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苏教版(2017秋)科学二年级下册每课教学反思(含目录).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7101481 上传时间:2024-06-1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1.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苏教版(2017秋)科学二年级下册每课教学反思(含目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24苏教版(2017秋)科学二年级下册每课教学反思(含目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24苏教版(2017秋)科学二年级下册每课教学反思(含目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24苏教版(2017秋)科学二年级下册每课教学反思(含目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24苏教版(2017秋)科学二年级下册每课教学反思(含目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4苏教版(2017秋)科学二年级下册每课教学反思(含目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苏教版(2017秋)科学二年级下册每课教学反思(含目录).docx(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苏教版(2017秋)科学二年级下册每课教学反思第一单元:迪是用什么做的1认识常见材料一2各种各样的杯T-3神奇的新材料一第二单元玩磁铁4磁铁的吸力一5磁铁的两极一6自制指南针一第三单元W壤与生命7栽小葱一8养蚂蚁一9寻访土壤中的小动物第四单元打开工具箱io认识工具一Ii拧螺丝一12做个小温军一专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科学阅读科技发展历程2第一单元它们是用什么做的1认识常见材料本课教学设计力求体现孩子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在满足孩子发展需要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创设条件让他们能直接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在亲历活动中,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引导学生认识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析物品的材料组成,这节课中,我认

2、为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方面:1、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原有知识。2、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不足之处:1、时间安排不够合理科学探究不能走过场,只有保证学生充分探究的时间,才能让他们真正认识到事物的特征,亲历探究的全过程,如果把“研究自己身边的物品中有哪些是由两种以上的材料构成的”的活动时间再放手些,让学生在本节课中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究,这样也许会让学生更有收获。2、没有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在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却忽略了生生之间的交流。在给常见的材料进行分类、汇报时,如果加强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评价,完善给常见的材料进行分类,并且让

3、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这样学生就能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2各种各样的杯子本节课目标已达到。通过让学生充分地调动感官探索不同材料杯子的特点,从而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学生对看一看、掂一掂、捏一捏的结果基本一致,对玻璃杯、陶瓷杯、纸杯这三种杯子“摸一摸”的结果存在争议,主要是因为保温杯中水的温度不同,结果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思考倒入热水后哪种杯子摸起来最热,哪种杯子摸起来最冷,从而发现金属杯传热性最强,木杯传热性最弱,其它材料的杯子居中。本节课的难点是能想办法解决不同材料杯子的问题。考虑到本节课时间比较紧张,因此我让每组学生围绕一个问题尽可能多地思考解决办法,引导

4、他们深入地思考问题,给予充足时间交流后,学生想到了戴手套、用湿毛巾包裹金属杯、金属杯外面套塑料皮等方法解决金属杯烫手这个问题;玻璃杯、陶瓷杯外面套上不易碎材料做成的套子、包裹塑料气泡膜来解决易碎问题;对于纸杯太软这个问题,有学生想到叠加多层纸杯、在外面加一层硬的其它材料等方法,通过这样的思维过程,学生们发现了原来问题的答案并不是单一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本节课还有一个操作环节是观察保温杯的材料,学生观察时容易忽略橡胶做的胶垫、密封圈,教师巡回指导时可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从而为后面的汇报交流作好铺垫。3神奇的新材料在实验教学中,应注意把握好这几个方面:1.创设情境,促进学科融合。本节课创设了

5、雨中荷塘的情境,从学过的古诗江南导入,诗中描写的荷塘场景出发,让学生观察雨水落在荷叶上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引导学生观察雨水在荷叶上的样子,再进行模拟实验,总结出荷叶不沾水不沾灰的特点。通过情境的创设,既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也进行了跨学科的融合,促进了学生素养的提升。2 .精选实验材料,提高实验效率。本节课教材上的模拟实验是用蜡烛熏黑纸杯底部,但是用这种方法做下来发现存在几个弊端:1.纸杯底部边缘的地方是凸出来的,边缘里面熏不到,这样的话滴水后水滴会跑到边缘处,不会再来回滚动。2.熏黑纸杯底部时必须再纸杯里倒点水,防止温度过高把纸杯点燃,但是学生在操作时往往容易忘记倒水,而且即使倒水后纸杯边缘也容易

6、被点燃,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握熏黑的方法和程度,导致实验效果不佳,且容易出现安全问题。经过探索,我把实验材料进行了优化,用普通金属勺子代替纸杯来进行实验,这样就可以把勺子的一面全部熏黑,而且不需要倒水,提醒学生刚熏黑完以后勺子底部很烫,不能用手触碰底部,待冷却后再滴水做实验。这样改进材料后实验效果也更明显了。3 .适时追问,引发深度思维。在实验环节,进行适时的追问,可引发学生的深度思维,建立起知识的前后勾连,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在了解了荷叶表面的结构后,老师过渡,科学家受到了荷叶的启示,做了一个模拟实验,看能不能模拟出荷叶那样的结构,学生看完模拟实验后,及时地提问:科学家为什么要熏黑勺子?紧接着

