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激发乡村振兴活力”专题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激发乡村振兴活力”专题调研报告.docx(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激发乡村振兴活力”专题调研报告根据20XX年协商计划安排,为贯彻落实XXX总书记视察XX“4.27”重要讲话和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市政协以“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激发乡村振兴活力”为内容开展专题协商,并由市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黄建宁率调研组,先后深入我市乐业县、XX县,赴区内的来宾市、贺州市以及区外的安徽省芜湖市、铜陵市等地开展课题调研和考察,学习借鉴兄弟省市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我市农文旅融合发展具有较好优势 (一)农业特色优势显著。XX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农业特色优势鲜明,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山水田园景观,丰富的长寿养生资源,是“中
2、国芒果之乡”、“茶叶之乡”、“八渡笋之乡”、“茴油之乡”、“灵芝之乡”、“沙糖桔之乡”、“兰花之乡”,有机农产品面积居全区第一位,全市已发展形成了13个国家级、7个自治区级、56个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品牌农业和特色完全具备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独特优势。目前,全市已经初步打造了以右江河谷休闲农业集聚区、XX芒果产业(核心)示范区、XX茶山金字塔为核心,辐射带动右江区福禄河国家湿地公园、XX市鹅泉景区、XX浩坤湖景区等涵盖12个县(市、区)的特色农业旅 游项目。彝族 浩坤 麦编(二)人文资源底蕴深厚。XX人文历史资源内涵丰富,以骆越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以XX起义纪念园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句町
3、古乐、布洛陀文化为代表的民族民俗文化底蕴深厚、独具品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特别是我市各少数民族节庆文化活动众多,集会盛大,极具打造潜力。目前,全市已打造了布洛陀文化旅游节、壮族“三月三”、瑶族盘王节、苗族跳坡节、火把节、传佬族尝新节等节庆品牌;打造了XX鹅泉、旧州、湖等景区及周边地区一批田园风情的农家乐和绣球、壮锦、花篮等一批创意农业文化品牌。同时,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完整,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9项、自治区级非遗项目147项、市级非遗项目215项、县级非遗项目1724项,数量居于全区各市前茅,非遗文化与旅游、乡村振兴结合发展成效明显。 (三)旅游配套日臻完善。近年来,我市多措并举推动
4、文旅产业发展,深入挖掘了XX文旅“红色高地、壮族圣地、南国边地、天坑绝地、长寿福地、文化园地”六张闪亮的名片,精心打造了“右江区一XX县一乐业县“长寿养生之旅、“XX市一XX县一田阳区”右江河谷休闲农业观光之旅、“德保县一XX市一XX县”边关风情之旅、“田林县一XX县一西林县”少数民族风情之旅、“右江区一田阳区一XX市一乐业县一XX县非遗文化体验之旅等五条主题鲜明、风格各异的乡村旅游线路;同时,围绕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新建(改扩建)了一批游客集散中心、村级公 共服务中心、旅游厕所、XX旅游直通车项目服务网点等,发展住宿餐馆企业20XX8余家(其中星级宾馆30家),旅游各项配套设施日臻
5、完善,为我市农文旅加快融合发展的创造了有利条件,发展前景广阔。(四)政策扶持优势叠加。我市享受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XXXX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等叠加政策扶持优势,旅游市场广阔,粤港澳大湾区、东盟国家以及XX区内外旺盛的乡村旅游需求,都将成为有力助推我市农文旅发展的潜在优势。20XX年,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大力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提出文化强市,高质量发展旅游的理念,出台了XX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制定了XX市提振旅游消费促进旅游业恢复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市级财政还设立了旅游发展专项资金,这些都为XX农文旅融合发展营造了较好的政策环境。 (五)综合区位优势凸显。XX已形成高铁、高速、
