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87】倪海厦黄帝内经-三部九候论.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995462 上传时间:2024-04-0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8.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84~87】倪海厦黄帝内经-三部九候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84~87】倪海厦黄帝内经-三部九候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84~87】倪海厦黄帝内经-三部九候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84~87】倪海厦黄帝内经-三部九候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84~87】倪海厦黄帝内经-三部九候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84~87】倪海厦黄帝内经-三部九候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4~87】倪海厦黄帝内经-三部九候论.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经脉别论篇第二十第一节三部九候之脉黄帝问日: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博大,不可胜数。余雁闻要道,以属子孙,传之后世,著之骨髓,藏之肝肺,敌血而受,不敢妄泄,令合天道,必有终始,上应天光星辰历纪,下副四时五行,贵贱更立。冬阴夏阳,以人应之奈何?愿闻其方。岐伯对日:妙乎裁问也!此天地之至数。帝日:愿闻天地之至数,合于人形血气通,决死生,为之奈何?岐伯目: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帝日:何谓三部?岐伯日: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

2、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帝日:中部之候奈何?岐伯日: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帝日:上部以何候之?岐伯目: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藏。故神藏五,形藏四,合为九藏。五藏已败,其色必夭,夭必死矣。帝日:以候奈何?岐伯日:必先度其形之

3、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黄帝说:九针重要的道理,希望能够藏起来,我是绝对诚心地跟你学,绝对不妄泄,不随便给匪人学去。他问人身体里面一定要吻合天地的道理,上要(对应日月星辰,下面要符合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还有阴阳五行的变化,这个(羽TrG变化就很大了,人体怎样适应这种变化?岐伯说这是天地之间最大的道理。黄I弟(帝想知道这天地间的至理,就问这种最大的道理怎样做到让它合于人的形体、籍名XKB通利血气决定生死。yjy人身上有三部九候的脉,我们就用三部的脉诊。为什么有三部九候的脉?Yy这就是天地有四季、方位,地分、天分九野,九野就是有八个方位,

4、人站在中?J间,有东、东南、正南、西南、西、西北、正北、东北、中间,天地之间有九/个等(个方向,对应人有九个脉的地方,所以人又分九脉!上部天在两额的动脉,就是在胆经的悬厘和曲鬓的位置,靠近额角内侧,有一个动脉在这边,这是少阳脉气发的地方,这是天部。上部的地部在人迎脉,人迎脉在喉皿J.咙的两边,这是胃气、胃脉的所行之处。上部的人部在耳朵前面,你摸耳朵前面有一(JV(个脉在动,这是少阳的脉,三焦的脉气。所以头有三候,有三个脉。一个是少阳胆经,A三冲旧一个是胃经的,还有一个是三焦的脉在耳朵旁边。二人身体的中部也分为天、人、地三候。天部是在手太阴肺经经渠的位置,是肺气HFel)的所在。地部的位置在阳明

5、经的合谷穴的位置,大肠的脉气所在;人部在手少阴心经卜Uy的神门的位置,是心脉所在。下部的三候在足厥阴肝经的太冲,是肝气之所在。地部是足少阴肾经的太溪脉,还有人部,在足太阴脾经的箕门穴或足阳明胃经的冲阳穴,我们一般察是察冲阳穴,是胃脉的地方冲阳穴,这是下三部。黄帝问中部的候、中间的是干什么的?岐伯说:头上的这三个脉以候天,天以候肺,地候以候胸中的气,人以候心。这是天、地、人三才的位置上就区分开来。上部察什么东西?天部米候额头额角的气,地部来候口齿,人部来候耳目之气,人部在耳朵旁边,可以知道耳目的气。人很奇怪,如果我们有耳聋、耳鸣,先天聋掉了,耳朵旁边三焦的脉就没有了,因为没有脉气了。这个脉很大就

