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二轮复习易错知识点模块一 中国古代史 专题04中国古代史(选必贯通部分) 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届二轮复习易错知识点模块一 中国古代史 专题04中国古代史(选必贯通部分) 学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专题04中国古代史(选必贯通部分)(4大考点8个易错点)-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考试易错题(新高考专用)专题四中国古代史:选择性必修(贯通部分)目录考点一中国古代的变法改革、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易错点】羁縻政策【易错点2】改土归流【易错点3】海禁政策考点二中国古代的法治教化、商业贸易及货币与赋税制度【易错点】汉代儒学对治国思想和法律的影响【易错点2】中国古代赋役制度考点三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社会治理与医疗卫生【易错点】保甲制度考点四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易错点】民本思想与人文意识【易错点2】西学东渐考点一中国古代的变法改革、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羁廉政策【点拨】中国古代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
2、种方针政策。【破解】羁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糜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予抚慰。中原王朝在统治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时,委任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王、侯,或羁縻州、县的长官,允许世袭其职,令其按旧有的方式去管理本族人民。该政策始于汉代,唐代渐臻完善,实行羁縻府州制,元代实行土司制,明代还设置羁縻卫所。【深度剖析真题】1.(2023南开模拟预测)新唐书地理志中“羁縻州”款,提到“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羁縻府州政策的实施A.加快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变革B.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安宁与稳定C.中央与羁縻府州之间平
3、等共处D.不利于内地与边疆联系与交往【警示】掌握羁縻政策的发展历程与影响。【问诊】根据材料“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可知,羁縻府州由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刺史或都督,是唐代对少数民族采取笼络政策和松散管理方针,有利于民族之间和平相处和自然融合,B项正确;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变革是指封建化,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羁縻府州政策是唐代对少数民族采取笼络政策和松散管理方针,不是中央与羁縻府州之间平等共处,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内地与边疆联系与交往,排除D项。故选B项。【答案】B【叮嘱】羁縻方针的实质是在不改变少数民族原有政治、经济结构的前提下,通
4、过其首领达到统治目的。该政策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走出误区专练】(2023遵义期末)1.唐宋治理边疆,实行羁縻政策,羁縻州只是名义上的府州区划,一般不呈报户籍,不担贡赋。元朝因俗设“士官”,通过宣慰司等机构,实行强制性的检括户籍,设立驿站,比较固定的缴税和贡献,强制征调士官土军等。这反映了()A.羁縻府州不受中央政府管辖B.元朝基层治理能力得到提高C.士官制度促进民族交流融合D.时代变迁影响边疆治理效能(2023重庆一模)2 .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列置州县”,任命少数民族首领为都督府的都督、刺史,都督“皆得世袭”,并规定这些州县“贡
5、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由都督负责管理。这说明唐朝实行的措施是()A.典客管理民族事务B.羁縻政策C.设宣政院管理西藏D.改土归流(2023永州一模)3 .羁糜政策起源于战国时期秦灭巴之后,“秦惠王并巴中,以巴氏为蛮夷君长,世尚秦女,其民爵比不更唐朝时正式确立“怀柔远人,义在羁縻”的民族政策;宋朝进一步笼络少数民族首领,对“其有力者,还更赐以疆土羁縻政策的实施A.有利于扩大中华民族的统治区域B.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有效管辖C.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团结和稳定D.激化了边疆少数民族与中央的矛盾(2023安徽阶段练习)4 .元朝之前的王朝对少数民族采用羁縻政策,承认当地土著贵族,封以王侯,纳入朝廷管理
