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建高层建筑基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基坑开挖基坑降水附示意图.doc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7039496 上传时间:2024-05-14 格式:DOC 页数:50 大小:422.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拟建高层建筑基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基坑开挖基坑降水附示意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拟建高层建筑基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基坑开挖基坑降水附示意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拟建高层建筑基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基坑开挖基坑降水附示意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拟建高层建筑基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基坑开挖基坑降水附示意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拟建高层建筑基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基坑开挖基坑降水附示意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拟建高层建筑基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基坑开挖基坑降水附示意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拟建高层建筑基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基坑开挖基坑降水附示意图.doc(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录一.工程概述21.1.工程概况21.2.工程地质条件21.2.1地基岩土的组成及分布21.2.2岩土层的工程特性指标31.2.3水文地质条件31.3.设计依据41.3.1甲供图纸41.3.2地勘资料41.3.3规范及规程41.4.编制内容5二.基坑降水52.1降水方案设计52.1.1基坑支护技术要求52.1.2基坑降水方案选择5三.基坑护壁53.1.基坑支护方案设计63.1.1基坑支护技术要求63.1.2基坑周边环境条件简述63.1.3基坑支护方案的选择63.1.4基坑支护设计计算63.1.5基坑支护结构设计简述73.1.6检测及验收要求93.1.7 变形监测设计及信息化施工93.2.基坑

2、护壁工程施工方案133.2.1支护桩施工133.2.2锚索施工193.3冠梁施工方案223.3.1施工工序223.3.2放线223.3.3基槽开挖223.3.4钢筋加工制作223.3.5混凝土浇筑233.4腰梁施工方案253.4.1腰梁设置概况253.4.2腰梁位置控制253.4.3材料、设备253.4.4腰梁加工施工253.5桩间护壁施工方案273.5.1钢筋网片273.5.2喷射混凝土施工27四.施工平面布置及说明274.1施工现场平面布置274.2生产生活用房284.3.施工用水、用电29五.质量管理措施295.1.质量保证措施295.1.1施工组织体系295.1.2项目经理部质量职能分

3、配表295.2健全质量保证体系305.2.1工程质量保证305.2.2专业施工保证315.2.3劳务素质保证315.2.4推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有针对性地提高工程质量315.3工程施工质量管理315.3.1全面培训315.3.2对材料供应商的选择和物资的进场管理325.4严格专项施工管理制度325.4.1实行样板先行制度325.4.2执行检查验收制度325.4.3质量例会制度、质量会诊制度、质量讲评制度335.4.4挂牌制度335.5原材料质量控制345.6计量及试验质量控制345.7质量管理制度35六保证工程安全生产的保证措施376.1安全生产组织措施376.1.1建立项目安全

4、生产管理机构376.1.2建立安全生产保证体系376.2 健全安全生产制度386.3安全生产计划与技术措施406.4主要预防及控制措施416.4.1施工现场安全防火措施416.4.2现场施工机具安全防护措施要点416.4.3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防护措施用电42七.环境保护、文明施工、防止扰民的保证措施427.1环境保护和防止扰民控制措施427.1.1管理目标427.1.2组织保证437.1.3工作制度437.1.4环保措施437.2降低环境污染和防止扰民控制措施447.2.1现场文明施工管理447.2.2现场文明施工检查457.2.3防止施工扰民457.3职业健康管理46八.工程进度的保证措施

5、478.1施工进度计划及进度检查制度478.2管理措施478.3材料保证措施488.4机械设备保证措施488.5实行资金专款专用49九.附 件491. 附图:基坑支护工程施工图。49一 工程概述1.1.工程概况*工程建设项目场地位于*,.场地北侧为空置场地,东侧和西侧为规划道路,现已完成路基施工,交通发达,区域优势明显。本项目总建筑面积约83273,地上建筑面积约64929m2,地下建筑面积约18344m2,地上由1#7#楼构成,均设计18层,有2层地下室,基坑开挖深度为10.00m,标高为498.00,各拟建建筑物性质详见表1.1。拟建建筑物性质简表 表1.1建筑物名 称高度(m)结构类型拟

