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江-五泄风景名胜区五泄景区(南片区)详细规划.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7054732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149.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浣江-五泄风景名胜区五泄景区(南片区)详细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浣江-五泄风景名胜区五泄景区(南片区)详细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浣江-五泄风景名胜区五泄景区(南片区)详细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浣江-五泄风景名胜区五泄景区(南片区)详细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浣江-五泄风景名胜区五泄景区(南片区)详细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浣江-五泄风景名胜区五泄景区(南片区)详细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浣江-五泄风景名胜区五泄景区(南片区)详细规划.docx(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规划总则第一条规划编制目的为了深化落实浣江五泄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6-2030年),贯彻风景资源“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方针,科学指导五泄景区(南片区)的风景资源保护与规划管理,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编制本规划。第二条规划法律效力说明本规划由规划文本、规划图集、规划说明书、基础资料四部分组成,四者是有机结合的整体。规划文本、规划图集为法定性文件,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应同时使用,二者不可分割。规划说明书是对规划文本、规划图集的进一步阐释,以利规划建设的管理和实施。规划范围内的土地出让和工程建设等任何建设活动及下层次规划设计均应符合本规划的规定和要求。本规划未涉

2、及的控制指标及技术规定应符合国家、浙江省、诸暨市相关技术管理规定。第三条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9年修订) 风景名胜区条例(2016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2020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17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19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50298-2018)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51294-2018)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标准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审批办法(2015年) 国发(1982)136号国务院批转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审定第

3、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请示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1995)23号关于加强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 国务院(国发200213号)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 建设部、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财政部、监察部国土资源部、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国家文物局(建规2002204号)“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的通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大纲和编制要求的通知(建城201593号) 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政发20107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风景名胜区工作的意见 浙江省风景名胜区条例(2014年修订) 浙江省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1

4、3年修订) 浣江一五泄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6-2030年)第四条规划范围和面积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范围为总体规划划定的五泄景区南片区,主要包括泄峰村至丰周的核心游赏区域、道坞村、百宅村及其之间的林地范围。东至道坞村、北至丰周村、西至马益村、南至合环线,总面积10.53平方千米。四至坐标分别为东至坐标点AlO(29.7227N,120.0645E)、北至坐标点A38(29.7447N,120,0360E)西至坐标点A46(29.7147N,120.0260E)s南至坐标点A63(29.6960N,120.0444E)(如图1-3)。第五条风景资源特色五泄景区以山峦叠嶂、翠绿相拥的优越自然山水

5、环境为背景,高坪、良田、山居镶嵌其中,加以鱼化石遗珍与丰富的历史人文遗产点缀,风景资源总体呈现“两源五泄汇长湖,高坪村居缀山间,古寺名人踏诗路,稀植化石显遗踪”的特色。第六条风景资源评价本次规划范围共有景源30个,特级景源1个,一级景源3个,二级景源6个,三级景源20个。(如图0-2,见下表)风景资源评价等级统计表景源级别景源个数景源名称特级1五泄瀑布群一级3古生物化石遗址、楠木林、五泄禅寺二级6五泄水库、芦花湾、毛龙潭、石笋、一线天、灵默禅师真身塔三级20杨子瀑、叠石岩、仙桃峰、石和尚、野毛洞、西龙潭、天一碧、铁崖坪、松王、施姑坪、桃源、五泄溪、石屏峰、刘龙坪、响天岭、啼猿谷、珍珠瀑、鹫鹰峰

6、、石弄堂、石僧墓小计30-第七条规划定位以五泄长湖、高坪村居、古寺名诗、稀植化石等资源为基底,融合科普教育、自然休闲、山水揽胜、文化体验等功能,形成特色的山水坪谷景观区。第八条规划期限与目标规划期限为2021-2030年(其中规划末期与总体规划一致),其中:规划近期2021-2025年。目标:完善管理体制,落实保护措施。近期主要建设内容为景区现状景点提升工程、规划新增景点的建设和游赏线路的建设或提升改造。基本完成规划范围内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山地植被改造等工作全部完成,规划范围的景观与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游览体系基本成型。规划远期2026-2030年。目标:至规划期末完成规划要求的全部保护和建

