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电动汽车制造企业锂离子电池安全规范(征.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7011125 上传时间:2024-04-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11.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电动汽车制造企业锂离子电池安全规范(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湖北电动汽车制造企业锂离子电池安全规范(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湖北电动汽车制造企业锂离子电池安全规范(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湖北电动汽车制造企业锂离子电池安全规范(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湖北电动汽车制造企业锂离子电池安全规范(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电动汽车制造企业锂离子电池安全规范(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电动汽车制造企业锂离子电池安全规范(征.docx(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ICS 13.2CCS C78DB42*湖北省地方标准DB42/XXXXXXXXX电动汽车制造企业锂离子电池安全规范(征求意见稿)202-X-XX发布202-X-XX实施湖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发布目次前言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24建筑防火与消防设施35生产工艺安全45. 1通用要求45.2 电池单体生产55.3 电池模组生产55.4 电池包生产55.5 整车安装电池包/电池系统65.6 电池返修和维修66运输安全77存储安全78检测试验安全89充电安全810废弃、回收与处安全8H安全Ira911.1基本要求911.2事故应急9附录A(资料性)锂离子电池生产工艺流程11叁考文献13

2、本文件按照GBZ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湖北省应急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电动汽车制造企业锂离子电池安全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电动汽车制造企业锂离子电池的生产、安装、运输、存储、检测试验、充电、梯次利用、废弃处置等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及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电动汽车制造企业,涉及锂离子电池的电动汽车产业链其它企业可参照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

3、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9596电动汽车术语GB51377锂离子电池工厂设计标准GB38031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18384电动汽车安全要求SJ/T11798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生产安全要求GB/T38331锂离子电池生产设备通用技术要求GB11291.1工业环境用机器人安全要求第1部分:机器人GB11291.2机器人与机器人装备工业机器人的安全要求第2部分:机器人系统与集成GB500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5037建筑防火通用规范GB55036消防设施通用规范GB50974消防给水及消火栓

4、系统技术规范GB50084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1309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技术规范GB51251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0140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7247.1激光产品的安全第1部分:设备分类、要求AQ4273粉尘爆炸危险场所用除尘系统安全技术规范GB/T38698.1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规范第1部分:包装运输JT/T617.3危险货物道路运输规则第3部分:品名及运输要求索引UN38.3危险货物运输建议一试验和标准手册第38.3节GB21966锂原电池和蓄电池在运输中的安全要求GB15603危险化学品仓库储存通则GB/T41

5、514钢结构货架使用安全与评估规范GB/T18487.1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第11部分:通用要求GB/T20234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GB50966电动汽车充电站设计规范GB/T51313电动汽车分散充电设施工程技术标准GB/T39224废旧电池回收技术规范GB/T29639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T38283电动汽车灾害事故应急救援指南AQ/T9007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基本规范GB/T33598.1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拆解规范GB/T33598.3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放电规范GB/T26493电池废料贮运规范GBZ2.1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

6、有害因素GBZ2.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117工业探伤放射防护标准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锂离子电池IithiUmionbattery含有机溶剂电解液,利用锂离子作为导电离子,在阴极和阳极之间移动,并被设计成可重复充电和放电的电池。参考GB/T19596-2017,3术语和定义3.3.1.2.13.2锂离子电池单体IithiUnIioncelI含有锂离子的能够直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基本单元装置,通常包括电极、隔膜、电解质、外壳和端子,并被设计成可充电。电池单体也称作为电芯。参考GB/T19596-2017,3术语和定义3.3.2.1.13.

7、 3锂离子电池模块IithiUmionbatterymoduIe将一个以上锂离子电池单体按照串联、并联或串并联方式组合,并作为电源使用的组合体。参考GB/T19596-2017,3术语和定义3.3.2.1.33.4锂离子电池包IithiUmionbatterypack通常包括锂离子电池模块、电池管理模块(不包含电池控制单元-BCU)、电池箱以及相应附件,具有从外部获得电能并可对外输出电能的单元。参考GB/T19596-2017,3术语和定义3.3.2.1.93.5锂离子电池系统IithiUnIionbatterysystem一个或一个以上锂离子电池包及相应附件(管理系统、高压电路、低压电路、热

8、管理设备以及机械总成等)构成的能量存储装置。参考GB/T19596-2017,3术语和定义3.3.2.1.113.6荷电状态(SOC)stateofcharge当前电池中按照规定放电条件可以释放的容量占可用容量的百分比。参考GB/T19596-2017,3术语和定义333.2.53.7高压维修开关highvoltagemaintenanceswitch为车辆维修时切断动力电池高压输出的开关或相关装置。参考GB/T19596-2017,3术语和定义3.322.123.8高压继电器HighVoltageRelay过辅助控制电路,控制流经线圈电流产生的磁场,使触头闭合、分断,具备灭弧能力,可实现带载

