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寿春古城墙及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开发.doc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7026328 上传时间:2024-04-18 格式:DOC 页数:66 大小:797.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硕士论文-寿春古城墙及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开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硕士论文-寿春古城墙及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开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硕士论文-寿春古城墙及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开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硕士论文-寿春古城墙及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开发.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硕士论文-寿春古城墙及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开发.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硕士论文-寿春古城墙及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开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硕士论文-寿春古城墙及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开发.doc(6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学位论文全 日 制 研 究 生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寿春古城墙及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开发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of Shou Chun Ancient City Wall and the Historic Building 学 科 专 业: 考古学与博物馆学 研 究 方 向: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 指 导 教 师: 申请学位级别: 中文摘要巍峨壮观的寿县城城墙主体建于南宋嘉定年间(1208年1224年),历经900多年,是寿县古迹中历史漫长、工程量浩大的建筑工程之一。在以古城墙为代表的寿春城历史建筑里,形象地记录着此地古代的政治军事制度、民族和地域关系

2、以及工程技术、环境变迁等信息,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随着城市发展节奏的加快 ,许多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消亡,如何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包括古城墙在内的文物古迹及历史景观就成了我们亟待解决的课题。论文首先阐述了研究的目的和方法,探讨了相关概念。在正文中,作者将理论和实地考察相结合,充分运用考古学、建筑学、文献学、经济学、旅游学、管理学、文物法等相关学科知识展开研究。本文探讨了古建筑所蕴含的人文历史价值。结合它们的现状,参照最新的古建修复技术,对以寿县古城墙为龙头的古建筑的原真性的保护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保护方法。笔者借鉴了哈德良长城、平遥古城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经验教训,对以建筑遗产为主体的寿春城遗址

3、保护与开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期探索出一条寿春城古建筑的保护、开发利用双赢之路。关键词:历史建筑保护,开发,寿春城墙AbstractThe main part of the magnificent Shouchun wall was built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in the Jiading years(12081224). It has experienced more than 900 years. It is one of the constructions with long history and a vast quantity of work

4、 of Shouchun monuments. Historic buildings which represented by the ancient walls in the Shouchun city,they have recorded vividly the ancient political、military system、ethnic、regional relations、engineering technology、environmental changes and other information and they are also rich in historical an

5、d cultural value. With the accelerated pace of urban development,the emergence of many new things and the demise of the old things,how to protect and rationally develop and use the cultural heritage included the ancient city walls and historical landscape has become an issue that need urgent solutio

6、n. In this paper, it begins by describing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and methods,and then discusses the related concepts. In the text,the author combines the theories and field studies. She makes use of archeology、architecture、literature、economics、tourism、management、heritage law and other related acad

7、emic knowledge to start the study. It explores the value of the ancient city walls. With their status quo,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latest ancient building restoration techniques, in order to find a practical way to authenticity to protect the ancient architecture which led by the Shouchun ancient ci

8、ty wall. The author draws on the protec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experience and lessons of Hadrians Wall and Pingyao ancient city and put forward her own views of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rchitectural heritage as the main town site of Shouchun. She hope she can find out a win-win road of th

9、e protection,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ancient architecture of Shouchun.Keywords: the protection of historic building,development,Shouchun city wall5中文文摘中文文摘在安徽淮河南岸、八公山之阳,矗立着一座雄伟壮观的古城,这就是寿县城。寿县古称寿春、寿阳、寿州,从新石器时代便有人类活动。寿县古城则有着2000多年悠久的历史,留下了璀璨的历史文化遗产。据1984年全国文物普查,寿县现存明清建筑20多处,古城遗址10处,古墓葬百余处,全国重点

10、文物保护单位有安丰塘(芍陂),省级重点保护单位有报恩寺、清真寺、古城墙和淮南王刘安墓。其中,古城墙主体建于南宋嘉定年间(1208年-1224年),现已作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目前国内保存较完善的七大古城墙之一。古城墙历经900多年的沧桑后,目前亟待进一步修复保护和开发。笔者希望将寿春建成为安徽的平遥古城。一寿春城古城墙的历史文化价值及现状分析自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迁都于此,曾10次为郡,并屡为州郡治所,城墙也随之在不断变化之中。今存城墙位于寿春镇,为宋嘉定时所修。古城城基坚固,气势雄伟,迄今保存完好。清寿州志城郭记载:“周迁治下蔡时,故城大抵毁坏,今城或是熙宁间(指10

