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七-九年级文言文课后习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七-九年级文言文课后习题及答案.docx(8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七一九年级文言文课后习题及答案七上第11课论语十二章一、下列句子都是关于修身的,参考课文注释,理解其意思。1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答案】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是君子吗?2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答案】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3 .-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答案】一竹筐饭,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4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答案】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天上的浮云一
2、样5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答案】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一个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二、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有哪些观点?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答案】体会:示例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明了学思结合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一味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被书本主导,失去主见,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一味空想而不去学习和实践,就会疑惑。三、理解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1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穹于乎?【答案】有二义:一指身份,即出身贵族的人;二指修岸,即有德行学问的人。这良向第二义。2 .为人谋而不用乎?与朋友交而不停乎?【答案】“忠”,指尽心尽意,是与血人相处的道理
3、,不仅指臣对君,也包括其他人。信”,指诚信。3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答案】“义”即“宜”,是行为的尺度。4 .博享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答案】“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道德的本体。仁义相连,仁是发端,义是体现。四、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温故知新”“不耻下问”“海人不倦”“后生可畏”“当仁不让”等。你还知道哪些?课外搜集一些,与同学分享。【答案】如:岁寒松柏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松柏岁寒不凋。比喻在逆境中能保岁寒松柏之后雕也。”持节操的人。循循善诱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善于有步骤地引导别人学习不能。
4、”七年级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思考探究一、朗读课文,理解大意。说说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又是怎样说服吕蒙的。参考答案:孙权认为学习对执掌军权的吕蒙来说,尤为重要。孙权劝说吕蒙,首先向吕蒙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当吕蒙“以军中多务”相推辞时,孙权指出学习的目的和方法,而且现身说法,以“卿言多务,孰若孤?”回应了吕蒙的推托,并用自己的体会强调学习的作用。最终,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二、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参考答案:课文主要是通过鲁肃与吕蒙对话和“结友”,侧面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鲁肃与吕蒙论议,惊叹吕蒙今昔的变化“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5、”。吕蒙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确实学识进步很快、很大。鲁肃为之折服,与其“结友”。关于吕蒙的变化给人的启示,学生言之有理即可。三、诵读下列句子,体会加点词所表示的语气。1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1.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2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2.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3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3.乎: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呢”。积累拓展四、文言文中的称谓语非常丰富,有自称,有他称(除一般他称,又有爱称、敬称等)。说说下列句中加点的称谓语分别属于哪种情况。课外再搜集一些。1 .购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1.卿是古代君对臣的爱称。2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2.
