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总结.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7112271 上传时间:2024-06-15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60.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总结.docx(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O中医基础理论总结O守中而执一9可得中医之精髓一、绪论1、中医学:医学以阴阳五行理论为主体,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研究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以建立在整体观念基础之上的辨证论治为特点。2、四大经典:黄帝内经包括:灵枢一针灸素问f理法扁鹊难经一理法(补充说明内经中的某些疑难问题)神农本草经一药I伤寒杂病论I包括:(主要是奠定中医学临床学科的基础,重点在于龙相的运用)伤寒论;A六经辨证(治疗外感疾病)金匮要略泥脏腑辨证(治疗内伤疾病)上述四本著作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以理、法、方、药为蓝图构筑了宏阔的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大厦。3、东汉I张仲景I的伤寒论由于成功的运用了辨证论治的原则解决了大量的临床实

2、际问题,被后世医家尊称为“方书之祖”,本人也被尊奉为“医圣”。4、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一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5、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一提出“三因学说6、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决一开创了脏腑证治的先河。7、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河间)一以“火热”立论一寒凉派张子和(从正)一以“邪气害体”立论一攻下(邪)派李杲(东垣)一以“脾虚”立论一补土派朱震亨(丹溪)一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立论一养阴派8、温病四大家吴鞠通(籍)一三焦辨证叶天士(桂)一卫气营血辨证薛生白(雪)f湿热病辨证王士雄(孟英)一温病学的集大成者9、清代I王清任I医林改错一发展了瘀血致病的理论10、精:定义:气中的精微(精华

3、)物质包含来自于父母的先天之精(具有遗传特性)包含来自于水谷的后天之精11、气:其基本的运动形式包括:“升”、“降”、“出”、“入二定义:物质性的东西;世界和人体的基本组成元素;具有不断运动着的特性。12、神:定义:自然界物质变化功能(广义定义);人体生命的一切活动(生命力、生机、活力);(一般定义)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狭义定义)13、中医学两大特点:、整体观念:a、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b、“天人相应”、辨证论治:a、辨证:1、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病人资料;2、对病情进行分析,综合;3、归纳整理上述资料,把疾病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b、论治:1、根据辨证结果确定治疗原则及方法;2

4、、遣药3、组方14、症:即症状,就是病人的自我感觉或者医生体检所得的体征。15、证:即证候,就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16、病:即疾病,指从开始发生直到结束的全过程。17、媵理:即皮肤和脏腑之间的纹理。它具备两大功能:一是控制汗液的排泄,二是防御外邪的入侵。二、阴阳五行1、阴阳:定义:是指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一般地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者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阴阳的相对属性引入于医学领域,即是将对于人体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阳;对于人体具有凝

5、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阴。2、阴阳学说:对立制约:指阴阳双方相互否定、相互排斥、相互制约、相互斗争的作用和趋势。它可以表现为激烈的外部冲突,也可以是缓和的内部调节。“动极者镇之以铮,阴亢者胜之以阳”张景岳类经附翼医易互根互用:指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滋生、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关系。“无阳则阴无由生,无阴则阳无以化”“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消长平衡:a、消长:指削弱与增强的更替与交换。“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b、平衡:阴阳之间的平衡是一种整体上的动态平衡。阴阳匀平“阴平阳秘相互转化:指事物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在特定的条件下,就出现了向它对立一

6、方的转化。“物龙必友”“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3、(阴阳关系图)4、(中医病机学总纲图)“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5、药性:四气:寒、热、温、凉一温热为阳,寒凉为阴。五味:酸(涩)、苦、甘(淡)、辛、氤一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升降浮沉:升浮为阳,沉降为阴。6、五行:木日曲直,曲直作酸一生长、生发、条达、舒畅火曰炎上,炎上作苦一温热、上升土爰稼嵇,稼嵇作甘一生化、承载、受纳(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金曰从革,从革作辛一清洁、肃降

