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997041 上传时间:2024-04-0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7.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学: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医学: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医学: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医学: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医学: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学: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医学: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经络学说不仅可以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在临床上也常用于阐释疾病的病理变化,同时对于指导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也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一)阐释病理变化在生理情况下,经络有通行气血、感应传导及联络脏腑组织等作用,而在发生病变时,经络也就成为病邪传播和反映病变的途径,故经络学说可用于阐释病理变化。1 .病邪传变的途径经络内属于脏腑,外联体窍,加强了脏腑之间、脏腑和形体官窍之间的联系。经络的功能活动正常,气血运行通畅,各脏腑器官功能强健,则能抵御病邪的侵袭,防止疾病的发生。而当经络功能活动失常,则经气不利,病邪易于乘虚侵袭。在病理状态下,经络既可成为外邪由表入里的传播途径,亦可成为脏

2、腑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素问皮部论说:“邪客于皮则媵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府藏也。”指出外邪侵犯体表,可通过经络的传导联系而内传脏腑。其传变规律一般为皮毛f孙络一络脉一经脉一脏腑。如外感寒邪,可由肌表内传肺、脾、胃等脏腑。表里脏腑之间的疾病,可以通过经络互相传变。如脾失健运,可影响胃的受纳和腐熟;大肠传导失司,可致肺失宣肃。非表里关系的脏腑之间,其病变也可以由经脉传变。如肝失疏泄,可以影响脾胃运化,因为足厥阴肝经入腹后,挟胃两旁,属肝络胆;肾阳亏虚,气化失司,水湿泛滥,可致水气凌心、射肺,因为足少阴肾经入肺,并注入胸中而络心。2 .内脏病变反映于体表的途径由于

3、内在脏腑与外周肢节、官窍等,通过经络密切相连,故内脏的病变也可通过经络,反映于体表的某些特定部位及官窍。如足厥阴肝经绕阴器,过腹,布胁肋,上连目系,故肝气郁结可见两胁及少腹痛,肝火上炎易见目赤肿痛,肝经湿热多见阴部湿疹瘙痒等。又如足阳明胃经入上齿中,手阳明大肠经入下齿中,故胃肠积热可见齿龈肿痛。胸痹、真心痛可表现为胸前区疼痛,且疼痛沿左侧手少阴心经循行路线放射至手臂内侧尺侧缘。(一)指导疾病的诊断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规律,内脏病变常通过经络在相应的部位有所反映,所以可以根据经脉的循行部位以及所联系脏腑的生理和病理特点,来分析各种临床症状,以判断其病位、传变和发展趋势,从而指导疾病诊断。1 .循

4、经辨证,判断病位经脉各自有其特定的循行部位,因此,可以根据病变发生的部位,结合该部位经脉循行的情况,以推断病变所在的脏腑、经络。如腰部疼痛,多与肾有关;两胁疼痛,多为肝胆疾病;缺盆中痛,常是肺脏的病变。又如:可根据头痛的部位,确定病变所在经脉,痛在前额,多与阳明经有关;痛在两侧,多属少阳经病变;后头部及项部痛,多与太阳经有关;巅顶疼痛,多为足厥阴肝经之疾患。2 .按察腌穴,判断病位脸穴是经气聚集的地方,是经络气血通达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当脏腑病变时,病气常可在特定的月俞穴等部位有较集中的反映,或表现为压痛,或呈现为结节状、条索状的反映物,或局部皮肤的色泽、形态、温度等发生变化。根据这些病理反应,

5、即可推断疾病的部位。如肝病患者,肝俞穴或期门穴多有压痛;胆病患者,在胆俞穴及胆囊穴附近常有压痛;胃肠疾患者,在胃俞穴及足三里穴会有明显的痛觉异常;长期消化不良者,可在脾俞穴发现异常的变化;肺脏疾病患者,常可在肺俞、中府等穴有压痛。因此,在临床上,常用指压背俞穴、募穴或原穴的方法,通过对其异常改变的了解,以协助诊断疾病。(三)指导临床治疗1 .循经取穴经络依据其络属脏腑和循行部位,其经穴都有相应的主治范围和作用部位。每条经脉所属月俞穴的主治范围,均同各经脉的循行分布部位和所络属的脏腑有密切关系。针灸和推拿,即是在经络学说指导下,针对某经或某脏腑的病变,在病变部位或经络循行的远端部位取穴,通过针灸

6、或推拿等方法,以疏通气血,调整阴阳,从而达到治愈疾病或缓解症状的目的。而治疗穴位的选取,首先必须按照经络理论进行辨析,判断病变的脏腑、经络,然后再根据经络的循行分布部位和联系范围来选定,此即“循经取穴”。所以,针灸及推拿治疗必须依靠经络学说的指导。2 .分经用药药物的治疗也是通过经络的传导转输使药达病所,发挥其疗效。古代医家在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根据某些药物对某一脏腑、经络所具有的特殊选择性作用,创立并形成了“药物归经”的理论,认为临床处方用药,应当辨明病变的经络和脏腑,然后选用对某经或某一脏腑有特殊选择性作用的药物进行治疗,即“何经之病,宜用何经之药”(姚澜本草分经)。如款冬花、桑白皮、桔

7、梗等属于肺经的药物,苍术、白术、草豆蔻等归于脾经,升麻、石膏、防风等归于阳明经,蔓荆子、滑石、猪苓等归于太阳经。又如同是泻火药,而黄连泻心火,黄苓泻肺火,柴胡泻肝胆火,白芍泻脾火,知母泻肾火,石膏泻胃火等。可见药物归经理论提高了临床用药的准确性。此外,有些药物的选择性作用特别明显,金元医家张洁古、李东垣据此创立了“引经报使”理论。引经,即使用某些药物能引导其他药物选择性地治疗某脏、某经的疾病。如头痛的治疗,病属太阳经的应选羌活,属阳明经的可选白芷,属少阳经的当选柴胡,属足厥阴肝经的可选吴茱萸。上述药物不仅可以治疗相应部位的病症,还可以作为其他药物的向导,引导其他药物归入上述各经而发挥治疗作用,以增强对某经病变的疗效。针刺麻醉、耳针、电针、穴位埋线、穴位结扎等治疗方法,也都离不开经络学说的指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