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学派、凯恩斯主义与现代货币学派货币理论的分析与比较.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7097829 上传时间:2024-06-14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40.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典学派、凯恩斯主义与现代货币学派货币理论的分析与比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古典学派、凯恩斯主义与现代货币学派货币理论的分析与比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古典学派、凯恩斯主义与现代货币学派货币理论的分析与比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古典学派、凯恩斯主义与现代货币学派货币理论的分析与比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古典学派、凯恩斯主义与现代货币学派货币理论的分析与比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典学派、凯恩斯主义与现代货币学派货币理论的分析与比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典学派、凯恩斯主义与现代货币学派货币理论的分析与比较.docx(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古典学派、凯恩斯主义与现代货币学派货币理论的分析与比较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对古典学派、凯恩斯主义以及现代货币学派的货币理论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比较。古典学派、凯恩斯主义和现代货币学派是经济学领域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个理论派别,它们在货币理论上各有独特的见解和主张。古典学派强调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能力,主张货币中性凯恩斯主义则强调政府干预的重要性,提出货币非中性论而现代货币学派则主张货币政策的极端重要性,强调货币供应量对经济的决定性影响。通过对这三种货币理论的分析与比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经济学派对货币问题的看法和解决方案,为当前和未来的货币政策制定提供理论参考。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分别介绍古典学

2、派、凯恩斯主义和现代货币学派的货币理论核心观点和主张。我们将从理论基础、政策主张、实践应用等方面对这三个理论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比较。我们将总结不同理论的优势和局限,探讨它们在当前经济环境中的适用性和发展前景。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不同货币理论的框架,以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货币政策。二、古典学派的货币理论古典学派认为,在长期均衡状态下,货币供应的变化不会影响实际经济变量,如产出和就业。这一理论的基础是萨伊定律,即“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认为市场最终会通过价格调整达到自然平衡。货币在长期内被视为“面纱”,掩盖了实际经济的基本面。货币数量论是古典学派的另一核心观点,

3、由欧文费雪提出,并由后来的经济学家如米尔顿弗里德曼进一步发展。这一理论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只会影响价格水平,而不会对实际变量产生长期影响。著名的交易方程式(MVPT)(其中M是货币供应量,V是货币流通速度,P是价格水平,T是交易量)便是货币数量论的数学表达。在古典学派的理论中,利率是资本的边际产出与时间偏好的反映。货币供应的变化不会直接影响利率,而是通过影响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来间接影响。当货币需求增加时,利率下降,刺激投资和消费,但这种影响是短期的,长期内经济会回归到自然利率水平。基于上述理论,古典学派主张货币政策应当保持中立,避免干预经济的自然运行。他们认为,通过稳定的货币供应增长率来维持价格

4、水平的稳定是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尽管古典学派的货币理论在经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它也受到了一些批评。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古典学派忽视了总需求变化对经济的影响,特别是在经济衰退期间,货币供应的增加可能无法有效刺激经济,因为存在流动性陷阱的问题。古典学派的理论也无法很好地解释经济周期和市场失灵的现象。三、凯恩斯主义的货币理论总需求的重要性:凯恩斯强调总需求在经济活动中的核心作用,特别是在经济衰退和失业问题上。货币的作用:在凯恩斯主义中,货币不仅仅是交易媒介,它还能影响经济活动的总体水平。流动性偏好理论:凯恩斯提出的流动性偏好理论,解释了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以及这些动机如何影响利率和投资。货币需求函

5、数:与古典学派的货币中性观点不同,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收入水平、利率和预期。财政与货币政策:凯恩斯主张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管理经济波动,特别是在经济衰退时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和降低利率来刺激需求。与传统理论的分歧:凯恩斯主义与古典学派在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上有显著分歧,凯恩斯认为在经济衰退时货币政策更为有效。政策实践:讨论凯恩斯主义理论在现代经济政策中的应用,特别是在应对经济危机时的策略。批评与挑战:分析凯恩斯主义理论面临的批评,以及它在应对现代经济挑战时的局限性。总结凯恩斯主义的核心贡献:强调凯恩斯主义对现代宏观经济学和货币政策的深远影响。对后续理论的影响:探讨凯恩斯主义如

