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萝莉”文化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萝莉”文化解读.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当代雪莉解读新词新语通常被视为社会发展的“风向标”。近年来,“萝莉”、“萝莉控”、“正太”、“萝太”、“萌”、“伪娘”等新词出现在了汉语中,这背后体现的正是一股“萝莉”风的兴盛。时下,作为“萝莉”文化的一个分支,“伪娘”因为“选秀”活动而一跃成为社会的一个热点。其实,“萝莉”文化,作为一个对青少年影响极大的亚文化,青年对它的认识大多是一种朦朦胧胧、相对肤浅的,对“萝莉”文化存在着较大的误解,甚至一些学者呼吁要警惕、乃至批判它。一、“萝莉”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萝莉”(LOIi)即“洛丽塔”(LoHta)的缩写形式,是美国作家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中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多洛蕾丝黑兹的昵称。洛丽塔中,男主
2、人公亨伯特因为初恋爱人安娜贝尔的早亡,使得他的爱情永远停驻在了童年,只对814岁的“性感少女”感兴趣。后来,亨伯特遇上了洛丽塔,她性感、早熟而富于诱惑,正是亨伯特所寻找的那种类型的女孩,最后亨伯特强迫洛丽塔与其发生了不伦恋。洛丽塔自然是一部艺术价值极高的文学作品,但由此衍生出来并延续至今的“萝莉”文化却是纳博科夫怎么都不会想到的。一般说来,“萝莉”文化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欧美式“萝莉”文化阶段、日本式“萝莉”文化阶段、日本式“萝莉”文化的扩散阶段。欧美式“萝莉文化阶段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因为洛丽塔的风靡,“萝莉”成为了一类女孩子的统称,通常指年龄在814岁,”有着超逸的风度,有别于她们
3、同年龄女孩难以捉摸、变幻不定、销魂夺魄、阴险狡黠的性感少女;而亨伯特的心理则被成为“洛丽塔综合症”,多数人认为是一种“恋童癖”。“萝莉”在此阶段发展为一种服饰文化,它模仿了小说中洛丽塔的服饰风格,“具体来说,就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女性服饰的延续,就是一种上身为蕾丝紧身上衣、下身衬以伞裙以及配有超大蝴蝶结的衣饰”。这种服饰风格一直作为“萝莉服饰的基本特点延续下来。这个阶段,“萝莉”给青年的印象是具有小说中“萝莉”气质的小女孩通过穿着“萝莉”风格的服饰来“扮成熟”。20世纪90年代初,“萝莉支化传入了日本,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惊人发展,“萝莉”文化成熟并兴盛起来。据考证,“萝莉”文化的传入是由于视觉系音
4、乐在日本的兴起,诸如MaliCeMiZer之类的乐队相继出现并受到追捧,她们的衣着带有强烈的“萝莉”风格,她们的歌迷们纷纷效仿,“萝莉开始进入民众的视野;1997年林恩翻拍的电影洛丽塔在日本的热播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更进一步地说,“萝莉”文化之所以能在日本生根发芽是因为它深深契合了日本本土文化的精髓、迎合了民众的心理。但是,真正推动“萝莉”文化发展的是对日本文化有着巨大影响力的ACG文化(AnimatiOn动画、ComiC漫画、Game游戏),那时期,如魔法少女砂沙美、机动战舰、魔卡少女樱、ToHeart等动漫作品纷纷融入“萝莉”元素,大受欢迎。毫不夸张地说,1995年以后的日本动漫,几
5、乎没有一部没有“萝莉”元素的,而砂沙美、星野琉璃、木之本樱、马鲁芝等这些动漫中的经典“萝莉”造型为青年所喜爱,深入人心。ACG中“萝莉”便定义为“外表年龄815岁,衣着美丽,嗓音稚嫩,没有高挑性感的身材,不能少年老成,相貌甜美的可爱少女,在这一点上,与前一阶段有了很大的不同。由于“角色扮演”的盛行,“萝莉”文化很快便延伸到了服饰领域,在保持“萝莉”服饰基本特点的同时,日本“萝莉”服饰又发展出了哥特萝莉、甜蜜萝莉两种,加上原有的经典萝莉成为“萝莉”服饰文化中最典型的三种风格。与欧美式“萝莉”文化阶段不同的是,“萝莉”服饰文化的接受人群主要是十八岁以上的年轻女性,她们通过穿着“萝莉”风格的服饰来“