6、孤是古代王侯的自称。3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3 .卿是古代对人的敬称。阿蒙是吕蒙的小名。阿是词头,多用于亲属称呼或人名的前面。4 .木坦何见事之晚乎!4.大兄是对友辈的敬称。五、参考下面的提示,把课文翻译为现代汉语。参考答案: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事务多,比起我来怎么样?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
7、新拭目相看,长兄知道这件事怎么这么晚呢!”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第8课木兰诗思考探究、木兰诗是一首叙事诗,叙述了一个传奇的故事,梳理课文的故事情节,看哪些地方叙述得详细,哪些地方简略,这样处理好在哪里?参考答案:木兰诗的作者为了实现其创作目的,在文本的详略上做了精心安排,可谓巧妙之至。主要表现为详处极详,如木兰当户织时的心事重重,木兰准备行装时的活动,木兰奔赴战场时的心态,木兰回家后家人的欢乐,木兰恢复女儿装束时的欣喜等内容,都写得细致人微,二为简处极简,如木兰从军征战多年,但诗中对木兰军旅生涯的描写,对战斗过程的描写,对战争残酷的描写,只用了几句话就交代完了。为
8、什么要如此安排呢?一般说来,作者不惜笔蹩描绘的往往都是他所要着力突出的。这首诗虽以战争为背景刻画人物,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对木兰的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另外,这种繁简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疏远心理。基于这样的分析,木兰就不再仅仅是一个被贴上了标签的、抽象的“女英雄”形象,她首先是一个有血有肉、关爱双亲、多愁善感、喜欢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普通少女。但当她不得不承担起了“阿爷”应承担的责任时,她又义无反顾地奔赴疆场,立下赫赫战功。因
9、此,木兰这一形象既有英雄气,更有女儿情。二、木兰诗富有北方民歌特色,风格刚健质朴。如诗中多以口语化的问答刻画人物心理,以铺陈排比描述行为态,最后以风趣的比喻收束全诗。从课文中找出-二例,说说你的感受,并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注意体会其的律、节奏。第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再以木兰一连串的行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装束的喜爱,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最后作为故事的结局和全诗的高潮,是恢复女儿装束的木兰与伙伴相见的喜剧场面。第七段,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未被发
10、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三、千百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读完课文后,你认为原因是什么?木兰的哪些品格最让你感动?参考答案: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千百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简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
11、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令人回味。这就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积累拓展四、理解下列诗句,注意上下句的意思是相互交错、补充的。1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鞠,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2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3.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4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参考答案:1 .到东市买了骏马,去西市买了鞍鞠,往南市买了辔头,从北市买了长鞭,这四句的意思是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2 .将军身经百战生存无几,壮士(木兰)战斗十年胜利归来,这两句的意思
12、是将士们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人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3 .打开我东屋的门,坐在我西屋的床上。这两句的意思是每间房子都要开了门进去看看,不是开了东阁的门而不进去,然后转到西阁的床上去坐着。4 .对着窗户梳理美丽的头发,对着镜子贴上好看的花黄。这两句的意思是当着窗户,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第12课卖油翁二、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的态度?哪些语句表现了陈尧咨的傲慢无礼?参考答案:“睨之”“但微颔之”,体现卖油翁对陈尧咨的箭术不以为意,并不十分赞赏。“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陈尧咨怒形于色,三个反问句中的称呼、质问和斥责的语气,都显
13、得傲慢无礼。积累拓展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 .公亦以此目冷。1.自矜,自夸。2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跳之2.颔,点头。3 .尔安敢较吾射!3.轻,轻视。4 .康肃笑而遵之。4.打发第16课短文两篇思考探究一、朗读课文,说说这两篇文章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参考答案:两篇文章都是骈散结合。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爱莲说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二、陋室铭结尾弓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深意?与同学交流一下,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应该如何看待作者所说的“惟吾德馨”?参考答案:第一问答案可参考“课文研读”中“整体把握”部分。第二问应组织