7、、收敛水曰润下,润下作咸一寒凉、滋润、向下7、五行之间的关系:生克乘侮相生:促进、助长、资生一“逐一相生”(相生关系又称“母子关系”)相克:抑制、制约、克制一“隔一相克”(相克关系又称“所胜、所不胜关系”)相乘:克制太过1、克方太强f例如:木乘土2、被克一方太弱一例如:土虚木乘相侮:克制不及1、被克一方太强一例如:木侮金2、克方太弱-*例如:金虚木侮“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轻而侮之,己所胜,侮而乘之J一一素问五运行大论8、五行表自然界五行人体五音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志五声五动五荣五神角酸青生风东春木肝胆目筋怒呼握爪魂徵苦赤长暑南夏火心小肠舌脉喜

8、笑忧面神宫甘黄化湿中长夏i脾胃口肉思歌啰唇意商辛白收燥西秋金肺大肠鼻皮毛悲哭咳毛魄羽咸黑藏寒北冬水肾膀胱耳骨恐呻栗发志9、五脏病变之间的相互影响:(传变)a、1、2、b、1、2、10、相生关系的传变:母病及子一“邪扶生气而来,虽进而易退”子病犯母一“受我之气者,其力方旺,还而相克,其势必甚”相克关系的传变:相乘传变一“脏气本已相制,而邪气扶其力而来,残削必甚,故为贼邪”相侮传变一“脏气受制于我,则邪气不能深入,故为微邪”根据相生规律所确定的治疗原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根据相生规律所确定的治疗方法:1、滋水涵木法2、益火补土法3、培土生金法4、金水相生法又叫滋肾养肝法、又叫温肾健脾法、又

9、叫补养脾肺法。滋补肝肾法。温补脾肾法。(*)又叫补肺滋肾法、滋养肺肾法。11、1、2、3、4、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又叫疏肝健脾法、平肝和胃法、又叫敦士利水法、温肾健脾法。又叫泻肝清肺法。又叫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调理肝脾法。(注意水不制火)根据相克规律所确定的治疗原则:“抑强扶弱”根据相克规律所确定的治疗方法:1、藏象: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定义:”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张景岳类经2、藏象学说:即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3、藏象学说,以脏腑为基础。按照脏腑的生理

10、功能,分为:脏:即五脏。腑:即六腑。奇恒之腑:奇者,异也;恒者,常也。它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a、形态中空,与腑相似;b、功能上不是饮食物消化排泄的通道,但又贮藏精气,与脏相似;c、除胆为六腑之一外,其余都没有表里配合,也没有五行配属。“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J4、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素问五脏别论:“历渊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王冰注:猾气力满,水谷为实。”脏病多虚,腑病多实;脏实者可泻其腑,腑虚者可补其脏

11、。5、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6、心“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J一一素问灵兰秘典论心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主血脉:a、主也一“诸血者,皆属于心”“诸痛痒疮,皆属于心”b、主脉一脉为“血府”,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主神不:心具有主管人的精神、情志、思维、意识活动的功能。”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J一一灵枢本神“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一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正因为心具有主血脉的生理功能,所以才具有主神志的功能。7、心在志为喜:喜则气缓喜是一种良性刺激,是五脏功能相互协调平衡的表现

12、,当某一脏功能偏亢时,就表现为某一脏的情志。“心力避廨之而总统魂魄,并该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臀应,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J张介宾类经“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素问举痛论“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素问调经论“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灵枢本神8、在液为汗:汗孔一玄府、气门“阳加于阴谓之汗”一一素问阴阳别论“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一一吴珊温病条辨由于汗液为津液所化生,血与津液又同出一源,因此有“汗血同源”之说。而血又为心所主,故有“汗为心之液”之称。(津血同源、津汗同源、汗血同源)9、“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一一素问六节藏

13、象论10、在窍为舌:舌为“心之苗”舌的味觉功能,和正确地表达语言,有赖于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11、心包络:简称“心包”,又称“膻中”。其生理功能包括:“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灵枢胀论“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J素问灵兰秘典论卫护心脏代心受邪经络学说中,手厥阴经属于心包络,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为表里。12、 肺一“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一一素问灵兰秘典论肺为“娇藏”,为“华盖”之脏。肺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主气、司呼吸:“z老气(月就郁,皆属于肺诸气者,皆属于肺Ja、肺主呼吸之气: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b、肺主一身之气:肺通过升降出入运动对全身气机起着调节治理作用。1、体现于气的生成

