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彪西和他的《儿童园地》组曲.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7131828 上传时间:2024-06-15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1.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彪西和他的《儿童园地》组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德彪西和他的《儿童园地》组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德彪西和他的《儿童园地》组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德彪西和他的《儿童园地》组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彪西和他的《儿童园地》组曲.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法国印象派大师德彪西(1862-1918)不仅开创了印象派音乐,还以其特有的全音音阶、半音阶、调性模糊等手法预示了20世纪音乐新的创作阶段。作为世纪之交的代表人物,德彪西被斯特拉文斯基评价为“20世纪第一位真正的音乐家:这位音乐家在钢琴领域中发展了新的技巧,拓宽了新的音色,赋予了钢琴创作新的境界。儿童园地组曲即是其中优秀的代表作品之德彪西一生大致分为三个创作阶段:第一阶段可至1892年前,这一时期德彪西处于学习和交流的阶段,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和瓦格纳的接触。因而这一阶段很多作品都带有对瓦格纳的半音和声的模仿。第二阶段大致是1892-1905年,德彪西的音乐创作进入鼎盛时期。1894年牧神午后前奏

2、曲的完成成为作曲家创作新的里程碑,印象派风格在交响乐领域的建立为德彪西的创作树立了崭新的艺术形式。第三阶段大致是1905-1917年,这一时期德彪西的创作逐渐脱离了以前的风格,开始回归古典法国传统,作品以钢琴和室内乐为核心,创作手法简洁质朴,音乐情绪宁静安详。儿童园地组曲创作于1906-1908年,是德彪西富有艺术价值的晚期之作。这套作品是作曲家献给他正在学钢琴的5岁的女儿巧巧(小名)的,用以表达“父亲对孩子的爱”。不同于其他儿童题材的作品,在这套作品中德彪西既是一个充满宽容心的旁观者,又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参与者,作曲家站在孩子的角度,以孩子的眼光抒发了对周围世界的情感。这套作品的创作灵感绝大部

3、分来源于巧巧婴儿房中的动物玩具和巧巧的稚气心情,表现了巧巧练琴、生活、玩耍等不同的生活侧面。整套作品包括六首小曲,分别是练习曲“博士”小象催眠曲给洋娃娃唱的小夜曲雪花飞舞小牧童木偶的步态舞。纵观整部儿童园地组曲,六首乐曲在曲式结构上均为三部性曲式,音乐主题以单纯的单音旋律进行为主,音乐语言稚气纯真,和声写法丰富奇特,音响效果充满了德彪西式的印象派音乐特征。在这些音乐手段的衬托之下,加之作曲家有意或无意对作品顺序的安排(将最具活泼讽刺含义的“博士练习曲和木偶的步态舞放在作品的开头和结尾,其他四首比较轻柔的乐曲放在中间),不但在人们脑海中留下了孩子的顽皮可爱的形象,而且细腻而真挚地显现了德彪西对女

4、儿的父爱之情。第一首“博士”练习曲中单调的练习曲织体从一开始就将人们带入一个无可奈何习琴孩子的心中,枯燥乏味的练习、挣扎勉强的心情、令人生厌的练习曲使整部作品具有了“神经质”似的级进和停顿。但这并不是整部作品的主体风格,作曲家实际是在讥讽,兴致勃勃的开始之后,迟早要厌烦,但孩子毕竟是孩子,一转眼欢乐嬉笑透过生动的旋律片段、简单的和声安排以及交杂的旋律走向展现出来。无论多么枯燥的练习曲,也不能夺走孩子快乐的天性,活泼的音乐性格透出了德彪西,或者说是孩子对练习曲的嘲笑。第二首小象催眠曲中小象jimb。需要有人哄着才睡觉,巧巧每晚睡前都要抱着它唱催眠曲、讲故事,直至不知何时一同进入梦乡。整部作品以悠