7、设工作,各个功能区和景点建设完成,旅游设施完备,基础设施配套,生态环境健全,形成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风景游憩区域。在此基础上,重点做好对规划范围内的维护和运营管理工作。第二章保护规划第九条资源分级保护(一)一级保护区(核心景区)一级保护区即核心景区。核心景区范围是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行精确定位,主要五泄水库、溪谷及其周边可视范围第一道山脊线以内区域。本次规划涉及到核心景区总面积7.29平方千米。(如图2-1)依据总规保护要求,一级保护区只宜开展观光游览、生态旅游活动,应严格控制游客容量。严格保护本区内景观资源的物质载体及其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本区内的文物和古迹要严格按照文物保护的有关法规进行保护

8、和及时检查、修复,对现有的文保单位进行妥善的保护和修缮,避免出现不符合原真性要求的拆除和改建。根据绿化规划进行生态保育,景点周围的绿化树种及其布置必须配合景观特色,与环境协调。对于破坏景观或与环境不协调的现有建筑、构筑物应予拆除或改造。严格禁止与风景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无关的建设项目。不得安排旅宿床位。严禁开山采石、挖沙取土。(二)二级保护区将核心景区范围至风景区范围的山林、水域、开放游览区域划入二级保护区。总面积2.46平方千米。(如图2-1)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加强溪流清淤整治,突出风景名胜区水景特色。不开辟游览的溪涧应保持其自然状态,不进行人工干预。对于开辟为游览线路的溪涧亦

9、应尽量保持原貌,少做工程设施,减少“人工化”倾向。严格控制区内设施规模和建设风貌,区内除必要的服务设施建设外,严禁其它类型的开发和建设。控制并减少区内居民点,并对现有的违章建设制定相应的改造措施和拆除计划。加强道路交通管理,控制机动车辆对本区的影响。()三级保护区依照总体规划,将南入口(青口)片区、道坞村划入三级保护区。总面积0.78平方千米。三级保护区内,应有序控制各项建设与设施,并应与风景环境相协调。(如图21)严格保护景观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水体和植被,可以根据规划要求建设一定规模的游览服务建筑。注重保护水田、史迹、古树名木,禁止对风景资源的直接破坏或间接干扰。严格控制各项建设用地规模,

10、控制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建筑物的体量、风格、色彩应具有民居特色,并与环境相协调,尤其控制水体沿岸景观风貌。(四)面积构成分级保护分区面积构成表序号保护区类别保护区面积(平方公里)1一级保护区(核心景区)7.292二级保护区2.463三级保护区0.78合计10.53第十条资源分类保护(一)山水格局保护区内以自然山水见长,对山水格局的保护尤为重要。规划主要从开放空间、视线空间两方面提出保护要求:以水面为中心,两岸总体体现生态、自然、开敞的风景特征。严格保护以五泄水库湖面为核心的开敞空间,不得在此区域建设任何突兀的高大建筑物。滨水以自然岸线为主,可以滨湖绿道串联沿水游赏空间。(二)地质地貌景观保护保护

11、自然的真实性和山水的完整性。严格控制游客容量,防止过量游人对山体景观的破坏。对已经遭到破坏的自然山体,应及时进行生态恢复和景观改造。(三)水文景观保护截污纳管,禁止附近居民点的污水污物直接排入水中,风景区范围内的服务设施和居民点的污水统一收集,风景区外统一处理后再集中排放;严禁侵占水域开展水产养殖活动。五泄湖是浣江一五泄风景名胜区的重要水域景观,要按照有关法规和水利部门的有关规定严格保护,严禁任何可能污染水体的开发活动。其上游流域范围内严禁向溪谷直接排放污水,严禁利用河滩地堆放垃圾,严禁挖沙取石。源头紫间与西源(即西龙潭)源头大吉竹岭西麓周围山林砍伐严重,覆盖率甚低,亟待有计划地营造水源林,以