6、采用基础型式埋深(m)地下室层数1#-7#楼56.4框架-剪力墙筏板基础约10.002本项目由*勘察,*设计,基坑支护设计单位为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1.2.工程地质条件1.2.1地基岩土的组成及分布根据地勘资料,场地土层主要由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第四系上更新统粘土(Q3fgl)组成,下伏白垩系上统灌口组泥岩(K2g)。场地地貌类型单一,属成都平原岷江水系级阶地。各地层特征如下: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素填土:褐色、褐黑色,稍湿,结构松散。其成分以粘性土为主,夹少量建筑垃圾及植物根须。层厚0.704.20m,该层普遍分布于场地内。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层(

7、Q3fgl)粘土:褐黄、黄色,可塑硬塑,含铁锰质氧化物,裂隙发育。层厚2.506.30m,分布于整个场地。卵石: 卵石成分以花岗岩、石英岩及辉长岩组成,呈亚圆,粒径一般以3070mm,最大为100 mm,卵石间充填粘性土及砂,部分卵石风化,湿,稍密,层厚0.802.50m.。 (5)砂质泥岩(K2g):紫红色褐红色,泥质结构,薄-厚层状构造,偶见溶蚀小洞,裂隙较发育,近垂直或呈45-50分布,裂隙面不规则。根据其风化程度,将其划分为强风化、中等风化2个亚层:(5-1)强风化泥岩:紫红褐红色,薄-厚层状构造,结构大部分被破坏,风化裂隙发育,岩芯极破碎,质软,局部夹中风化碎块,岩体完整性差,为暴露

8、易风化,遇水易软化的极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级,厚度为0.706.60m。(5-2)中等风化泥岩:紫红褐红色,泥质结构,裂隙较发育,岩芯较完整,成短柱状,质较硬,岩体完整性较好,岩芯采取率80-95%,为暴露易风化,遇水易软化的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级,揭露最大厚度为8.40m。1.2.2岩土层的工程特性指标根据地勘资料,本项目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详见表1.2.2。岩土的工程特性指标建议值表 表1.2.2岩 土 名 称重 度(kN/m3)压 缩模 量Es(MPa)变 形模 量Eo(MPa)抗剪强度承载力特征值fak(kPa)粘聚力Ck(kPa)内摩擦角k()素填土18.02.05.03.065粘

9、土20.09.5073.020.0220稍密卵石21.025.02130.0350强风化砂质泥岩22.030.025300中风化砂质泥岩24.137028.21100 注:表中卵石层的压缩模量Es按照下列理论公式计算而得:Es=Eo/,=(1-22)/(1-), 式中:土的泊松比,砂取0.30,卵石取0.25。1.2.3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埋藏条件场地地下水类型为填土中的上层滞水、砂卵石层中的孔隙潜水和赋存于基岩中的裂隙水。补给源主要是地下径流及大气降水。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地下水位年变化幅度为1.502.50m,其中12、1、2月为枯水期,7、8、9月为丰水期。地下水位勘察期间测得静止水位埋

10、深为0.303.00m,标高504.10505.31 m。地下水渗透性卵石层富水性和透水性较好,属强透水层,人工填土、粘土为弱透水层。根据成都地区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建议本场地砂卵石土渗透系数k值为20m/d。1.3.设计依据1.3.1甲供图纸总平面布置图;地下室平面布置图;1.3.2地勘资料*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冶成都勘察研究总院有限公司,2010.07.)。1.3.3规范及规程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岩土锚杆(索)技术规程(CECS 22:2005);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

11、0010-2010);钢结构设计规范50017-2003;工程测量规范(GB50006-2007);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供水管井技术规范(GB50296-99);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03);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1/T5026-200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J503002001);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92);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建

12、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2008);1.4.编制内容本技术文件为成华区东林拆迁安置房及附属工程建设项目基坑护壁施工组织设计。二.基坑降水2.1降水方案设计2.1.1基坑支护技术要求本工程基坑开挖深度为自然地坪下10.00m。地下水降至基底以下0.50m。2.1.2基坑降水方案选择根据地勘资料,本项目地下水主要为上层滞水,水量较小,而卵石层埋深较大,基本在20.0m左右,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为粘土层,为弱透水层,根据降水的相关理论和降水的实践经验,本方案在做降水设计时,采