5、扬的催眠曲旋律开始,伴随着小巷笨重脚步的模仿,不协和的二度音响贯穿始终而又从不解决,这种奇特的音响效果带给我们一种梦境似的遐想:巧巧和jimb。究竟在唱什么、在说什么我们不得而知,而通过这样的和声安排与音色效果,恰恰留给了听众想象的空间。第三首给洋娃娃唱的小夜曲,面对这首颇具争议性的作品,人们不禁开始注意作品的“主角”(是巧巧,还是洋娃娃)和演奏(作曲家要求演奏者一直踩轻踏板)。而这部作品的风格在于:无论谁是主角,采用什么样的演奏方式,这部具有五声音阶特点的作品都达到了风趣轻巧的风格,旋律的四度音响与伴奏的五度音程制造出的空灵的音响效果,既表现出孩子的稚气,又使人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孩子眼中的世

6、界。第四首雪花飞舞,作曲家力图体现天真风格的作品贯穿于轻柔的音效中。作品在四音级进旋律的衬托之下,以全音音阶、半音音阶构成的和声效果,配以点缀式的伴奏将人们带入五光十色的窗花世界。孩子注视着随风起舞的雪花,沉浸于自己的世界之中,或是寂寞、或是忧郁。而音乐风格的突然转变预示了太阳的出现,精美的雪花之舞即将消失,没有忧伤,只有期待。第五首小牧童充满东方趣味的作品描述了巧巧的玩具“小牧童”吹牧笛的情景。无伴奏的牧笛之声与活泼的伴奏舞曲音调此起彼伏,片断式的旋律进行,逐渐复杂的和声变化的衬托下,虽然给人以支离的感觉,但音调悠扬,表达出孩子心境中的冥想世界,或是快乐,或是忧伤。第六首木偶的步态舞中木偶g

7、olliwog是一个美国作家和画家虚构的人物,而作品中明显的切分节奏和非强拍上的重音展示了美国黑人音乐舞蹈的因素。据说这个曲调源自德彪西在英国听到的近卫军团演奏时记下的。作曲家曾在信中说道:“这些土兵(英国近卫军)每天早上一边行进,一边以他们欢乐的风笛与疯狂的小短笛演奏着进行曲,其曲调仿佛将苏格兰歌曲融入了黑人阔步舞曲中:这首作品滑稽、幽默,更表现出洋洋得意的气质。在钢琴上发生任何事都是有可能的即使在你看来是不太现实的甚至确实难以做到的事情,把这些都当做理所当然的吧。在20世纪的钢琴作品中,一切在钢琴上都发生了,即使是这样一套儿童题材的作品,德彪西也尽可能地展现了他对钢琴音乐的新的理解。在儿童

8、园地组曲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延音踏板的运用上:第三首给洋娃娃唱的小夜曲中,作曲家要求演奏者一直轻踩延音踏板,由此创造了印象主义音乐效果的广泛性多样性。延音踏板的到位使用会制造出不一样的音乐气息,作曲家在这里运用这一手法,目的是表现出和声的模糊性和音响的延迟性,在朦胧的效果中展示孩子的小夜曲。这种创作手法在20世纪被广大钢琴作曲家欣赏和运用。其次在和声的创作上:德彪西印象派音乐的主要贡献在于对非功能性和弦的发展和运用。在他的作品中,调性模糊的起因之一就是主功能和弦主导地位的丧失,同时非功能性和弦地位上升并不做解决。在这套作品中,每首作品中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而第二首小象催眠曲中更是

9、贯穿整曲,给整部作品营造了特别的气氛。另外在流行元素的运用上,这套作品也走在了20世纪钢琴作品的前列,作品的最后一首木偶的步态舞中强烈的切分旋律和美国黑人音乐的模仿成为这一方面较早的典范。20世纪的钢琴作曲家厌倦了古典传统钢琴音乐的创作旋律模式,并开始尝试流行音乐因素,而这一时期刚好盛行的美国黑人音乐成为众多钢琴作曲家的选择,这一创作手法也被众多作曲家所接受。在德彪西之后最典型的例子当属美国作曲家格什温和他的代表作品交响爵上乐蓝色狂想曲,这部作品在钢琴上的演绎便是20世纪流行元素对钢琴音乐影响的直接写照。这套作品于1908年12月由钢琴家鲍尔首演时,作曲家一度担心当时的观众无法理解作品蕴含的父爱和孩子般的幽默,但事实证明,儿童园地组曲收获了掌声和成功。整套作品对于20世纪钢琴作品的创作起到了引领性的作用,在德彪西之后,印象派音乐虽无更大的发展,但作曲家独特的创作手法得到了延伸和继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