14、学生自由交流,从“德馨”的表现入手,探讨精神追求与物质满足之间的关系,切忌以老师的结论代替学生的思考、质疑。三、爱莲说称莲为“花之君子”,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备哪些美好品质。和同学讨论一下,如何理解“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领悟物象的象征意义。参考答案:可参考“课文研读”中“整体感悟”部分。应鼓励学生依据文本内容生“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重在思考发联想,不必一一对寸应,答案也不必唯一。理解“洁身自好”的传统美德在现实中的表现和价值。讨论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积累拓展五、“之”有时充当代词;有时相当于助词“的”;有
15、时用于标明前置宾语;有时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辨析下列句子中的“之”字各属于哪种用法。1 .何陋之有?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加强文言文的积累。2 .宾语前置标志。3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4 .助词(“的”)。5 .予独爱莲多出淤泥而不染6 .取消句子独立性。7 .友人惭,下车引之8 .代词。9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0 代词。第17课紫藤萝瀑布宗璞思考探究一、作者不仅描写了眼前的紫藤萝,还回忆起过去的紫藤萝。这两者有什么不同?从开头“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到结尾又“不觉加快了脚步”,你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有了怎样的变化?设计意图: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梳理文章脉络。参考
16、答案:眼前的紫藤萝,花朵繁盛、美丽,生机盎然,“尽情”开放;过去的紫藤萝,花朵稀落、伶仃,小心试探,“谨慎”开放。开头“不由得停住了脚步”,是被紫藤花的辉煌茂盛吸引,驻足观看;结尾“不觉加快了脚步”,是因为感受到生命永恒的价值,精神振奋鼓舞。二、根据括号中的提示,揣摩下面的语句,体会写景状物的妙处。(修辞手法表达效果)1.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化静为动)2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多感官互通)3 .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
17、流着,流向人的心底。(物我交融)设计意图:能够理解语句的内涵,并能选择适宜角度,体会写景状物的妙处。参考答案:1.“张满了的帆”“船舱鼓鼓的”“忍俊不禁的笑容”,富有动态,将静态的花写“活”了,形象逼真地写出了花朵绽放的形态,充满了活力和情趣。4 .花香本是嗅觉感受,而作者笔下的香气却是“浅紫色的,是可看见的视觉感受。这是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将嗅觉和视觉互通,花香也有了颜色,写出作者面对紫藤萝瀑布的愉悦梦幻之感。5 .在眼前紫藤萝瀑布和旧日紫藤花的对比中,作者对生命有了新的感悟。”流向人的心底”就是这种心理过程的形象表达,此时花与“我”仿佛交融在一起,共同感受生命的真谛。物我交融,使情感的抒发
18、更强烈。三、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见闻,谈谈你对“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的理解。设计意图:理解文章关键语句,并能结合自己的体验,有独到见解。参考答案: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不幸终究是有限的、暂时的,而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们不能被昨天的不幸压垮,应该像紫藤萝已样,以饱满的生命力和乐观积极的态度,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实现人生的价值。积累拓展四、作者借用紫藤萝花来暗示自己的情思,于是紫藤萝就有了某种寓意,成为作者志趣意愿的寄托。在上个单元学习的课文中,是不是也有使用这种托物言志写法的文章?和同学讨论交流。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托物言志的特点。参考答案
19、:上个单元的陋室铭爱莲说也都属于典型的托物言志的写法。托物言志,即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寄托感悟。由于作者将个人的“志”依托在具体的“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托物言志的“物”可以是景物,还可以是某种事物;托物言志的“志”不仅包含感情,一般还侧重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五、宗璞有不少写景状物的散文,如丁香结燕园树寻好一朵木槿花等,课外找来读一读并进行比较,看看这些作品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并学会使用比较的阅读方法,进一步把握宗璞散文的写作特点。参考答案:共同特点可以围绕托物言志的写法展开论述。第20
20、课古代诗歌五首思考探究一、反复诵读登幽州台歌),静下心来,设身处地想象自己在古代,是那样寂寞地独自登台远望,瞬间感到天地无穷,人生有限。试试看,你能否进人并体会诗歌的意境?是否理解诗人为何“独怆然而涕下”?设计意图: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中所表现的意境。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当时,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征伐契丹,陈子昂任右拾遗参课军事。武攸宜缺乏将略,军事失利,陈子昂屡次进言,不仅不被采纳,还被贬为军曹。在极度苦闷忧愤的情况下。陈子昂登上燕昭王为招贤纳士而建的幽州台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诗人登上幽州台,俯仰古今,“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像燕昭王那样的前代贤君己成为