9、通断,以达到控制负载的电器。参考GB/T19596-2017,3术语和定义3.3.2.2.103.9电压等级VOltageclass根据电动汽车的电路最大工作电压,将电路分为A级电压电路和B级电压电路。参考GB18384-2020,4电压等级表1电动汽车电路工作电压等级表电压等级电器组件或电路最大工作电压(伏/V)直流/DC交流/ACA0U60OVUW30B60U150030U10004建筑防火与消防设施4.1锂离子电池生产厂房和仓库的总体建筑设计应符合GB51377、SJ“11798的规定。4.2锂离子电池生产厂房和仓库的建筑防火设计还应符合GB50016、GB55037的规定,锂离子电池生

10、产的存储物品火灾危险性分类应参照SJ/T11798附录A,锂离子电池生产工艺过程中的火灾危险性分类应参照SJ/T11798附录Bo4. 3锂离子电池生产厂房和仓库的防雷设计还应符合GB50057的规定。4.4 锂离子电池生产厂房和仓库的消防设施还应符合GB55036的规定,其消防给水和消火栓系统、自动灭火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防烟排烟系统、灭火器配置还应分别符合GB50974、GB50084、GB50116、GB51309、GB51251、GB50140等标准的规定。4.5 下列锂离子电池场所应设置排烟设施:a)电池单体生产的涂布工序、注液工序、化成工序、老化工序;b

11、)建筑面积大于300m2,且经常有人停留的锂离子电池模组组装车间、电池包装配车间;c)建筑面枳大于300n的锂离子电池地上仓库、中间仓库;d)电池安全性试验场所。5生产工艺安全5.1通用要求5. 1.1锂离子电池生产设备的安全要求应符合GB/T38331的规定,自动化机器人还应符合GB11291.1、GB11291.2的规定。5.1.2 以下场所宜设置24小时视频监控系统:a)锂离子电池仓库、中间仓库等电池集中存放区;b)锂离子电池单体生产的注液工序、化成工序、老化工序;c)锂离子电池安全性测试房间;d)电动汽车集中充电区域;e)危险化学品仓库、危险废弃物仓库。D故障电池、废电池存放区域。5.

12、1.3 以下场所宜安装红外热成像监控系统:a)锂离子电池仓库、中间仓库等电池集中存放区;b)化成工序、老化工序。5.1.4操作达到B级电压的锂离子电池、存在触电风险的作业人员,应持有电工证,并经企业内部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5.1.5生产各环节中的电池SOC不宜高于70%。5.1.6 个人劳动防护用品及绝缘工具在使用前应进行外观检查,确保绝缘劳动防护用品、绝缘手工工具在电气试验的有效周期内,绝缘完好无破损。5.1.7 产生粉尘、有害蒸气、噪声、激光、辐射的工位,应安装职业卫生防护设施,确保现场职业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不超过GBZ2.1、GBZ2.2、GBZII7规定的职业接触限值。可能接触到酸、碱

13、等强腐蚀性化学物质的场所应设紧急冲淋装置、洗眼器和救护箱。5.1.8锂离子电池(包含电池单体、模组、电池包,下同)产品的安全性应符合GB38031的规定,并经具有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检验合格。5.1.9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系统的安全性还应符合GB18384的规定。5.2电池单体生产5. 2.1锂离子电池单体的生产工艺安全应符合SJZT11798、GB51377的规定。5.3电池模组生产5. 3.1电池模组组装设备和设施应具备防止产生外部短路的保护措施和防止夹具破坏电池模块的措施。达到B级电压的模组还应采取防止产生高压电弧和防电击的措施。6. 3.2电池模组生产人员作业时应佩戴相应防护等级的衣物和工

14、具,不应穿戴金属装饰品。7. 3.3电池模组组装的各个台面不应接地。确需接地的,应铺设绝缘垫,避免电池的带电导体与接地的金属台面接触造成短路。8. 3.4接触或可能接触到电池带电部位的工具金属裸露部分应缠绕绝缘材料,并不得与肢体接触。宜使用绝缘手工工具。9. 3.5高压区域的设备应具有安全联锁、故障自诊断、漏电保护功能。10. .6放置电池模组的装置如托盘、测试台、测试柜等应采用阻燃材料并采取绝缘措施。11. .7电极的绝缘保护端子盖除在确需取下操作的工位外,应保持安装状态,以防止产生高压电弧和外部短路。5.3.8在电池电路连接件易错装的位置点应采取防呆设计。5.3.9生产及转运过程中应对电池

