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经济薄弱村屯(社区)持续增收五年行动方案.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7078993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3.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促进经济薄弱村屯(社区)持续增收五年行动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关于促进经济薄弱村屯(社区)持续增收五年行动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关于促进经济薄弱村屯(社区)持续增收五年行动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关于促进经济薄弱村屯(社区)持续增收五年行动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关于促进经济薄弱村屯(社区)持续增收五年行动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促进经济薄弱村屯(社区)持续增收五年行动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促进经济薄弱村屯(社区)持续增收五年行动方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关于促进经济薄弱村屯(社区)持续增收五年行动方案为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结合区实际,从2022年12月到2027年11月,开展为期5年的经济薄弱村屯(社区)扶持发展工作,特制定本方案。一、扶持对象西湾街道西湾村、黄田镇黄田社区、黄田镇担石村、鹅塘镇凤田村、公会镇田富村、公会镇双石村、鹅塘镇华山村、大平瑶族乡大平村、沙田镇龙屏村、黄田镇路花村共10个村(社区)。二、目标任务一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每年建成一至两个有特色、有效益的产业项目,形成一批特色主导产业,带动经济薄弱村屯(社区)集体增收作用显著增强。一居民就业稳定。各乡镇(街道)要认真组织实施

2、帮扶工作,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制定、利用各项政策措施、产业项目解决帮扶对象就业难难就业等问题,保证每户必须实现至少一个劳动力就业。-城乡居民收入明显提升。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总体增幅超过全区平均水平,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高。一组织建设显著增强。村委、社区党组织基础工作、基本制度、基本能力建设明显提高,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普遍迈入先进组织行列,组织领导下结合乡村治理体系健全完善。三、结对帮扶单位扶持单位主要由有关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区直单位等14个单位组成,帮扶工作责任要落实到个人,每个单位由主要领导牵头,主要领导、分管及其他选派工作人员每人均负责2户帮扶户,每

3、个帮扶单位负责1个经济薄弱村(社区),精准合理安排帮扶对象(帮扶结对安排见附件)。(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局、财政局、农业农村局、人社局、民政局、乡村振兴局、统计局,黄田镇、鹅塘镇、沙田镇、公会镇、大平瑶族乡人民政府,西湾街道办事处)四、重点任务(一)大力实施产业扶持。坚持以市场带动为抓手,立足地方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突出招商引资和本地培育并重,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1.推进产业项目建设。按照“区负总责、镇域统筹、镇村联动、一村一策”的原则和“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思路,坚持以市场带动为抓手,突出招商引资和本地培育并

4、重,引进和培育一批产业带动能力强、发展后劲足、收益持续稳定的产业项目。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村级合作经营、产业基地运营、龙头企业入股、农业企业带动、固定资产租赁、乡村旅游开发、社会服务收益、“互联网+”销售等多种方式,盘活利用未承包到户的集体资产资源,推动乡村优势特色产业集聚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条,拓展农业功能。对基础较好,有能力、有条件自我发展的村,支持其“一村一策”自主发展;对无法自主发展的村,由乡镇(街道)研究,打捆使用补贴资金,统筹实施产业项目,要求帮扶单位每年对帮扶村屯(社区)实施一到两个产业帮扶。2 .强化产销衔接。围绕主导产业,培育特色独有品牌,提高市场竞争

5、力,以区域农产品电商服务平台为依托,全方位推介经济薄弱村产品,拓宽经济薄弱村特色产品营销渠道,支持流通企业、电商、农产品批发市场等主体与区域特色产业精准对接,采取特色农产品推介、电商销售、扶持。3 .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等模式,健全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体的利益联结机制,采取股份合作、订单扶持、生产托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有效做法,实现村集体和农民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效衔接。通过龙头企业的基地、品牌、担保、技术、信息等带动方式,优先安排有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体就业。引导困难群体在致富能人、产业大户的带动下,将土地、劳务等有

6、限资源参资入股,参与经营、分红。(一)扩大就业创业渠道1.强化劳动力技能提升。针对园区企业等项目建设用工需求和乡村公益性岗位需要,大力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和岗前培训。继续落实“雨露计划”精准补助、应补尽补政策,深入实施“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2,扶持就业帮扶车间发展。支持各乡镇(街道)结合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和就业需求等建设就业帮扶车间,建立就业帮扶车间专员联系制度,加大就业帮扶车间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力度和用工培训服务,通过“巩固提升一批、支持新建一批、有序退出一批”推动就业帮扶车间持续发展、转型升级,鼓励就业帮扶车间吸纳当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4 .充分发挥公益性岗位就业兜底作用。各相关部