7、追问:黑色的是什么?模拟的是荷叶表面的什么部位?这样是不是就具有了荷叶效应?怎样检测?通过这样一连串的追问,让学生建立起荷叶表面和蜡烛灰之间的联系,这样进行了知识的勾连,学生更容易理解这个模拟实验,思维也进一步得到提升。4 .开放性问题结尾,拓宽思维深度和广度。本课在结尾的时候,通过一个小视频让学生了解一种特殊的涂料,打开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接着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如果你是科学家,你想发明一个什么的超级棒的材料来方便我们的生活呢?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拓宽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第二单元玩磁铁4磁铁的吸力磁铁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大多数学生玩过磁铁,对磁铁已经有一定的

8、了解。“磁铁有磁性”是本单元的第一课的内容。激趣导入,交流“我知道的磁铁”,从引导到“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的讨论和观察活动中,进而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磁铁有磁性这一最基本的性质的认识。然后通过交流在观察中的发现和产生的问题,引发出后续的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逐步加深和扩大学生对磁铁的认识,并最终指向综合运用。纵观这堂课的教学,让人有喜也有忧,为能更好地惩前宓后,现反思如下:教学开始,我创设了“表演小魔术”这样一个情景:在一只乒乓球内藏入几根小铁丝后重新粘合,并在手中放入磁铁。当我将乒乓球放在手上时,乒乓球就牢牢地“粘”在了上面。当学生看到这里时,再也按撩不住心中的激动,有的己在下面喊起来了。在科学探究

9、中最核心的内容是问题及探究动机的形成。要形成问题和探究的动机就必须创设良好的情境来导入教学。情境导入是教学的开始,也是教学成功的基础与前提。小魔术是孩子最喜欢看的一种节目,“乒乓球怎么会粘在老师的手上”正是小魔术产生的效果。它激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顺利地引出了本堂课的研究对象一磁铁。材料在科学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整堂课我都很注重用材料来调控课堂节奏。如在材料的准备上我准备了课本50页上的铁钉、回形针等十多种典型的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先让学生预测其中的那些物品能被磁铁所吸引,那些不能被磁铁所吸引,然后再用试验来进一步验证孩子们的预测是否准确。由于学生平时都玩过磁铁,对磁铁都比较熟悉,特别

10、是磁铁能吸铁一类物体的本领。只不过他们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一些表面现象,没有向更深层次研究。由于是常态的科学教学,在教材处理上我还是不够大胆,使学生动手探究的时间受到限制。但由于考虑到尊重教材活动的先后安排,也不敢尝试大环节教学。因此在了解磁铁的形状、生活中的应用及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以上几个活动的教学花去了不少时间,没有把大部分的时间放在重点部分,显得重点活动没有深入地展开。5磁铁的两极1、精心设计环节,科学分配时间。本节课活动多,每个活动就算是最简短也不能少与5分钟,何况学生在活动后还要整理事实、完成记录,然后互相交流,才能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如果学生活动的时间不能保证,那么活动就变成了过场,

11、达不到效果。为了保证学生活动的时间,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注意把不是活动的环节尽量地简单明了,不搞花架子。如在教学引入中我就从上一节课的学习开始,既复习了旧知,又很自然地引入了新课,时间很短,就那么12分钟,而且节省了时间。2、明确实验要求,方法指导到位。在每次活动前我都会对学生的实验、观察活动进行指导,让学生明白怎样做,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明确每个人做什么,使活动能有序而有效地开展,取得实效。如:在观察转动的磁铁前,我边演示边告诉学生:小组内每人转动磁铁一次,等磁铁停下时观察它的方向和位置,并把每次每次的方向和位置用简单的图或文字记录下来。最后看看记录,你们有什么发现。这样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

12、会,实验也反复多次地进行了。同时学生明白了实验的重点和要求及方法。当学生按老师的指导去做时,在3-5分钟内就有效完成了实验,并一下子就发现磁铁每次停下时都是指着同一个方向。3、准备结构材料,设计实用记录表。在课前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我为学生准备的是两块磁性强弱、形状大小都一样的磁铁。并且每一块磁铁都检查了它的磁性。因此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没有出现磁铁被磁化的现象,在实验中所有的组的现象都是相同的,因而在交流中能很快地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对实验卡的设计我也动了脑筋。在本课中我设计的实验记录卡简单易懂,便于记录。如在磁铁两极相互作用的实验卡只要求学生在对应的情形下打勾,最后简单说说自己的发现。在活动中

