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双文本阅读:明君治国(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双文本阅读:明君治国(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文言文双文本阅读:明君治国(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孔子曰:“古者明王必尽知天下良士之名,既知其名,又知苏芸,又知其数及其所在焉,然后因天下之爵以尊之,此之谓至礼不让而天下治。因天下之禄以富天下之士,此之谓至赏不费而天下之士悦。如此,则天下之民名誉兴焉,此之谓至乐无声而天下之民和。故曰:所谓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下之至亲也。所谓天下之至知者,能用天下之至和者也。所谓天下之至明者,能举天下之至贤者也。此三者咸通,然后可以征。是故仁者莫大乎爱人,智者莫大乎知贤,贤政者莫大乎官能。有土之君修此三者,则四海之内供命而已矣。夫明王之所征,必道之所废者也。是故诛其君而改其政
2、,吊其民而不变其财。故明王之政,犹时雨之降,降至则民悦矣。是故行施弥博,得亲弥众,此之谓还师衽席之上。”(节选自孔子家语进言解)材料二:明王之所贵,惟爵其实,爵其实而卷显之。不荣,则民不急列位;不显,则民不事爵;爵易得也,则民不贵上爵;列爵禄赏不道其门,则民不以死争位矣。人生而有好恶,故民可治也。人君不可以不审好恶。好恶者,赏罚之本也。夫人情好爵禄而恶刑罚,人君设二者以御民之志,而立所欲焉。夫民力尽而将随之,功立而赏随之,人君能使其民信于此如明日月,则兵无敌矣。人君有爵行而兵弱者,有禄行而国贫者,有法立而乱者。此三者,国之患也。故人君者先便请谒而后功力,则爵行而兵弱矣。民不死犯难而利禄可”也,
3、则禄行而国贫矣。法无度数,而事日烦,则法立而治乱矣。是以明君之使其民也,使必尽力以规其功功立而富贵随之无私德也故教流成。如此,则臣忠、君明,治著而兵强矣。故凡明君之治也,任其力不任其德,是以不忧不劳,而功可立也。(节选自商君书错法)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上。(3分)使必尽力A以规其功B功立而富贵C随之D无私E德也F故G教流成。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实,意为他们的实际情况,与六国论“其实百倍”中的“其实”用法相同。B.夺,意为抢夺、掠夺,与“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中的“夺”词义相同。
4、C.荣,意为使荣耀,与过秦论“会盟而谋弱秦”的“弱”,两者用法相同。D.致,意为得到、获得,与屈原列传“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中的“致”词义不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认为明君不需耗费大量的钱财去取悦贤士,只需用天下的爵位和俸禄就能使贤士得到尊崇和富贵。B.材料一认为明君征伐道义废弛的国家,诛杀其君,改变其政,安抚其民,会得到更多民众的亲附。C.材料二认为人生来就有喜欢和讨厌的东西,君主也不例外;君主明确自己的好恶是施行赏罚的根本。D.材料二认为如果君主封赏爵位和俸禄时不看功劳,就会导致军队实力削弱,国家贫穷,社会混乱。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
5、代汉语。(9分)(1)如此,则天下之民名誉兴焉,此之谓至乐无声而天下之民和。(3分)译文:(2)夫人情好爵禄而恶刑罚,人君设二者以御民之志,而立所欲焉。(3分)译文:14 .关于明君治国,两则材料阐述的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3分)【答案】10. BDF11. B12. B13. (1)像这样,那么天下百姓赞叹的声音自然就兴起来了,这就是所说的最美妙的音乐没有声音也能够让百姓和睦。(2)人之常情是喜欢爵位俸禄而讨厌刑法处罚,所以君主设置这两样来控制民众的意志,从而设立自己想要的(法度)。14. 材料一认为明王治国应该了解贤能之士,做到知人善任,量才录用。材料二认为应根据实际情况发放俸
6、禄和奖赏(奖赏有据,做到公正、公平)。【解析】15.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使他们一定用尽全力来谋求立功的事,功绩建立了,而富贵便随之而来,除此之外国家没有私下的奖赏,所以国家的政令就能够成功执行。“以规其功”做目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可在两个“功”字中间的B处断开。“富贵随之”是主谓结构,可在后面的D处断开。“故教流成”是表示结论的句子,可在前面的F处断开。故选BDF。16.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他们的实际情况,古今异义;/那实际上,古今异义。句意:又知道他们的实际才能。/那实际上多到百倍。8 .错误。抢夺、掠夺;/改变。句意:抚慰这个国家的百姓