6、。而元朝时“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还在吐蕃进行了清查户口、设置驿传等工作。这说明元朝()A.财政收入得到有力保障B.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治理C.确立了空前辽阔的疆域D.实现了行省制度的一体化(2023白银阶段练习)5 .唐朝在川西北地区(指四川省的阿坝州和甘孜州等高原藏族聚居区)实施羁縻政策,广设羁縻府并大量封授“首领”,同时辅以设立封垠和禁山、茶马互市、筑城及驻军,建立当地官员的任期制和遴选机制。唐朝的羁縻政策A.推动了国家统治区域的扩大B.体现了与内地一体化的治边思想C.缓和了与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D.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改土归流【点拨】清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改为实行流官统治的一
7、种政治措施。实行与汉族地区相同的政治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破解】明清时期在西南地区推行的地方行政区划和地方官吏任命改革。即废除自元代以来世袭之士官,改设可随时任命的流官。明初即开始实行,雍正四年(1726)开始在云贵等地进行改土归流。在改流地区,撤销土司,在原土司地区设府县厅州,实行与汉族地区相同的制度,如清丈土地、编制户口等。改土归流加强了西南地区与内地的联系,加强了中央对边远地区的控制,促进了该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深度剖析真题】1.(2023山东潍坊二模)雍正时期,清政府开始大规模的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至乾隆时,世袭的土司制度基本被流官所取代;此外,清政府还在当
8、地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推行与内地一样的税收制度,大大减轻了当地民众受到的剥削和压迫。由此可知,“改土归流”的实行()A.破坏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B.促进了中央集权的加强C.彻底消除了地方割据根源D.推动了民族之间的融合【警示】改土归流实施的影响。【问诊】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改土归流是指废除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实行和内地相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实际上是废除了少数民族地区选用贵族世袭制,改为朝廷委派制,这样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改土归流大大减轻了当地
9、民众受到的剥削和压迫,强化少数民族对中央政府的认同,有利于民族团结,排除A项;彻底消除说法绝对,排除C项;改土归流主要是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材料未体现文化或族群的交融,不能得出促进民族融合,排除D项。故选B项。【答案】B【叮嘱】改土归流加强了西南地区与内地的联系,加强了中央对边远地区的控制,促进了该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走出误区专练】(2023吉林二模)6 .自雍正起,清政府在西南逐步取消土司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负责地方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组织乡勇、兴办学校、实行科举等工作,称为“改土归流据此可知“改土归流”()A.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B.有利于民族交融和实现民族平等C.加
10、强了西南的税收管理D.有助于西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2023福建模拟预测)7 .元朝在西南和西部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土司制度。明中后期,西南地区的府州县官由布政司领之,宣慰司、招讨司等土司由都指挥领之:西南地区广建军事卫所,隶属各省都指挥使司。由此可知,明朝()A.强化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B.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C.实施了改土归流消除地方割据D.削弱了中枢机构的政治权力(2023浙江开学考试)8 .清中前期,北部疆域形成“直省一藩部“二元并存的疆域结构。一是直省地带,”为省一十有八,分置各府“,该区域总体为流官治理,部分直省虽掺杂有土司制,但土司在一定程度上亦受地方督抚节制。二是最初未实