13、学生都能即时完成记录,没有另外花时间了。当然在教学中也有一些不尽人义,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有个别学生在课前通过阅读等方式已经知道磁铁两极相互作用的规律。于是在没有实验前就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把记录卡填好了,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没有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今的教学中怎样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怎样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还有待研究。6自制指南针提出问题如何让钢针变成磁针,因为这节课时间紧张,学生对这个问题不是特别了解,所以我没有等待学生回答,而是直接让他们看我演示操作,总结方法要点。这样节省了时间,也能锻炼他们的总结归纳能力和细致观察能力。要点有几个:一个磁极,一个方向摩擦20次。他们把要点都说

14、清楚后,我再用文字总结,效果较好,请到的小组都能正确的制作磁针。而且我在上课时发现学生对实验操作公平性要求很高,所以我特别强调每人5次,再也没有争吵,学生实验操作感受也提高了。用示意图的方式对磁针和漂浮物之间组装方法进行初步设计。最开始我让学生自由讨论设计如何将磁针和泡沫纸连在一起,学生给我的反馈很好,有很多有趣的想法,把泡沫纸剪成各种形状。但是特别费时间,往往都讲不到用指南针确认南北就下课了。而且有很多组其实还是不知道如何操作,都是懵的,并没有看明白别的组的示意图是什么意思,说明画示意图这个目标没有达成。后来当学生提到剪成菱形后我让他画出针如何放,发现有问题,直接让学生在活动手册上画出示意图

15、。当然有画错的,我拿了几种图示一一对比让学生自己判断,都能说出理由。自己亲自画过,操作上也就没有问题了。能借助指南针确定并标注磁针的南北极。这个目标我达成的效果不好。因为很多班级都没有上到这里就下课了。有机会画出南北极的班级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虽然之前我专门用一节课教如何正确使用指南针,但是过了一周好多人都不记得磁针红色指北了,看到指南针依然懵。后来我用PPT图片示意,他们照葫芦画瓢的写出了南北极,但是我估计还是有很多人并不明白什么意思。指南针确实有难度,还是需要再花时间让学生理解掌握。第三单元土壤与生命7栽小葱学生初步了解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但是并没有观察过小葱从一颗种子变成一株完整植株的过程

16、。在这一课的课程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前概念,在此基础上完善学生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的理解,激发学生对种子生长变化观察的兴趣,引发学生种植植物的愿望。已经对常见植物的特征进行了观察讨论,建立了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的“有生命物体”的科学概念。学生已有较浓的学习兴趣,能够用多种感官观察、探究,但是对于亲身经历植物生长每个阶段的活动,延伸到观察植物一生的全过程,实现对植物生命历程的认识,却很少有目的地去观察和研究过它们,同时对植物的形态、构造、功能、作用也缺乏相应的了解。本课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组织学生探究,在探讨过程中充分发展学生的观察,联想,分析等各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对科学探究,

17、研究过程有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以此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8养蚂蚁二年级学生经历了几个月的科学课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观察物体的方法。虽然蚂蚁是他们身边熟悉的小动物,但是学生还没有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去研究过它们。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够使养成学生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去观察生活的习惯。土壤中的蚂蚁是学生日常生活中较熟悉的土壤里的小动物,但是却没对蚂蚁有一个很深的了解,也不能明白到土壤对蚂蚁的重要。本课通过对蚂蚁在土壤中的活动进行观察。9寻访土壤中的小动物在设计寻访小动物一课时,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通过实地观察探究,在“看”的基础上,有目的寻访,有意识开展

18、自己活动,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这一基本理念,以学生自主为核心,以一个个连续有结构的活动为主线,体现一个动态的过程,促进学生在实地寻访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有关小动物的直接认识,对“新”的寻访活动过程产生深刻的体会。在教学中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想象活动需要做哪些准备,可能会碰到什么问题,根据其发现,提出问题,并确定研究的主题。在分小组研讨研究方案后,进行集体交流、互相提问,并倾昕他们的意见。科学探究作为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它包括进行交流,参与评议,对他人研究的方法、结论提出质疑,并乐于互相合作。这都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目标。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希望是走出教室,到真实的环境地中去探究,去发现,且迫切

19、希望他们自己的“观察研究活动”得到肯定,得到鼓励,得到指导,对于和小动物们的相处,孩子们是有经验的,且在我们的校园里随处可见,孩子们在平时经常看到三五成群的凑在一起玩过小动物,但他们的活动是无意的,不随意性十分明显,仅仅停留在“玩”的层面上,对“怎样去观察”这样的问题,缺泛必要的思考。活动“想想观察和调查方法”在引导、启发孩子们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这也对孩子们实地观察,调查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回忆、想象的过程中隐含了对“观察、调查活动注意事项”的适当思考。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学生的关注热点越集中,越能体现互相合作、交流,且质疑的水平有所提高,而研究的方法也逐渐多样化,可行性也逐步增强,更