7、而不掠夺他们的财物。/年纪到了四岁,舅父强行改变了母亲原想守节的意志。C.正确。使荣耀,使动用法;/使削弱,使动用法。句意:依据实情授予爵位,使他们感觉到荣橇显贵了。/集会结盟,来谋求使秦国削弱的方法。D.正确。得到、获得;/表达。句意:民众不拼死作战而利禄爵位就能得到。/一篇作品里再三表达这种意愿。故选Bo1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只需用天下的爵位和俸禄”错误,根据材料一“因天下之禄以富天下之士,此之谓至赏不费而天下之上悦”可知,这里是用“相应的”俸禄和爵位,所以就不必耗费大量的钱财。C. “君主也不例外;君主明确自己的好恶是施行赏罚的根本”错误,曲解文意。根据原
8、文“人君不可以不审好恶。好恶者,赏罚之本也”可知:君主不能不了解清楚民众的爱好和厌恶的习性。民众的喜好和厌恶,是使用奖赏和刑罚的根本原因。文章强调君主不应该因自己好恶滥用赏罚。D. “看重私人请托,就会导致错误,根据原文“人君者先便请谒而后功力”可知,在先看重宠臣的求情请托而把有功劳的人放在后面的情况下,才会产生后面三种危害。故选Bo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 “名誉”,赞叹的声音;“兴”,兴起;“至”,最。(2) “好”,喜欢;“恶”,讨厌;“御”,控制。14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材料一谈论明君治国时,多次强调“知”“贤”“能”三个字,具体做法
9、是“智者莫大乎知贤,贤政者莫大乎官能“。“知贤”就是说要知道天下所有贤良士人的名字,既知道他们的名字,又知道他们的实际才能,又知道他们的人数以及他们所住的地方;“官能”,就是任用有才能的人做官。概括讲就是了解、任用贤才,知人善任,因能而授官。材料二在分析国家祸患的三种情况后,指出明君善用奖赏的效果“民力尽而将随之,功立而赏随之,人君能使其民信于此如明日月,则兵无敌”,提出奖赏的标准“任其力不任其德概(括讲就是奖赏要公平,要根据民众为国家出力的情况。【参考译文】材料一:孔子说:“古代圣明的国君必定知道天下所有贤良士人的名字,既知道他们的名字,又知道他们的实际才能,又知道他们的人数以及他们所住的地
10、方,然后利用天下相应的爵位封给他们使他们得到尊崇,这就是所说的最高的礼节不谦让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利用天下相应的爵位俸禄使天下的士人得到富贵,这就是所说的最高的奖赏不耗费财物而使天下的土人高兴。像这样,那么天下百姓赞叹的声音自然就兴起来了,这就是所说的最美妙的音乐没有声音也能够让百姓和睦。所以说,所说的天下最仁慈的人,是能亲和天下至亲的人。所说的天下最明智的人,是能任用天下使百姓和睦的人。所说的天下最贤明的人,是能选用天下最贤良的人这三种最高的境界都达到了,然后可以向外征伐。因此,仁慈最重要的方面莫过于爱护百姓,智慧最重要的方面莫过于识鉴(识别)、欣赏贤才,善于执政最重要的方面莫过于任用有才能的
11、人做官。如果拥有疆土的国君能做到这三点,那么天下的人都甘愿听他的差遣罢了。圣明君主征伐的国家,必定是礼法废弛的国家。所以要杀掉他们的国君,改变这个国家的混乱政治,抚慰这个国家的百姓而不掠夺他们的财物。因此圣明君主的贤明政治就像降下及时雨,应机而降(圣明君主攻打哪个国家,那里的)百姓就欢愉。所以,他的教化施行的范围越广博,得到亲附的民众就越多,这就叫做得胜回朝,安享太平。”(节选自孔子家语进言解)材料二:英明的君主所重视的,只是按照实际情况授予官爵,依据实情授予爵位,使他们感觉到荣耀显贵了。假如不荣耀,那么民众就不急于得到爵位;假如觉得不显贵,那民众就不会追求爵位;爵位容易获得,那么民众就不认为
12、君主赐给的爵位尊贵;颁发爵位、给予俸禄奖赏不遵循正常的门路,民众就不会拼死争夺爵位了。人天生就有喜欢和讨厌的东西,所以君主能利用它治理好民众。因此君主不能不了解清楚民众的爱好和厌恶的习性。民众的喜好和厌恶,是使用奖赏和刑罚的根本原因。人之常情是喜欢爵位俸禄而讨厌刑罚,所以君主设置这两样来控制民众的意志,从而设立自己想要的(法度)。民众用尽了力,那爵位也随着得到,建立了功绩,那奖赏也跟着得到了。君主假如能让他的民众相信这一点像想念明亮的太阳和月亮一样,那军队就会天下无敌了。君主有爵位颁发,军队的实力反而弱,有俸禄发放可国家依然贫穷,有的国家法度确立了,而社会政治还是乱了。这三种情况是国家的祸患。所以如果君主先看重宠臣的求情请托,而把有功劳的人放在后面,那爵禄颁发了,而军队就实力就削弱了。民众不拼死作战而利禄爵位就能得到,那俸禄发放了而国家却贫穷了。法令没有标准,而国家的事务一天天增多,结果是确立了而社会政治混乱了。所以英明的君主役使他的民众,使他们一定用尽全力来谋求立功的事,功绩建立了,而富贵便随之而来,除此之外国家没有私下的奖赏,所以国家的政令就能够成功执行。像这样,就会臣子忠诚,君主英明,政绩显著而军队强大。所以凡是英明的君主治理国家,根据民众为国家出力的情况加以任用,而不是根据私人恩德使用。因此,不担忧不劳累,便将功绩建立了起来。(节选自商君书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