6、何影响了后续的经济理论和政策制定,特别是与现代货币学派的关系。四、现代货币学派的货币理论现代货币学派是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一种货币理论体系,以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为代表人物。该学派主张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影响经济活动和物价水平的关键因素,强调货币政策的规则性而非灵活性。现代货币学派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直接影响经济活动。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市场上的流动性增加,利率下降,企业和个人的借贷成本降低,从而刺激投资和消费,推动经济增长。反之,货币供应量减少会导致利率上升,借贷成本增加,投资和消费受到抑制,经济增长放缓。现代货币学派主张货币政策应遵循一定的规则,而非根据经济形势灵

7、活调整。弗里德曼提出的“恒常增长法则”认为,货币供应量应以恒定的速率增长,以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这种规则性的货币政策可以避免因政策频繁变动导致的经济波动。现代货币学派强调通货膨胀主要是由货币供应量过多引起的。当货币供应量超过市场需求时,过多的货币追逐有限的商品和服务,导致物价上涨。控制通货膨胀的关键在于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现代货币学派主张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应相互独立。货币政策应由中央银行负责,主要关注货币供应量的稳定财政政策则由政府负责,主要关注国家收支平衡和公共支出。这种分离可以避免政策之间的冲突,提高政策效果。现代货币学派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影响经济活动和物价水平的关键因素,主张货币政

8、策应遵循一定的规则,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以避免通货膨胀,同时强调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分离。这些观点对货币政策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五、三种货币理论的比较货币中性理论:货币供应量的变化长期内不影响实际变量。货币非中性:短期内货币供应量对产出和就业有显著影响。长期和短期政策的区分:短期内货币供应量对经济有显著影响,长期内影响减弱。通货膨胀与货币供应量的关系:认为通货膨胀主要是由货币供应量过多引起。实际应用:在20世纪早期至中期,影响了西方国家的经济政策。政策影响:推动了二战后福利国家的建立和经济干预政策。实际应用:广泛应用于20世纪中后期,尤其在应对经济衰退时。实际应用:在应对金融危机和通货膨

9、胀中显示了其独特价值。六、结论在撰写古典学派、凯恩斯主义与现代货币学派货币理论的分析与比较文章的“结论”段落时,我们需要总结前文分析的三个主要货币理论流派的核心观点、比较它们的异同,并提出对未来经济学研究和货币政策制定的启示。本文通过对古典学派、凯恩斯主义与现代货币学派的货币理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比较,揭示了这三个理论流派在货币本质、货币供需、以及货币政策调控等方面的核心观点和理论贡献。古典学派强调市场自我调节的能力,认为货币中性是长期趋势,而凯恩斯主义则突出政府在经济调节中的作用,特别是在经济衰退期间通过货币政策刺激总需求。现代货币学派则进一步发展了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强调规则性调控和通货膨

10、胀目标的重要性。在比较这三个理论流派时,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在某些方面存在共识,比如对货币在经济体系中作用的重视,但在货币政策的实施和目标设定上则有着明显的差异。古典学派倾向于最小干预,凯恩斯主义则主张在必要时通过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进行干预,而现代货币学派则寻求在干预与稳定之间找到平衡点。从现实政策制定的角度来看,这三个理论流派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在全球化和经济复杂性日益增加的今天,我们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理论工具,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货币政策。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货币政策并非万能,它需要与其他政策工具相结合,共同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健康发展。未来的经济学研究应当继续探索货币理论的深

11、层次问题,如货币与金融稳定性的关系、数字货币对传统货币理论的挑战等。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学者在货币理论的研究和实践中也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贡献中国智慧。古典学派、凯恩斯主义与现代货币学派的货币理论各有特色,它们相互补充,共同丰富了我们对货币经济运行规律的理解。在面对新的经济挑战时,我们应当借鉴这些理论的精华,不断推进货币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以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的经济福祉。参考资料:减税政策在经济学中一直是一个备受的话题。不同的经济学派对于减税政策有着不同的理解和主张。供给学派和凯恩斯学派是两个影响最为深远的学派。本文将对供给学派和凯恩斯学

12、派的减税政策进行比较分析。供给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美国出现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该学派强调供给侧的经济刺激,认为降低税率可以促进企业的投资和创新,从而增加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供给学派的减税政策主要理论依据是哈耶克的经济自由主义理论,认为过高的税率会抑制企业的发展和个人的劳动积极性,导致经济萎缩。在实施效果方面,供给学派的减税政策主张通过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来增加企业的投资热情,促进经济增长。减少个人所得税税率可以增加个人的劳动积极性和储蓄意愿,从而增加社会财富。供给学派减税政策对生产、消费和贸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儿个方面:生产方面: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可以减少企业的成本,提高企业的利润,