6、水运、航空、口岸相配套的互联互通网络,成为了国家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和“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城市之一,处于中国与东盟双向开放的前沿。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840公里,居全区各市第一,年内将实现县县通高速;100%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14790公里农村公路如玉带环绕山间,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日渐完善。未来,随着黄桶一XX、云南文山一XX防城港铁路,南百高速“四改八”、右江航道“三改二”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成,XX的区位交通优势将会越来越明显,必将成为具有吸引力的体 闲旅游度假目的地。二、我市农文旅融合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一)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市注重发挥历史文化、民族资源和生态资源等
7、优势,积极围绕“壮美红城千姿XX”形象定位,按照“选好点、做好面、连成片”的工作思路,以“文旅+”融合发展为抓手,积极调动乡村物产、土地等资源,开发旅游产品,增强乡村旅游吸引力,培育打造乡村旅游新业态,有力推进了全市农文旅融合发展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十三五”期间,全市乡村旅游累计接待游客12.99亿人次,实现旅游消费8620.74亿元,乡村旅游成为XX旅游发展的一大亮点、助力脱贫攻坚的有力抓手。截止目前,我市共有XX特色旅游名县3个(XX、乐业、XX);国家3A级以上景区45家,XX星级乡村旅游区24处,自治区级生态旅游示范区8个,星级农家乐44家,XX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6家、全国
8、特色景观旅游名村1家、XX特色旅游名村3家、XX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名村名屯2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3家、XX农业旅游示范点14家。 一是以文旅融合为抓手助推乡村振兴。编制了XX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20XX2030)和XXXX市红色旅游发展规划(20XX-2030)等乡村旅游顶层规划。成功争取到中央预算内文化旅游提升工程项目9项,总投资12918万元。XX“泗水缤纷”田园综合体、古榕江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度假区等一批乡村旅游重点 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右江河谷休闲农业集聚区、芒果产业(核心)示范区等一批休闲农业集聚区逐步形成。二是重点实施“红红”组合打造旅游线路。利用高铁逐步与滇黔桂接合部城市进行
9、互相链接机遇,精心打造右江缅怀红七军之旅、左江追寻红八军足迹之旅两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合力建设好“左右江红色旅游区”。同时,坚持“红绿”“红土”红彩结合,将XX丰富的红色资源与自然生态、民俗、民族文化等资源相结合,长寿养生体验之旅、奇山秀水休闲之旅等旅游线路日渐走俏。三是实施“旅游+”“+旅游”发展战略,创新产业融合模式。积极推动乡村旅游与特色小镇、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田园综合体等协同建设,与农业、林业等行业融合发展,不断完善乡村旅游的配套设施,丰富乡村旅游的产品内涵。如,XX县浩坤村依托浩坤湖旅游景区开发建设,聚集人才、资金、资源等要素,推动浩坤村由大石山区的“穷山沟”蜕变成现在的“桃花源”,
10、吸引全国各地游客纷纷前来旅游观光。四是通过扶持传统工艺促进非遗发展。创新非遗传承模式,扶持传统工艺,畅通生产、流通、销售等渠道,推动非遗生产性保护。目前,全市重点建设非遗企业8个,其中: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4个、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单位2个,覆盖脱贫人口2500人,实现脱贫户年人均增收2000余元,成为推进乡村振兴重要抓手。(二)存在问题 我市农文旅融合发展具有独特的地方优势,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成效。但从总体上看,我市农文旅融合发展起步较晚,尚欠火候,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与乡村振兴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不相适应,还有许多突出问题亟待解决。1.缺乏高层次规划
11、和引领,档次品味不高。我市农文旅融合发展还缺少高层次规划引领,资源开发未形成有效合力。目前已建成的乡村旅游区(农家乐),发展规划主要由当地旅游部门指导,业主自己规划设计,开发重规模缺质量,档次品味低,发展规模和定位不清晰,品牌意识淡薄。此外,部分乡村旅游开发存在盲目性,注重眼前利益,缺乏长远打算;部分乡村旅游开发人工痕迹明显,缺乏文化底蕴,城市化倾向严重影响乡村旅游特色。2 .乡村旅游与开发模式单一,知名品牌不多。我市大部分星级乡村旅游区(农家乐)主要由农民自主开发再由政府引导和增加投入建成,多为“公司+农户”“农民合作社+农户”等开发模式,功能不完善,产业规模小,产品单一。此外,乡村文化传统