12、含蓄水源,保证两溪水流常年正常流动,改变雨季水涨流急,干季水少流缓的局面。对主要水系进行长期监测,设置固定的观察点以查明流量动态及水环境质量的变化。具体规划控制要求详见“关于游赏规划的说明”的特色景观与展示章节。(四)野生动植物保护具体保护措施有:(1)对景区内的野生动物和珍惜植物进行科学建档管理,定期观测,禁止针对濒危野生动物的捕猎活动。(2)保护野生动物,严禁饲养和捕杀。应严格禁止在景区内设置捕猎装置和进行捕猎活动,加大宣传,提高游人和居民的动物保护意识,并结合游览设置观赏动物的观赏点,进行生物科普。(3)合理的处理景区与农、林的关系。在主要景区边的农田应逐步退耕还林,引导农民发展经济林、

13、果木林,严禁毁林或垦荒造田。(4)种植、抚育与管理要同时并重。促进林分稳定,有利于永续利用。确保森林防火、病虫害预报与防治等各项工作的扎实开展。(5)利用和创造多种类型的植物景观或景点,重视植物的科学意义,组织专题游览环境和活动。(6)对景区内的山林植被进行保护,整体上以抚育为主,不宜大面积进行林相改造,维护景区内的原生植物种群。(7)保护古树名木。具体保护措施包括:古树名木是森林公园最有特色的生物资源之一,是森林公园最富有历史特色、生态特色的景观资源,必须严格加强对古树名木的保护规划,包括对古树名木资源的认真调查、详细登记、严格防护等系列科学管理措施。1、认真调查:就是对规划区内的所有古树名

14、木资源都开展调查,明确每一株古树名木的生境、生长状况和目前的保护现状。2、详细登记:要求对每一株古树名木都进行登记管理,明确树种名称、学名、生长地点、生长状况、树龄、周围环境、观赏特性和目前采取的保护措施等。3、严格防护:主要确保古树名木生长优良,严格防止人为损害、病虫侵扰、防火保护、雷电等自然灾害损伤,对古树名木造成严重损害的民宅,应予拆迁,要给古树名木留出足够的生长空间,切实改善古树名木的生存条件,加强古树名木的保护宣传,开展古树名木保护和复壮技术研究。4、建立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系统:每年对古树名木生长和保护措施进行动态管理,落实保护专人,进行科学管理,建立应急防护机制,防止病虫害的发生,确

15、保古树名木健康生长。第十一条建设控制规划(一)分类分级控制1、建筑总量控制本次规划建筑总量(包括风景建筑、服务设施建筑和居民点建筑),控制在约21.03万平方米以内。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保护级别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控制方法。2、分类控制控制因子峡谷溪流宽谷水库高山坪地滨水开放游览带宽度(2m)全域全域20建筑面湖界面高占背景山高比率(W%)X1/41/4建筑群面水连续界面宽度(m)X30面水建筑檐口限高(Wm)777非面水建筑檐口限高(Wm)X10(二)控制通则1、用地指标控制用地指标分级控制导引如下表:用地控制指标导引表所处保护区容积率(甲1)容积率(乙)容积率(丙)建筑层数建筑檐口限高(米)

16、一级保护区0.10.30.3按类型控制按类型控制二级保护区0.20.40.6(甲乙丙)0.8(少量新建安置用地)1-2层为主,局部3-4层10(甲丙)12(乙丁)三级保护区0.30.50.6(甲乙丙)0.8(少量新建安置用地)1-2层为主,局部3-4层10(甲丙)12(乙丁)2、建筑退界临路的用地或相邻建设用地的建筑退界(指标为下限)距离基本控制在5m,个别较小或者瘦长地块可控制在3m,并且应符合有关的日照和消防标准。应由规划部门个案审理。3、机动车出入口地块机动车出入口的数量与地块的用途和面积有关。游览服务设施用地(乙类)在LO公顷或以下、居民社会用地(丙类)在3.0公顷或以下,原则只设置1