13、从而刺激企业的投资和创新。同时,减税政策还可以促进企业家精神的发挥,增加创业者的数量和活力,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消费方面:减少个人所得税税率可以提高居民的购买力和消费水平,促进内需增长。减税政策还可以增加居民的储蓄意愿,提高全社会的投资水平。贸易方面:供给学派的减税政策主张经济自由化,反对政府过度干预贸易。减税政策可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提高国家的出口竞争力。凯恩斯学派是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时期由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宏观经济理论。该学派主张政府应该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干预经济,以解决经济危机。凯恩斯学派的减税政策主要理论依据是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认为减税政策可以刺激总需求,

14、增加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在实施效果方面,凯恩斯学派的减税政策主张通过减少间接税税率来增加消费者的购买力,刺激总需求增长。减少企业所得税税率可以增加企业的投资热情,促进经济增长。凯恩斯学派减税政策对国家财政、预算和宏观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国家财政方面:凯恩斯学派的减税政策主张通过减少税收来增加居民的购买力和企业的投资热情,推动经济发展。减少税收会导致国家财政收入减少,政府需要寻找其他收入来源来维持财政平衡。预算方面:减税政策可能会导致政府预算赤字增加,因为税收收入的减少会使得政府在开支方面捉襟见肘。政府需要通过其他途径来筹集资金,如发行国债、增加货币发行量等。宏观经济方面:凯恩斯学

15、派的减税政策可以刺激总需求增长,促进经济增长。这种政策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压力增加,因为总需求的增加会推高物价水平。减税政策还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债务风险,因为政府预算赤字的增加可能会导致国债规模的扩大。供给学派和凯恩斯学派的减税政策在理论依据、实施效果以及对生产、消费和贸易的影响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理论依据方面,供给学派强调供给侧的经济刺激,认为降低税率可以促进企业的投资和创新,从而增加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而凯恩斯学派则主张政府应该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干预经济,以解决经济危机。在实施效果方面,供给学派的减税政策主要通过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来增加企业的投资热情,促进经济增长。而凯恩斯学派的减税政

16、策则主要通过减少间接税税率来增加消费者的购买力,刺激总需求增长。对生产、消费和贸易的影响方面,供给学派的减税政策可以促进企业的投资和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同时.,减少个人所得税税率可以增加居民的购买力和消费水平,促进内需增长。而凯恩斯学派的减税政策则主要是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刺激总需求增长,但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压力增加和债务风险加大。供给学派和凯恩斯学派的减税政策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性。供给学派的减税政策注重供给侧的经济刺激,可以促进企业的投资和创新以及居民的消费水平提高;而凯恩斯学派的减税政策则强调政府干预经济,以解决经济危机问题。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经济形势和政策目标来选择合适的

17、减税政策。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是两种重要的经济学理论,它们在货币政策方面存在一些分歧。凯恩斯主义强调国家干预,认为货币政策应该以稳定经济为目标,而货币主义则强调市场经济自由化,认为货币政策应该以稳定物价为目标。了解这两种理论的分歧对于我们理解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凯恩斯主义认为,货币政策应该以稳定经济为目标。它认为,在经济不景气时,政府应该通过增加货币供应来刺激经济增长,降低失业率,以达到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凯恩斯主义还强调财政政策的重要性,认为政府应该通过增加支出和减少税收来刺激总需求。相比之下,货币主义则强调货币政策应该以稳定物价为目标。它认为,货币供应的增加会导致物价

18、上涨,因此货币政策应该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目标。货币主义主张市场经济自由化,认为政府应该尽量减少对经济的干预,让市场机制自行调节经济运行。货币政策制定需要综合考虑多种目标。货币政策制定不仅要考虑经济增长,还要考虑通货膨胀和利率等因素。如果只注重一个目标,可能会导致其他问题的出现。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需要综合考虑多个目标。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需要相互配合。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都承认市场机制的重要性,但同时也认为政府干预是必要的。在实践中,我们需要根据经济形势来灵活运用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以实现经济稳定和发展。货币政策需要与财政政策相互协调。凯恩斯主义强调财政政策的重要性,而货币主义则更倾向于货币政策。但

19、在实践中,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需要相互协调,共同推动经济发展。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在货币政策方面的分歧主要在于目标和手段上。凯恩斯主义强调稳定经济、降低失业率,而货币主义则强调稳定物价、减少政府干预。在实践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综合考虑多种目标,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需要相互配合,同时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也需要相互协调。在制定货币政策时,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的观点,以期达到更好的政策效果。货币学是研究货币促进经济增长、社会发展规律的学说,货币发行的价值总量,不能大于商品价值总量,否则会引起物价全面上涨,又称货币学派,亦称“货币主义”。是西方经济学派之一。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