13、用明排降水的方案疏干地下水。三.基坑护壁3.1.基坑支护方案设计3.1.1基坑支护技术要求根据设计图纸提供的技术要求,基坑大面积开挖深度按照10.00m计算。基坑开挖线按照地下室基础外边线往外扩1.00m进行设计。3.1.2基坑周边环境条件简述*工程建设项目,场地北侧为空置场地,东侧和西侧为规划道路,现已完成路基施工,交通发达,区域优势明显。3.1.3基坑支护方案的选择3.1.3.1工程环境条件我公司组织相关人员对施工现场进行了踏勘,对施工现场的施工条件、周边环境及降水排水条件进行了调查。地块为近似长方形,场地北侧为空置场地,东侧和西侧为规划道路,现已完成路基施工。基坑距周围道路距离均大于20

14、.00m。3.1.3.2护壁方案的选择根据本工程的特点和我公司在本地区多年基坑支护设计和施工的经验,本工程拟采用锚拉桩支护方案。3.1.4基坑支护设计计算3.1.4.1设计参数取值土的物理力学指标根据地勘资料,本项目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详见表1.2.2。岩土的工程特性指标建议值表 表1.2.2岩 土 名 称重 度(kN/m3)压 缩模 量Es(MPa)变 形模 量Eo(MPa)抗剪强度承载力特征值fak(kPa)粘聚力Ck(kPa)内摩擦角k()素填土18.02.05.03.065粘土20.09.5073.020.0220稍密卵石21.025.021030.0350强风化砂质泥岩22.030.0

15、25300中风化砂质泥岩24.137028.21100 注:表中卵石层的压缩模量Es按照下列理论公式计算而得:Es=Eo/,=(1-22)/(1-), 式中:土的泊松比,砂取0.30,卵石取0.25。 基坑深度基坑深度为10.00m;附加荷载取值坑顶超载按q=10kN/m2考虑。护壁使用年限根据本基坑功能、性质及工程总进度计划,本基坑护壁设计使用年限为1年。3.1.4.2设计计算计算采用“理正深基坑辅助设计软件 F-SPW”,根据计算结果进行方案设计。3.1.5基坑支护结构设计简述支护体系为排桩+预应力锚索3.1.5.1排桩设计支护桩采用旋挖桩。支护桩桩芯直径1000-1200,桩中心距250

16、0mm,护壁桩嵌入基底6.00m7.50m,共布置支护桩246根,其中直径1200桩为18根,直径1000桩为228根,; 桩芯砼强度等级C25,采用水下灌注砼的方案灌注砼。钢筋保护层厚度50mm。桩顶设置冠梁。桩身采用低应变进行桩身完整性检测。主筋采用双面搭接焊连接,焊接长度5d;或采用对焊连接。支护桩纵筋锚入冠梁的长度为:梁高度-50mm。3.1.5.2冠梁设计1、冠梁高度为0.80m,宽度为1.00m。2、冠梁混凝土强度等级C25。3、钢筋保护层厚度50mm。3.1.5.3桩间护壁设计桩间采用挂钢筋网片喷射砼护壁,喷射砼厚度10cm,喷射砼强度等级C20。桩间护壁设置有效的泄水孔。土层区

17、域,网喷及桩间土面层须设置泄水孔,竖向间距2.0m,水平间距2.50m。在旋挖桩上打入膨胀螺栓,以便于桩间护壁施工时固定钢筋网。每一层土方开挖到位后,应及时支护,避免土体垮塌。3.1.5.4预应力锚索设计锚索采用高强度低松弛钢绞线,强度等级1220MPa。锚索注浆采用纯水泥浆,水灰比0.5,注浆体强度M25。根据工期要求,水泥浆内可加入适当比例的早强剂。锚索钻孔直径150mm,采用跟管钻进工艺,锚索长度为20.00m。锚索按相关要求进行验收试验。3.1.5.5钢腰梁设计腰梁采用32b槽钢制作。腰梁通长连接。3.1.5.6基坑顶部的排、截水及基坑底部的明排水方案1、基坑顶部的排、截水:基坑顶部地

18、坪用混凝土封闭并设置排水沟,以防止地表水渗入基坑桩间护壁危及基坑安全。2、基坑底部的明排水:基坑底部支护桩边缘设置排水沟(300300300mm)及4-6个抽水池(长2米,宽1米),排水沟及蓄水池位置及大小可根据现场稍作调整,再用水泵抽至基坑顶部的沉砂池。同时,在基坑底内侧采用素砼覆盖,覆盖宽度为2.0m,厚度为10cm。3.1.6检测及验收要求1、检测与验收适用标准: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施工所用的水泥、钢筋、钢绞线、砂、石等原材料应按照规范要求分批次送具备资格的实验室进行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3、混凝土、砂浆(