17、处机动车出入口。用地规模大于上述相应标准的地块,机动车出入口的数量可以作为个案审理,但尽可能避免在同一道路上设置1处以上机动车出入口。()分地块控制表序号地块编号块质地性所在单元用地面积(公顷)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檐口限高(米)建筑面积(Df)(不含地下建筑)现状建筑量(平方米)属保护级别建设指引1Al-I丙3A3.930.65025102358524715现状青口村村庄建设用地。在核心景区外围,对于村庄建筑量按照其所在保护级别进行控制,梳理村庄格局,疏解其中破败村居建筑,对部分风貌不协调的建筑进行立面改造,使之融于周边环境,营造特色旅游村风貌。2A1-2丙3A0.050.6503

18、01032689二3A1-3丙3A0.030.6503010168245二4A2-1丙3A2.900.65025101740617604二5A3-1丙3A0.780.835451062690二青口村村庄拆迁安置用地,用于安置疏解出来的村民。新建建筑风貌应以传统民居风貌,或与之协调的新中式风格为主,建筑以3层为主局部4层。结合风景建设与旅游开发需求,建设为特色旅游村风貌。6A3-2丙3A0.280.650301016571383二现状青口村村庄建设用地。在核心景区外围,对于村庄建筑量按照其所在保护级别进行控制,梳理村庄格局,疏解其中破败村居建筑,对部分风貌不一致进行立面改造,使之融于周边环境。7

19、A4-1T2A0.89-30-00三现状停车场用地,建设成为生态。8A4-2乙1A0.240.525551011970三服务设施用地,结合服务设施与电瓶车换乘功能合理组织空间。序号地块编号地块性质所在单元用地面积(公顷)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檐口限高(米)建筑面积(Itf)(不含地下建筑)现状建筑量(平方米)属保护级别建设指引95-l丙3A1.090.860351087220三泄峰村村庄拆迁安置用地,用于安置疏解出来的村民。新建建筑风貌应以传统民居风貌,或与之协调的新中式风格为主,建筑以3层为主局部4层。结合风景建设与旅游开发需求,建设为以“宽谷村居”为特征的特色旅游村风貌。10A5

20、-2丙3A3.350.65025102009620723三现状青口村村庄建设用地。在核心景区外围,对于村庄建筑量按照其所在保护级别进行控制,梳理村庄格局,疏解其中破败村居建筑,对部分风貌不协调的建筑进行立面改造,使之融于周边环境,营造特色旅游村风貌。11A5-3丙3A1.870.6503010112418355三126-l乙1A0.400.52555122025193三南入口(青口)旅游镇,位于景区南侧,基于现状村庄与合环线与北侧开场空间,形成集入口门户形象、综合接待、交通换乘枢纽的综合接待设施。此处交通方便,结合区委优势,设置停车场、入口商业、文化展示中心等功能建筑。13A6-2乙1A0.1

21、80.650301210792072二现状社会管理用地,规划整治周边环境,优化植物配置。14A6-3T2A0.49-30-00三停车场用地,综合电瓶车换乘,大巴临时停车及少量小车车位停车需求,合理组织交通,满足功能与形象的协调。15A6-4丙3A1.170.6404010703517253三现状青口村村庄建设用地。在核心景区外围,对于村庄建筑量按照其所在保护级别进行控制,梳理村庄格局,疏解其中破败村居建筑,对部分风貌不协调的建筑进行立面改造,使之融于周边环境,营造特色旅游村风貌。167-l乙1A2.050.52555121026822195三现状服务设施用地,在核心景区外围,在现状建筑格局基础

22、序号地块编号地块性质所在单元用地面积(公顷)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檐口限高(米)建筑面积(Itf)(不含地下建筑)现状建筑量(平方米)属保护级别建设指引上对空间进行整体优化,降层处理,以3层为主,局部4层,避免建筑过高。将接待设施与游人中心空间融为一体,并对步行空间与滨水空间整体提升。17A7-2T5A0.88-12513513三大坝用地。18A7-3T2A0.29-30-052码头用地,青口码头改造更新,局部拓展空间,优化码头风貌。19Bl-I2B0.11-30-00二停车场用地,建设成为生态停车场。20B1-2丙3B1.090.2630501028622862二现状百宅村村庄建设