20、,在美国兴起。因强调货币在国民经济中的重大作用,故名。创始人为美国芝加哥大学弗里德曼。主要代表有美国布伦纳、安德森和英国莱德勒、帕金等。认为货币供应量及其变动是影响经济活动和物价水平最主要的因素。声称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可能把失业率降至自然失业率以下,是导致经济不稳定和通货膨胀的主要根源。因而主张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即主张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越少越好。认为政府需要采取的唯一政策,是公开宣布一个在长时期内固定不变的货币供应量年增长率,这一增长率应与实际国民收入预计在长期内会有的增长率大体一致,以保持基本稳定的物价水平。货币学派在理论上和政策主张方面,强调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引起

21、经济活动和物价水平发生变动的根本的和起支配作用的原因,布伦纳于1968年使用“货币主义”一词来表达这一流派的基本特点,此后被广泛沿用于经济学文献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英等国家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扩大有效需求的管理政策,虽然在刺激生产发展、延缓经济危机等方面起了一定作用,但同时却引起了持续的通货膨胀。弗里德曼从20世纪50年代起,以制止通货膨胀和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相标榜,向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主张提出挑战。他在1956年发表货币数量论一重新表述一文,对传统的货币数量说作了新的论述,为货币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此后,弗里德曼和他的同事们在理论细节方面不断进行琢磨补充,并且利用美国有关国民收入和货币

22、金融的统计资料,进行了大量经济计量学方面的工作,为他的主要理论观点提供了论据。自60年代末期以来,美国的通货膨胀日益剧烈,特别是19731974年在所有发达西方国家出现的剧烈的物价上涨与高额的失业同时并存的“滞胀”现象,凯恩斯主义理论无法作出解释,更难提出对付这一进退维谷处境的对策。于是货币主义开始流行起来,并对美英等国的经济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货币主义的代表在美国有哈伯格、布伦纳和安德森等人,在英国有莱德勒和帕金等人。货币需求函数是一个稳定的函数,意指平均经常自愿在身边贮存的货币数量与决定它的为数不多的几个自变量(如财富或收入、债券、股票等的预期收益率和预期的通货膨胀率等)之间,存在着一种稳

23、定的并且可以借助统计方法加以估算的函数关系。弗里德曼还在1963年出版的18671960年美国货币史(与A.J.施瓦茨合著)中估算出两个经验数据。其一是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为-15,即利率增(减)1%,对货币的需求量减少(增加)15%,于是认为利率的变化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另一个数据是货币的收入弹性为8,即人们的收入增(减)设,对货币的需求量增(减)8%,这就意味着从长期趋势来看,货币的流通速度将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而有递减的趋势。(18671960年美国货币史1963年第1版扉页)引起名义国民收入发生变化的主要(虽然不是唯一)原因,在于货币当局决定的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假如货币供应量

24、的变化会引起货币流通速度的反方向变化,那么,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于物价和产量会发生什么影响,将是不确定的、无法预测的。弗里德曼突出强调货币需求函数是稳定的函数,正在于尽可能缩小货币流通速度发生变化的可能性及其对产量和物价可能产生的影响,以便在货币供应量与名义国民收入之间建立起一种确定的可以作出理论预测的因果关系。在短期内,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主要影响产量,部分影响物价,但在长期内,产出量完全是由非货币因素(如劳动和资本的数量,资源和技术状况等)决定的,货币供应只决定物价水平。经济体系本质上是稳定的,只要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其调节经济的作用,经济将能在一个可以接受的失业水平条件下稳定发展,凯恩斯主义调节

25、经济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是减少了经济的不稳定,而是加强了经济的不稳定性。弗里德曼强烈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实行一种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这就是把货币存量作为唯一的政策工具,由政府公开宣布一个在长期内固定不变的货币增长率,这个增长率(如每年增加3-5%)应该是在保证物价水平稳定不变的条件下与预计的实际国民收入在长期内会有的平均增长率相一致。货币需求函数是一个稳定的函数,意指人们平均经常自愿在身边贮存的货币数量,与决定它的为数不多的几个自变量之间,存在着一种稳定的,并且可以借助统计方法加以估算的函数关系。弗里德曼在1963年出版的18671960年美国货币史中估算出两个经验数据。其一是货币需求的利