12、和民俗资源开发不足,项目缺乏深度开发设计,休闲度假、保健养生、户外运动、精品民宿等旅游新业态发展缓慢,研学旅游、红色旅游等“商养学闲情奇”等新业态拓展不够,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缺少知名旅游品牌,客源市场主要为城市周边,外地客源稀少。 3 .农文旅发展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不强。我市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每年配套安排1500万元(其中市本级经费仅600万元),在全区设区市中属于较低水平,无法充分满足文化旅游发展及宣传推广工作的需要。此外,通往景点的道路等级不高,旅游舒适性不 够;交通集散体系还不完善,部分景区及周边区域拥堵不畅;公共服务设施滞后,一些景区景点、道路、住宿、餐饮、停车位、卫生设施、旅游标
13、识系统等公共配套设施还不能满足要求;运用现代科技的能力还不足,智慧服务水平、农产品展销、地方文化特色展示等配套功能尚待进一步提升。4 .农文旅项目宣传力度不够,文旅氛围不浓。我市在农文旅项目包装策划上还不够,专业的推介宣传和营销不足。特别是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的“农文旅”项目开发设计不深,市场发掘不够,推介宣传不精准,推介宣传环节缺乏整体筹划等,导致市场回报率不高。其次,激励扶持力度还不够,企业和从业者拓展“农文旅”市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农文旅文化氛围不浓。5,农文旅专业人才缺乏,人员素质不优。目前,我市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均为当地留守农民,受文化知识水平限制,整体素质不高,加之缺少系统培训,总体
14、上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较低。此外,全市相对固定从事导游工作人员只有30人左右,且人均收入偏低,高校培养的旅游专业人才存在“引不进、留不住”等问题,导致在农文旅项目服务体系建设上,如环境整洁、居住洁净、餐饮卫生、安全方便、设施保障、接待人员礼仪和素质等方面,缺乏专业人员指导,档次难以提升。 6 .农文旅市场监管乏力,管理标准不一。我市农文旅市场监管存在多头管理、权责不清现象,乡村民宿、餐饮等行业标准执行和监管有待完善。一方面,旅游市场监管涉及多部门,各级文旅部 门对相关要素市场的监管手段有限,致使文旅部门“大市场职责”和“小市场权限”的矛盾日益突出。另一方面,新业态监管权责不清,如建设运营玻璃栈道
15、、漂流等高风险旅游项目面临着监管职责不明、建设标准缺乏、经营资质管理滞后等问题。7 .缺少龙头企业示范带动,精品打造不力。特色旅游产业要实现真正全产业提质、升级,有必要引进有条件的龙头企业进来带动引领,在全域旅游的概念下打造几个精品景区,只要市场还在,就一样可以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目前,我市的特色旅游项目(包括农文旅融合发展项目)开发,还缺少有实力的龙头企业示范带动,没有建立专业的农文旅研究机构和研发团队,精品景区打造乏力,行业整体品位难以提升。三、加快推进我市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农文旅融合发展是当前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适应市场的必然选择,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
16、具有重要作用,不仅提升了乡村地区经济效益,还对乡村生态环境的改善起到了不小的助力。为此,针对当前我市农文旅融合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坚持高起点规划,强化全市农文旅融合发展整体规划。一是注重全景式规划。坚持全域旅游理念,发挥好规划引领作用,专门聘请农文旅融合发展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和自然资源、水利、农业、文旅、科技、交通、市场、工信等部门的专家及“农文旅”业界的精英人士组成规划编制组,在深入调研、全面科学分析论 证的基础上,编制完善全市农文旅融合发展总体规划,使规划更具前瞻性、周密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二是注重特色化发展。深度挖掘XX资源特色和文化遗产,依托区位、资源、环境
17、、产业等各方面优势,积极引导乡村旅游特色化竞争、差异化发展,保持乡土本色,突出田园特色,避免城市化倾向和不合理开发,形成山水田林湖一体化保护和高效利用的科学布局。如,借鉴铜陵市义安区西联镇犁桥村“艺术振兴乡村”工程模式,邀请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在XX周边打造12个艺术村落示范点,用艺术氛围吸引人,打造特色民宿留住人,形成了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景和体验,吸引了市民及外地游客慕名“打卡”。三是注重合理化推进。根据当地“家底”情况,设定合理发展目标,突出重点、做好布局、划好片区,避免盲目求全,一哄而上、全面开花。建议市级层面重点推进23个精品乡村旅游示范景区,各县(市、区)重点打造1个精品旅游示范景点