21、历史,后世自当有明君贤士的风云际会,却无缘相见。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跃然纸上。“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天地之“悠悠”与人之茕茕“独”影,互为映照,诗人把个人的存在置于广漠的宇宙空间下来表现,衬托出人的孤单渺小,可见,面对茫茫的天宇和原野,诗人“怆然而涕下”,思绪进一步拓展,由个人遭遇想到了天地悠悠而生命短促,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正是这种思考,赢得后人广泛的共鸣。二、你有过登山的经历吗?当你登高纵目,与云朵、飞鸟、山峦融为一体时,也许就会心气清朗,油然产生类似望岳与登飞来峰所写的那种感觉。反复诵读这两首诗,体会两首诗结尾两句的含义。设计意图: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
22、中所蕴含的哲理。参考答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青年杜甫决心有朝一日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而小天下。“会当”“凌”表现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贴切传神。这是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精神的形象体现。后两句写登飞来峰的感想。“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面看是即景说理:“我”登上峰塔的最高一层,站得高看得远,浮云是遮挡不住“我”的视野的,其实是用典来直抒胸臆。“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往往用来借代奸邪小人。联系到诗人后来向宋仁宗上万言书,以及实行变法,与保守派的坚决斗争等,这可说是个战斗的宣言,表现作者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的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三、古诗文中某些名句往往被后人反复引
23、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请解释下列诗句在原作中的意思,以及后来衍生的意义。1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3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4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设计意图:理解诗句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体会其现实意义。参考答案:1.诗句原意:当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衍生意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2 .诗句原意: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是因为我站得最高。衍生意义: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3 .诗句原意:山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正怀疑前面
24、没有路,突然出现了一个柳绿花红的小山村。衍生意义: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4.诗句原意:落花纷纷,不是无情飘洒,还要化作春泥培育出更多的新花。衍生意义:多借指甘愿牺牲自我的无私奉献精神。第21课伟大的悲剧茨威格思考探究一、作者说斯科特的南极探险是“伟大的悲剧”。请根据你的理解谈一谈:“悲”在何处?“伟大”又指什么?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参考答案:“悲”在斯科特一行虽经努力却没有成为第一批到达南极的人,“悲”在返回途中他们全部被冰雪吞噬。“伟大”在斯科特等人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并牺牲,但却显示了人类团结协作、坚韧不拔、勇于探索的崇高品质
25、。二、联系上下文,体味下列语句的含义,讨论括号里的问题。1.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你同意这种说法吗?)2 .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做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你认为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为他人业绩做证的任务?)3 .他们大家只是怀着敬畏的心情感觉到:劳伦斯奥茨这个英国皇家禁卫军的骑兵上尉正像一个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怎样理解“劳伦斯奥茨正像一个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这句话的意思?)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并理解文中那些意味深长的语句。参考答案:1.在
26、这里,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但作者本人并不这么认为,作者为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作传,本身就说明作者不同意“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的观点。2 .英国人普遍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实、守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这种文化传统熏陶下的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为他人的业绩、为人类探险的胜利做证的任务。正因为他的这一行为,其人格才显得无比的高尚,嬴得了人们的永远尊敬。3 .奥茨直面死神不拖累探险同伴的精神,是一种大无畏的英雄精神。三、作者在创作时,参考了大量的原始文件资料,力求真实、细致地再现历史;同时,在叙述和描写中,又加上了自己的理解和想象。结合课