11、行府县制的藩部地带,“隶在舆图者,复以千万里计,藩部亦是清朝版图的一部分。该制度说明清朝中前期()A.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B.有效消除了边疆的割据势力C.开始在北部疆域实行土司制度D.旨在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发展(2023河南周口二模)9 .明清时期,中央政府在治理土司地区时,奉行“齐政修教”的方略。“齐政主要强调土司地区与经制州县在政务与相关制度等方面的一致性:修教主要指国家在土司地区建立多种学校,强制土司及其子弟入学读书。由此可见,“齐政修教旨在()A.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B.完善国家行政结构C.实现儒学思想的世俗化D.加强边疆地区管理(2023恩施期末)10 .咸丰县唐崖土司城遗址于2
12、015年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唐崖土司始建于元朝,明朝天启年间,在协助朝廷平叛中取得胜利,获赐牌楼一座,书“荆南雄镇、楚蜀屏翰八字(见下图),雍正十二年(1734年),唐崖土司和散毛土司、龙潭土司等一起前往省城总督衙门呈请改土归流,最终被调至汉阳、孝感等地安插.给予千把总直职。唐崖土司近四百年的历史变迁折射出()A.政府对地方首领有所倚重B.自请改土归流实为无奈之举C.少数民族拥有较大自治权D.政府适时调整地方治理手段海禁政策【点拨】“海禁”政策没有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破解】“海禁”政策只是要求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即所谓的“朝贡贸易”,如郑和下西洋。“闭关锁国政策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也限制外
13、商来华贸易。如清朝中外贸易被限制在固定的贸易场所广州十三行。“闭关锁国”政策就是明清政府实行的严格限制对外交往、贸易的外交政策,包括对来华外国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华夷交往等作出限制闭关锁国”政策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不等同于“绝对禁止一切对外交往。如清政府开设广州十三行,管理对外贸易就是例证。【深度剖析真题】1.(2023湖北阶段练习)明太祖洪武五年(276年)七月,倭夷寇于福州之宁德县,前后杀掠居民三百五十余人,焚烧庐舍千余家,劫取官粮二百五十石。洪武三十一年正月,倭夷寇于山东宁海州,劫掠居人,杀镇抚卢智。这可用来说明()A.东南沿海遭到西方侵略由来已久B.明政府把强化国防作为国家重点
14、任务C.日本的侵华导致了沿海民生凋敝D.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有一定的合理性【警示】明朝实行“海禁”政策具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问诊】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末明初,倭寇屡屡侵扰中国沿海地区,严重破坏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最终导致“海禁”政策的出台,这说明明初推行海禁政策具有一定的合理性,D项正确;倭寇对东南沿海的骚扰不能说是“西方侵略”,排除A项;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倭寇并不能代表日本,他们是一些流亡海上的武士和浪人,排除C项。故选D项。【答案】D【叮嘱】清朝海禁政策曾松动过,但其松动是有限制条
15、件的,清朝总体上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不等同于“绝对禁止一切对外交往。【走出误区专练】(2023成都期中)11 .明朝前期,严禁海外贸易。明穆宗时,国家财政紧张,统治者认识到政策过于严厉并无好处,遂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并对海外贸易征税。这反映了明朝政府()A.意识到海禁政策的危害B.鼓励民间进行海外贸易C.因时而变调整统治策略D.注重沿海地区稳定发展(2023济宁期中)12 .某学者以“财政约束决定朝贡贸易规模”为主题,绘制了明代朝贡贸易发展示意图(如图)图中朝贡贸易的净收入为AB两线之间的部分,两线相交于O点,此时朝廷收益达到最大。若要保证收入在。点之后不再继续减
16、少,最为理想的做法是()C.限制朝贡贸易的规模与次数D.强化海禁断绝中外贸易往来(2023雅安开学考试)13 .顺治初年,颁行海禁令,执行不严;顺治十二年(1655),清军与东南沿海反清势力矛盾激化,清政府敕令“沿海省份,无许片帆入海,违者置重典海禁主要是禁渔盐、贸易,兵防内移,强制迁海制造沿海无人地带。据此海禁令()A.切断内地与沿海反清势力的沟通联系B.以削弱消灭反清势力为目的C.建立了巩固海防阻断西方殖民者东来D.高压政策不在意海外贸易权(2023湖北期末)14 .1685至1757年,西方来华商船312艘,而乾隆帝实行“一口通商”后的1758至1838年,前来广州贸易的商船达5107艘