26、率弹性为-15,即利率增(减)1%,对货币的需求量减少(增加)15%,于是认为利率的变化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另一个数据是货币的收入弹性为8,即收入增(减)1%,对货币的需求量增(减)8%,这就意味着从长期趋势来看,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将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而有递减的趋势。货币主义指出,引起名义国民收入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货币当局决定的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假如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会引起货币流通速度的反方向变化那么,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于物价和产量会发生什么影响,将是不确定的、无法预测的。在短期内,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主要影响产量,部分影响物价,但在长期内,产出量完全是由非货币因素(如劳动和资本

27、的数量,资源和技术状况等)决定的,货币供应只决定物价水平。弗里德曼强烈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实行一种“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这就是把货币存量作为唯一的政策工具,由政府公开宣布一个在长期内固定不变的货币增长率,这个增长率应该是在保证物价水平稳定不变的条件下,与预计的实际国民收入在长期内会有的平均增长率相一致。二十世纪70-8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理性预期学派指出,预期在决定物价和产量的进程中居于最重要地位,因为企业和居民将及早懂得判断经济事变,从而会完全预料到政府的行为,并在事前采取行动来抵消政府的政策措施。所以,任何具有稳定作用的经济政策的前途都是黯淡的。甚至在短期内,也只有未被预料到的政策行动才

28、会对真实产量有影响。理性预期就与极端货币主义观点联在一起了。货币学派指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机制的作用是最重要的。他们坚持自由市场和竞争是资源和收入合理分配的最有效方法,是导致个人和社会最大福利的最佳途径,如果政府干预经济,就将破坏市场机制的作用,阻碍经济发展,甚至造成或加剧经济的动乱。他们旗帜鲜明地反对任何形式的国家干预,特别是反对战后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主张,认为除了货币之外,政府什么也不必管。承袭芝加哥学派“坚持货币至关重要这样一种理论研究方法”,认为“货币最重要”他们从现代货币数量说出发,把货币推到极端重要的地位,认为当代一切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信用形式,一切经济政策和调节手段都

29、要借助货币量的变动(扩张或收缩)来发挥作用。一切经济变量的变动都与货币有关。货币推动力是说明产量、就业和物价变化的最主要因素,而货币推动力最可靠的测量指标就是货币供应量。由于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取决于货币当局的行为,货币当局就能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节整个经济。主张把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减低到为自由市场经济能自如地活动提供一个稳定的支架,这就需要政府有效地将货币供应的增长控制在既适度又稳定的水平上,方法是实行“单一规则”,即固定货币供应增长率的货币政策。除此以外,不应该也用不着对经济多加干预。弗里德曼对货币需求诸因素的分析,从研究为什么需要货币入手。他指出,对于货币的需要,就像对别的商品和劳务的需要

30、一样,故同样可采用消费者选择理论来进行分析0一般消费者在对诸多商品进行选择时,必然要考虑以下三个因素:第一是效用,第二是收入水平,第三是机会成本。与消费者对商品的选择一样,对货币的需求同样受这三类因素的影响。他对影响货币需求的这三类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弗里德曼指出,收入或财富的变化是影响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一般情况下,可用收入来代表财富总额。他指出,应该采用长期收入的概念,即“永恒收入”的概念作为财富的代表。此永恒收入是表示一个人所拥有的各种财富在相当长时期内获得的收入流量,相当于观察到的过去若干年收入的加权平均数,用符号Y表示。弗里德曼进一步把财富分为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两类。一般说来,人

31、力财富带来的收入是不稳定的,很难转化为非人力财富。由于这两类财富在总财富中的不同构成比例,制约着它们所带来的收入的不同比例,进而影响货币需求,现金的保有不是与总财富相联系,而是主要与非人力财富相联系。用W表示非人力财富占总财富的比率,即来自财产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率。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是指“货币与其他资产的预期报酬率”。货币的名义报酬率(用rm表示),在通常情况下为零。其他资产的名义报酬率一般不为零,它们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收益,主要指:(1)预期的固定收益的报酬率,用rb表示,如债券利率,包括债券价格的预期变动;(2)预期的非固定收益的报酬率(用re表示),如股票的收益率,包括股票价格的

