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及脾脏疾病影像学表现2.ppt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7037725 上传时间:2024-04-30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3.5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脾脏及脾脏疾病影像学表现2.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脾脏及脾脏疾病影像学表现2.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脾脏及脾脏疾病影像学表现2.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脾脏及脾脏疾病影像学表现2.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脾脏及脾脏疾病影像学表现2.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脾脏及脾脏疾病影像学表现2.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脾脏及脾脏疾病影像学表现2.ppt(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脾脏及脾脏疾病影像学表现,脾脏的解剖,1、大小、重量、形状、位置、脾切迹、毗邻、位置、韧带、脾门2、脾脏的血管,1 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脾个体差异较大,平均长10.5cm、宽6.5cm、厚2.5cm;2 正常人脾重100-250g.3 位于左季肋深部,9-11肋4 韧带:胃脾韧带,脾肾韧带,膈脾韧带,脾结肠韧带,4 脾的血循环:腹腔动脉脾动脉脾叶动脉脾段动脉小动脉终末动脉脾动脉胃网膜左动脉,胃短动脉脾静脉门静脉5 脾的淋巴引流:汇入脾门淋巴结腹腔动脉旁淋巴结,脾的生理功能:,1.造血和储血2.滤血及毁血3.免疫功能4.其他功能:如产生VIII因子。,脾脏正常CT表现,位于左上腹,膈面及胸壁侧光

2、滑,脏面不平。呈新月状。脾脏密度均匀,CT值低于肝脏,与胰腺近似。大小、长度不超过5个肋单元(一肋单元等于一个肋间或肋骨断面)。脾密度低于肝,均匀动脉期不均匀,静脉期变均匀。,脾脏正常强化,脾脏异常CT表现,脾大小的异常:脾密度异常:,副脾,脾脏大小异常,脾脏密度异常,脾脏正常MRI表现,脾脏的T1,T2弛豫时间比肝脏长信号:T1WI低于肝、T2WI高于肝脾脏信号均匀,脾脏异常MRI表现,MRI不如CT显示满意。单纯脾大无信号改变。肿瘤局限性T2WI高信号(正常脾T2WI稍高信号),脾弥漫性疾病,表现为脾大。【脾大标准】厚度超过4cm,脾外缘大于5个肋单元,下缘超过肝下缘。【脾大病因】炎症性淤

3、血性增殖性 肿瘤性寄生虫性胶原病性,脾肿大 splenomegaly,脾肿大,脾破裂,1.发生率 40-50%2.损伤形式:爆裂 脾门撕裂 断裂病理分类:中央破裂、被膜下破裂、真 性破裂病因分类:外伤、自发性、医源性,临床表现,左下胸壁的挫伤 左下肋骨折表现 左上腹疼痛和肌紧张 左肩胛区疼痛 血腹(包膜下出血无血腹)出血性休克,影像学表现,腹部平片-B超-首选-CT,脾囊肿(splenic cyst),分寄生虫性和非寄生虫性,后者分真性、假性。假性囊肿常见,与外伤、胰腺炎有关。CT表现典型,圆形,界清的水样低密度灶,无强化。单发或多发,个别可见壁钙化。脾包虫囊肿有一定特征性(囊壁囊内钙化、母囊

4、内子囊)。MRI表现为长T1、长T2的病变。影像学难分真、假性囊肿。需与囊性肿瘤鉴别,后者可见不规则壁厚、壁强化、壁结节等。,脾囊肿,胆结石、脾多发囊肿,脾囊肿并钙化、肝内胆管结石、脂肪肝,脾血管瘤(splenic hemangioma),是脾脏常见的良性肿瘤。通常无症状,大病灶压迫周围器官,破裂出现急腹症,脾亢产生贫血、乏力、心慌等症状。常为海绵状血管瘤,影像学表现类同肝血管瘤。大血管瘤中央可有纤维瘢痕形成,偶尔可见钙化。须与错构瘤、淋巴管瘤、单发转移瘤鉴别。错构瘤常含脂肪及钙化;淋巴管瘤呈囊状,含粗大间隔,无血管瘤强化特征;转移瘤延迟扫描不能充填。,脾淋巴瘤(lymphoma of spl