11、681077年)所重筑,嘉定间许都统重修。”城的平面略呈方形,城墙周长7141米,墙体以土夯筑,外包之以砖,外壁下部有2米高条石砌基。城墙隔四米设一垛口,并有瞭望孔。城外东南为濠,宽约60米,北环淝水,西接寿西湖,外壁墙脚筑有宽约8米的护城石堤。城有四门,东为宾阳,南曰通淝,西称定湖,北名靖淮。四门皆有护门瓮城,其中西门瓮门北向出,北门的瓮门朝西,东城门与瓮门平行错置。这些设置,主要是考虑到城墙的军事防御和防汛抗洪双重功能。寿县地处皖中,控扼淮淝。古为南北要冲,是兵家反复争夺的地方。公元383年的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就发生在这里。这次战争,再次创造了我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给后人留下了“

12、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历史掌故。五代十国时期,后周与南唐又激战于寿春,当时后周大将为赵匡胤(即后来的宋太祖)。至今两淮民间还流传着“赵匡胤困南塘”的故事。古城墙的特殊设置,不仅是考虑到军事防御,而且还兼顾重要的防水功能。寿县城正在淝水入淮之处,地势低洼,屡受水患,城墙自建以后损了修,修了损。直到三个具有创造性的城墙形制设置后,此问题才得以解决。明代御史杨瞻创建护城石堤。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后,改变东、西、北三城门的位置方向。明万历元年(1573年),知州杨涧创建了涵洞月坝以及泄水涵闸,平时城内积水可由此排出城外,当洪水季节,又可自行关闭涵闸,防止外水倒灌。自此以后,即使

13、城外洪水滔滔,城内依然照常排水、生活。城墙上镌有“金汤巩固”、“崇墉障流”题名,是对这坚固雄伟的寿州城墙的真实写照。清代和民国时,城墙也做过局部的修缮。新中国成立后,1969年到1979年大规模更新了月坝西门北门的墙体,大大提高了城墙的防水能力。1991年,古城抵御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的围困,保护了城内十多万人的生命财产,再次显示了它的御水能力。如今,虽然人类早已退出了冷兵器作战时代,四海一统,城墙的军事功能自是削弱,但它仍然抵御着洪水,保护着城镇与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古老的城墙更寄寓了深厚的文化蕴味。不过,城墙历经风霜后,也面临着很多问题,墙体有的地方严重风化剥落,墙缝灰浆脱落,缝隙杂草丛生

14、,急需整修。城墙在70年代、90年代都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整治,但浆砌石墙使得古城墙失去了原有的历史风貌。城墙外面和城内的大量新建筑,使得地基下沉,原有的水利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破坏。改建后,北门、东门及瓮城犹存,东门门楼是1990年代之后复建。南门通淝门则是2000年复建的,由于交通的需要取消瓮城并开通三个门洞,西门改为普通的门洞形式,旧时的样式全然无存。为防洪需要,1976 年将北门 西门 南门一段城墙改为重力式浆砌块石防洪墙,使城墙原貌顿失,其余仍为原青砖砌筑。除了古城墙外,寿县城内还存有大量的古建筑遗址。据2006年文物普查时统计,目前,寿县城内共有各类建筑遗存共32处,省级文保单位两处,

15、县级文保单位5处。建筑类型包括宗教性建筑6处,宗祠神庙建筑3处,衙署建筑18处。在这些古建筑中,最有文物价值的便是宗教性建筑。这些建筑大多建于明清之后。现存的古建筑主要有庙坛建筑如孔庙,宗教建筑如清真寺等。众多保存下来的古民居建筑也构成了几条历史街区。除此之外,寿县辖区内还有安丰塘这样大规模的水利建筑。这些古建筑连在一起,构成了寿春古建综合体,体现了古城的特色。虽然城墙这些古建十分重要,但目前现状不容乐观。寿县古城墙城内的历史建筑遗迹,如魁星阁状元楼等都被掩盖在现代钢筋水泥的新建筑中,城内毫无特色。乱搭乱建现象十分严重,机动车与人力车竞相占道。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垃圾,更使得人们对这古城的游兴顿