14、,特别是宗气的生成方面。2、一出一入的呼吸运动带动全身气的升降运动。主宣发对降:(实质就是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所谓“宣发”,即是向上的升宣和向外的发散;所谓“肃降”,即是向下的沉降和向内的收敛。a、宣发的生理作用表现在:1、呼浊:2、散精:3、宣卫:b、肃降的生理作用表现在:1、吸清:2、下传:3、洁净:c、肺的宣发肃降是相反相成的矛盾运动,在生理情况下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但肺气的运动趋势是以敛降为主,相对于左升的肝气而言,肺气是右降的。记通滴水道肺为水之上渊“肺主行水”肺的通调水道功能,是指肺的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作用。朝百脉,主治节: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

15、通过经脉而聚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的交换,然后再输布到全身。素问经脉别论:“冷气人穹,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精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治节,即治理和调节。肺的治节作用,主要体现于四个方面:1、肺主呼吸,人体的呼吸运动是有节奏的一呼一吸;2、随着肺的呼吸运动,治理和调节着全身的气机;3、由于调节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因而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血液的运行;4、肺的宣发肃降,治理和调节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因此,肺主治节,实际上是对肺的主要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13、 肺在志为忧(悲):悲则气消过度悲伤f可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肺气耗伤。“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

16、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素问举痛论肺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唐容川医经精义中指出:皮毛亦有“宣肺气”的作用。肺在窍为鼻:“鼻为肺之窍”“喉为肺之门户”14、 脾一“脾胃者,仓縻之官,五味出焉”一素问灵兰秘典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机体生命活动的持续,和气血津液的化生,都有赖于脾胃的生理功能,故城。脾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脾主运化:a、脾主运化水液:“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b、脾主运化水谷:素问经脉别论:“含气入联散精于肝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

17、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流于四藏,气归于权衡。”牌二升漫:“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素问厥论a、上输精微于心、肺、头、目。b、与胃的降浊相对而言。c、保证机体内脏的正常位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气在下,则生婕泄;浊气在上,则生真)胀。”牌三统血:实质上就是气的摄血功能在脾的生理功能中的反映。15、 脾的在志为思:思则气结“思则神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J一一素问举痛论在液为涎:唾液中较清稀的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治痿独取阳明”素问痿论四肢一“四末”“清阳奖因版”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太阴阳明论:“四展的其气于厚而不寿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

18、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J在窍为口,其华在唇:16、 就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一一素问灵兰秘典论肝为刚脏,其生理特性主升主动。(肝体阴而用阳)肝为将军之官表现在:肝气易郁一郁而化火(肝火易旺)一火盛伤阴(肝阴易伤)一阴虚阳亢(肝阳易亢)一亢而化风(肝风易动)“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一一素问至真要大论肝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肝主疏泄:a、调畅气机,保证人体气运行的通畅;b、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上寿米赤)C、调畅情志;d、妇女的排卵和月经来朝,以及男子的排精,与肝的疏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肝主藏生.:1、调节;2、贮藏。a、制约阳气的过

19、于亢动;b、防止出血;c、调节外周血量;d、控制女子的月经来朝。肝的调节血量的功能,必须是藏血与疏泄之间的协调平衡,才能完成。17、 肝的在志为怒:怒则气上“怒则气逆,甚则呕血、推泄,故气上矣”素问举痛论肝的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华在爪:“诸筋者,皆属于节”“爪为筋之余”在窍为目:目为“精明”素问脉要精微论: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灵枢大惑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J五轮学说:18、 肾一“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一一素问灵兰秘

20、典论由于肾藏有“先天之精”,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肾为“先天之本”。肾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素问六节藏象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J肾所藏的精包括: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它与生俱来,是构成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后天之精:来源于水谷精气以及脏腑生理活动中化生的精气通过代谢平衡后的剩余部分。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之间的关系可以表述为:先天促后天,后天养先天。景岳全书:“故人之自生至死,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此脾胃之气所关于人生者不小。”素问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