5、een),分原发性和淋巴瘤脾浸润,大部分为后者。可以为霍奇金或非霍奇金淋巴瘤。病理分型:弥漫性脾肿大型(无肿块)、粟粒型(直径小于5mm小结节)、多发结节型、孤立大肿块型。弥漫性脾肿大型、粟粒型CT难显示结节,仅表现脾大。多发结节型、孤立大肿块型表现为脾大+低密度结节灶;边缘不清,增强后境界较清。淋巴瘤脾浸润者可见脾门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影像学表现无特征性,须与其他恶性肿瘤鉴别。,脾淋巴管瘤(splenic lymphangioma),成因:局部淋巴液引流受阻,积聚而形成囊状扩张。又称淋巴水瘤,为良性淋巴管畸形。病理上分毛细血管状、海绵状和囊状。囊状主要见于身体的软组织部位。病变累及多个脏器称

6、淋巴管瘤病。影像学表现:脾大,单或多个低密度灶,界清,内见粗大间隔,CT值偏高(含有蛋白);增强后瘤壁及间隔强化,中心无强化。MRI表现为长T1、长T2的病变。,脾淋巴管瘤,脾非何杰金淋巴瘤。CT平扫(上图)示脾内三个低密度灶,增强扫描(下图)病灶境界清楚。,脾淋巴瘤,脾转移瘤,例:女56岁,子宫颈癌,B超示肝内低回声区,怀疑肝转移癌。,平扫肝右叶及脾门区有不规则低密度肿块,边缘不清,密度尚均匀(上),增扫病灶无明显强化,仍为低密度。,CT诊断:1)肝、脾转移瘤 2)脾脏淋巴瘤,脾转移瘤,脾脓肿(abscess of spleen),常为败血症脓栓的结果,也可为邻近脏器侵犯。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

7、:脾大+脓肿(环征),发现气泡或液平有特征性。,脾梗死(Splenic infarction),引起脾梗死的疾病常为二尖瓣疾病、骨髓增生性疾病、动脉炎、脾动脉瘤、动脉硬化等疾病。当有门静脉高压等导致的脾肿大时,更易出现脾梗死。医源性现多见。病理学变化为贫血性梗死。病灶常为多发,表现为尖端朝向脾门的楔状分布。有时脾梗死还可伴发脾内出血。可以无临床症状,亦可以引起左上腹痛。,脾梗死CT表现,多发生于脾前缘处近脾门的方向,为低密度区。梗死灶呈三角形或楔形,底近脾的外缘尖端面向脾门。增强扫描显示更为清楚脾密度增高而梗死灶不增强,对比更好。脾梗死灶在急性期(8天以前)呈低密度区,不强化;在慢性期瘢痕收缩

8、脾脏缩小、变形。若整个脾脏梗死增强脾脏不强化,只有脾包膜有增强现象。,脾梗死。CT平扫(上图)示脾内多发低密度区,边界模糊。增强扫描(下图)示病灶边界变清,为多发的楔形低密度灶,无强化表现。,游走脾 多脾综合征,为先天性变异。游走脾或异位脾指脾位于正常位置以外的腹腔其他部位。为脾蒂及脾有关的韧带松弛或过长所致。多脾可以单独发生,亦可合并心血管及内脏多种畸形。一般无临床症状。脾扭转时可产生急腹症。影像学检查显示脾异位的形态及位置,正常脾窝处无脾。,多脾综合征CT表现,1.有一个或多个副脾。为结节状或球状的组织,密度或增强特性与正常脾脏相同。2.脾脏异位,可位于右侧腹部。3.多同时有多脏器的移位症,如右位心、异位的肝、胃肠、胆囊胆道等,即内脏异位症。4.个别病例有可能同时发生胆囊先天缺如、心脏与大血管发育不全、畸形等。鉴别诊断 需与腹腔肿大淋巴结或其他肿物鉴别。副脾密度或增强特性与正常脾脏相同可鉴别。,多脾综合症。CT平扫(上图)示腹腔器官异位,右腹部可见多个脾脏。增强(下图)示多个脾增强情况相同(箭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