19、纯水泥浆)应按规范要求的数量、批次制作试块,至养护龄期时送具备资格的试验室进行检测。4、支护桩采用低应变动测法检测桩身完整性,检测数量为总数的20。5、锚索的验收试验:验收试验数量为锚索总数的5%,试验位置随机选取,原则上应选取地层较差的位置,同时选取的锚索应有代表性。验收最大试验荷载应取土钉轴向受拉承载力设计值Nu。6、基本试验和验收试验按照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附录E执行。3.1.7 变形监测设计及信息化施工3.1.7.1编制依据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范(JGJ120-99);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1/T502

20、6-200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09)(以下简称规范);监测点平面布置图;3.1.7.2监测项目根据本工程实际情况,并结合有关规范及设计要求,包括支护结构的水平位移和邻近建筑物(桩支护区)的沉降测量等。仪器监测项目包括:1、邻近道路的沉降监测;2、基坑支护桩桩顶的水平位移;日常巡视检查包括:1 支护结构支护结构成型质量;冠梁有无裂缝出现;桩后土体有无沉陷、裂缝及滑移;基坑有无涌土、流砂、管涌。2 施工工况开挖后暴露的土质情况与岩土勘察报告有无差异;基坑开挖分段长度及分层厚度是否与设

21、计要求一致,有无超长、超深开挖;场地地表水、地下水排放状况是否正常,基坑降水设施是否运转正常;基坑周围地面堆载情况,有无超堆荷载。3 基坑周边环境地下管道有无破损、泄露情况;周边道路(地面)有无裂缝、沉陷;邻近基坑及建(构)筑物的施工情况。4 监测设施基准点、测点完好状况;有无影响观测工作的障碍物;监测元件的完好及保护情况。日常巡视将对自然条件、支护结构、施工工况、周边环境、监测设施等的检查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发现异常,及时通知业主、监理及施工单位。3.1.7.3监测周期及频率监测周期:从开始土方开挖开始,直至基坑回填至0.00结束。说明:监测频率随基坑状况、变化速率而作适当调整。3.1.7.4

22、监测技术方案本基坑侧壁安全等级为一级,基坑护壁施工应进行支护结构的水平位移监测,以确保基坑安全。监测项目包括支护结构的水平位移和邻近建筑物(桩支护区)的沉降测量等。测量精度要求支护结构的水平位移测量精度为1mm。基坑变形监测指标基坑变形最大值为30mm,每天发展不得超过2mm;地面沉降最大值20mm,每天发展不得超过3mm。监控点布置平面及高程基准点布置在现场布设3个平面基准点和3个水准基准点。基准点布设位置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而定。布设位置应考虑在建筑物变形区以外、不受施工破坏的稳固地方。基坑水平及垂直位移观测点布置a、基坑水平及垂直位移观测点布设在能全面反映基坑变形特征的地方。观测点直接埋设专

23、门加工的全站仪棱镜支架,以消除水平位移观测时的对中误差。b、水平及垂直位移观测点埋设规格按规范执行。c、本工程共布置15个基坑水平及垂直监测点。地面沉降监测点本工程共布置12个地面沉降监测点。沉降观测周期a、基坑水平及垂直位移观测在施工期间根据施工进度原则上每2-5天观测1次,遇特殊情况,如开挖速度较快、降雨量较大等应增加观测次数。b、建筑物在施工期间根据施工进度从降水开始每隔一周观测一次,基坑开挖完成后可加大观测间距,地下室施工完成后再观测一次。水平位移、垂直位移和倾斜观测的精度、方法和使用仪器按相关规范执行。提交资料水平、垂直位移观测点位置图;水平、垂直位移量成果表;水平位移矢量图;垂直位

24、移曲线图;沉降变形曲线图;垂直位移观测点位置图;倾斜位移量成果表;变形监测技术报告。监测管理及信息反馈设置专职测量员,由技术负责人管理。各监测项目及各次监测均应在现场准确记录。各次监测完毕后2日内应将监测结果反馈至项目部。3.1.7.5注意事项现场测试人员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负责,监测分析人员对监测报告的可靠性负责,公司对整个项目监测质量负责。监测记录、监测当日报表、阶段性报告和监测总结报告提供的数据、图表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外业观测值和记事项目,必须在现场直接记录于观测记录表中。任何原始记录不得涂改、伪造和转抄,并有测试、记录人员签字。现场的监测资料符合下列要求:a使用正式的监测记录表格;

