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乡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诗中的乡愁.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唐诗中的乡愁故乡具备慰藉心灵与滋养生命的精神力量,最能拨动在外游子的心弦。正因如此,在中华传统诗词文化中,乡愁成为重要主题。而借诗抒怀、消解乡愁的文学表达,在中国古代诗歌鼎盛时期的唐代极为普遍。在唐诗里,时常能读到游子思念亲友的浓浓乡愁。“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李白客居他乡,茫无定止,想到一双儿女无人怜爱,不禁心忧如煎。“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悲叹骨肉离散,相逢无期,遐想兄弟们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以此慰藉思亲之苦。“别母乌南逝,辞兄雁北还。宦游偏不乐,长为忆慈颜”,张万顷宦游途中时常因思念母亲而满怀愁绪。怀恋故
2、乡风物习俗也是唐诗中乡愁表达的要素。“正月蜂相见,非时鸟共闻”“江柳非时发,江花冷色频”,杜甫发觉异乡的花鸟与故乡不同,认为它们出现在“非时”,还颇显“冷色”,满怀对故乡风物的偏爱。沈俭期被流放在外,逢遇寒食节,不禁想念起家乡岭南风俗,并作岭表逢寒食,感叹“岭外无寒食,春来不见伤”。乡愁因游子离乡别亲而生,唐诗乡愁作品之多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唐代实行科举制度,仕进之路日趋开阔,而且唐代疆域辽阔,朝廷重视边功,唐人建功立业的抱负高涨。然而求仕之路充满坎坷,诸多不如意地地方难免加深游子的漂泊之苦。科举制中的常科和制科取士亦需要求仕者长期离家远赴京师,科举及第并非易事,且任官后仍需离乡仕宦
3、,因此,士人在漫长的宦游经历中常因羁旅生活的孤寂、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而生怀乡之情。据宋代马端临编撰的文献通考选举考二记载,唐代科举考试平均每年录取的进士只有二十余人,流传有“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即50岁的人考取进士都算比较年轻的。士人们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还需要有高官名士的援引,因此唐代行卷之风盛行,求仕者往往奔走他乡四处请托以得权贵引荐;当考取功名后,由于“本籍回避”的任官制度,任官者又要赴他乡任职,很多士人因此长期游历在外。杜甫曾困守长安十年,“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就描述了诗人向权贵请托的悲辛与屈辱;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他在80多岁才告老还乡;白居易也曾发出“官历二
4、十政,宦游三十秋”的感叹。出塞建功也是唐人求取功名的重要途径,然而作战的危险环境、边疆的艰苦生活、战争的残酷无情及壮志难酬的不平,常使人滋生思乡盼归之情。“家在日出处,朝来起东风。风从帝乡来,不异家信通”,岑参怀报国之志,曾两度出塞,但伴随边塞生活的艰辛寂寞和壮志难酬的惆怅,初升的太阳和东来之风如同家乡的信物一般触发了诗人的思乡心绪。安史之乱后,唐朝社会由治转乱、由盛而衰,百姓遭遇了家园残破、骨肉分离的劫难,随之反映离乱之苦的乡愁诗篇大量出现。杜甫这一时期所作的春望野望月夜忆舍弟等诗,既抒发了个人对家人的牵挂与担忧,也蕴含着忧国忧民的情怀。“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晚
5、唐诗人韦庄因战乱羁旅于南方,等到芳草已枯萎却仍没有盼来故乡亲友,寄出的家书也无法送达,诗中饱含着因战乱导致家人离散的无奈与悲哀。唐代诗人能够抒发感人肺腑的离愁别绪离不开高超的表达方式,他们将外在的物和心中的情高度融合,创造出饱含情感的意象,以“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之美,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在唐诗抒发乡愁情感所运用的众多意象中,有象征归途漫漫的长路、天边、云岫,有象征羁旅艰辛的风、雨、雪,有象征人生漂泊的秋蓬、浮萍、孤舟,有象征可以连接故乡与异乡的鸿雁、明月、流水等,可谓万象。王维谪居济州时与同在异乡的济州刺史登高望乡而歌:“悠悠长路人,暧暧远郊日。惆怅极浦外,迢递孤烟出。能赋属上才,思归同下秩
6、。故乡不可见,云水空如一。”王维登上高楼欲遣乡愁,然而望尽天涯路也望不到故乡,视线还被远处空蒙的云水遮蔽,心中充满了惆怅与落寞,诗中对长路悠悠、云岫阻隔的描写渲染了诗人离乡之远与归乡无期的境况,抒发了诗人无尽的思念之情。“蓬生非无根,漂荡随高风生涯能几何,常在羁旅中”,杜甫以蓬草“自比”,借蓬草随风飘荡、难以扎根的特点表达了在外漂泊的孤寂之感。“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诗中山程水驿、凄风苦雨的景象,映衬了诗人杜牧行旅的艰辛和心境的凄凉,看到飞来的鸿雁也不禁想要向它们询问故乡的消息,抒发了诗人欲归而不得的怅惘。因为鸿雁常被视为空中信使,所以每每被诗人寄予
7、传送家书的期望,如杜甫在秋夜客舍中就因“北书不至”而责怪“雁无情”。“宁知故园月,今夕在兹楼“,韦应物楼中望月,发觉故乡的明月照进了楼中,轻柔的月光让诗人暂时放下了沉重的乡思之苦。望月思乡怀人是我国古老的抒情传统,“月”是唐诗中抒发乡愁情感的常用意象。如张假设虚说“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孟浩然说“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杜甫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渭水东流去,何时到雍州?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流水不受阻隔且连绵不绝,奔向故乡方向的流水就成了连接故乡与异乡的纽带,思乡泪似乎可以凭借着它而流向故乡,岑参由此将乡愁寄托于绵绵流水。唐代诗人以深沉的情愫、动人的笔触抒写了他们形形色色的乡愁。乡愁丰富了唐诗的意蕴,唐诗承载着唐人思乡的无尽情思,它穿越千载时空,仍鲜活在历史的记忆里,饱含着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给我们以无尽的回味。贾婷婷来源: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