15、采取必要的防跌落和防撞击措施。5.3.10激光切割、焊接设备应按照GB7247.1的要求设置安全防护装置、通风除尘装置、激光安全标志等防护措施,并确保人员不接触超过1类可达发射极限的激光辐射。存在可燃性粉尘的,其除尘装置应符合AQ4273的规定。5.3.11电池模组组装前应对电池单体的外观和性能进行检测,确保状态正常。5.4电池包生产5.4.15315.3.9有关电池模组生产的安全要求同样适用于电池包生产。5.4.2电池包生产组装区域应设置高压安全警示线和警示标志。5.4.3电池包生产组装前应对电池模组的外观和性能进行检测,确保状态正常。5.4.4除电池包充放电功能测试外,电池包生产及转运过程

16、中,电池系统上的高压维修开关或高压继电器应始终处于断开状态,确保切断电池系统对外的高压输出。5.4.5电池包充放电功能测试宜在相对独立的区域或不燃体测试箱体内进行,可设置红外热成像监控、火灾探测器、通风排烟、自动灭火装置等设施。充放电测试时应监测电压、电流、温度等参数,当参数异常时应能自动联锁设备停止充放电。测试结束后,应检测确认高压维修开关或高压继电器是否已恢复断开状态。5.4.6模组电极之间串联铜排的连接除了采取防呆设计外,还应从安装工序上防止产生高压电弧和外部短路。5.5 整车安装电池包/电池系统5. 5.1电池系统中B级电压电路中可触及的电缆、线束部件的外皮应用橙色加以区分。安装B级电

17、压电路部件前应确认线束和接插件密封圈无破损,金属端子干燥清洁,并防止液体和异物进入。6. 5.2在整车B级电压电路部件及其接头全部安装完成之前,高压维修开关或高压继电器应始终处于断开状态。7. 5.3整车安装电池包/电池系统工序还应符合本标准53153.9相关安全要求,并基于风险辨识结果确定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5.6 电池返修和维修5.6.1电池及整车B级电路系统返修和维修场所应设置在相对独立、通风良好的区域,不应设置在电池仓库内。5.6.2对B级电压电路系统进行返修和维修作业时应至少2人在场,1人操作、1人观察监护。作业人员应取得电工证、经企业内部培训授权后方可作业,并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18、。现场设置安全标志,警示未经授权人员禁止进入该作业区域。5.6.3对B级电压电路系统进行返修和维修作业之前,应先切断高压维修开关,并用电气表具测量确认带电部位已断电,测量人员应佩戴相应等级的电气绝缘劳动防护用具。电动汽车在切断高压维修开关后,应使电容充分放电后再进行带电检查确认。5.6.4电动汽车涉及车身焊接返修作业时,需采取措施防止飞溅影响高压线束及高压部件。必要时应拆下相应的高压线束或高压部件后方可进行焊接作业。5.6.5电动汽车涉及补漆烘干返修作业时,烘烤温度应不大于70C,否则应拆卸电池包后进行。5.6.6电动汽车电池包拆卸作业时,应使用汽车举升机、专用升降台及吊装工具。装卸和搬运电池

19、包应避免电池包碰撞及跌落。5.6.7电池包返修拆解前应评估其安全性,不宜对存在安全隐患的电池包进行拆解。电池安全性判定标准可参照GB/T38698.1第4章内容执行。拆解作业应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并符合GB/T33598的规定。5.6.8对电池包进行维修作业时,应断开一处或者多处高压母排,将维修单元的电压降至安全电压以内。返修安全状态不明的电池包时应当穿戴防电弧面罩、防电弧服等劳动防护用品。5.6.9在高压部件或高压线处及其附近区域不应使用有尖锐或锋利边缘/棱角的工具。在封闭壳体盖前,应检查箱体内,避免遗留工具、螺栓等物件。5.6.10在清洗车辆时,禁止高压水枪对B级电压系统进行直接冲洗。5

20、.6.11存在安全隐患的电池,应转移到应急处置区域进行24h隔离观察,或按应急处置流程进行处置。6运输安全6.1锂离子电池应进行适当包装,以防止在正常的运输条件下发生外部短路,避免在运输、装卸、堆放过程中发生机械损伤,并向相关人员提供安全警示信息。包装类别应符合JT/T617.3的相关要求或遵循属地主管部门的包装要求,并张贴危险货物包装标志(9类)。1.1 2运输锂离子电池的承运企业和承运车辆应具备危险货物运输资质(9类),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从业人员(包括驾驶员、装卸管理人员和押运人员)应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取得相应从业资格。1.2 3锂离子电池的运输应符合联合国危险货物运输建议一试验和标准手册第