17、。18世纪30年代到18世纪末平均每年关税税银大约5万两左右,而19世纪初则达到每年100多万两。这表明()A,清朝朝贡贸易持续发展B.自然经济即将走向解体C.闭关锁国实为有限开放D.国家财政倚重关税收入(2023潍坊模拟预测)15.如表是关于明清海禁政策的不同记述。据此可知()内容出处清朝继承并发展了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顺治年间颁布“海禁令”,反颁布“迁海令明王朝的“海禁”政策,一直延续到清代鸦片战争之前。人民版必修二历史教科书中国清代前期实行“闭关自守或闭关锁国政策的观点,源于当时试图向中国推销其商品(特别是鸦片)的英国商人。马克思接受了这一观点。百度百科1684年康熙皇帝诏告天下曰:“今
18、海内一统,寰宇宁谧,满汉人民相同一体,令出洋贸易,以彰富庶之治,得皆开海贸易1787年皇朝文献通考A.中西方对海禁政策的认识不同B.明清厉行海禁维护小农经济C.海禁政策实施状况需全面论证D.西方操作导致海禁观点盛行考点二中国古代的法治教化、商业贸易及货币与赋税制度汉代儒学对治国思想和法律的影响【破解】汉代儒学对古代治国理念的影响:汉初,社会经济凋敝,应实行道家”无为而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形成“外儒内法,剂之以道”的治国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汉代儒学对古代法律的影响:自汉代春秋决狱开始,
19、中国法律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所谓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立法、注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中国法律的儒家化,形成了礼法合一的特色,影响深远。【深度剖析真题】1.(2022北京高考真题)北宋中期,各地知州积极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甚至将其作为一项重要政务。欧阳修丰乐亭记载:“夫宜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范仲淹曾在名胜“严子陵钓台“边修建先贤祠堂以“咏其风”,认为这样“有大功于名教上述材料佐证了北宋()A.注重推行社会教化B.放松了对经济的控制C.鼓励文学艺术创作D.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详解
20、】北宋中期地方官员注重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根据材料“夫宣上恩德”“有大功于名教“,这说明当时地方官员修建亭台馆榭的目的是通过这些公共建筑来推行社会教化,A项正确;材料内容与经济控制无关,排除B项;上述举措与文学创作无关,排除C项;通过修建亭台馆榭无法看出崇文以抑武的方针,排除D项。故选A项。【警示】中国古代注重礼法合一、注重社会教化的功能。【问诊】北宋中期地方官员注重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根据材料“夫宣上恩德有大功于名教“,这说明当时地方官员修建亭台馆榭的目的是通过这些公共建筑来推行社会教化,A项正确;材料内容与经济控制无关,排除B项;上述举措与文学创作无关,排除C项:通过修建亭台馆
21、榭无法看出崇文以抑武的方针,排除D项。故选A项。【答案】A【叮嘱】中国古代不仅仅注重法律治理国家,还同样注重礼治,注重礼法合一、注重社会教化的功能。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法治则是一种与“人治”相对应的治理社会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要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中国古代制定了系统的法律制度,但是法制仅仅是专制统治的工具,因此,中国古代不是法治国家,而是“人治”国家。但需注意,中国古代存在法治观念,并且为人类法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走出误区专练】(2021.湖北高考真题)16 .明代继承前代“以例辅律的传统。律一经颁行,即成定制,因而难
22、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故朝廷不得不大量增补各类“例以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甚至将六部办定的“成案”提升为“现行则例”。此举A.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B.杜绝了司法腐败的可能C.确保了审判结果的公正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2023海南模拟预测)17 .西汉时期引经注律的风气盛行,律学由此产生,著名的作品如“大杜律和“小杜律律学实际上成为经学的一个分支。到了东汉,许多经学大师又是著名的律学家,如东汉郑玄著有“郑氏章句这反映了汉代()A.法律体系日益发展完善B.“大一统”影响治国思想C.法家逐渐成为儒学分支D.法律的儒家化发展趋势(2023河南一模)18 .汉武帝倚重法术,重用文法吏。汉宣帝将之总结为