27、文,谈谈你对传记文学这一特点的理解。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传记文学体裁的特点,并进一步把握本文的写作手法。参考答案:略。积累拓展四、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在冰冷的帐篷里,给英国公众写下了一封绝命书。下面摘录的是这封信的一部分,阅读后结合课文内容(有条件的,可在课外查找有关斯科特的其他材料),写一篇阅读笔记。此次灾难的原因并不在于组织工作不当,而在于一切必须担当的冒险事业都可能遭遇的厄运。世界上绝对不会再有比我们遭到的最后这个打击更不幸的遭遇了。我们来到离我们所熟悉的“一吨营”只有11英里路的地方时,剩下的只有煮最后一顿饭的燃料和两天的粮食。四天来我们无法离开帐篷狂风在我们四周怒吼。我们身体虚
28、弱,写字很困难。但就我个人来说,我对这次探险毫无悔意,因为它显示出英国人吃苦耐劳,互相帮助,并一如既往那样,能以坚忍不拔的伟大毅力去面对死亡的精神。我们明明知道有风险,但还是顶着风险干。是情况发生了逆转,因此我们没有理由怨天尤人,只有顺从天命;但还是决心尽力而为,至死方休。然而,既然我们是为了祖国的光荣而自愿献身于这项事业,我在这里向我们的同胞们呼吁,请大家对我们的遗孤加以适当照挪。如果我们能够活下来,我本来想把我的伙伴们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事迹讲给大家听。它一定会深深打动每一个英国人的心。如今不得不让这些潦草的札记和我们的遗体来讲这些事迹了。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斯科特等人的崇高献身精
29、神,加强课外语文活动,练习片段写作。参考答案:略。五、茨威格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一书中还有不少精彩的传记作品,如滑铁卢的一分钟黄金国的发现越过大洋的第一次通话等,课外可以找来阅读,进一步品味作家笔下的历史图景。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拓展课外阅读,增强浏览的能力。参考答案:略。第22课太空一日杨利伟思考探究一、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阅读课文,找找看,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相应地又有怎样的心理活动或举动?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浏览的内容能够及时归类整理,把握课文内容。参考答案:第一次意外:共振叠加,五脏六腑要碎了。心理或举动:以为要牺牲了,顽强忍受。第二次意外:产生“本未倒置”的错觉,倒着飞很难
30、受,容易诱发空间运动病。心理或举动:靠意志克服,最终得以适应。第三次意外:出现神秘的敲击声。心理或举动:很紧张,边听边看,冷静观察。第四次意外:返程时舷窗出现裂纹。心理或举动:紧张、担心,通过观察判断应该没事。第五次意外:抛伞开伞时飞船晃动很大,折磨人。心理或举动:让人不知道怎么回事,感到紧张,重视这个过程。二、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试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以作者为代表的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参考答案:作者通过观察,认为在太空看不到长城;不仅自己观察,还叮嘱后来上太空的航天员仔细观察,并询问国际上的很多航天员是否看到单体
31、建筑物。对太空中敲击声的确认也非常严谨,试听一年多,总觉得不像,所以就一直未签字确认。此外作者在叙述中,对时间、数据等都表述得详细、准确,也反映了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三、结合课文,体会下列语句蕴含的情感。1 .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2 .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3 .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地透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边来人了!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语句在文章中表达的情感。参考答案:1.杨利伟熬
32、过了艰难的26秒共振阶段,让人们松了口气,发射现场紧张的气氛得以缓解,因此才会有人“大声喊”,才有所有人的鼓掌欢呼。2 .分辨不清的灰白,以及夜晚的红晕,是祖国的首都,是自己的战友和亲人所在的地方,是自己登上太空后非常挂念的地方。深沉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3 .平安回到地球、回到祖国,喜不自禁。悬在心上的大石头终于落地了。积累拓展四、通过学习课文,你明白杨利伟为什么被称为“航天英雄”了吧。假如杨利伟到你们学校和大家交流,你会向他提什么问题呢?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联系现实,增强对我国航天事业的热爱之情。参考答案:略。第24课河中石兽思考探究一、关于如何寻找石兽,从事情的结局来看,寺僧、讲学家都不及老
33、河兵有见识。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参考答案: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看法。由此可知,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二、文中老河兵说:“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有人提出疑问,认为这个推断过于绝对。你的看法呢?请与同学讨论。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训练质疑思辨能力。参考答案:略。积累拓展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阐十余岁,僧募金重修。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背诵文言文,培养语感。1.经过,经历。2.章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2.终了,最后。3.尔辈不能究物攀。.3.