21、38.3节要求及GB21966要求。6.4 锂离子电池应使用封闭式货厢运输,避免暴晒和雨淋,封闭式货厢内温度应遵照锂离子电池厂家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SDS)有关要求执行,并且不应超过6.5 锂离子电池的各个裸露的端口均应使用防尘盖封堵,避免异物或液体进入动力电池内部。6.6 锂离子电池运输时的SOC不宜高于70%。6.7 锂离子电池装卸过程应严格遵守装卸作业安全规程,不得粗暴装卸,以免造成电池断路或损坏。严禁直接将电池放置于地面上,应放置在专用料架内并进行有效固定以防止跌落。6.8锂离子电池货运车辆应随车配备适用的消防器材及应急物资。6.9电动汽车在运输过程中,应移除动力电池系统的维修开关,

22、确保整车处于下电状态。7存储安全7.1 原材料和锂离子电池产品应分开存放。原材料应根据火灾危险等级的不同分类储存,并遵循GB15603的要求。7.2 锂离子电池应存放在通风、干燥和凉爽的环境中,不应将电池陈列或存放在阳光直射、遭受雨淋或易积水处,不应使用高温加热设备,不应靠近高温物体。7.3 锂离子电池产品不得直接堆叠或放置在地面上,存放容器应采用不燃或难燃材料,并具有防止电池倾倒的措施。7.4 电池的SOC不宜高于70%o7.5 存在胀气、短路、破损、过充电等安全缺陷的故障电池,应至少采取以下措施之一:a)及时将电池处理至安全状态;b)通过实体墙、防爆柜、铁皮柜、单独集装箱、防火卷帘等方式将

23、故障电池与非故障电池进行物理隔离;c)放置于建筑外部与与周边建筑或可燃物应保持IOm以上距离的独立区域,并且符合7.2要求。7.6 电池产品采用堆垛存放时,电池不应直接承受上层物料的压力,堆垛重量不应超过包装、料架的Z额定承重能力。垛与垛的间距应不少于100Omm,垛与墙的间距应不少于500mm、垛与梁的间距应不少2于30Omm、垛与柱的间距应不少于300mm,垛与地面的间距应不少于100mm,且每个堆垛的面积应不大于150m2o7.7电池产品采用货架存放时,应采用钢结构货架并具备相应的承载能力,钢结构货架使用安全还应符合GB/T41514的要求,货架层板通透率及货架内置洒水喷头等设置应符合G

24、B50084的要求。8检沸!试验安全8.1 测试实验室应建立相关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程序,对检测试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电击、噪声、着火、爆炸、烟雾等风险,应制定相应的安全防护和应急措施。8.2 锂离子电池的过充、过电流、挤压、针刺、火烧、短路等火灾和爆炸危险程度较高的安全性试验项目,其试验区域与其它项目的试验区域采取充分的隔离措施以防止灾害蔓延,测试设备应采用抗爆或泄爆设计。8.3 安全性试验应采用防火隔墙将电池测试区域和人员停留区域分隔,试验操作控制台应设置在实验室外。放置电池或测试设备的房间,宜监测试验电池的温度,宜使用视频设备监控试验过程。如安装朝向试验场的观察窗,

25、观察窗应采用防爆型安全玻璃和钢丝网。8.4 安全性试验区域应设置灭火系统及独立的抽风排烟装置,宜优先设置在测试设备本体上。9充电安全8.5 1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充电系统应符合GB/T18487.1、GB/T20234的规定,充电设施、充电站还应符合GB/T51313、GB50966的规定。9.2 充电设备不应布置在重点防火部位和仓库内,不应设在有剧烈振动、多尘、高温或有腐蚀气体的场所,不应设置在低洼容易积水的地方。充电设备不应靠近有潜在火灾或爆炸危险的场所,不应占用疏散通道和消防通道。9.3 充电设备应安装防撞设施,设备距离充电位的间距不宜小于0.4m。室内安装时,充电设备基础应高出地面至少5