18、,确保出精品见效益。同时,建立健全相关协调机制,由文旅部门牵头对重点示范景区建设开展经常性会商,确保资金、人才、用地等各项资源都集中向示范点倾斜,齐心协力打磨出XX精品特色旅游品牌,推动我市建成国家全域乡村旅游示范市。 (二)坚持精品化塑造,全力打造特色农文旅体验精品项目。一是深挖农业旅游资源,打造“旅游+农业”精品项目。发挥XX农业特色先天优势,大力发展创意农业、休闲农庄,着力打造高品质的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区、乡村旅游标杆示范项目、田园综合体 项目等,实现从农业观光型向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参与教育综合型转变。如,借鉴推广乐业县甘田镇高山蔬菜基地建设经验,抓住深百对口帮扶合作机遇,引进深圳龙头企
19、业到我市与当地政府、企业合作,对XX茶山金字塔、右江区芒果产业(核心)示范区、乐业万亩猱猴桃基地等农业旅游项目进行提级改造,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二是依托XX深厚的人文资源,打造“文化+旅游”精品项目。充分挖掘XX文化潜力,将红色文化、边关文化、历史文化、民俗节庆文化、非遗文化等多种资源优化整合起来,剔除糟粕,传承精华,加以适当的设计包装,着重推出一批较为成熟、具有浓郁XX特色的乡村文化旅游精品项目。如,将乡村旅游与“左右江红色旅游区”建设结合,打造好XX县百谷村、真良村、XX县彩架村等红色文化村;将乡村旅游与非遗文化传承相结合,打造“非遗文化村”等主题品牌村;将乡村旅游与特色民族节庆文化相结合,
20、打造周期性节庆文化旅游”爆点二三是用好XX丰富康养资源,打造“旅游+康养”精品项目。充分利用XX丰富长寿康养资源,打造生态体验、生态康养、生态旅游、森林养生、田园养生、文旅养生等综合康养精品项目,促成以观光休闲为主体的乡村旅游市场向以度假居住结合观光、休闲、体验、养生为核心的度假市场转变。如,借鉴安徽芜湖市繁昌区慢谷旅游度假区经验,在XX市县区周边风景秀丽的乡村打造12个康养旅游度假区,遵循“慢调生活、健身休闲、农耕体验、美食养生”的理念,规划设立高品质房车露营地、星空帐篷、乡村民宿 等新兴业态,满足游客沉淀心灵、享受生活、体验“闲情逸致”的需要,打造“候鸟式养老”旅居地。旅游标识系统等公共配
21、套设施 游、购、娱” 一条龙服务的产 提升服务水平。按照乡村旅游 (三)坚持规范化建设,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提升服务水平。一是释放政策红利,加大投入力度。充分利用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XXXX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等政策扶持优势,把握好乡村振兴各类政策向乡村旅游集聚区倾斜叠加的机遇,借鉴云南、贵州等省份经验,有针对性地制定务实管用措施来提高争取中央转移支付的主动性和精准性。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双重机制,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引进战略投资者,强化民间、企业、海外等多元投资主体,形成多元化资金投入格局。二是完善配套设施,提高旅游舒适性。加快推进A级景区、乡村旅游重点区域与高速公路、国省干道
22、的连线道路建设,重点改善通往目前运营较好的乡村旅游景点、景区的交通条件,提升出行的舒适性,吸引更多的游客。在旅游强镇、特色镇和重点旅游景区建设游客服务中心,着重加强对乡村旅游景区景点的住宿、餐饮、停车位、卫生设施、驿站、观景台、建设和维护,尽快形成“食、住、业服务体系。三是健全工作机制,发展规划总体部署,加快制定行业服务质量标准,完善智慧服务、农产品展销、地方文化特色展示等配套功能设施和信息化装备水平。加快智慧旅游建设,开发运用乡村旅游APP等,为游客提供便利服务。进一步理顺旅游工作的体制机制,完善旅游综合执法 体系,解决好农文旅市场监管多头管理、权责不清问题。推动组建XX农文旅产业联盟,设立
23、旅游发展基金,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更好推动旅游产业规范化、市场化发展。 (四)坚持市场化运作,塑造多元化的农文旅特色经济业态。一是开发精品线路,发展“线路”经济。结合农业三产融合示范园区、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依托我市已打造的五条特色乡村旅游线路和知名旅游景区、景点,对沿线休闲农业项目完善设备、提升品位、丰富内涵,开发2-3日行程的精品线路,积极打造适宜游客物质和精神需求的休闲农庄、农家小品、乡情活动,引导周边农户参与接待和服务,有效推动“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二是开发文创产品,发展“小镇”经济。借助特色小镇建设的契机,规划打造文旅产业,挖掘开发生态自然型旅游产品和度假产品多样组合
24、,深挖延伸融合产业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和社区功能,促进叠加效应,推进融合发展,以丰富集镇化建设内涵,壮大“农文旅”经济。三是开发游乐项目,发展乡村“夜经济”。将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与地方传统习俗结合起来,与当地民族美食结合起来,大力开发民间娱乐活动,发展乡村“夜经济”。依托优良的自然环境和优美的山水风光,在已建成的星级乡村旅游区(农家乐),开发戏曲、舞台表演等夜娱项目。四是开发休闲食品,发展“后备箱”经济。加快休闲食品分拣、加工、包装、销售,充分利用XX芒果、沙糖桔、弥猴桃等传统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努力推出一批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名优特农产品。发展“后备箱 经济”,谋划“农产品托运经济”,让游