32、预期变动。第二部分是预期的商品价格变动率,用dp/pdt表示。当通货急剧变动时,各种商品的价格会随之剧烈波动,静态的物质财富就会给持有者带来收益或损失。例如发生通货膨胀时,商品价格上涨,通货贬值带来的损失就是持币的机会成本。物价上涨越快,持币的机会成本越高,对货币的需求越少。物价变动率(用表示)也是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之一。对于个人或企业来说,持有货币既可以用于日常交易的支付,又可以应付不测之需,还可以抓住获利的机会,这就是货币所提供的效用。这些效用虽然无法直接测量出来,但人们的感觉和现实证明它确实是存在的。这种流动性效用以及影响比效用的其它因素,如人们的嗜好、兴趣等是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之一,用

33、符号U表示。弗里德曼列出个人财富持有者的货币需求函数为:MP=f(Y,W,rm,rb,re,dppdt,u)式中,M为个人财富持有者手中保存的货币量(名义货币量);P为一般物价水平;M/P为个人财富持有者手中的货币所能支配的实物量(实际货币需求量),其他符号均如上述表示。弗里德曼认为,如果略去Y和W在个人间分配的影响,把M和Y分别看作按人口平均的货币持有量和实际收入,W是非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的一部分,这个函数就能适用于整个社会。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函数是一个稳定的函数,其动向是可以预测的。理由是:1 .影响货币供给和需求的因素相互独立。弗里德曼指出,影响货币供应的若干主要因素,并不影响货币需

34、求。货币需求主要受制于函数式中的那些变量。2 .在函数式的变量中,有些自身就具备相对的稳定性(如U、W),有些只在很少情况下才影响货币需求(如1/pdp/dt),因而它们不会破坏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货币需求函数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是收入与利率。3,货币需求函数的倒数一一货币流通速度基本上是一个稳定的函数。弗里德曼认为:从实证来看,货币流通速度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规则性,有规律可循。依据经验,流通速度往往与收入保持“正一致性”,即同方向变动关系。收入提高,流通速度加快;反之亦然。弗里德曼通过对美国货币史的长期研究,论证出货币流通速度在长期内是十分稳定的,至于在短期内,用永恒收入的概念来考虑也是稳定的。

35、他在货币数量说一一种重新表述一文中,曾把货币需求函数写成另一种形式:此式表明货币流通速度函数V是收入Y对货币数量M之比,弗里德曼指出,“只要Y是永恒收入,Y对M的比率就会不变”。所以货币流通速度无论在长期还是在短期内,都是一个稳定的函数。明确货币需求函数稳定性的特点具有重要意义。弗里德曼指出:货币论者不但认为货币需求函数有稳定性,还认为它在决定对整个经济社会分析中具有重要性的变数(如货币收入或价格水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是由于货币收入或价格水平都是货币需求函数和货币供给函数相互作用的结果,论证并强调货币需求函数具有稳定性,其目的在于说明货币对于总体经济的影响主要来自货币供应方面。弗里德曼指出

36、,货币数量公式的实质,是有关供需失调的原因及解决途径的经验主义的命题。它阐明,货币需求量是少数变量的函数,而货币供给量则可以在相当短的时期内发生急剧的变化,供需不平衡主要发生在供给方面。据此,货币学派提出了以反对通货膨胀、稳定货币供应为主要内容的政策主张,所以说,稳定的货币需求函数成为货币学派理论及政策的立论基础和分析依据。弗里德曼和安娜施瓦兹在1963年出版的美国货币史:1867-1960一书中,通过对美国93年货币史的实证研究,推导出了著名的货币供应决定模型。这个决定模型从形式上看起来并不复杂,用方程式表示为:式中,M表示货币存量,H表示高能货币(即基础货币),R表示商业银行的全部存款准备

37、金,C表示非银行部门公众持有的通货,D表示商业银行的存款。若将等式右边的分子分母都除以C,再分别乘,则上式就可变为:由于货币存量等于高能货币与货币乘数的乘积,即M=Hm,可以得出货币乘数m为:第三个等式是弗里德曼一一施瓦兹分析货币供应量决定因素的基本公式。从式中可见,决定货币供应量主要是三个因素:高能货币H、商业银行的存款与准备金之比D/R、商业银行存款与公众持有的通货之比D/C。弗里德曼和施瓦兹把这三个因素称之为“货币存量的大致的决定因素,而D/R、D/C则为货币乘数的决定因素。弗里德曼和施瓦兹认为,货币供应量是由H、D/R、D/C三个因素共同决定的其中任一因素的变化都可以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变