7、门分别用好本行业补助资金加大乡村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安置经济薄弱村屯(社区)人口就业,规范乡村公益性岗位管理,加强动态监测,及时做好空缺岗位补聘和退出人员后续就业帮扶。5 .支持群众自主创业。实施返乡留乡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创业支持计划,大力促进县域返乡创业发展,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稳步扩大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规模。以返乡大学生、退役军人、有技能的返乡务工人员为重点,就地扶持一批创业致富“火车头”,加大创业技能培训力度,加强创业载体建设,强化创业政策指导和服务保障。按规定给予场地安排、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创业服务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三)提高兜底保障标准。加强涉农补贴发放工作,确保稻谷生产

8、补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森林生态工业林补贴、天然林补贴、退耕还林补贴、油茶“双千”计划造林补贴等按规定及时、精准、足额发放到位。五、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区扶持经济薄弱村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农业农村局,负责统筹协调和组织推动工作,定期会商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问题,推动各项增收措施落实落细。各有关部门根据本方案明确的任务分工制定年度实施计划,加强部门协作联动,形成工作合力。(二)强化帮扶联系。帮扶单位和干部每年协助记账户制定增收计划并落实帮扶措施,对于有劳动能力的引导其通过发展产业、外出务工、自主创业等方式增加收入,无劳动能力的及时协助落实兜底性保障政策,因病、因

9、灾等导致出现大额支出的要及时帮助其申报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社会救助等补助,确保其基本生活不受影响。按时做好记账户收入登记统计工作,坚决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防止简单填数、“算账式”增收,防止出现“账实不符”。帮扶过程中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不搞大包大揽、强迫命令,不代群众作选择。(三)加强监测统计。依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防止返贫监测信息平台,建立收入、务工监测分析、调度提醒常态化机制。加强线上比对和线下排查,每季度监测预警收入不增反降、增速缓慢、年人均收入低于1万元等重点户,以及支持、推动群众增收,形成促增收的强大合力。(四)严格监督考核。强化对薄弱村屯(社区)人口增收工作情况定期分析、通报、

10、调度,对存在问题较多或存在突出问题的及时开展提醒约谈。强化日常监管和责任监督,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假作为的单位和个人严肃问责。(五)落实工作责任。各乡镇(街道)是责任主体,坚持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负总责,成立乡镇(街道)扶持经济薄弱村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主要领导任领导小组组长,分管副职任副组长,下设办公室,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办公室牵头抓总、具体负责,职能部门密切协作的运行机制,制定并落实经济薄弱村扶持工作的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优化配置各类资源要素,加大投入力度,组织落实各项政策措施,确保按期完成任务。各扶持单位要充分发挥后盾作用,认真制定扶持工作方案,定期听取

11、情况汇报,不断加大资金、技术、政策、信息等多方面投入,推动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取得成效。经济薄弱村屯(社区)“两委”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制定村庄发展规划和扶持计划,组织开展好各项工作,不断提高扶持实效。各职能部门要围绕自身职能,落实工作责任,制定完善政策措施,实化细化扶持方案,并抓好组织实施工作,将各项惠民政策向经济薄弱村倾斜集聚。(六)强化政策、资金投入。区财政局按照量入为出、量力而行的原则,加大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力度,推动涉农资金整合归并专项资金,强化基层政府统筹使用扶持资金的责任,支持经济薄弱村建设发展。各乡镇(街道)要结合自身实际,加大投入力度,为村庄发展提供支持。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注重多方筹资,积极运用市场化手段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扶持工作。各相关部门要将我区实施乡村振兴和“十四五”规划中确定的各项扶持政策向经济薄弱村集聚,整合优化涉农资金,打造一批乡村建设行动以及农业绿色发展工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和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等重点,工作的建设村、示范村。要加大用地保障力度,支持经济薄弱村整合盘活利用存量建设用地、闲置宅基地、闲置农房资源等,为项目招商引资提供落地空间,在规划中预留的建设用地指标,优先满足经济薄弱村产业发展需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