23、用地。梳理村庄格局,结合风景建设与旅游开发需求,对现有建筑进行疏减,整治建筑风貌与周边环境。未来若搬迁,可考虑置换为游览设施用地(乙1),依托现状村落整合打造高端度假设施,建筑以传统风貌为主,依山就势,点式聚合布局,可借鉴传统村落肌理与风貌。建筑高3层及以下,为突破天际线少量建筑可高于三层,比例不超过总建筑量的5%,21B1-3甲1B0.320.23050106340二百宅景群建设,营造与村庄格局相适应的景点风貌。22B1-4乙1B0.370.430501214930二百宅旅游点,依托现状村落打造高端度假设施,建筑以传统风貌为主,依山就势,点式聚合布局,可借鉴传统村落肌理与风貌。提供休息停留、

24、观光休闲和餐饮配套等服务。23B2-1甲1B5.220.02278610440一古生物化石遗址,鱼化石散布在黄色和灰绿色岩层中,属上侏罗统,结合开展科普教育。序号地块编号地块性质所在单元用地面积(公顷)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檐口限高(米)建筑面积(Itf)(不含地下建筑)现状建筑量(平方米)属保护级别建设指引24Cl-I丙3C0.200.650301012071045三现状道坞村庄建设用地,梳理村庄格局,结合风景建设与旅游开发需求,对现有建筑进行疏减,整治建筑风貌与周边环境。其中C2-1、C2-2用地未来若搬迁,可考虑置换为游览设施用地(乙1),按照同级别通则控制,在强调自然村落肌理

25、保护的基础上,整合打造“体验式的精品农庄”,营造具有典型江南水乡农耕文化的传统生活氛围,打造成适应现代人休闲度假的乡趣花园。综合设置乡村民宿、精品村舍、乡村综合体,十里花田等观光、体验相结合的项目。新建建筑风貌应与周边村庄风貌相契合,3层及以下,为突破天际线少量建筑可高于三层,比例不超过总建筑量的20%。25C1-2丙3C0.520.650301031134241三26C2-1丙3C0.680.650301040715324三27C2-2丙3C0.720.540401035976276三28C2-3丙3C0.050.5402510272272三29C2-4丙3C0.070.5402510347

26、347三30C3-1丙3C0.870.650251052046555三31C3-2丙3C1.270.650251076208379三32C3-3丙3C0.240.650301014501346三33C3-4丙3C0.140.65030108261515三34C3-5丙3C0.190.650301011591744三35C3-6丙3C0.670.835451053260三为整合村庄用地,提升村庄风貌,道坞村疏减约IlOOo肝风貌较差的村居建筑,恢复为风景或农田类用地,并选取对风景影响较小的区域安排安置用地,用于安置疏解出来的村民。新建建筑风貌应以传统民居风貌,或与之协调的新中式风格为主,建筑以3

27、层为主局部4层。结合风景建设与旅游开发需求,建设为以溪谷村居为特征的特色旅游村风貌。36C3-7丙3C0.570.835451045900三37C4-1乙1C0.690.430501227480三依托现状道坞村,在强调自然村落肌理保护的基础上,整合打造“体验式的精品农庄“,引进国际先进的“农庄度假”理念,营造具有典型江南水乡农耕文化的传统生活氛围,打38C4-2乙1C1.610.430501264530三序号地块编号地块性质所在单元用地面积(公顷)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檐口限高(米)建筑面积(Itf)(不含地下建筑)现状建筑量(平方米)属保护级别建设指引造成适应现代人休闲度假的乡趣花

28、园。综合设置乡村民宿、精品村舍、体验式精品农庄、乡村综合体,十里花田等观光、体验相结合的功能。39Dl-I甲1D0.830.031070624810仙桃峰,仙桃状独立小丘,树林葱茏,高出水面30余米。40D1-2甲1D0.070.110706670一新建山顶观景点。是俯瞰长湖的绝佳之地,营造观景点,也是塑造环湖山顶轮廓线的景观点。41D1-3甲1D0.060.110706630一新建山顶观景点。是俯瞰长湖的绝佳之地,营造观景点,也是塑造环湖山顶轮廓线的景观点。42D2-1T2D0.03-30一00码头用地,施姑坪码头新建。43D2-2甲1D0.060.110706640一新建山顶观景点。可设置