20、趋完善,对问题的研究也更加透彻。第四单元打开工具箱10认识工具认识工具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的材料内容的第一课,刚接手这一课时,在分析教材、研读课标及查阅资料等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了初步的处理,考虑到二年级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还没有接触过工具,所以我把认识和初步使用工具定为本课的重难点。根据上课时学生的反应,基本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本课我觉得有这样几点成功的地方:1.学生对这一节课非常感兴趣,下了课还围着我不断的问什么时候还能使用其他的工具完成任务。2.本课的教学环节设计思路层次清晰,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以教材为主圆满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帮工具找家”和“选择工具完成任务”,这两个环节通过两项活动让

21、学生能够认识工具,并初步了解这些工具的用途。体现出由浅入深的知识体系,这样的设计适合二年级孩子的认知规律。3.教材中羊角锤和尖嘴钳的使用共设计了4项活动,如果按照教材一项一项的做,对教师的教学把控能力要要求较高,学生在不断的一收一放中,也很难一直保持注意力。所以我将这4个活动设计成“围图形”活动,并且用视频展示活动全过程,效果非常好,学生热情高涨,每一个实验组都完成了既定的任务。不足的地方:对于在备课时我十分担心的钉钉子砸到手的问题,从试教到正式上课,所有孩子都能注意到钉钉子的安全问题,反而是我一开始认为非常简单的拔钉子活动,在实验过程中遇到了种种问题,有的孩子虽然用到了羊角锤,但是只用羊角卡

22、住钉子,然后直接往上拔,还有的孩子控制不了拔钉子的力度,拔出来的钉子会伤到围在一起的实验组其他同学,所以在以后上课的时候,要对拔钉子的安全问题进行重点教育。11拧螺丝新课标明确指出,科学是一门活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实验探究为核心。在整个的探究活动,学生经历了猜想一设计一探究一验证这个完整的探究式学习过程,教师注意自始至终都以一种启发者、引导者、帮助者、欣赏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在本节课我以“探究式学习”为指导思想,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把科学与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让科学服务于生活。通过科学探究活动,知道螺丝刀就是轮轴,是一种简单机

23、械;认识在轮上用力,具有省力效果;了解在轴相同的条件下,轮越大越省力的科学原理。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表达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留心观察和研究身边的简单机械。重点:通过组装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发现运用轮轴可以省力。难点: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发现在轴一定时,轮越大越省力。12做个小温室1、本节课中,学生的思维没有完全打开,在材料选择时没有想到更多可用的材料,因此在最后的制作过程中思维被固化,材料连接上遇到了难题。2、在前期的学习中,没有培养学生正确评价作品的能力,因此在给别人的设计图提建议时,可行的、有价值的

24、建议不多,因此低段学生科学素养、科学基本能力(如观察、描述、记录、评价等)的培养是尤为重要的。3、在本节课中,仅小温室的制作过程就有30分钟,这么长时间的小组合作动手活动,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太长、耐心不够、容易发生争执,因此利用更合适的材料和工具,让孩子能较快完成制作小温室的任务,教学效果会更佳。学生自制的泡泡泥干球连接效果较好,如有条件训练学生使用热熔胶枪来连接竹签,更快捷且制作的小温室更结实。4、建议材料盒中加入尺子用于测量、剪出合适大小的塑料薄膜。专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这节课是本册的专项学习,是科学探究能力的专门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一课,分分为三课时,先是提出问题,然后收集证据,最后

25、交流分享,每一课体验这样一系列的探究过时都需要学生全程参与过程,这节课是第三课时,先是回顾前两节课,主要集中在学生的交流分享中,学生的表达能力都很强,分享方式也是多种形式,很吸引其他的学生,唯一不足是有的学生只是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收获,因为课上的时间有限,没有一一让学生把自己收获分享给大家。科学阅读科技发展历程2小学生好胜心强,不服输,常常为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争得面红耳赤。根据这一特点,我们课上可常开展一些小小的辩论会。学生为了在辩论中立于不败之地,辩论前积极准备资料,编写提纲,辩论中唇枪舌战,既锻炼了品头表达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又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如学习跨越百年的美丽后,同学们为“居里夫人这样做值不值得”展开了精彩的辩论;学完真理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又为该不该学会追根求源争论不休这些曾引发了孩子们一场场生动而激烈的辩论。其观点之鲜明,用词之精彩,辩护技巧之高超,令我佩服不已。因此,我认为丰富多彩的辩论会正是科学教学创造性、实践性的表达,也是拓宽学生科学学习空间,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更受到了小学生的欢迎,成为科学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