25、客在XX观光游览的同时,带走本地更多质优价廉的农副产品,实现全市“农文旅”资源的转化增值。 (五)坚持品牌化打造,做好农文旅项目的营销推介活动。树立乡村旅游品牌意识,创新营销推介方式方法,不断拓宽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一是拓展旅游营销渠道。充分发挥抖音、快手等新媒体营销优势,开发利用“XX文旅云”等新平台宣传XX乡村文化旅游工作,宣传各景区景点和优惠政策、推送旅游攻略等;充分发挥旅游专业协会的作用,摸清家底,整合信息,引入“农业+”理念,积极与各类电商平台接洽合作,完善市场对接渠道,帮助农文旅的农产品和农业园区更好地走向市场。二是办好特色节庆活动。依托XX丰富民族特色节庆活动,将节庆活动与“农文
26、旅”深度融合,办好节庆活动和主题采摘休闲体验活动,通过“旅游+”的模式打造周期性旅游爆点,形成贯穿全年的宣传声势。三是加大媒体宣传。拍摄旅游形象宣传片,积极通过电视、网络、微博、微信、抖音等各类媒体,开展长效宣传推介。以“吃、住、行、游、购、娱”为切入点,挖掘XX本土人文特色和乡土风情,深度介绍全市各地风景名胜、旅游景点、文化饮食、民风民俗、地方历史。四是举办主题文旅活动。依托中国一东盟现代农业展示交易会、布洛陀文化旅游节、壮族“三月三”、xxxx芒果文化节等各类展会活动,策划举办XX农文旅旅游产品推介活动等,全面展示和树立XX优质农特产品和特色农文旅旅游产品的品牌 形象。(六)坚持人才引领驱
27、动,提升全市农文旅融合发展软实力。专业人才是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软实力,是文旅产业真正的中坚力量,必须大力进行挖掘和培育。一是积极寻求专家团队的帮助。聘请农文旅融合发展领域专家学者到我市授课和指导,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协调各区域农业、旅游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制定和完善各类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园区规划建设。二是引导高层次专业人才下乡。探索“乡村旅游合伙人”招募和“乡创特派员”等制度,通过完善高层次专业人才下乡的激励政策及产业扶持机制,吸引一批优秀的专家学者、党政干部、投资者下乡创业、开展培训,提升从业人员服务水平。三是培养一大批本土人才。由政府牵头统筹组织我市农业、旅游业、文化产业相关企业选派人
28、员参加文旅产业培训,并与XX大学、XX学院等高校合作建立培训实习基地,加大培训量,为本地从业者提供更多学习技术、行业规范和经营管理方法的机会。四是引进一批“留得住”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通过建立合理的用人留才机制,引进一批“留得住”的懂农文旅产品设计、运营管理和具有营销思维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同时,以XX高速发展的经济和良好的行业前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他们的引领带动作用,不断促进人才返乡、进乡,形成良性的人才机制。附件: 区内外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安徽省芜湖市的经验和做法芜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发展,将其列为该市实施乡村战略五大产业之首,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
29、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扎实推进,全市乡村旅游发展呈现出集群化、品质化发展态势。 (一)建设四个发展支撑。一是强化“系统”支撑,抓共识凝聚。把握全市乡村振兴各类政策向乡村旅游集聚区倾斜叠加的机遇,加快乡村旅游与农业、教育、科技、体育、健康、养老、文化创意、文物保护等领域深度融合,培育乡村旅游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二是强化“产业”支撑,抓双招双引。全方位开展工业遗存、红色资源等文旅新业态资源调查工作,遴选乡村旅游项目纳入全省旅游重点项目工程“512”计划,积极兑现芜湖市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规定,市县两级累计为百余家企业、项目兑现政策扶持资金5000余万元。三是强化“融合”支撑,抓品质提升。加强典型引路,全市首个旅游类市级地方标准乡村旅游集聚示范区评定规范成功出台,大力实施乡村旅游“421”行动,持续打造了“10+N”个乡村旅游集聚区。全市培育并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1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2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3家、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3家。四是强化“创新”支撑,抓品牌推广。践行乡村振兴战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推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稳步推进“皖美好味道”系列工作,开通入(过)境短信业务,构建形成以芜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