34、事物的道理、规律。4.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啰沙为坎穴。4.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五、文言中的一些字的含义在成语里还有留存。参照示例,写出含有下面加点字(意思保持不变)的成语。例:漫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湮没无闻)1 .尔辈不能*物理。1.寻根究底,学究天人,研精究微。2 .号非木柿,岂能为暴涨之携去?3 .不宁唯是;是可忍,孰不可忍。4 .一老河兵用之3.闻风丧胆,闻鸡起舞,闻过则喜,闻所未闻八年级八年级上册第6课藤野先生鲁迅思考探究一、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看看文章记录了作者留学过程中的哪几件事,试为每件事拟一个小标题。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梳理文章内容,概括文中的典型事件,体会本文
35、用典型事件表现人物形象的特点。参考答案:离开东京之缘由,仙台求学受优待,初识藤野先生,添改讲义,先生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女人衷脚,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离别先生。二、阅读课文中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部分,说说为什么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握藤野先生的可贵品质以及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情。参考答案: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教学认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了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尤其难能可贵。作者评价说:“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
36、,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这段精要的议论性文字,直接表明了藤野先生的伟大。他是一个对来自“弱国”的学生及其贫弱的祖国抱着同情与尊重,而又矢志于医学事业的正直学者。所以,虽然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日本人,但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三、本文题为藤野先生,可是作者还用了大量篇幅写和藤野先生无关的见闻和感受,你认为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叙事结构,理解回忆性散文的特点。参考答案:这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分析。第一,从整篇文章的结构看,全文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人物来组织材料的。写对东京学习环境的厌恶,离开东京到仙台,是写与藤野先生结识的前因,接下来写仙台的学习生活
37、,基本上都与藤野先生有关。而且,作者着力正面描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写“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所受到的刺激,这些事或是与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或是衬托出藤野先生的公正、真诚在那种环境下的难能可贵。可以说,写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也都与写藤野先生有关联。第二,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便是时时处处都有“我”的存在,表现“我”的生活经历和感受。这篇散文的另一条线索,就是“我”的爱国之情,具体表现为“我”弃医从文的心路历程。从东京到仙台留学的这段经历在鲁迅的一生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思想在这一阶段也发生了重要转变,而藤野先生与“我”的交往,是这段经历中最让“我”感怀的片段,也为“我”这段经历增添了
38、一抹亮色。可以说,“我”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感受是课文的“底色”和“背景”,聚焦点则是藤野先生。没有这份“底色”和“背景”,藤野先生的形象不会如此突出,不会如此动人,文章的内涵也不会如此深刻。从某种意义上说,本文写的是作者“以藤野先生为中心的一段人生经历”,而非简单的“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回忆对象与叙事者经历的交织,是回忆性散文的一个重要文体特点。积累拓展四、鲁迅非常重视文章的修改。仔细比较下面的原稿与该定稿,谈谈这些修改好在哪里。原稿改定稿上野的樱花烂烦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也缺不了“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上野的樱花烂燃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
39、”的速成班但到傍晚,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熬识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品味作者的语言,理解语句的内涵,并向作者学习修改文章的方法。参考答案:1.加上“花下”,表意更准确,且使“清国留学生”的形象增添了一
40、份轻薄、浮华的意味。加上“成群结队”,更表明不是偶然、个别的行为,而是他们的普遍行为,更加表现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讽刺。2 .在“地板”前加上“有一间的”,表达更准确。“咚咚”改为“咚咚咚”,更加形象地烘托出当时那种喧闹、浮华的气氛。“精通”比“熟识”程度更深,凸显“清国留学生”的不务正业、腐朽堕落。3 .增加“而且增加勇气了”一句,坚定地表现出作者在严酷的国内政治环境中,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和继续战斗的决心。“于是点上一枝烟”,增添了形象感,表现出作者对“正人君子”们的蔑视。五、“弃医从文”是鲁迅一生中的大事,除了课文,还有一些文章对此也有记述,如呐喊
41、自序。课后查找相关资料,读一读,加深对鲁迅这一人生选择的理解。联系实际,说说鲁迅的人生选择给了你那些启示。设计意图:深人理解本文的重要难点,并联系自身,思考人生的意义。参考答案:鲁迅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从本文看,是因为他厌恶东京的学习环境,厌恶清国留学生的浑浑噩噩,厌烦他们把环境搞得乌烟瘴气。联系鲁迅的人生经历和其他作品看,其实有更为深刻的内在原因。他在此前写的呐喊自序中做过解释:“我的梦很美满,豫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可见他是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选择学医的,可就在学医时,看电影事件使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促使他萌发