16、减。我们如何在对其进行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对这一古城进行旅游开发呢?这是我们要探讨的另外一个问题。二寿县城墙古建综合体的保护与开发悠久的历史给寿县留下了许多胜迹。被誉为“天下第一塘”的安丰塘、历经千年仍保存完好的宋代古城墙、报恩寺、奎光阁、名人故居、寺庙、宗祠等放在一起,它们使寿县城成为访古揽胜的理想之地。我把这些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寿县城古建筑放在一起,称为寿春城古建综合体。寿县古城墙及其它历史建筑都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寿春城内现存大量的明清故居,如清末状元孙家鼐故居保存完好。寿县古城西大街中段,有一座北向南的宏伟古建筑群,这就是孔庙,它是古代学子祭祀孔子的地方。据寿州志记载:此建筑始建于

17、唐,元代泰定初年(1324年)由城东南隅移建于此。占地面积达2万平方米,有坊、阁、殿堂等大小建筑物30处。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风雨侵蚀,虽然孔庙现存古建筑格局中大部分建筑已经破败,但仍以其规模宏伟,风格独特而享誉江淮,2004年11月被安徽省政府和省文物局公布为第五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寿县古建筑保存最集中的地方。另外,报恩寺、宋塔地宫。清真寺、州署旧址建筑虽然时代不一、保存状况各异,但无不是历经沧桑,饱含历史文化价值。1986年,寿县被公布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寿县古城的保护,也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重视。在保护的过程中,如何维护历史建筑的原真性便提上了日程。“原真性”一词,源自拉丁语系,译自英

18、文Authenticity。原真性是验证世界文化遗产的一条重要原则。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原真性,意味着Original, Real,Trustworthy,Integrity,即原初的、真实的、可信的、完整的。它要求文化遗存真实无误的反映文化遗产经历时间和外界影响的过程。因此,原真性是理解判定文化遗产意义的信息是否真实性的标志。薛军对文物建筑保护国际文献的思考,J中外建筑,2001(4):15-17文化遗产的重建要以它的原真性状况为前提条件的。但寿县古城墙在历史上除了城墙固有的军事防卫功能以外,还具有独特的防洪功能,并且现在仍依赖其防洪。鉴于城墙目前受到的破坏,防洪性能减弱,在对老墙体改造过程中,

19、既要照顾到城墙的稳固性又要维护它的原真性,二者有一定的矛盾。在施工中要精心设计、精工细作。在墙体下部,浆砌条石与混凝土相结合,上部砖与细条石相结合,使之坚固耐用。在位置、色彩方面,要与原墙一致、和谐,并可以把原宋砖帖在外面。如此能做到耐用性和尽可能的原真性。同时,要尽快恢复通淝门和四门角楼。除了墙体自身的保护以外,城墙四围的环境也必须同时加以保护和治理,才能更好的保护城墙。因寿县古城内部的破坏改造的现状,寿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1990年2003年)规划中对寿县城墙作为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范围的划定。城墙的保护范围分为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两个层次,进行对城墙自身及其周边环境的保护与建设控

20、制。寿县城规划时,可以将新城老城分开,城内进行楚文化遗址、宋明老城保护,整治街道交通卫生。既要修复、保护有特色的古建筑,又要对新建房屋进行整体规划。可以将城内的古建筑保护起来,而别的空地建成仿古建筑,并注意与原存遗迹保持协调,这对于开发旅游、影视、特色商业有利。除了对城墙等保护之外,古城的旅游事业也要逐步发展起来。当地政府和人民要共同努力将旅游发展与古城的特色保护紧密结合起来,使二者相辅相成。寿县城墙与平遥古城有着类似的旅游资源,悠久的历史,巍峨而完整的城墙,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都为它的旅游开发提供了先天的优势。平遥古城由于保护了自身特色文化,食、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的配套设施已基本成形