23、“以霸王道杂之“,这一说法是对“隆礼尊贤而王与重法爱民而露”并重的体现。随着文吏研习五经、儒生修治文法,兼具儒学与吏能的士大夫群体进一步形成。这反映了当时国家治理()A.皇权与士族共治B.儒家与法家并重C.确立了外法内儒D.德治与法治相济(2023海南一模)19 .通典记载:“甲无子,拾道旁弃儿乙,养之以为子。及乙长,有罪杀人,以状语甲,甲藏匿乙,甲当何论?仲舒断日:甲无子,振活养乙,虽非所生,谁与易之春秋之义,父为子隐,甲宜匿乙,诏不当坐。”这体现了汉代()A.董仲舒以礼制教化民众B.儒家思想融入法律法规C.司法实践广泛援引秦律D.儒家学者促进法律发展(2023六盘水一模)20 .根据如表可
24、知,中国古代律法()朝代律法汉朝董仲舒等人提倡以(春秋)大义作为司法栈判的指导思想魏晋晋律把”五服制度作为定罪量刑的重要标准,“峻礼教之防,准五服以制罪南北北齐律规定十条重罪为:反逆、大逆、叛、降、恶逆、不道、不敬、不孝、朝不义、内乱唐朝唐律“一准乎礼”A.保证了司法公平公正B.凸显礼法合一的色彩C.均以儒家思想为依据D.体现了依法治国理念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破解】隋唐时期赋税制度的变化:(1)在均田制基础上,隋唐政府也沿用了北魏的租调制,并发展为租庸调制(租即出租,调为户税,纳绢代役为庸),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有利于荒地的开垦,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2)
25、随着唐朝后期均田制的破坏,唐朝政府开始以两税法代替租庸调制,由征收谷物、布匹等实物为主的租庸调法,改为征收金钱为主,依据土地和资财划分户等,一年分两次征税。这不仅拓宽了征税的广度,增加了财政收人,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广大贫苦人民的税收负担;同时简化了税目和手续。这对于解放生产力、促进当时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明中期张居正实行的赋役制度改革-一条鞭法。万历九年(1581)推行全国。主要内容为:先将赋和役分别合并,再将一省丁银均一省徭役,最后将役银与赋银合并征收。一条鞭法将力役部分地摊人田赋,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赋役概征银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条鞭法改变了以前赋和役分开征收的
26、办法,使两者合而为一、使税制化繁为简,是我国赋税制度的重大改革;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缓和了政治危机。【深度剖析真题】1.(2017全国高考真题)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警示】汉代赋役负担沉重导致百姓负担沉重,加剧了土地兼并,反映自耕农经济发展受到冲击。【问诊】西汉文景时期,百姓的田租很轻,但是人头税重,而且在粮价极低的情况下,还要把粮食换做钱币
27、来交税,富商大贾再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这就意味着百姓负担沉重,有可能因此而倾家荡产,再结合题干信息“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这反映了当时自耕农经济发展难以为继,故选B:汉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A;材料主旨是农民负担沉重,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税收多少及其形式是由政府确定的,且材料信息说的是“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故排除Do【答案】B【叮嘱】题目主要涉及到了西汉经济领域的诸多概念,如实物田租和货币人头税、土地兼并、重农抑商、自耕农经济等,考生需要准确理解这些重要概念,才可以由题干信息推论出答案,思维含量较高。【走出误区专练】(2021辽宁高考真题)21 .蠲免是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地
28、方民力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清朝的蠲免,除“偏灾赈蠲外,凡逋负(拖欠赋税)之在民者,与银谷食种之贷而未收者,遇国家庆典,或巡幸,或军兴,辄止勿责”。据此可知,蠲免政策旨在A,减轻地方财政负担B.稳定地方社会秩序C.遏制地方官员贪腐D.提高民众生活水平(2023玉林一模)22 .唐至五代时期,纳税人还没有官方统一颁发的田赋完税凭证。北宋时期,纳税人缴纳田赋后,获得官方颁发的纸质凭证,称为“户钞这一变化反映了()A.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B.实物税到货币税的转变C.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D.国家赋税管理逐步规范(2023浙江模拟预测)23 .资治通鉴记载:“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