25、b监测记录有相应的工况描述;c监测数据及时整理;d对监测数据的变化及发展情况及时分析和评述。观测数据出现异常,及时分析原因,必要时进行重测。进行监测项目数据分析时,结合其他相关项目的监测数据和自然环境、施工工况等情况以及以往数据,考量其发展趋势,并做出预报。监测成果包括当日报表、阶段性报告、总结报告。报表按时报送。报表中监测成果宜用表格和变化曲线或图形反映。3.2.基坑护壁工程施工方案3.2.1支护桩施工3.2.1.1施工准备 3.2.1.1.1技术准备1.在收到有关图纸、地质资料后,由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有关人员及时进行技术交底工作,收集各项技术参数及资料,深刻领会设计意图。2.工程开工前,应

26、由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全体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工作,针对关键工序、主要技术要求、质量标准、质量目标提出具体要求。对主要人员进行书面交底工作,书面交底必须签字齐全。3.开工前由生产副经理组织全体施工人员进行安全交底工作,针对本工程的特点,将本工程施工中的有关安全问题进行讲解,各班组要针对施工中遇到的机械进行该机械的操作规程的讲解,并列举以前出现的安全事故进行讲解。4.针对本工程进行职工培训工作,职工培训以实际操作能力为主。3.2.1.1.2场地平面布置本工程场地规划依据征地范围统一安排泥浆循环池、泥浆沉淀池,要求渣土堆放场地离施工地点距离不超过60米;该项工作于正式开工前完成。3.2.1.1.3泥

27、浆循环系统布置根据现场具体情况合理布置泥浆循环池和泥浆沉淀池。将不能利用的泥浆由循环池送入泥浆沉淀池存放,可利用的泥浆循环使用。根据施工工艺特点,应设置渣土堆放场地,施工中由旋挖钻机挖出的泥土要及时清运至渣土堆放场地,确保做到文明施工。3.2.1.1.4材料及主要机具、泥浆:旋挖钻机钻进施工采用化学泥浆护壁,所用化学泥浆需在施工现场配制;、混凝土:本工程桩身及联系梁均采用商品混凝土,商砼强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并具备配合比、材质报告、复试报告;、钢筋:钢筋的级别、直径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有出厂证明书及进场复试报告;、水:应用自来水或不含有害物质的地下水;、主要机具:德国宝峨公司制造的BG25C型旋

28、挖钻机、泥浆泵等。3.2.1.1.5作业条件、开挖前场地应完成三通一平。地上、地下的电缆、管线、旧建筑物、设备基础等障碍物均已排除处理完毕。各项临时设施准备就绪。、熟悉施工图纸及场地的地下土质、水文地质资料。、按基础平面图,设置桩位轴线、中心点,测定高程水准点。放线工序完成后,办理预检手续,按设计要求制作好钢筋笼。3.2.1.2施工工艺 复核验收 复核验收 检查验收 检查验收桩基定位钻机就位成孔钢筋笼制作 检查验收钢筋笼安放导管安设水下浇灌砼3.2.1.2.1测量放线桩位测放工作由我司组织完成,由监理工程师验收后妥善保护。3.2.1.2.2制备泥浆施工前应进行泥浆循环系统的布置,泥浆循环系统有

29、泥浆池、沉淀池、泥浆泵、泥浆搅拌设备组成,并配有排水清渣设施。泥浆池、沉淀池应及时清理。泥浆性能对成孔质量与进度有较大影响,应予以高度重视,应设专人进行泥浆的配置工作。施工中采用优质膨润土加纯碱和水制成化学泥浆,制备的泥浆性能应满足比重1.051.2,粘度不大于1622s,含砂量小于4%。3.2.1.2.3埋设护筒旋挖钻机开孔前埋设钢护筒,保持孔口稳定。护筒采用10mm厚钢板卷制而成,内径比设计桩径大20cm。埋设后顶部高出自然地面不少于30cm。埋设前先依照桩位引出四个控制桩,埋设护筒时参考四个控制桩控制护筒偏差;施工中护筒偏差均控制在20mm以内。3.2.1.2.4成孔施工钻机对位应采用十