29、观景平台或观景亭。串联山上游线。44D2-3甲1D0.020.110706180一新建山顶观景点。可设置观景平台或观景亭。串联山上游线。45D3-1甲1D1.480.05107067400施姑坪,地形较为平坦的台地,近可观仙桃峰,远可眺长湖为观景佳处。46D3-2乙1D0.270.3255568090一施姑坪旅游服务部,服务设施建筑应融于山水,自成一景。服务功能以餐饮购物、观景休息、休闲和旅游咨询为主,营造以“坪居”风貌为特征的特色服务部,可作为野营地。47D4-1甲1D0.060.110706590新建山顶观景点。可设置观景平台或观景亭。串联山上游线。48D4-2甲1D0.100.11070

30、61040新建山顶观景点。可设置观景平台或观景亭。串联山上游线。49D5-1甲1D0.160.1710706272520天一碧,从选址到细部设计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为建筑、聚落等学术研究较好的实例。将天一碧码头功能移至库位,序号地块编号地块性质所在单元用地面积(公顷)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檐口限高(米)建筑面积(Itf)(不含地下建筑)现状建筑量(平方米)属保护级别建设指引保留天一碧景点作为山前水岸间点缀的风景建筑,链接芦花湾的洲岛水上活力空间,形成一系列可观赏可体验的景点,打开库尾湿地第一景观面。50D5-2乙1D0.130.3255563770天一碧换乘点,主要提供电瓶车停靠换乘

31、步行与游船的功能。少量构筑物组合构成换乘空间。51D5-3乙1D0.100.3107062910一新天一碧码头用地。设置换乘集散广场与服务功能建筑。52D5-4甲1D1.080.0118061080一芦湾飞鸟,两侧崖壁陡峭,先闻其声近前才见其形,落差6米分两级。规划以生态溪湾,湿地观鸟。借助现状湿地,以最少干预的设计手法,营造原生湿地景观,嵌入湿地观鸟、生态科普、生态展示、湿生林探险等活动。53D5-5甲1D2.440.011806244054El-I甲1E0.450.110706454550竹塘入口形象营造。55E1-2乙1E0.190.3255565620竹塘入口卡点。配小型服务设施。56

32、E1-3甲1E0.390.1107063850沿竹塘水库周边景点打造。57E1-4丙3E0.910.0730506604604-现状马益村村庄建设用地。梳理村庄格局,结合风景建设与旅游开发需求,对现有建筑进行疏减,整治建筑风貌与周边环境。58E1-5甲1E0.220.1107062180一新建休憩点,设置景观亭子。59E1-6T5E0.26-00大坝用地。整饬环境。60Fl-I甲1F2.610.0510706130366一结合杨铁崖的传说和故事,开展具有文化意境的景点建设,打造户外国学教育基地。61F1-2甲1F0.800.1107067980序号地块编号地块性质所在单元用地面积(公顷)容积率

33、建筑密度(%)绿地率(%)檐口限高(米)建筑面积(Itf)(不含地下建筑)现状建筑量(平方米)属保护级别建设指引62F1-3乙1F0.400.3255561202187一铁崖坪服务部,结合景点设置服务设施,提供餐饮购物、观景休息功能,可设置野营地。63F2-1甲1F2.460.05575612290一溪畔桃源,长约1公里,土地平旷,有竹林,并种植果树。规划以自然桃源为依托,营造秘境花海,溪谷营地、慵懒时光时尚化的休闲空间。64F2-2甲1F2.480.05180612380一65F2-3乙1F0.240.325556726613芦湾飞鸟与桃源景区交界处电瓶车换乘点。少量构筑物组合构成换乘空间。

34、66F3-1甲1F2.930.0118062930一溪畔桃源,长约1公里,土地平旷,有竹林,并种植果树。规划以自然桃源为依托,营造秘境花海,溪谷营地、惭懒时光时尚化的休闲空间。67F3-2乙1F1.130.52555656546687-桃源旅游点,结合现状设施设置。服务设施建筑应融于山水,自成一景。服务功能以餐饮购物、观景休息、休闲和旅游咨询为主。68F3-3甲1F0.200.011806200溪畔桃源,长约1公里,土地平旷,有竹林,并种植果树。规划以自然桃源为依托,营造秘境花海,溪谷营地、慵懒时光时尚化的休闲空间。69F4-1甲1F2.770.055756138533一70F4-2甲1F1.