6、是实症,这个脉很小就是虚症,可以治疗耳聋,你在上面摸他的脉就知道了,就是我们针灸的穴位,耳门、听宫、听会的地方。你不用张开嘴来摸,轻轻摸就可以摸到脉在动,这是上部的人位来候耳目的气。头角的气(悬厘和曲鬓的位置)可以候到脑部去,一般来说,他的脉也是一息四至到五至,如果跳得很快,代表里面阳很亢,巅疾。发巅疾的人,动脉就跳得很快,你给他吃药,不管是用空灵丹,或者是用什么东西,或者是扎针、灸阳跷,或是灸申脉、灸照海,或是下针百会,脉会越来越小,缓下来,缓到一息五至的时候代表他好了。所以说头面上人的精气都在这四个位置上可以察到。因为头上有天人部管我们的脏气,如果说五脏衰败的时候,脸上的气色就会凶,为什么

7、?就是因为这三个脉气没有了。阳明胃脉的气在人迎脉到脸上和头上的脉气通通都没有了。黄帝问知道这三部九候的目的是什么?岐伯说:一定要看他的胖瘦,来调他的气血的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像这种情形我们不需要问他里面的病是什么,你把它血脉调均匀就好了。你看到哪边有瘀血,就把它放出来。看他的看虚实,看外面三部九候这些脉气的所在。直接按照经脉,比如我们知道上部天位的三焦经,地位的胃经,如果人迎脉很大,就知道胃很实。“实则泻其子”去扎内庭,诸如此类的。再比如曲鬓,就是悬颅这个胆经的脉气的地方,实症的话扎阳辅穴,虚症的话去扎侠溪穴,再来调他的脉气。在经脉上面,如果是看到胃经的人迎脉,沿

8、着胃经下来到脚上,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条口、丰隆、解溪等,这边看得出来有青筋,看到有瘀脉,你把血放掉就可以了,让它调他的气脉,你不需要去调里面的内脏,不需要问他的病,把他的脉气一顺,他内脏的病就好了,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五脏败掉了,脸上的气色一定是凶,这个时候都是死候。第二节三部九候之死帝日:决死生奈何?岐伯目: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中部之候虽独调,与众藏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减者死。目内陷者死。我们辨证如何决生死?黄帝问岐伯。岐伯说:(你一定要记得,所谓生和死,

9、只要是生都要顺的:死就是逆、相克的。)第一个“形盛脉细”,体格很高大,很壮,结果摸到脉是细细小小的,这是形和脉不合。”少气不足以息者危”短气这是危险的。所以形大脉要大,形小脉要小。有一个人跑进来了,瘦瘦干干的,形瘦,结果他脉很大,胸中多阳,多气者死,这种都是脉症不合。讲到胸,你就记得是阳的位置。外形跟你的气脉是相同的、相生的,都是好的征兆,不相同,不协调都是有病。三部九候:人分天、地、人三部,每一个部又有三个脉,所以有九个脉,都相失,都不调和,这是非常的危险。不但不调和,有的时候脉没有了,冲阳脉没了,太溪脉没了,人迎脉没了,肺脉、经渠脉也没有了,脉没有了,都是危险的。如果是“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

10、者死”,有的时候你就数不出来,有的时候这边快、那边慢,有时候你摸人迎脉比较快,摸到少阳脉比较慢,摸到三焦脉比较快,它都不调和,也是死,找不出规则来。找不出规则来也是一个症,你摸了半天没有规则,很危险的时候有的地方快有的地方慢,因为不协调了嘛。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凡是目眶、眼眶内陷的通通是死症,因为胃气没了,整个眼眶就是胃在管。帝日:何以知病之所在?歧伯日,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当踝而弹之,其应过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其应疾中手浑浑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其应上不能至五寸,弹之不应者死。是以脱肉身不去