6、扮嫩、扮可爱”。同时,从“萝莉”发展出了“萝莉控”,它有两个意思,一是指“萝莉情节”,即极度喜好“萝莉”的人,与前一阶段不同的是,青年往往不把它当作“恋童癖”看待,而认为它是纯洁的,通常被看作是一种柏拉图式的精神之恋,当然也不排除某些极端的“萝莉控”会做出伤害“萝莉”的事情,但大多数“萝莉控”作为一个观察者,喜爱并保护着“萝莉”;另一种则是指“热切追求ACG等作品中登场的幼、少女角色的爱好者们”,在这一点上,“萝莉”文化与“御宅”文化有了交集。后来,“萝莉”又衍生出了与其性别相反的“正太”,它指“年纪小、没有胡子、很可爱的男孩子”。而“正太控”则是那些非常喜爱这类男孩子的人。从“正太”进而又发
7、展出了“萝太”,即“萝莉与“正太”的合身,“通常是指年纪小、没有胡子、长相漂亮、行为举止好似女孩子的可爱小男生”。“萝太”兼具“萝莉,与“正太”的特点,一般是男身女心,或是先天使然,即爹娘给错了身;或是从小培养使然。“萝太”是“伪娘”的初始阶段,如果“萝太”继续成长,就有可能成为“伪娘”。而“伪娘”通常指拥有女性美丽容貌、长相如同女子、对男女都具有吸引力的的男性,“伪娘”不是伪装”,即不是男扮女装,它体现的是一种无需装扮、出自天然的美。作为“伪娘”,在心理上认同自己的男性身份,这与“人妖”截然不同。从“萝莉”到“正太、至广萝太”再到“伪娘”,“萝莉”文化里呈现出来的都是一种可爱、甜美、华丽的风
8、格,让很多人喜爱得难以割舍,从而又衍生出了“萌工如今“萌”文化己经发展成为一个和“萝莉”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又各有侧重的独立亚文化。“萌”指的是“对特定的人或事物的深切恋慕”,直白地说,就是指“看到特定的人或事物内心就激情澎湃、情绪亢奋、难以抑制:可以产生“萌”特征的元素有很多,被称作“萌的元素属性”,它是指“能使人觉得萌的各种特征(如体型、性格、年龄、服饰、身份、行为等等)”。“萝莉”、“正太”、“萝太”、“伪娘”都必须具备“萌”属性。但也要看到,“萌”文化与“萝莉”文化只能说存在交集,并不等价。现今的“萝莉”文化基本上都是从日本式“萝莉”文化扩散发展出来的,即便是“萝莉文化的发源地欧美
9、地区,也基本都被日本式“萝莉”文化所替代,“萝莉”文化进入了日本式“萝莉文化的扩散阶段。二、“萝莉”文化在中国兴盛的原因及对青少年的影响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认同感强,文化的交流和互补频繁。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萝莉”文化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生根、发芽、发展乃至繁荣,是外部环境与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日本ACG在中国的巨大影响力长久的历史积淀使得ACG深入人心。20世纪80年代,日本动画就已经进入中国,90年代后,日本动漫更是牢牢占据了中国动漫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可以说,口本动漫陪伴了“80后”乃至“90后”的成长。正如前文所述,1995年后的日本ACG,无不带有“萝莉”色彩,且不说那些我们
10、早已熟悉的咔哇伊”的少女造型,就连男孩子、外星人、机器人、动物这些形象都点缀上了“萝莉”的印记。可以说,“萝莉色彩早已是日本ACG文化的精髓。ACG作为“萝莉”文化最好的载体,在中国已经根深蒂固,以至于一提到日本动漫,青年就会立刻想到那些衣着华丽、表情可爱、声音稚嫩的卡通形象。所以说,“萝莉”文化在中国的影响力要比青年想象的要大得多,影响的时间比青年想象的要长得多,“萝莉”文化很早就已经深入人心,习而不察。ACG的受众人群范围广、人数多。正如日本一样,如今在中国,动画、漫画、游戏已经不再是孩子们的专利,而是老少咸宜。虽然受众人群仍以中小学生占多数的青少年群体为主,但以大学生和年轻白领占多数的青