38、化。为了弥补弗里德曼和施瓦兹的货币供应方程式的缺陷,卡甘(PCagan)于提出了他的货币供应方程式:在卡甘的方程式中,货币供应量M由高能货币H和货币乘数的乘积所决定。卡甘以准备金一一存款比率R/D代替弗里德曼和施瓦兹方程式中的存款一一准备金比率D/R;以通货比率C/M(即通货占货币存量的比率)代替存款一一通货比率D/C。卡甘变动这两个因素的理由是可以更好地反映真实情况,并使方程式更具稳定关系。卡甘认为,他的方程式中货币乘数具有比较稳定的规则可循。因为在货币乘数的分母中,根据定义,C/M、R/D都小于1,因而(C/MR/D)必然总是小于C/M与R/D的任何一项。假定通货比率与准备金一一存款比率不

39、变,高能货币H的增减变化会直接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增减变化;反之,若高能货币不变,则通货比率和准备金一一存款比率的提高或降低必然造成货币紧缩或扩张的结果。卡甘的方程式明确表明: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与高能货币成正比,与通货比率和准备金一一存款比率成反比。由于货币学派极其重视货币供应量和货币政策在经济中的作用,论证并说明货币供应量的外生性和可控性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还有重大的政策含义。1 .弗里德曼一一施瓦兹的货币供应方程式说明,由H、D/R、D/C所共同决定的货币供应,实际上是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三部门共同行为的结果,中央银行决定高能货币,商业银行决定超额准备从而对D/R有决定性影响、

40、社会公众的通货持有量决定了DZCo如果D/R、D/C是常量或者它们的变化很小,那么货币供应量主要取决于高能货币H的变化。由于高能货币是由中央银行决定的,中央银行完全可以通过控制高能货币来控制货币供应量。从上述的分析中,弗里德曼和施瓦兹指出,货币供应量是由货币当局控制的外生变量。为了证明这个论断,弗里德曼和施瓦兹对美国货币供应量的变动进行了实证分析。他们指出,高能货币的变化是广义货币供应量长期变化的主要原因,而由于高能货币是由中央银行的行为所决定的,中央银行完全可以通过变动高能货币对货币供应量进行调控,货币供应量是中央银行可以控制的外生变量。2 .卡甘也对货币供应量的外生性和可控性问题进行了分析

41、论证。根据卡甘的统计,美国从1875-1955年广义的货币量平均每年增长7%,从统计分析的结果看,货币存量的长期增长主要依靠追加的高能货币。高能货币的长期变动主要归因于黄金存量的增加,而在1914年以后又可以归因于联邦储备制的作用。高能货币的增长是十分之九的货币存量增长的原因。只有十分之一的货币存量增长是由通货比率和准备金一一存款比率的下降(即货币乘数的扩大)引起的。而通货比率在长期中下降的趋势主要是由于收入和财富的增长和城市化引起的;准备金一一存款比率的变动则主要由法定准备金率的调整所造成的。根据上述的统计分析,卡甘也认为货币供应量是一个外生变量,因为中央银行操纵高能货币的行为对货币供应量的

42、决定具有支配性的作用,同时由于货币乘数中的各行为参数在短期内变化不大,由此可以推断货币乘数关系明确、性质稳定,因此货币供应量是中央银行可以绝对控制的外生变量。弗里德曼一一施瓦兹和卡甘证明和强调货币供应的“外生性”和“可控性为强调货币政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关于货币供应指标范围的界定问题,弗里德曼认为,MMM2都可以作为政策指标,因为他相信不同定义的货币量的变化方向是一致的。但相比之下,他认为货币供应指标的范围选定为流通中的通货加上所有商业银行的存款,也即M2较为恰当。关于货币供应增长率在年内或季节内是否允许波动的问题,弗里德曼反对季节性地调整货币供应增长率,货币供应的增长率,

43、一经确定是不能任意变动的。若遇特殊情况必须更改时,应该事先宣布并尽量缩小变动的幅度。弗里德曼的货币供应增长率理论和“单一规则”提出后得到了理论界的重视,并逐步被英、美等国政府采纳或部分采纳。1982年弗里德曼进一步完善了有关货币供应增长率的确定理论,并相应地提出以下的对策建议:第二,使贴现率成为一种惩罚性的制动率,并将它与市场利率相联系而自选变化。削弱贴现率在货币供应调节中的作用。第三,取消任何对货币供给量季节性调整的尝试,因为它是造成货币错觉的最主要原因。第四,对选定的货币总量,例如M2或货币基数采取一定若干年不变的长期增长目标。第五,对作为控制目标的货币总量的各组成部分实行统一的法定准备率

