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深虑论》阅读训练(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7010272 上传时间:2024-04-07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2.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方孝孺《深虑论》阅读训练(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方孝孺《深虑论》阅读训练(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方孝孺《深虑论》阅读训练(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方孝孺《深虑论》阅读训练(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方孝孺《深虑论》阅读训练(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孝孺《深虑论》阅读训练(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方孝孺深虑论阅读训练(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削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挣。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

2、之备。而其亡也,事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节选自明方孝孺深虑论,有删改)材料二: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

3、,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聿尽而多,合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节选自西汉贾谊过秦论,有删改)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故其子孙A虽有至B愚不肖者足

4、以C亡国D而天卒不忍E遽亡之F此虑之G远者也。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文中表示“统一”,与兰亭集序“一死生为虚诞”中的“一”词义不一样。B.祚,在文中有“皇位”之义,与陈情表“门衰祚薄”中的“祚”词义不一样。C.盖,在文中有“大概因为”之义,与齐桓晋文之事“盖亦反其本矣”的“盖”同义。D.重足而立,文中指天下之士重叠双脚站立,形象地表示出士人对秦王暴政的恐惧。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开篇指出筹划国家大事之人常出现的一些问题,这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也有所提及。B.材料一列举了秦、汉、唐等历代君主的事例,指出他们

5、之所以灭亡,正在于他们思虑不够周全。C.材料二中秦王、二世刚愎自用,暴虐天下,忌讳繁多,士人言未尽而身死,不敢竭忠尽智纠正主上。D.材料二中比较了秦国强盛时期和衰弱时期的不同表现,阐明了秦国不察纳谏言导致亡国的道理。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译文:(2)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译文:14 .材料二中说“三主失道”而天下乱。请概述两则文本中使国家安定的治国之道。【答案】10. ADF11. C12. B13. (1)这些人都有着超人智慧、超越世人的才华,对于影响国家

6、好坏、存亡的征兆,(他们)可以说考虑得细致,防范得周密了。(2) 了解兴盛衰亡的规律,审度谋略和形势是否适宜,做到取舍有序,根据时事而变化,所以历时长久而使国家安定。14. (1)深虑平时容易硫忽的事件,防范灾祸的发生。(2)以民为本,用诚心、大德教化百姓。(3)虚心纳谏,闻过则改。(4)以前人为鉴,并与时事相结合。【解析】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所以他们的子孙,即使非常愚笨不贤良足够使国家灭亡的,但是上天最终不忍心立即使其国家灭亡。这才是思虑得深远呀!“故其子孙”中“其子孙”作后文的主语,较长,可在其后A处断开;“亡国”是“足以”的宾语,D处断句;“天卒不忍遽亡之”的主语

7、是“天”,后文主语是“此”,所以在F处断句。故在ADF三处断开。11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词语一词多义及了解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统一;意动用法,以为一,把等同起来。句意:统一天下。/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B.正确。皇位;福分。句意:没想到外戚王莽最终夺取了汉家的皇位。/门庭衰微,福分浅薄。C.错误。大概因为;通“盍”,何不。句意:大概因为都在防备的范围之外。/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D.正确。故选C。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8. “正在于他们思虑不够周全”错,由原文“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可知,他们之所以灭亡,灭亡

8、的原因是出常智力谋划的只能是人事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故选Bo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 “出人”,超出常人;“几”,事物变化的前兆、迹象;“审”,周密。(2) “察”,知晓,明了;“去就”取舍;“因”,根据。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概括文章内容能力。由原文“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可知,要深虑平时容易疏忽的事件,防范灾祸的发生。由原文”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可知,要以民为本,用诚心、大德教化百姓。由原文“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

9、谏,智士不谋也”可知,要虚心纳谏,闻过则改由原文”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可知,要以前人为鉴,并与时事相结合。参考译文:材料一: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素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而遗漏不足疑虑的事件。然而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加疑虑的事上突起。难道是考虑得不周到吗?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的,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的情况;超出智谋和力量所能达到的范围的,那是天道的安排。秦始皇剿灭诸侯,统一天下后,认为周朝的灭亡在于诸侯的强大;于是改封建制为郡县制,当时认为这样一来就会根除战争动乱,天子的尊位可以代代安享,却不

10、知汉高祖在乡野间崛起,最终颠覆了秦朝的江山。汉王室鉴于秦朝的孤立无辅,大肆分封兄弟、子侄为诸侯,自以为凭着同胞骨肉的亲情,可以共辅江山,不生变乱,然而吴王刘泳等七国还是萌生了弑君篡位的阴谋野心。汉武帝、汉宣帝之后,逐渐分割诸侯王的土地,削弱他们的势力,这样便以为平安无事了,没想到外戚王莽最终夺取了汉家的皇位。光武帝刘秀借鉴了西汉(哀、平)的教训,曹魏借鉴了东汉的教训,西晋借鉴了曹魏的教训,各自借鉴其前代的教训而进行防备。可他们灭亡的根由。大概因为都在防备的范围之外。唐太宗听传言说将有带“武”字的人杀戮唐室子孙,便将可疑之人找出来统统杀掉。可武则天每天侍奉在他身边,却怎么也没想到她。宋太祖看到五

11、代的节度可以制伏君王,便收回节度使的兵权,使其力量削弱,容易对付,哪料想子孙后代竟在敌国的困扰下逐步衰亡。这些人都有着超人的智慧,超越世人的才华,对于影响国家好坏、存亡的征兆,(他们)可以说考虑得细致,防范得周密了。然而,思虑的重心在这边,灾祸却在那边产生,最终免不了灭亡,为什么呢?或许智力谋划的只是人事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古代的圣人,知道国家将来的变化,不是人的智谋能考虑周全的,也不是政治手段能控制的,不敢滥用阴谋诡计,只是积累真诚,用大德来感动天心,使上天顾念他(对百姓)的恩德,像慈母保护初生婴儿那样不忍心舍弃。所以他们的子孙,即使非常愚笨不贤良足够使国家灭亡的,但是上天最终不忍

12、心立即使其国家灭亡。这才是思虑得深远呀!材料二:秦王满足一己之功,不求教于人,一错到底而不改变。二世承袭父过,因循不改,残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祸患。子婴孤立无亲,自处危境,却又年幼而没有辅佐,三位君主一生昏惑而不觉悟,秦朝灭亡,不也是应该的吗?在这个时候,世上并非没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士,然而他们所以不敢竭诚尽忠,纠正主上之过,就是由于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忠言还没说完而自己就被杀戮了。所以使得天下之上只能侧着耳朵听,重叠双脚站立,闭上嘴巴不敢说话。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而忠臣不敢进谏言,智士不敢出主意。所以秦朝强盛的时候,峻法严刑,天下震惊;等到它衰弱的时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俗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因此君子治理国家,考察上古的历史,来验证当代的情况,还要通过人事加以检验,从而了解兴盛衰亡的规律,审度谋略和形势是否适宜,做到取舍有序,根据时事而变化,所以历时长久而使国家安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