21、,目前的旅游业己形成一定的规模,成为了当地经济支柱,城中依靠旅游业为生的人数已占到古城总人数的四分之一,旅游人数及旅游收入一直保持稳步上升趋势。旅游开发做好了,可以为保护提供资金。我们可以学习平遥古城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经验,推陈出新,探索出一条开发与保护和谐进步的新路子。目录目录中文摘要IAbstractIII中文文摘V目录IX绪论1第一章 寿春古城墙城市的历史文化价值7第一节 寿春城人文地理环境7第二节从江淮人文发展史看寿春城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9第三节 寿县古城墙的建造和维修的历史沿革11第四节 寿春古城墙建筑特色12本章小结16第二章 寿春古建筑保护的必要性17第一节 古建筑保护的相关理论

22、17第二节 寿县城墙本体损毁原因及现状19第三节 寿春城古建筑价值及现状21本章小结27第三章 古城墙城市古建筑的保护原则及措施29第一节 寿春城古建筑保护原则29第二节 寿县城墙保护的技术手段31第三节 寿县古建筑及街区保护策略33本章小结40第四章 寿春古城墙城市历史建筑保护与旅游开发41第一节 古城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41第二节 国内外古城墙城市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借鉴作用43第三节 寿春城旅游资源潜能分析46第四节 寿县旅游市场现状分析及整顿措施47本章小结49第五章 结论51附录53附录1文物保护法规53附录2寿县人民政府旅游规划54参考文献55绪论绪论一写作缘起当前国家和社会对历史建筑

23、的保护与开发日益重视,在此背景下,我开始了寿县古建筑保护与开发的研究课题。研究此课题,更是基于寿县古城墙和其它古建筑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有着2000 多年历史的寿县古城是战国时楚国的都城,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它拥有着大量的历史建筑遗存。雄伟的古城墙是目前全国保存最好的宋代城墙。在寿县城中,始建于唐贞观年间,迄今已有 1300 多年历史的江淮名刹报恩寺、建于明代的华东地区最大的清真寺、江淮地区最大的孔庙等古建筑熠熠生辉。在寿春古城 ,随处可欣赏到州署、奎光阁、泮池、留犊祠、状元府、箭道巷等明清时代的古建筑。而“人心不足蛇吞相”、“赵匡胤困南唐”、“时苗留犊”等优美的故事和传说、“大救驾”

24、糕点、八公山豆腐等历史名吃,则都为极具沧桑感的古建筑添加了一丝人文的气息。寿春古城墙则是其中最为突出的古迹。它历经沧桑,内涵丰富,成为江淮文明史的一个重要载体。除了城墙之外,历经修整而保存下来的古民居、大型水利建筑,也同样形象地记录着古代的政治制度、经济、文化、民族和地域关系以及工程技术、环境变迁等信息。他们见证了城市的岁月变迁。在古建筑的一砖一瓦内,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历经风雨幸存下来的古建筑就成了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历久弥珍。这些遗产是丰富和协调发展当代文明与未来文明的重要源泉。包括古城墙在内每一项文化及自然遗产都是独一无二的,任何一项文化及自然遗产的消失,都是不可

25、逆转的损失。随着城市发展节奏的加快,许多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消失来得迅猛,寿县城内的古建筑也不能幸免,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许多历史建筑物在城市建设的名义下被大量摧毁,幸存下来的也已伤痕累累,残损破败。它们迫切需要人们对它们的的保护。我们有责任保护好这部分人类遗产并将其传诸后代。虽然政府对保护的重要性认识逐步提高,但破坏城墙和古建筑的行为依然存在,一是城市建设中大拆大建造成的“建设性破坏”,二是由于政策上或技术上存在缺憾,使保护措施不当,造成新的“保护性破坏”。在社会迅速发展的同时,我们越来越渴望在我们生活的环境里能找到逝去的回忆,放松自己疲惫的心灵,寻找一份发自内心的归宿感。而人们的这种怀旧

26、情感,又能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如何正确处理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促进保护与开发的双赢,就成了亟待解决的课题。寿县古城墙及其它古迹急需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所以它需要有人对其作出全面细致的研究。但目前对寿县古城墙及其它古建筑保护与开发的研究是否充分呢?先来看一下国内外同类问题研究状况。二国内外研究概况在保护和开发历史建筑资源问题上,经过众多学者的努力,前人也做出了一定的成绩。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的:1.古建筑保护方面的研究在现代化建设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大量古建筑被毁,城市建筑越来越趋于同一化,造成全球性的“千城一面”,失去了自身的特色。如何保护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保存各个城市