29、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材料中的赋税制度()A.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B.助推唐朝统一全国C.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百姓负担D.将人口税彻底废除(2023福建模拟预测)24 .北魏实行租调制,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除租、调外,男子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唐中后期实行两税法,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这一演变()A.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B.导致均田制遭到破坏C.缓解了地主兼并土地D.提升了农民社会地位(2023襄阳模
30、拟预测)25 .清朝实施摊丁入亩,即将一省总丁银平均摊入地亩田赋之内统一征收,表格反映的是直隶地区摊丁后负担的变化。这体现出()直隶十府五州通省摊丁后负担变化表。(单位:两)府、直隶州顺天府水平府天津府大名府总计原征丁银36264.7626783.248278.3747188.41400171.7摊入丁银26903.7714357.4417183.6956760.58404854.9A.赋役制度设计的合理调整B.永平府农民赋税负担最轻C.白银货币化助推赋役变革D.天津府地区相对丁多地少考点三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社会治理与医疗卫生保甲制度【破解】宋朝开始实行的带有军事色彩的户籍管理制度。熙宁(1
31、070),王安石推行保甲法。凡农村住户,不分主户、客户,十家为一保,设保长;五保为一大保,设大保长;十大保为一都保,设都保长。凡家有两丁以上者,出一人做保丁,农闲时保丁聚集,练习武艺;夜间轮流值班巡查,维持治安。宋元祐时军事训练废弛,逐渐变为乡村基层组织。清代和国民党统治时期也曾推行保甲制。保甲制作为一种长期延续的社会统治手段,加强了国家对基层民众的控制。【深度剖析真题】1.(2022广东高考真题)王夫之在宋论中评论历史上某一基层制度时,认为聚乡村之民成兵达不到御敌的目的,贼寇一旦来袭,乡民便携家散去,“非什保之所能制”。这一基层制度是()A.邻保制度B.保甲制度C.十家牌法D.里甲制度【警示
32、】保甲制度是中国古代加强对地方社会治理的强有力的手段。【问诊】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宋论”可知,题干涉及时间是宋朝,据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时期实行保甲制度,B项正确;邻保制度是唐朝的,排除A项;十家牌法是明朝的,排除C项:里甲制度是清朝的,排除D项。故选B项。【答案】B【叮嘱】保甲制作为一种长期延续的社会统治手段,加强了国家对基层民众的控制。【走出误区专练】(2023南充模拟预测)26 .宋初,朝廷虽在镇寨场普遍设有掌管专业事务的厘务官,但服务官不管理民众。随着镇寨场规模扩大、人口流动性增强,朝廷增设“烟火公事来管理一般日常民
33、政事务。这说明宋代()A.社会阶层流动更加频繁B.地方行政制度出现大变革C.政府重视基层社会治理D.土地兼并使阶级矛盾尖锐(2023湖北模拟预测)27 .王阳明任南赣巡抚时,于正德十五年(1520年)正月推出申谕十家牌立保长,保甲与十家牌法配套而行,要求各乡各村推选出一位德才品行为民众信服的保长,遇有盗贼,保长统率各甲共同捕盗。这反映出王阳明()A.鼓励基层民众参与社会治理B.从根本上解决了地方社会动乱C.心学思想已经成为社会主流D.基层社会自治的理想流于空谈(2023四川模拟预测)28 .清朝政府规定各地地方官员必须收集粮价,并建立了全国性的粮价奏报系统,以全面掌握各地的粮价动态,对于奏报不
34、及时或者奏报不实的官员,皇帝经常进行追查,有的被严加惩处。这旨在()A.关注民生以切实救灾B.统一全国各地粮食价格C.促进各地商品的流通D.督察官员对皇帝的忠诚(2023衡阳阶段练习)29 .雍正三年(1725年),广东肇庆在百人以上的大族村寨设族正。雍正四年(1726年),政府制定“选立族正之例”,并陆续在广东、江西、福建等省份推行。乾隆年间,族正制进一步在全国得到推广,并同保甲制互相配合。族正由宗族内选举产生,上报州县批准后发给牌照。这说明()A.宗族行使地方行政权力B.宗族成为社会基层组织形式C.社会等级结构日益固化D.基层社会的凝聚力不断增强(2023苏州二模)30 .朱元璋非常重视法
35、律的制定和实施,他亲自起草了许多关于乡村治理的法律条令,还强调对乡里百姓的法律教育和宣传。例如明大造中规定:“若一里之间,百户之内,见诰仍有逸夫(游民),里甲坐视,邻里亲戚不拿逸夫处死,里甲四邻化外之迁材料可以说明明朝()A.国家法律体系的完善B.社会等级秩序的规范C.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D.基层社会治理的强化考点四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民本思想与人文意识【破解】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于夏商周时期,发展于春秋战国时期,定型于汉代,此后历朝历代虽有所演变,然而其思想主旨始终没有变化,一定程度上能够使人民安居乐业,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但民本思