21、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J“丈关/1.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灼,筋力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气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

22、,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J肾中精气包括:肾阴(滋润、濡养)和肾阳(推动、温煦),又称元阴和元阳、真阴和真阳。肾阴和肾阳是各脏阴阳之本。f“久病及肾”主水: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作用,实际上主宰着整个津液代谢。一素问水热穴论:“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月付)肿。”素问逆调论:“肾者水脏,主津液J主纳气:肾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类证治裁喘症:“展滋气之生,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阴阳相交一精气相引难经四难:“呼出心与肺,吸入胃与肝J19、 肾在志为惊(恐):“恐则气下,惊贝气乱一一素问举痛论恐一惧怕。惊

23、为不自知,事出突然而受惊;恐为自知,俗称胆怯。“恐则气下”是指人在恐惧的状态下,上焦的气机闭塞不畅,气迫于下焦,则下焦胀满,甚则遗尿。素问举痛论:“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故气乱矣J在液为唾:唾液中较稠厚的称作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髓有骨髓、脊髓、脑髓之分,这三者均为肾中精气所化生。脑为“髓海”,为“精明之府”,为“元神之府”“诸髓者,皆属于脑J素问五脏生成篇灵枢海论: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J“发为血之余”“齿为骨之余”一杂病源流犀主口齿唇舌病源流:“曲者,肾之标,骨之本也J牙齿的某些病变,也与手足阳明经(即是肠与胃

24、)的生理功能失调有关。在窍为耳及二阴:20、 命门:命门的实质为肾阳(左肾右命门)。或者我们称左督为“命门之水,”右肾为“命门之火一肾为阴阳水火之脏,五脏六腑之阴,非肾阴不能滋助;五脏六腑之阳,非肾阳不能温养。灵枢根结:“$/7者,目也J命门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命门有火(阳气),为人身阳气之根,生命活动的动力所在,对诸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推动、激发和温煦作用(也有医家提及“命门之水”的,强调它也是人阴液之源,但相对说来,关注命门之火的医家居多);主持和调节体内水液代谢;推动温运脾阳,促进脾胃运化;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协助摄纳肺气,参与呼吸过程。命门可诠注为“性命之门户”,命门之火是生命的动力

25、所在。21、 精室:“女子之胞,男子名为精室,乃气血交会,化精成胎之所,最为紧要胞宫之蒂,发于肾系男子名丹田,又名精室;女子又名子宫一一唐容川医经精义22、 六腑:“以降为顺,以通为用“一通道(关于通道的理解)胃、大肠、小肠、胆为食物消化通道;膀胱为水道;三焦为气和水的共同通道;脉为血液的通道,经络为气血的通道。23、 七冲门:“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7,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日七冲门也一一难经四十四难24、 胆:一“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一一素问灵兰秘典论“胆附于肝,相为表里,肝气虽强,非胆不断,肝胆互济,勇敢乃成。”一一张介宾类经素问六节藏象

26、论“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李杲脾胃论:“圆者,少阳春生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十一脏皆借胆气以为和”胆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贮存和排泄胆汁,主决断。“肝之余气溢于胆,聚而成精汁”脉经胆汁又称“精汁”、“清汁”、“清净之汁”,故胆又称“中清之府”、“中精之府”25、 胃:一“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涎也J灵枢玉版26、 胃气:广义的胃气即是指脾胃之气,它包括了脾气的运化和胃气的受纳,以及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浊作用。所以素问玉机真藏论才说:“无游者,的禀气于厚。”素问平人气象论也说:“人无胃气日逆,逆者死。”因为消化吸收功能关系到生命

27、物质的盈亏乃至整个生命活动的健旺与衰亡。所以,历代医家在临床诊治中十分重视“胃气”,把调补和保护消化吸收功能(“保胃气”)看作是重要的原则之一。李杲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元气之茏发,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J张介宾景岳全书杂症谟脾胃:凡欲察病者,必须先察胃气;凡欲治病者,必须常顾胃气。胃气无损,诸可无虑。”胃为“太仓”,为“水谷之海胃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主受纳、消磨和腐熟水谷,胃的主要生理特性包括:主通降,“喜润恶燥”27、 小肠:一“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J一一素问灵兰秘典论小肠主要的生理功能包括:受盛