27、的特色,国际社会也做了很大的努力。1933年雅典宪章要求保护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1964年威尼斯宪章认为,城市规划应予保护和利用无价之宝的古建筑以创造城市特色。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于1972年10月17日至11月21日在巴黎举行第十七届会议,制定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94年11月1至6日举行了关于原真性的讨论,通过了关于原真性的奈良文件,对如何原真性保护城市做了规范。国际社会从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到1994年的奈良真实性文件都侧重于对文物本体的保护。英国学者W.鲍尔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一书中,对保存和保护进行了细致的辨析,指出原真性地保护古建筑等文物的方法。国内对城墙及其它

28、历史建筑的研究,由来已久。特别是对于古建筑中最有特色的古城墙,成就尤为突出。较早提到城墙的,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墨子。另外,考工记、淮南子、史记等古书中,都对城墙及城市功用、布局等提出了一些对后世有影响的看法。在文学作品和各朝代史记中对城墙也有叙述,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就描绘出了宋代东京城墙的雄伟与坚固。近现代单纯性的记录性研究则不多见。城墙最初的作用,就是作为军事防御的构筑物。因此,建筑技术的演化和发展必然会受到军事技术的影响,而其本身的构筑也体现出我国传统的建筑技术和工艺。在古籍中,学者们从军事防御的角度出发,对城墙的设计施工传授方法、总结经验、提出要求。例如在营造法式中详细记载了马道、瞭望

29、孔、城门、瓮城、敌楼等防御设施的规则和做法。在宋熙宁时的方志中,对寿县城墙的修建技术方面的成就做了较为翔实的记载和技术上的经验总结。在近现代文献中,也不乏探究古建筑建筑技术的内容。在此方面做出较大成就的是卢嘉锡总主编、王兆春撰写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它们对古建筑技术方面的成就做了细述。在古建筑材料和维修、施工技术方面的研究则一般散见于考古山西建筑文物季刊等一些相关期刊中。对于还残留在日新月异的城市里的古建筑来说,它最需要的就是保护了。比较早地意识到保护城墙的,是二十世纪初瑞典学者奥斯伍尔德喜仁龙,他通过实测完成北京的城墙和城门一书,在做了较为精确的测量后,绘制了多幅北京城墙的图纸,并留下了一些珍贵

30、的历史照片。大规模拆迁改造的浪潮后,我们只能从这些书本中去追寻老城墙的风韵了。在国外的期刊杂志中,也有一些探讨城墙保护的文献,如法国Bernard M Feilden 的Conservation of History Buildings对哈德良长城保护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对于历史文化名城古建筑具体措施,国内一些学者也做了大量工作。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文章有杨国庆的南京明城墙、永诀的建筑等。孟繁星的中国古建筑保护与研究详细地记述了城墙的砖石保护及附属建筑的修复方法。粱思成的粱思成全集、徐嵩龄的论中国文化与遗产保护、杨巨平的保护遗产,造福人类等著作侧重于从保护技术的角度来探讨古建筑保护的具体措施。

31、1999年6月23日,国际建协通过了由吴良镛教授起草的北京宪章。北京宪章在总结了百年思路和新观点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了城市出现的“趋同现象”和“特色危机”,展望了21世纪建筑学的前进方向。2002年10月28日由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对“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做了法律上的规定,使历史建筑保护有法可依。李晓东著书对此法进行了详尽的解读。从以上一系列的文献中,可以看出人们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经历了从单一的古代文物保护到整体城市特色维护的思想发展过程 。2. 历史建筑旅游开发问题的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城墙及其它古建筑保护渐渐重视起来,对它的探索有了较大突破,并且

32、将保护与开发结合起来研究。现在,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文物保护,文物保护和文物事业的发展也离不开旅游。一些学者从社会学、城市学的角度,对历史建筑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做了研究。沈祖祥的旅游文化概论、顾军的文化遗产报告等从城市学的角度,探讨了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徐嵩龄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经营中收入了相关的论文数十篇。郭英之平遥古城旅游市场开发及其可持续发展、边宝莲的平遥古城保护与发展的实践和探索、齐佩文的论南京市明城墙风光带的开发等都是侧重于以某个城市城墙为例,来研究旅游开发与城墙保护的关系。从保护与开发角度进行古城墙研究的硕士论文主要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张芳同学的关于西安明城墙保护若干问题的探讨。

