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心境障碍与自杀.ppt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7037528 上传时间:2024-04-28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1.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心境障碍与自杀.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第五章心境障碍与自杀.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第五章心境障碍与自杀.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第五章心境障碍与自杀.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第五章心境障碍与自杀.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章心境障碍与自杀.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心境障碍与自杀.ppt(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心境障碍(mood disorder)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临床表现为情感高涨或低落,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可有精神性症状。,心境障碍,第一节 概述,二、心境障碍的类型,第二节 抑郁发作与抑郁症,1、正常的抑郁负性情绪也有积极意义,不能认为负性情绪就是异常。抑郁和其他负性情绪一样,是从正常到异常的一个连续体,而且在正常和异常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大体上,当抑郁达到了某一特定的严重程度,严重影响到了人的正常生活和社会功能时就是异常的。下面是一些较轻微的正常抑郁。(1)哀伤(grief):丧失后的心理历程。(2)其他正常的心境变化。,2、抑郁概

2、述22-33%的住院病人有抑郁障碍。2/3抑郁病人有自杀念头,自杀率5-15%。抑郁症导致的伤残或功能缺损排在第二位。有慢性和复发危险,仅50%重性抑郁病人只发作一次;20%病人为复发病程。30%病人变为慢性病程。心境障碍:1993年时点患病率0.52,终生患病率0.83抑郁症:WHO估计时点患病率3%抑郁症特点:容易复发,80%的病人会在经历了发作的一年内经历第二次发作。抑郁症的危险因素:女性高于男性,年龄,社会经济状况,婚姻状况,第二节 抑郁发作与抑郁症,3、抑郁发作的特征表现三低症状:情绪低落 思维迟缓 活动减少三无症状:无助、无望、无价值三自症状:自责、自罪、自杀积极性和动机丧失自我评

3、价显著下降严重而深刻的失落感兴趣显著下降和减退,第二节 抑郁发作与抑郁症,4、抑郁发作的程度(ICD-10 诊断系统),(重:3+5;中:2+3或4;轻:2+2,2周以上)轻度患者通常为症状困扰,继续进行日常的工作和社会有一定困难 中度患者有相当困难 重度患者除极有限范围内,几乎不可能继续进行日常工作社交活动。,第二节 抑郁发作与抑郁症,5抑郁发作与抑郁症诊断标准(DSM-IV对抑郁发作与抑郁症诊断标准(APA,2000)诊断标准:临床症状+病程+严重程度+排除标准症状标准:至少有(1)心境抑郁或(2)丧失兴趣或乐趣;此外,表现出躯体、思维、意志等其他症状病程标准:在同一个两周时间内 严重程度

4、:明显的痛苦烦恼,在社交、职业和其他重要方面造成功能缺损。排除标准:排除由疾、物质滥用、离丧等引起的症状,第二节 抑郁发作与抑郁症,第二节 抑郁发作与抑郁症,6、抑郁障碍特殊类型 季节性抑郁:周期性秋冬季抑郁发作,也称冬季抑郁症。发作时,食量增加,体重增加,疲劳,焦虑,易激惹。女性、青少年多发 快速循环性双相障碍:长期躁狂与抑郁发作交替出现或混合出现,每年至少四次,每个循环周期不短于48小时,正常间歇期很短或没有混合性焦虑抑郁综合症:焦虑和抑郁同时存在,但单一症状并未严重到符合诊断短暂复发抑郁症:一种不快心境或兴趣丧失更年期抑郁:更年期发生的精神疾病,女性多发(45-55岁),男性(55-65

5、岁),新妈妈警惕产后抑郁症!,产后抑郁:1.产后忧郁 50-75%的女性生产后都会出现这种情况,症状为毫无原因的想哭,伤心,焦虑。通常在生产后一周内开始。2.产后抑郁 10%新妈妈们会受其影响。心情会在两极间变化,经常哭泣,容易发怒,有罪恶感。症状有轻有重,延续时间有几天到一年都有可能。3.产后精神错乱 0.1%的产妇会患这种病。常包括严重的兴奋、混乱、失望感、羞耻感、失眠、妄想、错觉幻觉、说话急促、狂躁。,第三节 躁狂发作与双相心境障碍,1.躁狂发作的主要特征(1)三高:情感高涨:病人心理背景很高兴,整天笑,很有感染力;思维奔逸:自觉脑子快,概念多,意念飘忽 躁狂状态;精神运动性兴奋:不休息