35、050.0557565272471F4-3乙1F0.200.325556595340迪龙桥旅游点,设置溪行问道、印象古寺、汇龙禅斋等禅修文化设施,营造与世隔绝的修禅问道的古寺禅修氛围。72E5-1甲1F0.580.1107060345一五泄禅寺景点前广场,营造杏林禅修文化氛围开场活动空间。73F5-2甲1F0.840.110706037一序号地块编号地块性质所在单元用地面积(公顷)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檐口限高(米)建筑面积(Itf)(不含地下建筑)现状建筑量(平方米)属保护级别建设指引74F5-3甲1F0.260.110706262075F5-4甲1F1.55-682578257现

36、状五泄禅寺用地,历史渊源,系该风景名胜区著名的寺院。寺院选址较佳。严格保护山体,植被与水体,使五泄禅寺与环境浑然一体。76F5-5乙1F0.620.32555618714919一迪龙桥旅游点,设置溪行问道、印象古寺、汇龙禅斋等禅修文化设施,营造与世隔绝的修禅问道的古寺禅修氛围。近期现状双龙宾馆予以保留,可进行建筑修缮改造提升、环境美化,使之与自然风景相协调:远期如需拆建,按照规划要求剥离住宿功能,并按规划指标建设。77F5-6甲1F0.170.11070600一现状五泄禅寺外围空地,拆除五泄禅寺围墙,结合该地块的古银杏树及飞来峰打造禅意的溪畔休憩空间。78F5-7乙1F0.240.325556

37、72041一迪龙桥旅游点的一部分,沿溪布置,合理处理建筑与溪涧的关系,使建筑与周边环境浑然一体。79F5-8乙1F0.750.12255569262050一竹林禅境景点打造,依托山与溪的关系,营造舒适悠扬的环境。80Gl-I甲1G0.260.220606522267一五泄瀑布群景点用地,严格保护瀑布上游水质及其周边的生态环境,严格控制服务设施规模,对现状小竹亭进行改造提升。81G1-2甲1G0.030080-00一五泄瀑布群景点用地,严格保护瀑布上游水质及其周边的生态环境,严格控制服务设施规模。序号地块编号地块性质所在单元用地面积(公顷)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檐口限高(米)建筑面积(

38、Itf)(不含地下建筑)现状建筑量(平方米)属保护级别建设指引82G1-3甲1G1.860080-00-五泄瀑布群景点用地,严格保护瀑布上游水质及其周边的生态环境,严格控制服务设施规模。第四泄现状汀步会被淹没,需重新设置景观桥,具体建设方案单独论证。83G1-4甲1G0.500080-00五泄瀑布群景点用地,严格保护瀑布上游水质及其周边的生态环境,严格控制服务设施规模。84G1-5甲1G0.090080-0085G1-6甲1G0.3401070605386G1-7甲1G0.040.11070637087G1-8甲1G0.050.11070646088G2-1甲1G0.870.110706867

39、11刘龙坪景点建设用地,面积约2公顷,遍生油茶,是游人小憩佳处。依托现状红枫林,设置红枫游园、吟诗风雅休闲空间。89G2-2甲1G0.610.1107066114790G2-3甲1G0.150.110706152091G2-4甲1G0.150.110706148092G2-5乙1G0.050.325556151151刘龙坪旅游点,依托现状设施与红枫林,设置红枫游园、吟诗风雅休闲空间。93G2-6乙1G0.340.162555654954994G3-1甲1G0.0901070600沿五泄溪周边景点打造。95G3-2乙1G0.270.3255568101994北入口沿溪小型服务设施用地。96G3-3丙3G1.280.65025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