33、博士论文主要是北京林业大学付晓渝的中国古城墙保护探索等。关于寿县城墙的论文尚未得见。 除此之外,一些文章从各个独特的视角对城墙进行了探讨。考古、中国古都研究、中原文物和文物等考古期刊杂志中陆续发表过相关内容。此外,张驭寰的中国城池史从城池研究角度对城墙系统的筑城方法有过归纳介绍。黄建军的中国古都选址与规划布局的本土思想研究从城市规划的角度介绍了古代城墙的选址情况和成因。3关于寿春城古建筑的研究具体的对某一座城市的记载,还是集中在地方志中。不同时代各地的府志、县志和通志等文献中多有城池篇,比如清嘉庆年修的寿州志中的城郭篇,就较为详尽的介绍了寿县城墙的修建情况。胡凤瑜论寿县城墙加固工程之必要、尹谊

34、的寿县古城墙的加固与维修、曹大志的楚都寿春城考古的回顾与展望等文章是专门写寿县城墙的。作者针对寿县古城墙的现状,阐明了如何加固城墙的技术问题。王治平寿县古城特色及保护利用规划,安徽省文物局所著的寿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则是从文物保护与开发的角度对寿县城的发展提出了切实有效的建议。综上所述,前人在城墙及古建筑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比较零散,多为一些文章或附属于一些相关著作,有的则过分简略。即使是关于古建筑保护的著作也多属于专论。没有几个是从多角度来研究城墙的,更很少有人将古城墙与民居寺观等古建筑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对于寿县城墙及古建筑的研究,则几乎是空白。寿春古城墙及其它古建筑有着丰

35、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亟待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它需要有人对其作出全面细致的研究,这也是本人试图研究寿县古城墙的原因之一。三、本文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寿县古城墙的保护与开发工作已是刻不容缓,本文试着从价值理论出发,探讨古城墙所蕴含的人文历史价值以及现在抗洪救灾中仍发挥的作用,找出如何原真性地保护好寿县城墙的方法,发掘出它自身的旅游价值,将保护与开发结合起来,这是本文确定的研究目标。这个选题的研究内容,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的:第一章寿春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第二章寿春城古建筑保护现状;第三章寿春古城墙及其它古建筑的保护方法;第四章寿春古城墙城市旅游开发。这其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

36、借鉴古城墙和其它古建筑的保护方法,参照最新的古建修复技术,充分利用有利条件,调动各方面关系,对寿春城古建筑特别是古城墙的保护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在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关系的同时,顺应时代潮流,进行寿春城古建筑旅游开发,将保护与开发利用较好地结合起来。四、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本文所探索的是现存的城墙保护与开发工作,所以离不开大量的现场调查。在探索古建筑保护的历史文化意义时,需要翻阅大量的历史文献,从而挖掘出寿春城古建筑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意义。在使用相关的古建筑保护与开发理论、借鉴别的城市保护成果时,又需要翻阅搜索大量相关的论著。研究时,必须将理论和实地考察相结合

37、,充分运用考古学、文献学、经济学、旅游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展开研究。 具体的研究手段是:实地考察、文献研究、数理统计、比较归纳、实例研究。详细地说来,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来展开的: 1.文献研究。若想探究寿县城墙的历史文化价值,必须要查阅大量的古籍文献,作者从寿县的方志中,查阅到了一些相关的记载,比如我从嘉靖版的寿州志里得到了许多有用信息,包括寿县城市的缘起、寿县城墙的兴建及城墙的维护、寿县大型古建筑修筑的相关状况等,还要阅读诸如营造法式等古籍中与古建筑有关的内容。从安徽和寿县的治淮、江淮、乡镇经济、安徽史学等杂志和期刊上获得相关的研究文章和政策信息,争取获得第一手的资料。2.实地考察。作者将

38、通过实地调研,弥补文献不足并对城墙的现状有个直观的了解。作者会运用自己所学的考古学知识,对寿县城墙的长、宽、高、城门楼、马道等附属建筑进行测量、拍照、记录。这是重要的样点调查。另外,我对山西平遥、南京古城墙进行了现场的调查与研究,特别关注南京城墙的外围保护、平遥古城的旅游开发。考察方式是亲身局部测量、问卷调查、摄影并请教当地文保相关部门。3比较归纳。比较研究是较常见的研究方法,本课题通过比较研究可能能够得出意想不到的研究结果。保存有大量古建筑的历史文化名城通常会有许多共同点。但因为各处城市的地理区位,经济发展及旅游开发的速度各不相同,所面临的发展与保护方面的问题各异,因此可以通过比较发现问题并