28、、化物、分清泌浊,以及吸收液体。分清泌浊:这里的清浊是相对而言的。首先,气体相对液体和固体而言是清,其次,气体相对于液体是清。所以,分清泌浊实际上是指小肠可以把水谷首先分化成为精微和渣滓,然后再把残渣中的固体和液体分开,使之分别从前阴和后阴而出。因此,小肠的分清泌浊作用,还与人体尿液的量有关。这又被称为“小肠主施”。临床上常用的“利小便所以实大便”的治法,即是这个原理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小肠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浊,水液由此而渗入前,糟粕由此而归于后,脾气化而上升,小肠化而下降,故日化物出焉J张介宾类经28、 大肠:一“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J-素问灵兰秘典论大肠的传导变化功能,与

29、胃的降浊功能、肺的肃降作用,还有肾的气化功能密切相关。29、 膀胱:一“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J一一素问灵兰秘典论素问宣睨五气蔚以“膀胱不利为痣,不约为遗尿。”30、 三焦:一“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一一素问灵兰秘典论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概括地说应是:气和水的共同通道。三焦有“孤府”之称。中藏经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顺逆脉证之法:“怒领五胧六腐、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荣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者也。“三焦部位划分生理特性灵枢营卫生会治疗原则温病条辨备注灵枢3上焦膈以上(主要包括心和肺)上焦如雾治上焦如羽,非轻不

30、举上焦开发,宣五谷味.蓑肤、充身、泽毛,若算露之溉,是谓气中焦膈以下,脐以上(脾胃)中焦如讴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中焦设箱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千肺脓;下焦脐以下(主要包括肝与肾)下焦如渎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下焦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出自灵枢决气31、女子胞:又称“胞宫”或子宫,是发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它主要与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有关:1、“天癸”的作用:是肾中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时的产物,具有促进性腺发育而至成熟的生理效应。2、冲任二脉的作用:“冲为血海”、“任主胞胎”3、心肝脾三脏的作用:实际上是血的作用。32、脏与脏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脏与脏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以下三

31、点进行考虑:(两表两图)a、脏与脏之间的五行关系;“比相生而间相胜也”春秋繁露五行相生b、它们与基础物质(主要是精、气、血一神、津液一水等)之间的关系;c、它们之间的气机升降关系。脏与脏之间的关系表:肝(木)心(火)脾胃(土)肺(金)肾(水)肝(木)1.木生火;2、心主行血,肝主藏血:3、心主神明,肝主疏泄1、木克土;2.肝藏血,脾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I.金克木:2、肝气左升,肺气右降。1,水生木;2,肝藏血,肾藏精,肝肾同源:3、肝主疏泄,传主封藏。心(火)1、火生土;2、心主行血,脾主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1、火克金;2、心主血,肺主气,(宗气)1、水克火;2.心肾相交。脾胃(土)1、土

32、生金:2.脾主运化水液,肺主通调水道:(气1、土克水:2,牌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3、水(气肺(金)1、金生水:2,气(水肾(水)33、六腑之间的关系:一22、六腑C大小肠皆属于胃也”)灵枢本脏:“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J34、 脏腑之间的关系:脏腑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阴阳表里关系。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里一表,生理功能相互协调,经脉之间相互络属,从而构成了脏腑间密切的阴阳表里关系。心与小肠:1、心火下移小肠;2、小肠火上炎于心。肺与大肠:脾与胃:左右联系肺肝,上下交通心肾,为气血之源,营卫之本。因此,它可谓是人体的中轴和枢纽。脾胃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以下三句话来概括:纳运相济,升降相

