。(6)梳理积累理论文章的阅读与写作方法,学会运用理性思维深入思考,并能有理、有据、有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二)课时教学分析1 .课时教材分析本课时为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

5、时教学。根据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展现“理论的价值”,两个单元在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方面、在关注学生逻辑思维与表达上是一脉相承的。之前积累的形式逻辑知识在本单元的研习上能够帮助学生领会“语言逻辑的力量”。本单元选文理论性、学术性强,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的阅读经验又可供借鉴、迁移。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以学生阅读乡土中国的经验为学习起点,以“为课文撰写一则导读”为情境任务,提升学生对理论文章发现并理解重要概念的能力。针对学生在完成任务时表现出的对文章核心观点阐释比较空洞、更多关注文题和观点中出现的概念而忽略在论证过程中出现的重要概念这些学习困境,结合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有针对性地突破难

6、点。继之以改造我们的学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实践”这一主要概念内涵与外延是否一致的讨论,结合形式逻辑的相关知识,加深学生对“概念”在理论文章写作和解读过程中重要且独特的作用。这是本单元后续“核心观点的确立”“论述层次的展开”“逻辑策略的运用”“论述语言的特点”“论证素材的选择”等教学内容展开的基础和起点。2 .课时学情分析理解思维严谨的理论文章中的概念,学生有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中形式逻辑的学习基础,对逻辑的相关概念与地位有一定的了解;学生阅读乡土中国社会科学论著,有一定的解读理论文章、把握重要概念的阅读经验。本课作为单元学习的第一课时,教师帮助学生迁移乡土中国中的

7、既有经验,明确把握重要概念对于理解核心观点的重要作用,探究找出重要概念并准确理解重要概念的阅读方法,为学生能在后续课时结合历史背景、写作意图、文类特点整体把握文章中的重要概念并探究“界定概念”在文本中的价值做好能力和意识上的铺垫,力求在课上、课下的学习活动设计与推进过程中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达成对其逻辑思维发展、语言梳理整合与当代文化参与的正向促进。(三)课时学习目标与重难点1.课时学习目标(1)迁移阅读乡土中国等理论作品的经验,通过识别、理解重要概念,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充分认识聚焦概念读通理论作品的作用。(2)探究比较不同类型的理论作品中概念阐释的特点,发现并理解科学与文化论著中概念

8、内涵与外延的普遍性与特殊性。2.课时学习重难点课时学习重点在于对文章中的重要概念做出识别和理解。课时学习难点在于探究科学与文化论著中概念内涵与外延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二、课时教学过程任务一:活动预设1:依托课前预习,谈谈我们在自主阅读课文改造我们的学习时遇到了哪些困难?有哪些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分享阅读经验。要求梳理阅读经验,罗列阅读困难,分享应对方法。遇到的困难包括文本长、理论性强,对当时历史环境的隔膜等。主要的克服方法包括查阅相关资料、对文本进行分层概括、反复阅读等。依然存在的问题是对文章主张、材料运用和内在逻辑等一知半解。教师点拨:迁移乡土中国的阅读经验,聚焦概念的识别与

9、理解。阅读乡土中国,要注意聚焦书中的重要概念,把握全书的逻辑思路,了解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学会根据阅读目的选择阅读方法,积累阅读学术著作的经验。如“礼俗社会”“差序格局”“无讼”“无为政治”等,这些重要概念都是作者从大量的田野调查材料中提炼出来的,用以归纳某些现象,并从理论高度解释这些现象。聚焦重要概念、辨析概念间的联系,掌握阅读学术著作的钥匙。任务二:活动预设2:“重要概念”的识别。文章出现了哪些重要概念?我们是依托哪些表征判断概念是否重要?学生活动:容易找到的概念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主观主义(的态度)或缺点”;容易忽视的概念有“学习方法”“学习制度”“矢”“事实”“真理”“实践”

10、等。学生讨论梳理、相互启发,小结识别重要概念的方法包括: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文中有具体阐释的、充分体现文本脉络的、与文章标题或论题直接相关的等。由此师生达成共识,梳理出本节课的重要概念: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主观主义的态度、中国革命实践、学习制度、学习方法等。教师点拨:重要概念区别于一般概念而言是有主次之分。改造我们的学习这篇文章主张要改造党的学习制度和学习方法。基本原则是要树立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确态度,将马克思主义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毛泽东提出“改造我们的学习”的具体方法是研究周围的环境,研究中国的历史,理论联系实际。在初读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文章的外部表征,初步辨识出“重要概念”。

11、任务三:活动预设3:小组讨论,深入文本,把握概念内涵:学生刚刚找到的“学习方法”“学习制度”“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主观主义的态度”“事实”等这些重要概念,哪些概念的内涵较容易把握,哪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比较清晰。学生活动:文章第11页对“实事求是”“有的放矢”“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有直接解释,解读具体语言可以明晰这些概念的内涵和关系。文章第三部分“为了反复说明这个意思,我想将两种相互对立的态度对照着讲一下”,可以明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和“主观主义的态度”的关系,并借由对已经确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的内涵,明确“主观主义态度”的意思。教师点拨:明内涵、析关系,可以帮助我们通过重要概

12、念把握文本的局部内容。任务四:活动预设4:文章既然是主张“改造我们的学习”,为什么在“态度”上花费大量笔墨?“学习制度”“学习方法”和“态度”之间是什么关系?学生活动:通过第9页、第10页相关文本细读可知,“态度”是决定“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背后的东西,只有端正“态度”才能改造“方法和制度”;通过文末三条建议的细读可知:“学习制度”和“学习方法”并未做全然清晰的分类叙述,但是制度是方法的保障。教师点拨:理解重要概念要做到:找到文中对重要概念的界定或解释;梳理重要概念之间的关系;探究重要概念在文本语境中的针对性。通过明析重要概念之间的层级关系,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思想。三、课时作业设计(1)比较改

13、造我们的学习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三篇课文中“实践”与“真理”两个概念的异同,进一步探究理论文章的针对性。(2)迁移课堂所学并查阅背景资料,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一文中出现的重要概念对于理解核心观点所起到的作用。四、课时教学反思高中是学生形成和发展科学素养的重要时期。随着逻辑思维能力的不断增强,高中生开始从感性认知向理性思考过渡。在这一阶段,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科学论著的基本方法,对于他们发展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都是极为必要的。理论文章中重要概念的识别和理解,会成为适用于学生后续自主阅读单元文本的重要方法,也会成为比较文本与文本、单元与单元间内容主张的相关性和差异性,以深入理解文本核心主张的重要工具,为学生能深入解读核心观点、把握论述层次、探究论证策略打下基础。围绕“感受思想的力量”这一单元研习主题,通过聚焦重要概念,梳理与比较、反思与归纳,了解文章观点形成的历史背景,体会理性探索的精神,拓展文化视野和文化胸襟,学习理论作品观点明确、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表达。通过单篇至单元的整合式任务群教学,从思想观点、论述方法、思维方式、语言表达等方面科学地看待社会发展与社会交往的关系,感受理性思辨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