36、想也有其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是为了巩固封建专制统治而提出的。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仍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人文主义/人文精神:它的核心内涵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强调和颂扬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富贵、人的力量和人的伟大,肯定人性、人的地位,歌颂人的身体、人的思想、人的精神,强调人的道德,崇尚知识和理性等。该思想是贯穿西方历史发展的主流思潮。各个时期人文主义各有侧重,14-17世纪的文艺复兴最为突出,是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也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最初形式。它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文艺
37、复兴的彼特拉克是最早提出以“人学对抗神学”,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后来的理性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都是它的发展和延续,影响政治、思想、文化、艺术等流域,形成许多流派。中国古代也有人文主义思想。【深度剖析真题】1.(2021辽宁高考真题)春秋末期,中行氏在晋国内部纷争中失败,中行寅因此怪罪太祝祭祀用的牺牲不肥美且斋戒不敬,太祝则认为中行寅不修德义而招致民怨,“一人祝之,一国诅之,一祝不胜万诅,国亡不亦宜乎!“太祝的观点()A.反映了民本思想倾向B.质疑了祭祀功用C.强调了宗法伦理关系D.否定了君权神授【警示】民本思想体现的是臣民的关系,以民为本的思想。【问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末期,晋国太祝
38、认为中行氏在纷争中失败,是中行寅不修德义,引发一国民众怨恨所致,其观点反映了民本思想倾向,A项正确:质疑祭祀功用的是中行寅而非太祝,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血缘宗法伦理关系,排除C项;太祝的观点并未否定君权神授,排除D项。故选A项。【答案】A【叮嘱】民本思想,相对于君本(国本)、官本而言,指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主要表现为重民、贵民、安民、恤民、爱民等。民本思想源远流长,肇始于夏商周时期,发展于春秋战国时期,定型于汉代,此后历朝历代虽有所演变,然而其思想主旨始终没有变化。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为孔子的“为政以德、孟子的“民贵君轻和荀子的“君舟民水民本思想一
39、直是儒家学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体现。【走出误区专练】(2017天津高考真题)31.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2023江苏模拟预测)32 .尚书皋陶谟记载了舜帝与皋陶、大禹关于政务的讨论。皋陶说:“在知人,在安民。”大禹说:“安民则惠,黎民怀之。尚书泰誓也指出,“天矜(同情)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这()A.反映出先秦统治阶层代表人民利益B.表明仁政理念得到践行C.体现“敬天保民成为
40、西周治国之道D.说明民本思想由来已久(2023内江模拟预测)33 .许倬云认为,以儒家士大夫为主体的中国文官系统,认为政府不仅可以征集资源,保持国力,更必须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故中国的王朝至少在政治上,不是为了皇权而存在,而是为了天下生民而存在。作者在此表达的是()A.传统民本思想影响深远B.专制皇权为生民而存在C.古代文官系统抑制皇权D.儒家道统高于皇权政统(2021湖南高考真题)34 .有学者对诗经风、雅、颂的时代与内容进行考察,其发现如表所示,据此可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多数诗篇的形成时代整体上对“天”的态度周颂西周初年颂天大雅西周中期至西周晚期疑天小雅西周晚期至东周初年1111T
41、马天国风西周末年至春秋中叶不理天A.天子权威不断强化B.天道观持续衰落C.人文意识逐渐增强D.人性论走向成熟(2023北海一模)35 .天命观贯穿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殷商时期它以神灵崇拜帝为表现形式,发展到西周时期,逐渐转为“以德配天由此可知,西周时期()A.王权神秘色彩加强B.人文理念逐渐凸显C.天命观念渐趋衰落D.华夏认同观念形成西学东渐【破解】西学东渐分为明末清初和近代二个阶段。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确切的讲应该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他涉及的范围有天文、历法、炮术、物理、水利等应用科学技术,为我国的科学发展和学术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中国知识