11、年受众群体也在增多。近年来,日本ACG产品有明显青年化的趋势,越来越迎合青年人的口味,情节跌宕起伏、充满悬念、去幼稚化。况且,由ACG衍生出来的“角色扮演”、动漫周边、影视等也不断吸引着更多的青年加入进来。这些都使得ACG的影响力不断壮大,从而也扩大了“萝莉”文化的影响力。ACG的地位不断提高。以往,像动画、漫画、游戏之类的事物,多被当作娱乐活动的一部分来看待,只能算作生活的附庸。如今,ACG的地位不断提高,从个人角度而言,ACG成为青年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为满足青年精神需求的一种方式;从社会角度讲,青年对ACG的认识也发生转变,原来只把它当作单纯供消费和享受的消费品,现在认识到ACG也
12、是可以产出的,可以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表现在中国动漫业的快速发展上。综上,ACG是“萝莉”文化的载体,是日本的ACG让“萝莉”文化漂洋过海带到了中国,作为ACG文化的精髓,“萝莉”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力和影响时间都是超出我们想象的。(二)“数字时代”的到来加速了“萝莉文化的传播本世纪初,“萝莉”文化在日本走向了成熟与兴盛,而这时期的中国,也正是网络技术成熟、电脑开始普及的时期。“数字时代”的到来使得“足不出户就知晓天下”成为现实,交流的频繁和便捷使得“萝莉”文化得以迅速地从日本向外扩张。而“数字时代”也使得大众传媒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作为一种新兴传媒手段迅速崛起,信息的传播速度更是超出以往想象。
13、这无疑为“萝莉”文化的传入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而“中国萝莉控联合会”(己关闭)、“萝莉控协会”、“萝莉学园”、“中国萝莉网”、百度“萝莉吧”等网络论坛的火爆也反映出网络这个信息流动平台的确为“萝莉”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三)契合时下青年的心理诉求、迎合青年的喜好满足了青年标新立异、彰显个性的心理。“萝莉”文化是一种与以往任何一种文化迥然不同的文化,无论是服饰、还是ACG产品,可爱、稚嫩的形象使人不禁心生怜爱。这正与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乃至青年们标新立异、展现个性的心理相吻合。他们的大多数其实并不真正了解“萝莉”文化,可以说,他们所看到的只是“萝莉”文化表层的那种新奇,那种与众不同而己
14、。迎合了时下青年“扮嫩”的心理。“永葆青春”几乎是每个女性的追求,时下“扮嫩风”劲吹,虽然“萝莉”文化不是“扮嫩风”的源泉,但却为“扮嫩风”的盛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萝莉”服饰的特点就是“扮嫩”,穿上它,犹如回到了十几岁的青春童年,可爱而略带些幼稚、甜美却不失张扬,怎能不惹得青年的喜爱?青年或许并不知道自己的穿着打扮其实就是“萝莉”风格,但这并不妨碍“萝莉”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弥补了青年现实世界的缺失。对“萝莉”的喜爱往往会被认为是心理变态,是“恋童癖”,从一开始就被戴上了有色眼镜。其实,对“萝莉”们的喜爱实际上反映的是青年对自己幼小童年的留恋、是一个因现实情感的挫折或不满而进行宣泄的途径。
15、青年往往感叹现实世界社会复杂、人心险恶、佳偶难求,对现实中的感情不免感到失望或无奈,青年渴望纯洁、童真的感情,而“萝莉”们就是青年难以在现实世界实现,而在精神层面上所寻找到的寄托与慰藉。这突出地反映在文学作品、雕塑、油画、音乐等诸多艺术作品中此类题材的出现并增多。与“非主流”文化的交织。萝莉”文化与“非主流”文化是两种本不相干的文化,但青年通常却将两者等同起来。究其原因,一是因为“萝莉”文化中的“哥特萝莉”融入了“哥特”的元素,而“哥特”恰是“非主流”文化的特点之一;再加上“萝莉”文化有“扮嫩”的特点,又与“非主流”文化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相似,所以两者之间产生了交叉。更重要的是“萝莉”文化虽然很
16、早就传入了中国,甚至习而不察,但大多数人对其并不了解。对“萝莉”文化的认识总是一种朦朦胧胧、似是而非的状态。“萝莉”文化在刚开始一段时间里的发展一直不温不火,而“非主流”文化则来势汹涌,又因为两者在表现形式上存在着不少的相似点,使得大多数不了解两种文化背景的人很容易将两者混淆乃至于等同。不过,在“非主流”文化逐渐退潮的背景下,“萝莉文化却借助之前“非主流”文化的推动,得以继续发展。经济利益的驱使。由于“萝莉”文化已经渗入到了ACG及其周边制品、服饰、玩具、化妆品等多个领域,各商家也抓住新意、迎合市场,纷纷打出“萝莉”牌,各种“萝莉”风格的制品铺天盖地。“萝莉”文化的兴起也让商家有利可图,形成了