44、。第六,根据货币总量的长期增长目标,对联邦储备银行在一定时期(3个月或6个月)中所应持有的债券额作出估计,并转为周平均数(如分为13周或26周),使联邦储备银行每周购进的债券额扣除抵补到期的债券,加上原有未到期的债券,恰好等于这个周平均数额。上述建议扩充了控制货币供应增长率的实施细则,进一步完善了单一规则,成为货币学派货币政策主张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凯恩斯指出,货币供应量变化后对国民收入有实质性影响,增加货币的结果使利率降低从而增加投资,通过乘数效应引起总需求和总收入(Y)的变动,即4M-ARfZU-ZXY,货币供应量增加可以引起实际产出的增加,货币是非中性的。弗里德曼则指出,货币供应量变动只能

45、在短期内影响实际产出;从长期看,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只能影响名义变量而不能影响实际变量,货币从长期看是中性的。第二,凯恩斯注重狭义的市场资产和市场利率,他的传递渠道主要是货币市场上金融资产的调整,增加的货币量通过两条渠道被吸收:一是货币收入增加后所增加的货币交易需求量;二是随着利率下降后增加的货币投机需求量。弗里德曼指出,应该考虑广义的资产和利息率,就是说,传导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在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同时进行,通过物价普遍上涨吸收过多的货币量。第三,凯恩斯非常重视利率的作用,指出利率是传导机制的中心环节,货币量变动后首先引起的是利率的变动,货币供需和总体经济的均衡是通过利率的变化来调节的。而弗里

46、德曼则重视收入支出在传导中的作用,指出个人主要根据收入来确定现金持有量。货币供需求均衡只能通过支出来调节。而货币量与利率之间存在着步调不一致的关系,弗里德曼认为,货币增长加速时,起初会降低利率,但是后来,由于它增加开支刺激价格上涨,这便引起借贷需求的增加,从而促使利率上升。正因为如此,利率不能成为传导机制中的主轴,却往往是误导货币政策的指标,所以弗里德曼不仅不重视利率在传导机制中的作用,而且坚决反对把利率作为制定货币政策的向导。时滞是时间滞后的简称。货币时滞是指货币行动与其效果之间的时间距离,即从货币供应量增加到物价普遍提高有一个较长时间的传导过程,弗里德曼认为:因个人经过相当时间才扩散其调整

47、,其资产负债表的调整是非常缓慢的。初期货币行动所产生的影响因而须经相当长久的时间才会达到全部资产。支出的影响也将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会扩散。正因为调整、传导、涉及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故采取货币行动后必然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发生真实效果,这就是时滞效应。时滞效应的特点不仅表现为行动与效果之间存在时间差距,而且表现为传导过程中初始效果与最终真实效果之间存在差异。弗里德曼经过大量的实证研究认为,货币增长率的变化平均需要6-9个月后才能引起名义收入增长率的变化,再过6-9个月价格才会受到影响,从货币增长率变化到物价变化一般有1218个月的时滞。弗里德曼指出,时滞效应对于货币理论与政策有重要意义。对于预期理论

48、来说,由于时滞的存在,使以现有知识为基础的预测产生相当大的误差。预期只能是适应性的,随着不断变化的情况调整自己的预期和行为。对于货币政策来说,由于时滞的存在,它经常导致对货币政策效果的错误解说,也往往导致货币政策的错误决定。因为货币变动的作用并没有同时发生,货币政策就被认为是无效的。弗里德曼指出,由于没有认识到货币政策的时滞效应而产生了种种误解。弗里德曼以时滞效应为武器,坚决反对凯恩斯学派“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反循环政策,他指出,货币当局没有认清其行动对经济活动发生影响的时间差距,便根据今天的情势去决定他们的行动,而他们的行动却是影响6个月、9个月、12个月或15个月以后的社会经济行为。例如,当前的衰退是为制止前一个通货膨胀而采取紧缩性货币行动后,正在传导的中间过程或初始效果,如果针对当前的衰退而采取扩张性政策,必然回避了通货膨胀。由于存在政策效果的时滞,其结果常使为反循环目的而采取的行动转变为额外的、不必要的纷扰。认识并正确理解时滞效应的政策性,就应该制定一个长期稳定的、连续一致的货币政策。弗里德曼将通货膨胀定义为:“通货膨胀是引起物价长期普遍上涨的一种货币现象。”弗里德曼的这个定义坚持了两点:(1)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而非一般的经济现象,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发生总是与货币量的多少直接相关;(2)通货膨胀所表现出来的物价上涨是长期的和普遍的。探讨通货膨胀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