11、者死。中部乍映乍数者死。其脉代而钩者,病在络脉。九候之相应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一候后则病,二候后则病甚,三候后则病危。所谓后者,应不俱也。察其府藏,以知死生之期,必先知经脉,然后知病脉,真藏脉见者胜死。足太阳气绝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这一段最主要讲的是什么?三部九候的脉必须要均匀,相同才是正脉。如果它的脉过小、过大不均匀,都是有病。比如摸人迎脉的同时去摸耳朵旁边手少阳三焦经的脉,两者速度都是相同的,这就是好。如果三焦脉比较快,人迎脉比较慢,或者快慢不均匀的,都是生病。所以,独大者病,独急者病。九个脉只有它一个脉很急,它独大,或者只有一个脉跳得很快,一个脉跳得很迟都是病,一个毒热,一个

12、毒寒,一个陷下者都是病。这一段很好玩,“以左手足弹之不应者死”没有反映就死,这个很方好玩。我们看病人,不晓得可不可以救他,就去抓他的脚。有人说不是抓他的脉吗?不是,先抓他的脚,这是内经在这里给出的诊断方式。这J/种方式又不能讲,内经说匪人勿传嘛,不能讲给病人听,讲给病人听要吓三3源)/死他。如右图所示,我们知道踝裸上三寸是绝骨、四寸是阳俯,第五寸的、/地方(光明穴),你左手压住这个地方,右手中指拿起来一弹外踝裸,左手马上就感应到,一弹就会有反映,超过图中划竖线的位置统统是正常、常人。如果弹了踝裸左手按住的这边没有感觉(左手要把所有的皮肤抓住、握住),一弹外踝裸,气脉在左手按着的地方力量很大,这

13、是跷脉,你弹、弹、弹、没有反应,左手再往脚的方向移动一下握住再弹,如果左手移到接近外踝裸的位置都没有反应,就快死掉了,移到外踝裸的地方没反应就走掉了,这是诊断健康和病危的方式。所谓“弹之不应者”,你左手在光明穴的地方握着腿,右手弹外踝骨的时候,一弹左手有感应,这就是应。弹得不应的,左手移到阳辅还不应,左手继续往外踝裸不断移,越弹脸色就变了,越弹心就悬上去了,完了完了,就是这个意思。正常人弹弹看,一般人弹弹马上有很强的反应,这是出自三部九候的诊断方式。你现在知道了,如果反应,如果你用右手弹他的外踝裸,反应得过五寸以上就是没有病。如果是“浑浑然”,就是真病了,不能至五寸都是病,弹之完全没有反应的就

14、是死症。“应过五寸以上徐徐然者病,这个很难理解,就是我上面刚刚讲的,很简单,你左手握到光明穴的腿部一弹,马上有反应就是昏昏然,就是正常。没有反映,左手得往前移,那就是真病了,就是这个意思,这是死症。如果病人中部的脉忽快忽慢,三部九候,中部的脉就是肺经、心经还有大肠经的合谷穴脉动,时快时慢,这都是死症。如果是中部的脉有“代而勾者”,“代”就是常常变更,原来是跳快慢,一下又变成勾状,这就证明病在络脉,“代”就是变更的意思。三部九候就是互相呼应。如果你摸三部九候的脉,简单的说,你如果是摸冲阳的脉(冲阳的脉是在脚上),摸冲阳的脉再摸太冲脉,这两个都是胃脉,一个脉头一个脉尾,就可以知道胃经胃气的情况。一

15、边很大、一边没有脉,就是阳气往上走了,里面阴实的胃癌或者什么东西阳气没了,实就结住了,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查脉头脉尾,可以知道整条脉的气脉顺不顺利,常人应该是头尾速度是一样的,有快与慢的,病在筋脉上面。原则定下来了,如果是上下若一不得相失就是正常。一候相失就是生病了;两个候,三部九候的脉,两个脉相失是病盛;三个候都有问题就是病危了。“所谓后者,应不俱”,就是没有反映了,查他的经脉,就知道他的病带在哪个地方,我们要查他的脏腑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死。第三节案例:脚外踝骨判疾病“真藏脉现者胜死,足太阳气绝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这一句突然跑出来,其他的都不讲,为什么讲足太阳?这样讲了足太阳,少阳、