39、试图提出相应的对策。作者通过国内外古建筑保护发展情况的对比来关注寿县城墙的优势及劣势,开阔视野,从其他的文物保护中学习经验、吸取教训,以找出一条更适合寿县城墙的保护与开发之路来。五、本选题的创新之处和可预期的创造性成果我国现在保存了大量的古城墙和城墙片段遗址,在城市化日益加快的今天,历史建筑的存在与城市发展时有矛盾。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去认识古建筑,这样的研究比较普遍,而对古建筑的保护规划还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研究。即使偶有零星研究,也多将眼光放在西安、南京、平遥、长城等古城墙上,对寿县城对寿春其它古建筑研究则几乎是一片空白。本文作者拓宽了视野,从考古学、文化学、社会学、城市学、建筑学、地理学等方面

40、,多角度的探讨了寿县城墙及其它历史建筑的历史文化意义、现实功用,并把它们的现代保护与旅游开发放到当今提倡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中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作者从长远发展的眼光去认识寿县古城墙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用建筑学方法提出了具体的保护措施。作者希望,对寿县城墙的开创性研究,能够对我所热爱的家乡的古建筑等文物保护尽一份绵薄之力,并期望它能对当前寿县政府部门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政策起到一点作用。第一章 寿春古城墙城市的历史文化价值第一章 寿春古城墙城市的历史文化价值第一节 寿春城人文地理环境在安徽淮河南岸、八河南岸、八公山之阳,矗立着一座雄伟壮观的古城,这就是寿县城。寿县古称寿春、寿阳、寿州,从新石器时

41、代便有人类活动。今寿县介于北纬31度5431度40,东经116度27117度40之间。总面积2986平方公里。全县辖25个乡镇,总人口127万人。气候温和湿润,地形地貌多样。古寿春之地包括今天的寿县、淮南市、长丰县,地处在黄淮平原的最南部,华北平原与江南丘陵的过渡地带。当初,寿春城选址于此,是与它周围的山势、风水、地形、河流地理位置等紧密相关的。在漫长的岁月中,历代城池的建立,因事关王朝的兴衰,都是非常慎重和考究的,经过了一番精心选址和布局规划布局后才建成的。“天人合一”是中国古都重要的规划思想。城池规划时要“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心,未有过此者也”参见张驭寰,中国城池史,天津:百花文艺出

42、版社,2002.12。即城池要追求天地人之间的和谐。周礼考工记曰:“匠人建国,水地以悬 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极星,已正朝夕。”建城时,对方位十分重视,而且,建筑物取南北轴向,不仅为了采光、取暖需要,也是体现南面至尊的思想。考工记关于王城规划制度的记载被历代视为经典和准则:“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这是中国古代都城制度最早、最完整的记载,它的规定确定了城邑营建制度及特征,即方正规矩、整齐划一、对称均匀、等级森严。寿春之地地势为南高北低、东高西低,东、南两面不足两公里处即为淮南丘陵地区,西面和西南面是淮南山丘。它的北面与淮北平原相连,北面

43、和东北的凤台淮南定远嘉山一线,分布有比较破碎的低山丘陵带,相对高差100200米。寿县城东门对面的八公山是其中一座较高的山峰。寿春城建造时,充分的考虑到了它的方位与地形。寿春城采用了正南北、正东西方向的经纬道路网,九十年代新修整的棋盘街是在原来的路基上整修而成的,以四个城门为点,中间交叉处有个十字路口。街道的设置与城墙保持近45度角,在每个大三角之内,再整齐划一由马路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区域,给人以一种整齐划一、井然有序的感觉。除了地形方位之外,还要考虑到水源和旧城格局。秦汉之际的堪舆学说对后世建城亦有重大影响。自从管子将河川比作人体的血脉,认为“水具材也”陈鼓应管子,中国哲学史新编第 2 册,北