33、因,润燥得宜。临证指南医案:“虚号属域X,脾属己土,阴阳之性有别也。脏宜藏,腑宜通,脏腑之体用各殊也。若脾阳不足,胃有寒湿,一脏一腑,皆宜于温燥升运者,自当恪遵东垣之法;若脾阳不亏,胃有燥火,则当遵叶氏养胃阴之法。观其立论云: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直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又云: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仲景急下存阴,其治在胃;东垣大升阳气,其治在脾。此种议论,实超出千古J肝与胆:肝主谋虑,胆主决断。肝虚则谋而不决;胆虚则决而不谋。肾与膀胱:35、 肝肾同源:又称“乙癸同源”。肝藏血而肾藏精,精血互化,故肝肾同源。肝肾同居下焦,共寓相火,相火实际上是以肝肾精血

34、为物质基础而在人体起作用的。“肾无实证,泻肝即所以泻肾;肝无虚证,补肾即所以补肝J四、气血津液1、气:广义的气是指物质基本组成元素;狭义的气则是与血相对应的物质,属阳,具备以下的功能:a、推动作用:心气(泵)b、温煦作用:肾气(命门之火)c、防御作用:肺气(卫气)d、固摄作用:脾气(摄血)、肝气(藏血)、肾气(摄精)、肺气(摄汗)e、气化作用:肾气(命门之火)以上这些功能都是气对于血和津液等阴性物质的作用。气的来源和组成包括:a、来自于肾的先天精气;b、来自于脾胃的后天水谷之气;c、来自于肺的自然界清气。2、气机失调包括:a、气化不利:气郁一气滞f气逆一气闭b、气化不力:气虚T气陷f气脱素问六

35、微旨大论:“故非出入,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素问六微旨大论:“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大小,期有远近,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3、元气:又叫真气。元气根于肾,以三焦为通道,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难经三十六难:“翁/7者,元气之所系也难经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元气之别使也J4、宗气:宗气的实质就是心肺之气。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作“气海”,又称“膻中“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灵枢邪客宗气的组成: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脾胃从饮食物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气临床上常以“虚里”(即心尖搏

36、动处)的搏动情况和脉象来测知宗气的盛衰。灵枢.刺节真邪:“宗气留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5、营气与卫气:营气(营养之气)一荣气卫气(防御之气)二者皆由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所组成营为阴(血)f营阴卫为阳(气)f卫阳行于脉中,其行和缓流于脉外,其行慷疾滑利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行于皮肤、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营养和化生血液温分肉、充皮肤、肥胰理、司开合营气行于阴(夜)卫气行于阳(昼)二者共同配合,完成以下生理功能:1、媵理的正常开合(防御外邪)2、体温的恒定3、睡眠的正常(“昼精而夜寐“)*阳不入于阴而不寐6、血:气f(水)血f(神)阳阴气主煦之血主濡之先天之气、后天之

37、气、自然清气营气、津液、自然清气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滋润、濡养7、津液:津(阳)液(阴)津液是人体正常水液的总称,共同来自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大肠主津小肠主液其质清稀,易于流动其质稠厚,流动性弱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孔窍,渗于血脉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主要起滋润作用主要起濡养作用病理:1、津液过多,则水液积聚停滞,产生水湿痰饮2、津液不足则内燥,或是伤津或是脱液8、气血关系:可以概括为“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为血帅包括:气能生血一气的气化作用(肺气、脾气、肾气)气能行血一气的温煦、推动作用(心气、肝气、肾气)气能摄血一气的固摄作用(脾气、肺气、肝气、肾气)血为气母包括:血能生气f血的

38、濡养作用血能载气f血为有形之物9、气水(津液)关系:可以从上面类推成“气为水帅,水为气母”。10、血、津液、精之间的关系:它们都属于人体内的阴性物质,都可以相互转化,其性质从清稀到稠厚可依次排列为:水一津一液一血一精。它们由于来源的共同性,具有以下的同源关系:a、津汗同源b、津血同源(汗血同源)c、精血同源(肝肾同源一乙癸同源)伤寒论:“贬家不可发汗,亡血家不可发汗”灵枢营卫生会:“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五、经络经络:运行体内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经是主干,络是分支。1、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系统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正经十二: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同内在脏腑有直

