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华彦钧三首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华彦钧三首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析群I=首琵琶曲大浪少昭君出塞龙船华彦钧,江苏无锡人,小名阿炳,自幼随当道长的父亲学习琵琶、二胡、笙、笛等多种民族乐器。青年时期,他的演奏技术日趋成熟,于此同时又向江湖艺人们学习京剧、评弹、滩簧等地方戏曲音乐。父亲病逝后,他当上了雷尊殿的道长,后因染上疾病而导致双目失明,随着雷尊殿的香火渐稀,只能被迫上街卖艺为生,饱受了人间的艰辛与苦难,这种坎坷的生活过了将近20年,但同时也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坚实而丰富的基础,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很多二胡名曲以及三首著名的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本文将从琵琶演奏角度结合风格特征和演奏技法来分析这三首乐曲。-大浪淘沙1 .创作背景大浪淘沙是华彦钧创作的三首
2、琵琶乐曲之一。乐曲表现了作者对不幸生活、不平人世的无限感慨以及对幸福生活的渴望。据身为道士的阿炳所言,此曲原是道家的梵音曲牌,但根据音乐家杨萌浏查证,道家中并无此曲。后有人发现乐曲的第一段旋律与广东音乐三潭印月旋律相似,由此推断这可能是阿炳根据他所熟悉的广东音乐音调所创作而成的。2 .结构特征本曲共三段。第一段是慢板(1-70小节),也是整首乐曲的核心部分,调式为徵调式。在短小的引子之后,展开缓慢而从容的主题,柔中带刚,似乎在诉说着人间的不平等,表现了一种慷慨激愤的情绪。此段节奏类型多变,在二分音符和三十二分音符这种长短音符的组合中,又配以八、九度的大跳音使乐曲的情绪跌宕顿挫,震撼人心。第二段
3、是一个带对比性的乐段(71-90小节),由“弹摭”慢慢缓起并逐渐加快直至引出第三段的高潮段落。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向往。第三段(90118小节)是连接第三段的尾音直接开始的,取材于苏南民间音乐大啖呐曲将军令,此段结构短小,速度较快,旋律铿锵有力,体现了作者自信乐观的情感。3 .技法分析第一段常用的指法是弹挑和轮指,两者交替进行。弹挑上要求音色多变,音量上需强弱控制得当,轮指方面要根据曲调的需要合理地运用三指轮、四指轮、五指轮,并注意轮时大指的重音位置。例如:第一小节的第一个音“2”是双弹,是有延长符号的四分音符,时值可弹成一拍半,音量需奏成mf,音质上要求集中并有弹性。第十二小节的大跳
4、,给人以激愤之感,此时右手的力度要求适当加强,并突出“2”的重音,以此引出第三小节“5”的轮滑音。第43小节的长轮,每个八分音符的音头都要奏出重音,此处的长轮可以用四指长轮,也可用三指长轮。第二段整段都是八分音符,右手用了“弹摭”和“双弹摭”的指法,节奏上要求平稳均匀,不可奏成附点音符。音量由弱至强,速度由慢至快,渐快至最后一小节时要与第三段的第一个音衔接自然。第三段:是在第二段速度上的继续推进,曲调活泼明快,音量强弱对比度较为明显。其中“双弹”音量可强些,其他音可稍弱些。尤其要注意后半拍与切分节奏中轮指的运用。此段第一小节中的“2”音的轮指,可用七指轮来代替满轮。倒数第六小节的结尾句,每个音
5、都要弹得苍劲有力,要表现出阿炳对现实社会的愤慨与不平,紧接着倒数第四小节开始的划轮,要将前面音乐中激动急切的情绪止住,而后慢慢地将心情平静下来,沉稳地结束全曲。阿炳的音乐作品,渗透着传统音乐的灵魂与精髓,透露出一种来自底层人民的健康、自信、顽强的气息。大浪淘沙这首乐曲,通过音乐把他对痛苦现实生活的感受及对美好生活的期望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情真意切,充满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二 .昭君出塞1 .创作背景昭君出塞由华彦钧传谱,讲述了汉元帝时期王昭君远嫁匈奴的历史故事。音乐史上有不少根据这个故事而创作的琵琶曲,如昭君怨塞上曲等。但这首由阿炳传谱的昭君出塞却与此不同,据他自己所说,这首曲子是由他的父亲