6、,活跃不知疲倦(2)幻觉(3)夸大妄想 躁狂不伴精神病性症状 躁狂伴精神病性(夸大、被害妄想)躁狂与轻躁狂轻躁狂诊断不排除对工作和社会活动的相当妨碍,但若达到严重完全破坏的程度就要诊断为躁狂 首次发病年龄16-35岁,病程有长有短,平均3个月。,病例:周小姐最近半个月情绪突然高涨,多晚失眠,并唱歌吵至夜深,邻居忍受不了,最后周小姐给送往医院治理。周小姐五年前首次病发,当时刚上大专,没多久因为失恋而情绪低落了数月,功课也追不上,于是非常绝望,并企图自杀。其后进住精神病医院,逐渐康复过来。出院后,周小姐回校复课,过了一学期已可应付。可是,到了学期考试前,病势又转坏。周小姐没有专心温习,反而四处逛街

7、,购物挥霍,狂签信用卡,又穿得花枝招展,戴着彩色帽子,到处惹来奇异目光。,第三节 躁狂发作与双相心境障碍,2.躁狂发作DSM-IV诊断标准 A病程(一周可以做诊断)B(1)自我估价过高或夸大(2)睡眠需要减少(3)比平时更健谈或感到一直想要讲话的紧迫感(4)意念飘忽,或主观上体验到思想在赛跑(5)随情境转移,容易分心(6)有目的活动增多或精神运动性激越(7)过分参与某些有乐趣的活动,而这种运动有潜在或可能会乐极生悲地造成痛苦的后果C不符合混合型发作的标准,3、混合状态:兼有抑郁和躁狂(或轻躁狂)症状最典型的例子包括:在躁狂症的高峰期暂时转为哭泣,或在抑郁阶段发生思维赛跑现象.双相障碍患者中至少

8、有1/3的人,其全部病情发作,或发作中一部分时间,呈现这种混合状态。又称焦虑性躁狂(dysphoricmania),亦即以抑郁症状为主导的躁狂症.女性和有抑郁气质的人常易罹患焦虑躁狂.滥用酒精或镇静催眠药物可引起或加剧这种混合状态,第三节 躁狂发作与双相心境障碍,第三节 躁狂发作与双相心境障碍,4.轻躁狂发作:主要表现为言语增多,精力充沛和活动增加,情感高涨和易激惹达到了肯定异常的程度。轻躁狂发作和躁狂发作的主要区别是轻躁狂发作不会出现精神病性症状,并且其社会功能受损不明显,无需住院治疗。,第三节 躁狂发作与双相心境障碍,5.双相(心境)障碍:张某,33岁,白领阶层,病程12年。在他自己命名为

9、“与双相情感障碍搏击”的治疗日记中,非常细腻地描绘了自己在不同心境状态下的内心体验:“抑郁时感觉最突出的一点是懒,因为懒而烦,懒得工作,懒得干活,懒得洗澡,懒得学习,懒得拉琴,懒得运动。因为懒,觉得干什么都是麻烦。本来就有些懒,抑郁更强化了它。常常躺在床上,所有的事能拖就拖,宁可什么也不干。感觉自己的意志无法驱动自己的身体,躺着似乎是最轻松的。”“躁狂的时候活在过于乐观的联想和希望中,想法太多,自认为都能实现。感觉自己是大善人,觉得自己很多方面都很出色。过于藐视困难,兴趣旺盛,只看自己的长处,觉得别人都无所谓,夸大自己以往的成绩并觉得这是意志坚定的表现。”,单相和双相图示,单相双相,第四节 心

10、境障碍的病因,一抑郁的生物学因素:1.遗传学因素:家系研究;双生子研究与寄养子研究2.神经生理学的研究:生物的节律,季节性3.生物化学的研究:神经递质失衡,某些药物治疗改变突出部位神经递质浓度 4.神经内分泌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的共同作用,二、抑郁的心理学因素:(一)心理动力学观点对丧失的反应对丧失的补偿(二)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观点抑郁是源于未能完整和真实地生活而产生的一种非存在感(三)行为主义观点消退回避型社会行为强化,第四节 心境障碍的病因,(四)认知理论的观点:1.BECK的解释自我挫败的思维所致 BECK 认知三联征(对自己,世界,未来的负性看法)由消极的生活事件激活了消极的