44、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 202。秦汉之际已形成了地脉、王气等概念。汉书艺文志中已收有堪舆金匮一部,这本书共14卷,是秦汉时堪舆理论的总结。东汉许慎认为:“堪,天道;舆,地道”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出版社2002.9。堪舆说把大地看做是一个不断循环的有机体,强调宇宙自然与人类的和谐统一。在天道和地道之间,堪舆更注重对天道的感应和附会,要求在建立城郭时,要考察山川地理形势,辩明地形阴阳、刚柔、高下、聚散,分析其区位与方向,择其形胜之处因势随形而营国都立。后来发展成了风水说。风水理论认为:水飞走则生气散,水融注则内气聚。水深处则民多富,浅处则民多贫。因此,在建城时,势必要考虑到“天人合一”,

45、河流水系显得极为重要。对于城市而言,水不仅提供城市居民用水水源,而且对调节城市气候,净化、美化城市环境具有重要作用。水还可以通舟楫,有交通之便利。除了供水和运输方面的考虑之外,还要为城墙保留一道天然的屏障护城河。同时也出于对美景的渴求。此地建城,水的因素很大。在平原择地,风水家便以水代山。而寿春之地就符合这些条件。淮河自西南向东北流过,淠河、东淝河之水流经此地汇向淮河。古寿春之地北、中部为淮河冲积平原;西北部沿淮河、淠河地带为洼池,东南部为岗地。境内湖河纵横,水面占全县总面积的14。其中,瓦埠湖为安徽省第二大淡水湖、水质清纯,物产丰饶。除了水足以养人之外,寿春之地土质和气候也适合建城,繁衍民生

46、。寿春土壤多为黄棕土、水稻土、湖土和砂礓黑土。年平均气温14.8摄氏度,1月平均气温0.7摄氏度,7月平均气温27.9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906毫米,无霜期213天。虽然此地风水适于农耕,但此处容易引发洪涝灾害。处于我国南北气候的过渡地带,冷暖气流交汇接触频繁,气旋活动较多,降雨量丰富。此地又受东南登陆台风影响,容易引发洪涝灾害。战国至西汉初年,黄淮平原的气候可能比现在寒冷。淮河河道深广,水系稳定;但南北朝以后,文献所记载的淮河水患日益增多。南宋之后黄河长期夺淮入海,淮河下游不仅水势大增,而且大量的泥沙沉积在低平的淮河下游,使淮河中下游河床淤积,排水不畅通,水灾频仍。参见嘉庆年修寿州志,上古1

47、982年重印寿县一遇到大雨, 六安、肥西、长丰、淮南及寿县境内之水都汇入寿县四湖:瓦埠湖、寿西湖、肖炎湖、梁家湖和平原低洼地区。同时,淮河、淠河水位上涨,使内涝无法排除,关门受淹,成了著名的“水袋子”。水灾的频繁,直接改变了淮河沿岸低洼地区的沉积物和淮河流域的地貌。这使得寿县城墙承担了艰巨的抗洪任务。第二节从江淮人文发展史看寿春城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寿县古城有着2000多年悠久的历史,留下了璀璨的历史文化遗产。据1984年全国文物普查,寿县现存明清建筑20多处,古城遗址10处,古墓葬百余处。据安徽省文物考古所2006年寿春城遗保护总体规划将寿春城遗址保护区划定了范围,面积13.98平方公里,包

48、含寿县现存城墙、护城河、城北水系及实地、寿县古城历史街区、城南遗址区(含城东遗址)。能够有如此众多的遗址,是寿春城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慢慢积淀下来的。寿春城遗址所在的江淮地区,从新石器时代便有人类活动。在商代到西周时期本是徐和群舒等淮夷土著活动的地区,并未能形成明显的区域中心。春秋中期,楚国顺淮而下,公元前645年,春秋记载“楚人伐徐”。左传中亦说:“徐即诸夏故也。”此时,齐桓公霸业已近尾声,楚在淮上的势力却大有增长。随后,楚又以淮北为基地,遏制了宋襄公的争霸活动。至楚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01年)时,到达了接近江岸的滑衲,声势及于江东,盟关、越而还。吴国崛起后,吴国势力占据此地。楚灵王十一年:“吴灭州来” 左传昭公十三年,四部丛刊宋刻本影印,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至楚平王六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