42、“弃医从文”的思想,认为要改变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由此可以看出,鲁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又从仙台弃医从文,这一过程无不深深浸透着鲁迅强烈的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实践着他“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教师可结合教材中的补白,帮学生深入理解鲁迅“弃医从文”的人生选择,使学生认识到,一个有志青年所做的人生选择,往往不是个人的选择,而是要把个人的人生与民族的前途、国家的未来结合起来考虑。第7课回忆我的母亲朱德思考探究一、文章开头即说:“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的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阅读课文,想一想:母亲的“勤劳”是通过哪些事例体现出来的?从文中还可
43、以看出母亲具有怎样的品格?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感受母亲平凡而伟大的形象。参考答案:母亲的“勤劳”主要通过两个方面的事例体现出来。第一个层面,是在贫苦的家境中表现母亲的品质,主要写了以下的事情:母亲含辛茹苦地养育子女、支撑家庭;母亲每日辛勤地劳动;“我”帮助母亲劳作,母亲教我生产知识;母亲用自己的聪明勤劳,维系着一家人的吃穿用度;母亲在家庭中任劳任怨,待人和蔼,宽厚仁慈。第二个层面,是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叙述具体事例,凸显母亲形象,事例有:母亲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父母亲节衣缩食培养“我”读书;母亲支持“我”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母亲离不开土地,习惯劳作;母亲支持
44、“我”的事业,一直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母亲直到老年,仍热爱劳动。这些事例,表现出母亲勤劳吃苦、俭朴能干,任劳任怨、宽厚仁慈,爱憎分明,有远见、识大体,同情革命、支持革命等优秀品质。母亲既是一位普通的农妇,又是伟大人民中的一员。二、作者在回忆往事之后,深情地写道:“我应该感谢母亲。”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说说“我”从母亲身上得到了哪些教益。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文章的思想情感。参考答案:作者反复写“我应该感谢母亲”,表达了对母亲真挚深沉的爱以及无比怀念的情感。母亲用她“勤劳”的一生,用她的言传身教,给予“我”启示和鼓励,这是“我”人生的宝贵财富:母亲勤劳吃苦,“我”从小耳濡目染,帮她
45、劳作,拥有一个强健的身体;母亲任劳任怨,直到生命的终结,依然热爱劳作,教“我”养成勤劳的习惯,也教给“我”生产的知识;母亲聪明能干,教会“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母亲对地主劣绅的反抗,对“我”走上革命道路的坚定支持,让“我”拥有了革命的意志。三、作者在记叙事情的同时,穿插了精当的议论。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含义并体会其作用。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叙议结合的特点,抓住议论性语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参考答案:文章的一大写作特点就是夹叙夹议,以记叙为主,其间穿插着若干议论性语句。如:“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这句中饱含母亲的无限辛酸,更有作者对母亲的
46、理解和体谅。“母亲是个好劳动。”总领第4段,强调母亲的勤劳能干,随后叙述了母亲日常要做的许多事情。“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这是对母亲任劳任怨、宽厚仁慈的评价。“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一句总括性的评价,呼应开头,也表明至此段结束了对往事的回忆。”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这一句议论,呼应前文的记叙一一母亲教“我”生产的知识,同情革命、支持革命,让“我”养成革命的意志,是“我”为什么感谢母亲的重要原因。“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
47、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母亲勤苦一生,任劳任怨,反抗地主豪绅的欺压,坚强不屈,母亲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妇,她是“平凡的”,但正是像母亲这样的千百万劳动人民,融汇成革命的洪流,推动着历史的发展,为我们的民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的现在、未来都将是劳动人民的。这句议论,将对母亲的深情与对民族、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深情融汇在一起。积累拓展四、课文语言平实如话,字里行间饱含深情。细读下列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1 .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2 .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3 .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4 .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细读文中具体的语句,体会作者平实叙述中的深挚情感。参考答案:1.这一句承接上文,“这样地”即指上文中每天繁重的劳动:“天不亮就起床”“煮饭”“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整日”,说明从早到晚,没有一丝空闲,每口如此,没有一点例外。作者对母亲,是敬重而又心疼的。2 .“看也不看”“有滋味”,两相对比,既表现出作者对地主家穷奢生活的蔑视,也突出了母亲的善持家务、聪慧能干,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3 .“我”参加了革命,不能在母亲身边侍奉,但是母子之间的思念从未因时空阻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