30、字线,用钻头对准十字线交点,确认符合要求后,开始钻进。采用制备化学泥浆护壁。钻进时每回次进尺控制在50cm以内,提钻应缓慢,及时向孔内补充备用泥浆,保证孔内浆面高于护筒底部。钻进过程中应认真填写施工记录,详细记录地层变化、钻进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处理措施及效果等,钻机操作手或班长必须在钻孔记录上签字。钻机在成孔过程中对孔的垂直度、孔深有自动控制系统,钻头采用旋挖筒式钻头全断面切削土层,待钻头装满后提出孔外。土层钻进使用挖泥钻头,进入砂层后采用捞砂钻头,终孔后采用捞砂钻头清孔。3.2.1.2.5钢筋笼制作与安装钢筋笼配筋详见桩身配筋图。钢筋笼主筋采用闪光对焊,加劲箍筋采用电弧焊,螺旋筋采用绑扎

31、,孔口焊接为双面搭接焊。具体制作步骤如下:根据施工图纸及设计要求下料,主筋对焊;制作螺旋筋、加劲箍,加劲箍采用搭接双面焊,搭接长度不少于5d(d-钢筋直径);制作成型:加劲箍与主筋点焊,焊接要牢固;螺旋筋与主筋绑扎,每个节点均需连接牢固;钢筋笼成型时,应将主筋接头错开,同一截面接头数量不超过主筋总根数的50%。运输至施工现场:钢筋笼运输到孔口后,垂直吊装。钢筋笼吊装时采用吊车主副钩四点起吊,防止钢筋笼变形。3.2.1.2.6砼灌注砼灌注采用水下灌注法,水下灌注砼是钻孔灌注桩的关键环节,应严格控制,本工程采用导管法灌注砼。其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 检查安放偏差吊车就位吊放钢筋笼下设导管灌注砼具体做

32、法如下:吊车就位,吊放钢筋笼钢筋笼吊放时利用吊车主副钩配合采取四点起吊。如果桩顶标高低于地面,安放钢筋笼时采用钢筋吊环将钢筋笼固定到设计标高。钢筋笼安放偏差应满足:横向偏差20mm 竖向偏差50mm导管下设施工中导管下端距孔底按3050cm控制。初灌要求初灌量是砼灌注的关键指标,初灌后应保证导管埋置深度不少于0.8m。砼灌注根据成桩的深度,计算导管埋深,并及时拆卸导管,导管埋置深度不宜大于6.0m。每次拆卸导管后,导管埋置深度不得少于2.0m。当确认砼灌至桩顶时,应测绳或卷尺仔细探测砼面标高,确认合格后,方可拆除导管。砼灌注过程中应组织好人力、物力,连续灌注,中间不得停顿。灌注过程中由灌注记录

33、员做好灌注记录。3.2.1.3各工序施工技术质量控制要点各工序施工技术质量控制要点 表3.3.3施工环节技术质量控制要点主要措施成孔桩位偏差;桩径;成孔深度;孔垂直度;孔底沉渣技术干部检查;严格控制钻头直径;加强泥浆性能的控制;先行自检,然后由质检员检查,最终报监理工程师联合验收。钢筋笼制作钢筋质量;钢筋焊接质量;笼长偏差;笼直径;主筋间距;箍筋间距严格控制进场材料,按要求送检;用钢尺丈量方法检查;逐级验收制度,最终报监理工程师验收。水下砼灌注沉渣厚度;钢筋笼安放;导管密封性及埋置深度;桩顶超灌量严格控制沉渣厚度;每桩浇灌过程,技术干部检查次数不少于3次;严格控制导管埋深;砼面测量用三点测量;

34、3.2.1.4钻孔质量控制成孔验收质量标准如表3.2.1.4所示:成孔验收质量标准 表3.2.1.4护筒埋设偏差(mm)孔径 (mm)孔深 (mm)桩位偏差(mm)沉渣厚度(mm)灌注前泥浆指标50不小于设计孔径不小于设计深度20300比重砂率粘度1.24%1720s、灌注桩的原材料和混凝土强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实际浇筑混凝土量,严禁小于计算体积。、浇筑混凝土后的桩顶标高及浮浆的处理,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3.2.1.5钢筋笼质量控制钢筋笼允许偏差项目,见表3.2.1.5序号检查项目允许偏差(mm)检查方法1钢筋笼主筋间距10尺量检查2钢筋笼箍筋间距20尺量检查3

