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遥西南乡十八村祈雨习俗看先师菩萨与太子寺、琉璃九龙影壁的关系.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7132292 上传时间:2024-06-1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平遥西南乡十八村祈雨习俗看先师菩萨与太子寺、琉璃九龙影壁的关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从平遥西南乡十八村祈雨习俗看先师菩萨与太子寺、琉璃九龙影壁的关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从平遥西南乡十八村祈雨习俗看先师菩萨与太子寺、琉璃九龙影壁的关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从平遥西南乡十八村祈雨习俗看先师菩萨与太子寺、琉璃九龙影壁的关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从平遥西南乡十八村祈雨习俗看先师菩萨与太子寺、琉璃九龙影壁的关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平遥西南乡十八村祈雨习俗看先师菩萨与太子寺、琉璃九龙影壁的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平遥西南乡十八村祈雨习俗看先师菩萨与太子寺、琉璃九龙影壁的关系.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从平i三南乡十八村触习俗看先师菩萨与太子寺.瑜离古来民俗中,祈雨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活动。其过程原始而神秘,核心特征是人们通过自我惩罚以感动上天降下甘露。在康熙平遥县志艺文中,就有两篇有关祈雨的文章,一为元代张翼的梁公祈雨灵应记,一为金代武亮的应润庙祈雨灵应记0后文中载:书日至诚感神,又日至诚可以动天地感鬼神,而遂通者神也。夫天地鬼神未有不诚而能动者也。祈雨之地大都是邻近的大山深处、泉水出处,往往因各地山水有异所祈之神也有所区别。在平遥大地,虽然祈雨的过程和仪式大同小异,但所祈之地、之神亦有不同,北乡祈雨在交城山,所祈之神为狐爷(春秋晋国大夫,晋文公重耳外祖父狐突):东乡祈雨在麓台山,所祈之神为润

2、济侯(“王凌,允之子。仕魏为太尉,封南乡侯。忠于魏室而死,乡人为之立庙麓台山,岁时祀焉。祷雨辄应。后以祷雨封润济侯);西南乡祈雨在灵空山,所祈之神为先师爷(传为唐代太子李侃)。本文拟从平遥西南乡十八村灵空山祈雨的习俗入手,通过对所祈之神先师爷的分析,对先师菩萨与平遥太子寺、琉璃九龙影壁的关系作些探究。平遥西南乡南西泉等十八村祈雨习俗平遥县位于山西中部,县境西起东经112。12,东至东经1123,南起北纬37。12,北至北纬37021,0县境东接祁县,西临汾阳,南靠沁源,北速文水,西南与介休接壤,东南与武乡、沁县毗邻。地貌特征西北为平川,东南为丘陵山地。从西北向东南依次为冲积平原区、冲洪积倾斜平

3、原区、切割强烈的黄土沟梁区、构造剥蚀的中低山区。本文所讨论的西南乡南西泉等十八村即位于切割强烈的黄土沟梁区与构造剥蚀的中低山区交界处。从南西泉向南翻过界碑山即进入沁源境内,至古寨约30公里,再向南到灵空山约60公里,古来道路崎岖(甚至无路可言),步行往返于南西泉与灵空山之间儒6天的时间。在南西泉十八村,古来每当天旱无雨,十八村都要联合举行神圣的祈雨活动。向当地老人实地调查了解到,南西泉十八村最后一次祈雨活动在1945年日本人投降后,之后便再未有此类活动。祈雨的过程如下:每遇大旱之年,南西泉周围南石渠、北石渠、东卜宜、西卜宜、东泉、林泉等十八村便会共同协商祈雨事宜。商定后在十八村中选出三名雨师和

4、一名随从。三名雨师必须是村中较高威望者,具有良好的品德。整个祈雨过程中,三名雨师均身穿黑色大袄(似袍),头包四方格巾,赤脚。从南西泉梵业寺出发向南,经东、西卜宜梁家滩滴水岩一果子沟石城一上、下神南一千秋岭一后沟一王和一古寨一百草郭道,到达灵空山五龙池。一路上雨师只能和衣休息,口诵“南无阿弥陀佛”,路上饮水也不可喝净,需将剩余之水泼在内衣襟上。从南西泉到达灵空山五龙池需要三天的时间。到达后,先要到圣寿寺参拜先师爷包骨塑像,将黄裱纸放入五龙池中,平平沉下方可祈雨。然后三名雨师口诵“先师爷爷下大雨,下了大雨救万民,赤身进入仅能容纳三人的洞中采取阴阳石。在灵空山的整个活动要持续一天的时间。取得阴阳石后

5、,三名雨师与一名随从即晓行夜宿,返回南西泉。两天半的时间回到果子沟村停歇验石,被确认后,村民招待三名雨师及一名随从用餐,餐毕送至梁家寨寺庙。之后三名雨师及一名随从便向十八村一村村送雨。在这一过程中,已经十分疲惫的三名雨师脚肿得像刚蒸熟的馒头一般,但身上还必须再架起十三口恻刀C卜八村村民则家家门口置缸,缸中注满清水,并插上柳条接雨。村村寨寨人山人海,胜似节日,踩七尺高跷者,打霸王鞭者,打马马者,热闹非凡,直到三名雨师及一名随从回到南西泉村,整个祈雨活动也达到高潮,但也成为终点。在南西泉村,三名雨师还需再拜七天,各村为三名雨师披红一匹,整个祈雨活动圆满结束。当地百姓相传,如此祈雨,会感动上天,普降