17、“萝莉经济,而“萝莉”经济也反过来刺激了“萝莉”文化的发展,ACG爱好者、哈日族、大学生和年轻的白领则是“萝莉”经济的主要消费人群。此外,“萝莉”文化绮丽唯美的特点能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因而,“萝莉”式的装潢、服饰、用具都可以带给青年以新奇、愉悦之感,吸引青年的眼球,它也常常成为咖啡馆、酒吧、歌厅、商场等吸引顾客、招揽生意的手段。最近,深圳开了一家名为“萝莉主题”的咖啡屋,装潢充满着萝莉色彩、服务员们则穿着萝莉服饰,吸引了大批顾客尤其是动漫爱好者和萝莉控们的光临。今年,经过“萝莉”包装的一家美萌女仆咖啡餐厅也在上海浙江中路内的“百米香榭”开张了,而青岛、成都也都出现了类似的餐厅。此外,“
18、萝莉”也成为各类动漫节吸引青年眼球的“杀手铜”,萝莉服饰表演、萝莉主题商品展销、萝莉选秀活动也都是“萝莉”文化兴盛的表现。浮躁的社会心理与大众传媒的误导。从“芙蓉姐姐”到“凤姐”,从“犀利哥”到“伪娘”,这些社会热点的出现,无不透露出时下“社会娱乐化”、“娱乐社会化”的现实。当然,现代快节奏、高效率、制度化、机械化的社会生活,的确需要这类“小丑”式的事物来缓解一下青年紧张的心理,但也由此滋生出了不问来源、不管本质、只看结果的浮躁的社会心理。拿“伪娘”为例,“伪娘”在萝莉文化中是一个天然、唯美的形象,是因为少数男性自然地获得了女性的美,而对“美”进行表达的一种方式,而绝非肮脏、龌龊和变态。时下所
19、出现的并非真正的“伪娘”,只是一种角色反串、男扮女装的性质,连刘著、童童这些所谓的“伪娘”都坚决否认自己是“伪娘”,我们缘何能说他们是“伪娘”呢?“伪娘”现象的出现是选秀”选手们为争取好名次的一种“哗众取宠”的行为、“选秀”节目为吸引青年注意力的一种炒作方式、大众传媒不负责任“拉郎配”的做法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大众传媒在这里扮演了极其不光彩的角色,传播了带有误导性的信息,而当下浮躁的社会心理又使得这种被误解了的“伪娘”以讹传讹,最后“伪娘”成了“德之败坏”的代名词。三、“萝莉”文化可能带来的问题与对策(一)“萝莉文化带来的问题“萝莉文化可能不利于青年身心健康发展,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扮嫩、
20、扮可爱”和“唯美华丽”是“萝莉”文化的两个特点。一方面,由于青年成长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承担社会责任的过程,一旦对“萝莉”文化过度的痴迷,“扮嫩、扮可爱”的特点有可能会导致青年“回避社会责任”心理的出现,沉湎于无拘无束的童年而放弃承担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唯美华丽的“萝莉”风格,也容易使青年容易对现实产生理想、虚幻的认识,形成因为沉迷“萝莉”文化而对社会产生理想化认识,接触现实导致社会与理想的巨大落差,而又沉迷于“萝莉”文化的恶性循环。总体来说,“萝莉”文化会滋生青年逃避现实、不愿承担社会责任的心理,不利于青年的成长。“萝莉文化干扰主流文化的传播和引导。根据我们的观察和了解,各种亚文化对学生群体
21、的影响要比我们所想象中的要大得多。而以动漫、游戏、服饰为主要载体的“萝莉”文化对学生的诱惑力极强、受欢迎程度极高,“萝莉”文化与学生群体有着一种天然的亲和力。这也形成了“课堂向学生宣传、教育主流文化,课下学生自己沉迷于各种亚文化”的现象,这无疑干扰了主流文化的传播和引导,对学生群体人生观、认识观和价值观的塑造将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萝莉”文化产生的不良社会影响。这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由于大众传媒不负责任的报道和浮躁的社会心理的推波助澜,使得“萝莉”文化不断地被歪曲、被妖魔化,从而使得“萝莉”文化的传播会导致社会风气的败坏,造成人格塑造的扭曲等诸多不良的社会影响;另一方面,“萝莉”文化本身就是一种