35、钢筋笼直径10尺量检查4钢筋笼长度50尺量检查3.2.1.6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3.2.1.6.1桩身混凝土质量差有缩颈、空洞、夹土等现象。在浇筑混凝土前做好操作技术交底,保证连续作业。3.2.1.6.2钢筋笼扭曲变形钢筋笼加工制作时点焊不牢,未采取支撑加强钢筋,运输、吊放时容易产生变形、扭曲。钢筋笼应在专用平台上加工,主筋与箍筋点焊牢固,支撑加固措施要可靠,吊运要竖直,使其平稳地放入桩孔中,保持骨架完好。3.2.1.7质量记录本工艺标准应具备以下质量记录:1、钢筋的出厂证明或合格证,以及钢筋的批检验试验报告。2、旋挖成桩记录。3、混凝土试配申请单和试验室签发的配合比通知单。4、混凝土试块28d

36、标养抗压强度试验报告。5、桩位平面示意图。6、钢筋笼隐蔽验收记录。3.2.1.8成品保护 1、已挖好的桩孔及时放好钢筋笼,及时浇筑混凝土,间隔时间不宜超过4h,以防塌孔。2、保护好已成形的钢筋笼,不得扭曲、松动变形。吊入桩孔时,不要碰坏孔壁。串筒应垂直放置,防止因混凝土斜向冲击孔壁,破坏护壁土层,造成夹土。3、钢筋笼不要被泥浆污染,浇筑混凝土时,在钢筋笼顶部固定牢固,限制钢筋笼移位。4、桩孔混凝土浇筑完毕,应复核桩位和桩顶标高。5、施工过程妥善保护好场地的轴线桩、水准点。不得碾压桩头。3.2.2锚索施工3.2.2.1施工工艺流程锚孔定位编号钻机就位造孔清孔下锚注浆设置锚墩(固定槽钢)张拉锁定封

37、孔灌浆外锚头保护。3.2.2.2钻孔1、锚孔定位土石方开挖至锚索位置下50cm后,对锚索位置进行复核,施工前严格检测钻具轴线方位角及倾角,使锚孔方位角及倾角满足设计要求。锚索通过腰梁将锚固力传递到支护桩上。2、钻机就位本项目锚索施工拟采用4-6台70型锚索钻机施工。为使锚孔在施工过程中及成孔后其轴线的俯角、方位角符合设计要求,必须保证钻机就位的准确性和稳固性,并严格检测开孔钻具的轴线与设计锚孔轴线方位是否保持一致。(1)准确性a)调整钻机立轴轴线和边坡面的接触点的高程与标定孔位一致。b)调整钻孔立轴的轴线,使其与锚孔设计中心轴线的俯角及方位角保持一致。c)由技术人员测校开孔钻具轴线,使其与锚孔

38、中心轴线方向一致,然后才能开孔。(2)稳固性a)用卡固管件使钻机牢固卡牢紧稳。b)试运转钻机,再次校测开孔钻具轴线与锚孔中心轴线,使其保持一致,拧紧紧固螺杆。c)必须随时保证钻孔过程中钻机的稳固性。d)施工过程中设置护正器保证钻孔方向。3、造孔(1)锚孔基本参数锚孔中心轴线的方位角及倾角(见施工设计图)a)锚索根据设计图准确定位,钻孔中心误差小于2;b)孔斜误差小于1%;c)钻孔倾角误差小于1。锚孔孔径参数:孔径为150mm。孔深参数 a)各锚孔深度均按设计要求严格执行;b)严格控制有效孔深:+L大于50cm。(2)钻进工艺:采用风动潜孔冲击跟管钻进。(3)工艺参数钻进压力:开孔时,使冲击器能