26、0mm,防护等级应不低于IP32;室外安装时,充电设备基础应高出地面至少200mm,防护等级应不低于IP54o9.4 充电区域应按GB50140要求配置灭火器材,其中存在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充电区域按照严重危险级配置、纯电动汽车充电区域按照轻危险级配置。10废弃、回收与处置安全10.1 企业应制定锂离子电池报废流程,对不合格产品、报废产品进行规范管理。采取回收与梯次利用的,回收与梯次利用过程应符合GB/T39224的规定。10.2 进行废弃、回收的锂离子电池应首先按照GBZT38698.1有关安全性判定标准,评估其安全性分类(A类、B类、C类)。发现有安全隐患的B类和C类电池,应立即进行安全处

27、理。10.3 进行废弃、回收的锂离子电池应进行集中存放、远离热源,禁止露天堆放,并应符合GB/T26493的规定。有安全隐患的B类和C类电池应分离储存。10.4 A类及B类锂离子电池按照本标准第7章要求进行运输。B类锂离子的运输车辆宜安装烟雾报警装置,并应备有封堵、吸附、人员防护等材料和收集容器。C类锂离子电池应按危险废弃物相关规定进行收集、贮存、运输。10.5 5废旧锂离子电池的检测分拣及拆解人员应取得低压电工的特种作业人员资质。10.6 6废旧锂离子电池的拆解、放电作业应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并符合GB/T33598.KGB/T33598.3的规定。11安全管理11.1 基本要求11.1.

28、1 涉及锂离子电池的新建、改建、扩建及技术改造项目,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严格落实建设项目安全、职业卫生、消防设施“三同时”制度。10.7 1.2企业应建立健全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设立产品制造安全质量追溯手段,保障安全生产资金、物资、技术、人员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并达到三级及以上水平。11.1.3企业应当对从业人员进行锂离子电池安全培训,保证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锂离子电池安全知识,熟悉锂离子电池相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锂离子电池安全操作技能,了解锂离子电池事故应急处理

29、措施。11.1.4企业必须对安全设施、消防设施、职业卫生防护设施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并定期检测,保证正常运转。11.2事故应急11.2.1企业应按照GB/T29639、GBZT38283以及消防部门的相关规定,结合企业实际编制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应急预案应涵盖锂离子电池起火、电解液泄漏、触电等可能的事故场景。11.2.2企业应制定应急演练计划,按照AQ/T9007的要求每半年至少开展一次锂离子电池事故现场处置演练。11.2.3企业应根据现场可能发生的锂电池事故场景及其危害程度分析,选择配置以下应急消防器材和救援设施:a)手提或推车灭火器材如:气体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水基

30、灭火器、消防砂、灭火毯等。b)水剂灭火器如:泡水桶、洗车器、喷雾器、消防盘管、手抬泵等。c)局部自动灭火装置如:悬挂球式干粉灭火器、悬挂球式气体灭火器、火探管、气溶胶灭火器等。d)应急排烟设备如:移动排烟风机(带伸缩铝箔管)等。e)个体防护装备如:正压式空气呼吸器、防毒面具、防火服、防化服、耐高温手套、绝缘手套、耐酸碱手套、绝缘勾、防溶剂眼镜等。f)电解液中和物质如:碳酸钙粉末、氢氧化钙粉末、氢氧化钠粉末、前萄糖酸钙软膏等。g)其它:万用表、氯化钠、应急转移小车、应急池/应急箱(尺寸应确保电池可以完全浸没,并在长、宽、高方向均留有不小于15OnIm的余隙)等。11.2.4企业应组织锂电池岗位操

31、作人员、管理人员和应急响应人员进行专项培训,培训至少包括以下内容:a)灭火前切断带电火灾的电源。b)锂离子电池火灾规律和火灾危险性。c)锂离子电池初起火灾灭火方法。d)电解液泄漏和电池起火事故现场处理方法。e)事故应急响应流程和报警方法。f)疏散逃生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应急避险、自救器材等实际操作。g)排烟方法,包括固定式排烟设施、自然排烟窗口、移动排烟风机等实际操作。h)消防器材的操作,包括水剂灭火器、手提或推车灭火器、室内消火栓和消防水带等操作培训。附录A(资料性)锂离子电池生产工艺流程A.1电池单体(电芯)主要生产工艺流程图A.3电池模组主要生产工艺流程图参考文献1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21年本)2CNAS-TRL-015:2021电动汽车检测安全风险识别与控制3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电动汽车安全指南(2022版)4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2019年第46号: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服务网点建设和运营指南5公安部消防局2016年413号:关于印发新能源汽车灭火救援规程和锂电池生产仓储使用场所火灾扑救安全要点的通知6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标准:锂离子电池安全管理标准(SQAJ03480-20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