22、“性”暗示极强的文化,虽然它的本质是好的,但不免会对一些人产生一些负面的暗示,诱导青年犯罪,导致社会犯罪率的提高,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日本的“宫崎勤事件”便是最好的例子,极端“萝莉控”宫崎勤虐杀了多名女童,引起日本国内的极大震撼。(二)减少“萝莉”文化负面作用的对策对“萝莉”文化要进行正面、积极的宣传和报道。由于作为“萝莉”文化载体的动漫、游戏、服饰等深受青年的喜爱,如果一味采取打压、禁止的方式,难有什么成效,甚至会产生反作用。既然“萝莉”文化的某些表现形式早已深入人心,我们要做的就是让青年去了解它、认识它,知道那些我们原来习而不察的事物其实就是“萝莉”文化。而且,要对“萝莉”文化要有正确
23、的报道,而不是妖魔化,减少青年对“萝莉”文化的恐惧感和排斥感。采用疏导的方式,引导青年将自己印象中的“萝莉色彩与现实中的“萝莉”文化联系起来,提高青年对“萝莉”文化的接受程度,使“萝莉”文化的发展走入正轨,这无疑有利于减少“萝莉”文化的负面作用。加强主流文化的文化统治力。要真正消除“萝莉”文化的不利影响,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主流文化的统治力度,在如何让学生群体更轻松、更快乐地接受主流文化这方面做文章,使主流文化多一份轻松少一份严肃,多一份灵活少一份呆板。让青年主动地喜欢、追求主流文化,让主流文化逐渐占据原本属于亚文化的阵地,这样各种亚文化的生存空间必然减少,各种衍生产品的市场也会随即萎缩,各种亚
24、文化产生的问题也会得到解决。这其中最有效的一点就是加大力度扶持国产动漫的发展,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以动漫的形式传递给青少年。此外,还应该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切实保障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正如今年二月,日本颁布了东京都青少年健全育成条例,禁止动漫、影视作品中出现“萝莉”形象,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虽然只是一部地方法律,虽然遭到了日本ACG界的集体抵制,但却标志着日本已经开始重视“萝莉”文化给青少年以及社会可能带来的危害。“伪娘”现象的出现对“萝莉”文化在中国的发展是道坎,它将长时间以来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状态的“萝莉”文化搬到了社会的前端,大众传媒的误导使得青年对“萝莉”文化的误解越来越深,
25、“萝莉”文化花了好长时间才摆脱了“心理变态”的印象,如今又打上了“道德败坏”的标签。另外,“萝莉”文化多年来一直保持的“唯美华丽”、“扮嫩、扮可爱”的特点既是它的优势,也成为了它的劣势。一成不变、缺乏新意的风格难免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萝莉”文化风格唯美但缺乏内涵,以动漫里的“萝莉”形象为例,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无非是华丽的服饰、可爱的外表、稚嫩的嗓音等这些表面的东西,而人物性格、人格魅力等内涵方面的塑造则表现平平,多数“萝莉”人物都是配角,不免让人产生“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感觉。当崇尚“萝莉风的一代继续成长,能否保持发展的后劲让人十分怀疑。“萝莉”文化是阵风,只不过它不像其它亚文化一样来得快去得也快,它已经在中国发展了十几年,前后和多种文化有过交叉或融合。和绝大多数亚文化一样,它也会在继续发展后走向衰落。注:骆君.萝莉现象:一种值得警惕的动漫亚文化J.内蒙古教育,2008(2):神样.萝莉凶猛“萌”文化浅淡J.大众软件,2006(18):2.萝莉EBOL.http:/萝莉控EB/OL.http:/正太EBOL.http:/萝太EB/OL.http:/baike.baidu.eom/view/1559496.htm,2010.百度百科.王建英.说“萌;ITJ.日语知识,2006(2):8.神样.萝莉凶猛“萌”文化浅淡J.大众软件,2006(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