39、紧贴壁面,低压力冲击,平稳缓缓推进即可,钻进过程中Pf24kN。转速 a)开孔转速: n0。b)钻进转速: n50r.P.m。c)风量:Q风920m3min,风压:120150kPa。 (4)清孔、测孔清孔:指终孔后的清孔,采用0.8MPa压缩空气冲孔排碴,保证孔底残存渣符合设计要求。测孔:钻进过程中及时测定钻孔长度(可以测量钻杆的长度),必须符合设计规范要求,否则及时校正。(5)注意事项钻孔应匀速钻进,严格控制钻孔速度,保证钻孔平直和孔径一致;锚孔采用跟管冲击成孔工艺。3.2.2.3锚索制作与安装锚索为3s15.2高强度低松弛钢绞线。锚索制作时按设计长度下料,在锚索长度的基础上增加1.5m用

40、于外锚固段的张拉。自由段抹黄油,套PVC管。下料后钢绞线需进行除油、除锈,保持钢绞线清洁。然后按设计要求将钢绞线绑扎,按照施工图安装锚索架线环、紧箍环、注浆管等。对制作好的锚索进行分类和编号,注明锚孔编号,避免混淆。锚具采用OVM15-3型(包含夹片、锚板、锚垫板等定型产品),并将制作完成的锚索与注浆管一起置于锚索孔中。钻孔完成后应及时把加工好的锚索下入钻孔中,下锚时应保持锚索顺直,匀速、缓慢地送入孔内,遇到阻力时,不得强行加力贯入,应将锚索适当回拔再送入,反复多次仍不能下放时,应查找原因,必要时取出锚索,采用空压机重新清孔。3.2.2.4灌浆1)锚索安装完成后,压力注浆前,再次采用高风压清孔

41、。2)浆液材料采用P.O.32.5复合硅酸盐水泥纯水泥浆,水泥浆水灰比0.450.5:1,为增加水泥浆的流动性,可适当加入减水剂;为提高注浆体的早期强度,应加入适当比例的早强剂。一次搅拌的水泥浆应在初凝(约2小时)内用完。3)注浆体浆体材料强度等级为M25。4)注浆压力控制在0.41.0Mpa,并同时确保浆体灌注饱满、密实。5)注浆方法为二次孔底返浆法,将二根注浆管与锚索绑扎同时放入孔内,注入的水泥浆自孔底逐渐返回孔口,自孔口溢出后停止注浆,初凝后进行孔口补浆。在第一次注浆初凝后,对锚索进行二次注浆。6)注浆过程中,严格按配合比计量,搅拌均匀并过滤。严格控制注浆压力,并对基坑壁变形进行观测,如

42、发现有向基坑内变形迹象应立刻停止施工并上报业主、监理和设计。7)注浆开始或中途停止超过30min时,应用水或稀水泥浆润滑灌浆泵及其管路,水泥浆搅拌均匀,随拌随用。8)在注浆作业开始和中途停止较长时间,注浆前应用清水润湿泵和注浆管线。在注浆完毕后或距下一次注浆时间较长时,应及时将注浆管线清洗干净。3.2.2.5张拉注浆后,在水泥浆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0%时,方可进行锚索张拉,锚索张拉工作沿支护桩逐段进行,以保证支护桩受力均匀。张拉时,应加强路面和墙体变形的观测,发现问题及时上报。锚索张拉按相关规范执行。3.3冠梁施工方案3.3.1施工工序冠梁施工程序为:放线开挖基槽浇筑垫层支模绑扎钢筋验筋浇筑混

43、凝土。1)施工缝不应设置在转角及其附近15m范围。当由于特殊原因必须留设施工缝时,须按规范要求对施工缝进行处理。2)主筋连接宜采用绑扎搭接,搭接长度不小于35d,接头在同一断面处数量不超过50%,并错开35d。3.3.2放线放线时采用石灰标出开挖线,测出地表标高,确定开挖深度。放线应准确无误,基槽开挖后进行再次有水准仪测量,并每隔一定距离打入木桩定出放线标记,作为支模和钢筋绑扎定位的依据。3.3.3基槽开挖基槽开挖采用挖掘机开挖,人工检底、修整坡壁,开挖尺寸应满足梁尺寸和施工工作面的要求。基槽开挖后应复测基底标高是否符合设计要求。3.3.4钢筋加工制作现场根据施工段的划分设置足够大的钢筋材料堆场和钢筋加工场,以便原材料的统一堆放。钢筋加工场地尽量布置在土方开挖不受影响地方,钢筋加工机械钢筋切断机、钢筋弯曲机、对焊机,电焊机必须满足施工加工量的需求。1)钢筋翻样及加工钢筋按配料单制作,严格控制半成品质量,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