16、阳明是不是也该讲?但它又不讲,特别矛盾。所以,黄帝内经就是这样子。但是,你把这段拿出来,嗯,足太阳脉气绝的时候,脚不可伸,因为脉气一直到脚上面去。下面是脉,上面到睛明穴,是眼睛往上翻。我们前面是不是介绍过了?捡到竹简又把它拿到后面来,中医的书就是这样,没有办法。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要动它,保持原装,一动它就更乱了。第四节寒热病、水病、七诊帝日:冬阴夏阳奈何?岐伯日:九候之豚,皆沉细悬绝者为阴,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数者为阳,主夏,故以日中死。是故寒热病者,以平旦死。热中及热病者,以日中死。病风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其脉乍疏乍数乍迟乍疾者,日乘四季死。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七诊虽见,

17、九候皆从者不死。所言不死者,风气之病,及经月之病,似七诊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若有七诊之病,其脉候亦败者死矣,必发啰噫。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从循之。其脉疾者不病,其脉迟者病,脉不往来者死,皮肤著者死。什么叫做冬阴夏阳?在介绍之前,我再讲一个刚刚讲的:“足太阳气绝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很多的太太们说“我的脚没办法弯曲,脚是弓到了,脚本来平常平的,但她的脚却弓起来,不能踩到地上,不能走路,这就是太阳经的脉系要绝,稍微眼睛往上翻一点就是快要绝了,要是眼睛全部往上翻了,那就是绝了,死的时候眼睛都是往上翻的。所以我们中医偶尔做个法医也没关系,中国化

18、学我们不知道,以前我们中医没有那么精细。我讲的化学毒,中药的毒我们是知道的。岐伯解释冬阴夏阳,岐伯说三部九候,人迎脉啊、额头的脉、手部的脉等等,九候的脉全部显现出来,都是又细而且又小,纯阴脉。讲九候的脉,就是全身上下都摸光了,所有的经脉、内脏都查了,全部是玄细的时候,这就叫做阴脉,阴脉就是纯寒的脉,主冬天。一般来说阴症的半夜死。如果是纯热,“盛躁喘数者为阳,主夏”,夏天是白天中午的时候死亡。如果是寒热病,一下寒一下热,就是半夜跟中午的折中了,就是早上了,平旦死。“热中及热病”,都是中焦湿热,还有一些热病、温热的病,正中午的时候会走人。“病风”,因为风而得病的,“日夕而死”,我们讲风就是讲肝脏、

19、肝病,到了黄昏的时候走人。如果是“病水者”,水肿的病人是半夜死。他的脉如果是时快时慢,这是脾脏的脉,时迟时急,就是在一天的“辰戌丑未”四个时辰中间死,叫做日乘四季死,因为这四个时辰是开脾脏的时间。一个病人如果是行肉已脱,身体瘦掉了,肉也没了,皮包骨了,三部九候的脉即使是调顺了,还是死。“七诊虽见,九候皆从者不死,”这也是突然跑出来一段,我们这里把它解释成七种的脉,叫七诊。以前从来没有,以前是五实五虚,很多都是五恶,突然跑出一个七诊,这个是前后文对不上、不搭的一句。刚刚前面讲到,行肉已失的时候,九候脉在还是会死,如果你行肉不失,我们反过来讲简单一点,形肉都在,形没有失,并没有皮包骨,阴阳都还在,

20、即使是重病,这个时候九候的脉都还顺也不会死。所以“形肉”很重要,一个人形伤、神伤就没有救了。”所言不死者”,要是得了风时之症,一些表症,或是女人的月经来的时候,这种病似病非病。比如说一个女孩子,她好好的,突然开始每天恶心呀什么的,你说是少阳症,因为恶心啊,其实她是怀孕。所以孕妇,人是正常的,但是她会显现一些症状出来,你不能把它当成病。色、脉统统有问题、两个都丧失掉的时候,这都是死。死之前必发啰(yu)噫,人如果藏气没了,脾胃的胃气消失了,啰就是打嗝。打嗝的方式是不断、不停地“嗝、嗝、嗝”,这是死症。我们看病、诊断,一定要问他刚开始是怎么回事?现在的病是怎么样子?要把前病,后面的病都要考虑进去。