11、自我图式和信念 出现认知的歪曲(全或无的思维,个人化,过分概括化)抑郁,第四节 心境障碍的病因,第四节 心境障碍的病因,2.无助感和无望感的三种理论(1)习得性无助理论(learned helplessness)Seligman(1974)由动物模型提出:令人厌恶的不可控事件 无助感 抑郁(2)归因和习得性无助理论(attritional and learned helplessness):令人厌恶的不可控事件 归结为整体的、稳定因素 无助感、自责 抑郁(3)无望感理论(hopelessness):令人厌恶的不可控事件 归结为整体稳定或其他因素 无望感 抑郁,第五节 心境障碍的治疗,一、生物治

12、疗(一)电抽搐治疗(ECT)(二)药物治疗1.抗抑郁药:TCA,心境稳定剂,四环类抗抑郁药等2.抗躁狂药:心境稳定剂,抗癫痫药3.抗精神病药:对躁狂和心境障碍中出现的幻觉妄想有作用(三)光疗法(季节性心境障碍)(四)维持治疗(长期性),第五节 心境障碍的治疗,二心理治疗1、心理动力学治疗 强调工作的重点是支持和再保证,通过减少病人的焦虑,使他们感到安全,获得支持、舒适和轻松来缓解症状。2、认知治疗 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病人的认知歪曲和思维上的习惯性错误,以达到治疗的效果。强调此时此地的困扰,不讨论较远的起因。3、行为治疗 通过操纵强化的时机、提高患者获得强化的比率来消除抑郁状态。4、人本治

13、疗 人本和存在主义治疗家力图引导病人发现实现自己个人生活目标是获得更好的生活的理由。5、团体心理治疗 优点:高效;团体治疗可以激发和运用患者之间的积极的互动作用。,第六节 自杀,一、分类 1真自杀与伪自杀 伪自杀:从自杀方式中获益,作为威胁手段,屡次重复真自杀:安排后事,做出遗嘱 2非冲动性自杀与冲动性自杀 非冲动性自杀:有预谋,被救后可能再尝试 冲动性自杀:无预谋,被救后通常后悔 3.自杀意念、自杀未遂与自杀死亡,相关及危险因素,1、心理学因素精神应激心理特征2、社会学因素性别年龄婚姻家庭职业与社会阶层地域与信仰疾病,第六节 自杀,二、非冲动性自杀的发展阶段(Poeldinger,1983)

14、1当事人遇到问题,把自杀当成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可能的方法2准备自杀者发出“求助的呼唤”,内心的矛盾冲突激烈;3自杀者作出坚决的自杀决定,外表平静。,第六节 自杀,三、自杀的预防:1预防工作 生命热线及其他咨询与危机干预 评估自杀的危险因素 4P模式:痛苦,计划,既往史,附加情况Pain(痛苦):受到的伤害?是否受到伤害?Plan(计划):前提:不敢和想自杀的人谈死是不对的!是否有具体日期?是否有具体计划?计划的内容?是否真的会实施计划?Previous history(既往史):既往的自杀企图;亲人的死亡;疾病;婚姻破裂,身体和心理创伤;性侵犯 Pluses(附加情况):一些情况可使危险性降低,社会支持,第六节 自杀,五、自杀的理论解释 1生物学解释:解释抑郁的原因也用来被解释自杀,但未证实。自杀并不遗传。2心理分析解释:解释抑郁的原因也用来被解释自杀转向自身愤怒,表达仇恨,报复动机 3社会与文化的解释:个人挫折社会性侮辱,失败,遭遗弃 社会变化战争,动乱,经济危机 不同文化背景国家自杀率不同。4行为学派解释:学习与强化:在生活中得不到强化,通过反常行为得到满足,第六节 自杀,六、治疗(1)去除爆炸性导火索(2)决定是否应该住院或与亲友同住(3)药物及心理治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