6、华雪梅亲自传授的。乐曲通过刻画王昭君出塞时的一系列情绪变化,表达了作者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无限感慨。我们从这首乐曲的旋律中,可以听出类似广东音乐“乙反线”的特征,这大概和作者当时所处的年代中接触的音乐有关。2 .结构特征乐曲共分为三段:第一段是慢板,节奏从容缓慢,旋律清雅秀丽,大小六、七度的跳跃较多,刻画了昭君出塞时激昂悲愤和离别故乡时的悲痛哀怨之情,反映了她当时对未来生活环境忐忑不安的心理。第二段节奏单一,都是四分音符节奏,与第一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指法上运用了“满轮”指法和段落尾末处不同的挑轮指法,形象地描绘了昭君出塞途中,旅途的艰辛坎坷和起伏不平的心情。第三段结构短小,速度较快,层次分明,带
7、有收尾之意。3 .技法分析第一段开始的前10小节,演奏速度宜慢不宜快,特别是每一小节的收尾音处可稍做些渐慢,以体现出王昭君宁离国土,傲然不迫的气度形象。段落末尾的“5”音,用了勾空四弦,“长轮”空一弦的奏法,节奏较自由,虽然这个曲调只有一个“5”音,但“轮”的奏法却有三种变化,极富特色。第二段的主要演奏技法是“满轮”。除了第1小节第一拍用了食指“划轮”以外,第2小节开始每拍“满轮”一次(食指起板)。每次满轮的最后一个音都要用大指“拂四条弦。尾末前的6小节,在渐慢的同时,要注意切分音与轮指的配合,“轮”的音头需做重音处理。第三段较短,速度较快于第二段。第14小节和第18小节,都用了顿音奏法,曲调
8、轻快活泼,描绘了昭君离开长期幽居的深宫以后,初到塞外,接触到新鲜事物的愉快心情。昭君出塞与大浪淘沙在乐曲结构、节奏音型、演奏手法以及情感表达上都有相似之处,大浪淘沙表现出了和一般传统文曲不同的韵味,深沉、雅致、大方。而昭君出塞也绝无那种闺怨气息,整曲作曲透露出一种大气、豁达的气息。三 .龙船1 .创作背景龙船是首民间独奏大曲,有三个版本,此版本由华彦钧传谱。相传民间老百姓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屈原,每逢端午节时都有赛龙舟的习俗。竞赛时,镇头两岸人声鼎沸,敲锣打鼓,燃放鞭炮,气氛热闹非凡,由此产生了许多反映划龙船时沸腾场面的器乐作品,此曲就是以琵琶曲形式来演绎的。2 .结构特征此曲由几首民间
9、小调与锣鼓点结合而成,曲调内容通俗易懂,富有一定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它的特征是以热烈欢腾的锣鼓节奏为主题,并且穿插着吹打的旋律,使整首乐曲听起来活泼欢快、气氛热烈。据阿炳曲集的乐曲说明中说:“依民间的习惯,常把曲中所包含的段数,称作龙船的条数。譬如:由四个段落就表示有四条龙船”。乐曲一开始是模仿“三通鼓”,并吸收了锣鼓点的特征,这种混合节拍运用在琵琶上非常富有趣味。第二段运用了弹与分的组合手法,奏出了无锡民歌下盘棋的音调。紧接着用煞音模仿锣鼓闷击的效果,再以民歌旋律与锣鼓间隔,第二、三条船的形象一下子就显现出来。最后一段用满轮演奏,模仿锣鼓敲打的喧闹气氛,音调旋律取自于丝竹玉娥郎片段,运用慢
10、起渐快的形式把音乐推向高潮。.3 .技法分析第一部分引子是在“三通鼓”中揭开序幕,运用了扫弦、弹面板、三指轮等技法,速度忽快忽慢,起伏不平表现出赛龙之前欢快热闹的场面。第二部分运用了弹分的后半拍双音技法,三弦是空弦音,演奏时可以有意识的突出它,以加深这种节奏型的特点,加强旋律前进的动力,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人们比赛时齐心协力一致划船的动作。乐曲中运用了大量的单扫空弦技法,好似锣鼓段中的“锣声”,扫弦时动作要干脆敏捷,四根弦的声音要平衡一致,右手指甲触弦不宜太深,这样扫出来的音色才会富有弹性。最后一部分几乎全部使用了满轮指法,这在我们日常乐曲中很少用到,轮时要注意突出外弦旋律,它描述了人们观看龙船
11、竞赛后兴高采烈回家的心情。通过对阿炳三首乐曲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倔强、刚毅、乐观、积极向上的人。他把对那个黑暗时代的许多愤慨、不满与无奈都通过他的音乐作品表现出来。从他的音乐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真实、真挚、细腻的情感。也许命运给阿炳的艰苦磨难,正是成就了他那些深入人心乐曲的缘由。阿炳对自己的演奏,一直抱着严谨的态度,他既重视“功夫”更讲究“神韵”,在演奏技法上有所创新和研究(如四指下出单轮接弹挑组成一群音;左手按音不用小指等)。他刻苦钻研道教音乐,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了许多民间音乐的曲调,一生共创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间乐曲。他的音乐表现了人性中最宝贵的东西:道德、正义、民族意识、无畏气概、牺牲精神,是我国音乐史上杰出的音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