21、然后再去切他的脉,看他的经络的浮沉,看他的上下从逆,原则上脉正常的一息五至不病,”其脉疾者不病,其脉迟者病,脉不往来者死,皮肤著者死。”这就是断简残篇。这里把它讲出来跟主题有点没关系,最主要是皮肤上,我们会有阳在身上,我们皮肤上出一点点油,尤其是脸上,因为脸是阳之会,胸阳都是往上冲的,所以脸上出油是正常的。哪天你不出油了,或者是手上你摸到皮肤很干涩,两个症状连在一起都是死症,表示阳要绝了。帝日:其可治者奈何?岐伯日:经病者治其经。孙络病者治其孙络血。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脉则缪刺之。留瘦不移,节而刺之。上实下虚,切而从之,索其结络脉,刺出其血,以见通之。瞳子高者,太阳不足

22、;戴眼者,太阳已绝,此决死生之要,不可不察也。手指及手外踝上五指留针。这种病怎么治疗呢?就是三部九候的冬医夏阳怎么治疗?岐伯说筋病者治其筋,十二经络出问题在经上面治,如果孙络病者就在孙络上面治、放血。我们有经,再有络,再有孙络,孙络就是更细的。如果病人是“血病生有痛者,治其经络。”什么叫血病?我们血液循环出故障大部分是外伤,或者是一些跌打损伤的,我们也要治他的筋络,让他的筋络气很顺,他就会好。第五节缪刺法“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脉则缪刺。”缪刺就是在我们十二经的井穴上面,扎针下去放一点点血出来,这是第一个手法。刺完以后,在四肢,尤其是脚上、腿上最多,看到青筋的地方都点刺放一点血出来,这个刺法是就

23、是缪刺。缪刺法的用途,就是治病在表上面,但是不在经络上面。如果我们下在是胃经,接下来很简单,一看是实症扎内廷,虚症扎解溪就结束了。有个人跑过来,说即不是胃经又不是胆经,也不是脾经,这不是捣蛋,找麻烦?病发了不在经络上面。不在经,也不在络,也不在孙络,它就是在那边痛怎么办?就是缪刺法。形瘦但是病一直不进。问他病多久了?回答十年都是这样,没有改变(属久病体瘦,证候不变易)。我们适当用刺法。虽然这个人形瘦,就按照正经的方法来治。“上实下虚,切而从之”意思就是说我们沿着筋络摸他的压痛点,找到压痛点时,就揉搓一下,或者是下针,古代针灸都是这个样子。“索其结络脉”,淤结痛的地方、压痛的地方,可以剌出其血,

24、一般来说,这种都是在经络上面的病。眼瞳往上翻是太阳脉不足。刚刚才讲的是人瘦形不够。现在是太阳脉不够,眼睛往上翻,“戴眼”,整个翻上去看不到了,太阳脉已绝,这个方法都是看死生之要。最后突然跑出一句“手指及手外踝上五指留针”,不晓得从哪里来的,和上文没关系。很麻烦就是这样子,如果有一天谁能找到黄帝内经的全本,或者是找到外经的话,那真是不得了,就看缘份了,搞不好在真人手上,如果真人还活着,到处跑,我到山里面去看看。我们有真人、圣人、贤人吗?真人还在的话,跑出来裸奔,他不受寒暑的节气呀,等于在自然之间,他也不吃东西。这种失落的东西,全部毁掉我想不可能,一定在某个地方,可能在某个人的坟墓或者在哪里很难讲,几千年的东西,非常可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