42、线与外国知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是第一次,明末的历算学便是第二次。“具体说来,第一次是两汉、魏晋、隋唐时期印度文化的传人;第二次是明末清初以利玛窦、汤若望等为代表的欧洲传教士的东来。第二次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扩张、宗教改革、文化复兴以及当时中国特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西学”一词在中国的出现,始于明末,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有了西学东渐的活动。中国近代西学东渐:伴随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出现一股西方思想文化向中国逐渐传播的潮流,也是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探索新知、寻求变革、强国御侮的历程。经历新思想萌发、洋务运动兴起、维新思想成熟、民主共和兴盛、民主科学高涨和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从器
43、物到制度到思想文化,有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中国社会近代化不断深入的过程。【深度剖析真题】1.(2021.湖南.高考真题)晚清时期,中国人惊奇地发现西方物理学揭示的一些原理,与墨子记载有相似之处。自秦汉以来几乎被人遗忘的墨子重新引起国人的关注与研究。这一现象表明()A.墨学复兴促进传统科技转型B.传统科技与近代科技一脉相承C.西学东渐促进了墨学的复兴D.中国古代的科技以实验为基础【警示】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客观上促进中国科学和学术研究的发展。【问诊】依据材料“自秦汉以来几乎被人遗忘的墨子重新引起国人的关注与研究”可知,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墨学的复兴,C项正确;“科技转型”表述
44、错误,排除A项;“一脉相承”表述错误,排除B项;中国古代科技是以经验为主,排除D项。故选C项。【答案】C【叮鼎】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指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他涉及的范围有天文、历法、炮术、物理、水利等应用科学技术,为我国的科学发展和学术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走出误区专练】(2014上海高考真题)36.清末的文章狮子吼中说:法国革了几次命,终成一个民主国,都是受这民约论的赐。明末清初我中国亦有一个卢骚(卢梭)一黄宗羲,他写的书已包含民约之理,比民约论出书还要早几十年哩。以上情形体现了A.卢梭的思想受到黄宗羲的深刻影响B.民约论是法国革命的思想源头C.以中学比附西学是清末西学东渐的
45、常见现象D.卢梭与黄宗羲的思想有类似之处(2023苏州三模)37 .1592年利玛窦来华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人思维和行为方式,盛赞孔子为“中国哲学家之中最有名”者,在北京被称为利进士这说明了()A.选官制度呈现开放特征B.儒家文化顺应时代发展C.入乡随俗助力西学东渐D.东西文化相互吸收借鉴(2023运城二模)38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方以智认为“泰西质测(自然科学)颇精“,可以为我所用。其与传教士汤若望交往频繁,多次探讨天文学,并提出“质测即藏通几(哲学)的哲学观。同时期黄宗羲撰写的授时历故等多部科学著作,也大量地吸收了西方科学知识。这反映出明清之际()A.中学未能突破传统窠臼B.西方科技
46、受到士大夫普遍认可C.中西方文化的全面融合D.经世致用与西学东渐相互影响(2023达州二模)39 .明清时期,宋应星走出书斋,游历考察,了解基层群众生产领域的工艺流程;徐光启在家乡开辟农庄,进行农业试验,总结出许多农作物种植、引种、耕作的经验,写了许多农学著作。这些人的活动()A.推动了高产作物的传播B.进行了实验科学的尝试C.受到了程朱理学的影响D.顺应了西学东渐的潮流(22-23下浙江模拟预测)40 .1894-1897年,湖南学政江标重视时务与算学,取士颇能“通达权变湖南士子“乃相率尽弃俗学,虚其心以勉为精实,冀投学政之所好”,“遂取广学会译著各书,视为枕中鸿宝“,这说明,当时()A.戊戌变法深受士子欢迎B.学习西方成为社会共识C.取士变革促进西学东渐D.儒家伦理遭到士子摒弃参考答案:1. 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唐宋元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元朝实行强制性的检括户籍,设立驿站,比较固定的缴税和贡献,强制征调士官土军,与唐宋相比,在边疆治理上,更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D项正确;羁縻政策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