39、接的络属关系。十二正经具有“起止有位,循行有规,交接有序”的特点。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奇经八脉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作用:1、进一步密切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2、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3、奇经与肝肾等脏及女子胞、脑髓等奇恒之腑关系密切。奇经八脉的分布不象十二经脉那样规则,同脏腑没有直接的相互络属,相互之间也没有表里关系,与十二正经不同,故称“奇经任脉:总任一身之阴经,为“阴脉之海”;“任(

40、妊)主胞胎”。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经,为“阳脉之海冲脉:冲脉通行上下,渗灌三阴三阳,为气血要冲,能调节十二经气血,为“十二经脉之海”;又称“血海”,同妇女月经有密切关系。冲、任、督同起于胞中,“一源而三歧也二带脉:围腰一周,犹如束带,能约束纵行诸脉。跷脉:分阴跷脉和阳跷脉。有濡养眼目,司眼睑之开合及下肢运动的功能。阴阳跷脉还能“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阴维脉:“维络诸阴”。阳维脉:“维络诸阳二圣济总录:“脉有奇常,十二经者,常脉也,奇经八脉则不拘于常,故谓之奇经。盖以人之气血常行于十二经脉,其诸经满溢则流入奇经焉。”十二经别:从十二经别出的经脉。有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两经之间联系的作用。十二经别

41、的循行特点,可用“离、合、出、入”来概括。每一对相为表里的经别组成一“合”,十二经别共组成“六合络脉包括:(孙络和浮络)十五别络:从十二经脉及任脉、督脉各分出一支别络,再加上脾之大络。有加强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和渗灌气血的作用。再加上胃之大络,称十六别络。十二经筋: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有连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十二皮部: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2、经络阴阳配属规律:(肺、脾)太阴阳明(大肠、胃)(阴阳平衡)(心、肾)少阴太阳(小肠、膀胱)一一(阴阳消长)(心包、肝)一一厥阴少阳(三焦、胆)(阴阳转化)3、十二正经走向和交接规律:(走向交接图)灵枢

42、逆顺肥庾:“手之三阳,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手三阳经止于头部,足三阴经起于头部,手三阳与足三阳在头面部交接,故“头为诸阳之会4、十二正经分布规律:四肢:太阴一阳明一一前缘厥阴一少阳一一中线少阴一太阳A后缘头面:阳明:面部、前额太阳:面颊、头顶、头后少阳:两侧躯干:手三阳一肩胛一手三阴一腋下足三阳:阳明在腹,太阳在背,少阳在侧足三阴:都分布于腹面。人体前部正中线为任脉,自内向外依次分布了下列经脉:足厥阴一足太阴一足阳明一足少阴一一足少阴一足阳明一足太阴一足厥阴5、流注次序:(流注次序图)六、病因1、三因学说:(一陈无择)内伤七情:喜、怒、忧、思、

43、悲、恐、惊。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不内外因:饮食、劳逸、金刃、虫兽所伤。2、辩证求因:辩证求因是中医病因学说的一个基本原则;因的概念包含“证”的概念在内;所以,辩证的过程就是求因的过程。中医认识病因,除了了解可能作为致病因素的客观条件以外,主要是以病证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疾病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这就是中医病因学的辩证求因原则。4、六淫致病特点: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邪气的总称。“六淫”是相对于“六气”而言的。当外界气候的变化超出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时,“六淫”就成了“六气六淫致病的特点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a、外:六淫致病多与季节气候、居处环境有关;b、兼: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侵袭人体,又可兼挟为病;c、化:六淫邪气在发病过程中,可相互影响,相互转化;d、表:六淫为病,其受邪途径多侵犯肌表,或从口鼻而入,或两者同时受邪,故有“外感六淫”之称。5、风邪致病性质及特点:a、阳: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一汗出b、动:风性善行而数变;(风胜则动)善行:病位游移,行无定处;数变:变幻无常,发病迅速;c、兼:风为百病之长。6、寒邪致病性质及特点:a、阴:寒为阴邪,易伤阳气;一冷b、滞:寒性凝滞;一痛(不通则痛)c、凝:寒性收引。一紧(寒则气收)7、暑邪致病性质及特点:(暑无内邪)a、暑邪致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