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重要知识——《学记》中的教育思想.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7007282 上传时间:2024-04-0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重要知识——《学记》中的教育思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重要知识——《学记》中的教育思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重要知识——《学记》中的教育思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重要知识——《学记》中的教育思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重要知识——《学记》中的教育思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重要知识——《学记》中的教育思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重要知识——《学记》中的教育思想.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重要知识学记中的教育思想学记中的教育思想知识在中小学教师教师资格考试笔试科目二中进行考查。考查的题型主要是选择题。学记是中国古代一篇教育论文,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是世界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著作。学记首次提出了长(ZhMg)善救失、臧(Ziing)息相辅的教学原则,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以来倡导的启发诱导,即善喻的教学原则。学记中的教学原则(1)预防性原则:“禁于未发之谓预”,即事先估计到学生可能产生的种种不倾向,预先采取预防措施。(2)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即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学生适时而学,教师要适时而教。否则就会“时过而后学,

2、则勤苦而难学(3)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即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顺序。(4)学习观摩原则:“相关而善之谓摩”,即学习中要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集体中学习。(5)长善救失原则:“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即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6)启发诱导原则:“君子之教,喻也”,即教学要注重启发,不能让学生一味死记硬背。学记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双边共同活动的过程,这是从教必须遵循的指导性原则。(7)藏息相辅原则:“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即是说既有计划的正课学习,又有课外活动和自习

3、,有张有弛。学记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处理好正课学习与业余爱好之间的关系,使正课学习有主攻方向,业余爱好广泛多样,而且使业余爱好有助于正课的学习。学记发虑宪,求善良,足以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日:“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兑命日:“毅学半。”其此之谓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

4、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日:“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褥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蹬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日:“凡学官先事,土先志。“其此之谓乎!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缀,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

5、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日:“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捍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

6、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日:“三王四代唯其师”此之谓乎!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

7、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君

8、子日: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例题分析1.学记中提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下列选项中所反映的教学原则与之相同的是()A.学不蹦等B.不愤不启,不俳不发C.不陵节而施D.学而不己,阖棺乃止2 .学记提到的“藏息相辅”原则即主张()A.教与学相结合B.学与思相结合C课内与课外相结合D.教学与劳动相结合3 .在德育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闪光点来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这种教育方式遵循的原则是()A.长善救失B.正面疏导C.知行统一D.从实际出发4 .老师发现了一些同学在班级组成了“青龙会

9、”,该会成员间关系密切,内部团结一致,但经常结伙逃课,甚至欺负弱小。随即老师任命班内“青龙会”成员成为班级内的体育特长小组中的特别队员。帮助组织班内的体育活动,并和大家分享有集体中纪律的重要性相关知识。请问:案例当中的老师运用了哪条德育原则?()A.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B.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C.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D.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5 .学记中“不陵节而施”体现的教学原则是()A.循序渐进B.因材施教C.启发性D.巩固性6 .学记中体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语句是()A.禁于未发B.学不隐等C.相观而善D.独学而无友参考答案1. B解析:“道而弗牵,强

10、而弗抑,开而弗达”所阐明的教学原则是后发性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句话的意思是“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严格要求学生而不是压抑学生个性发展,启发学生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这句话正说明了启发性原则。与“不愤不启,不怫不发”所反映的教学原则是一样的。“不愤不启,不徘不发的意思是“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得不到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学不蹦等,即学习不能超越次第,应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施”,指教学不超越等级次序。“学而不已,阖棺乃止“指学无止境,要终身学习。2. C解析:“藏”,通内脏的“脏”,“息”是指呼吸的气息。藏息相辅是指人自身

11、的内脏和大气相互配合,才能呼吸自如。比喻教学中,要坚持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3. A解析:长善救失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道德成长。4. D解析:题干当中的学生群体虽然结伙逃课,但是内部关系密切,且团结一致。老师利用了该群体的优点下发任务,充分发挥了该群体的积极作用,克服了消极作用。5. A解析:礼记学记中有“不陵节而施谓之孙”,意思是不超过学的人的接受能力而进行教育,叫做合乎顺序。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是一个不间断的从量变到质变、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有序过程。不仅整个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性。人的发展的这种顺序性,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教育工作必须遵循这种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不能“拔苗助长”“凌节而施”。无论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还是思想品德的培养,都必须着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等顺序逐渐地进行。6. B解析:学不蹬等,即教学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不能超越次第,要循序渐进,体现了“循序渐进”教学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