6、甘露,但偶有不灵,还会再行祈雨。由于雨师吃苦受累为乡人祈雨、体罚,做过雨师的人由此普遍受到乡人尊重。据说有一年乡人祈雨到五龙池后,正遇霍州祈雨雨师,为取阴阳石双方发生争执,洞口顿时变龙口,霍州雨师惊呆,乡三名雨师则径直从龙口进入取回阴阳石,是年还下了大雨。与这一习俗相关的传说是,乡人所以要到沁源灵空山祈雨,源自曾落脚南西泉的先师爷后来到了灵空山,并坐化于灵空山。传说在唐末时,先师爷曾不知何故落脚到南西泉村静观寺,并在寺中修起了先师庙。先师庙有两处建筑传为佳话,载于县志。一是喜雨院。喜雨院在西泉邨先师庙内,院无水口,其阶约高四五寸,每逢大雨,即有盈尺之水不能上阶,其神妙真有不可测者,里人因呼为喜

7、雨院二是双柏楼。双柏楼在西泉邨先师庙内,中建戏楼,左右古柏两株齐拱于楼,奇同造化。先师庙的六根八棱石柱传为先师爷在山上将一块整石划线,尔后由石匠剖开。至于六根石柱如何运到先师庙还有这样一则故事。说先师爷曾与村中各家骡马户借畜,欲从山上拉回六根八棱石柱,但却一直未曾上门牵马牵骡。等待中的骡马户一个个登门询问,先师爷一一道谢,却称已经用毕。骡马户疑惑,纷纷回到家中骡马槽上看个究竟,果然所有骡马都大汗淋漓,俨然刚刚出过大力的样子。而事实上,目前这六根八棱石柱仍存,为学校教学楼所用。先师庙实为庙中庙,依附于静观寺中。除了“喜雨院”“双柏楼”外,“i椁三槐十二柏”也成为一大景观。十二柏中有一棵直径在四尺

8、开外,另十一棵也均两人难以合抱。最奇特的是,十二柏中有一排六棵顺着一个方向斜长。据说当年先师庙完工后,先师爷与南西泉村产生了分歧,也因此怒而欲往沁源灵空山。面对当地百姓的诚心挽留,先师爷陷入两难,但话已出口不好收回,遂留下有事到灵空山找他的口信。临行前,他在六棵柏树旁的一块大石上沉思了许久,起身时便顺手托树,六棵柏树瞬间倾斜。这“一椁三槐十二柏”一直到民国十六年依然存活,三棵槐树皮已不存似竹,但树冠茂密如伞盖。转经楼东北角上的柏树更加奇特,树身合围在六尺以上,可掩成人奥体。树根长出地面,树杈交汇成天然坐凹形平相,常有卖凉粉的小贩在上面设摊叫卖。疝心的是,这棵奇特的古柏在民国十六年被以五六百大洋

9、卖于城中,刨挖数日间,庙宇周遭香气持久不散。先师爷南去后,乡民祈雨即翻山越岭前往沁源灵空山向先师爷祈求。至于这先师爷是谁,当地百姓都传为唐朝太子,因避黄巢起义之乱而留在平遥为僧。也有的说名曰李伯奴,为唐朝太子(南西泉村年近九旬的老人赵培范回忆,是雨师们在灵空山圣寿寺的卦签筒上看到有李伯奴一名,因而有此说法)。据清光绪胡聘之山右石刻丛编记载,在平遥县曾有高一尺五寸,广六寸,侧厚三寸的李伯奴造像记碑。碑阳刻佛龛,左题佛弟子李伯奴侍佛时一行九字,碑阴上刻佛三小龛,记文为“武定七年太岁在己巳,六月乙酉乙巳Fl佛弟子李伯奴造石像,区口口从心所求如意:可见,历史上平遥一带也确有李伯奴其人,但不是唐人,而是

10、一心侍佛的东魏武定年间人士。宋嘉佑八年皇家敕赐静观寺为梵业寺,并附以碑记,但庙中庙的先师庙始终未变其名。梵业寺与先师庙,以及东边的娘娘庙,形成了南西泉村独特的建筑群,也成为平遥当地的一方形胜。从梵业寺、先师庙、娘娘庙这一建筑群在南西泉村的位置看,地形东高西低,西宽东窄,就坐落于柳根河与九龙河之间,或者说两条河正巧在不宽的高阜间冲刷出两条沟渠。而从与周边村落的关系看,面临三泉两渠,即东泉村、西泉村、林泉村、南石渠村、北石渠村,上有三泉来龙,下有二柒去脉C传说九龙河水本不大,先师爷落脚静观寺后,寻找皇太子的唐军闻讯而来,眼看要越过九龙河直抵静观寺,但霎那时山洪下泻,河水猛涨,挡住了唐军,自然先师爷

11、也未被带走而南行灵空山,由此九龙河也名“挡军河”,唐军滞留之土坡也名镇主坡。笔者对东卜宜村先师庙的数次考察、调查,在相当程度上推动了村中先师庙2009年的恢梵。幸运的是,恢复中掘得一块嘉庆十一年重修先师菩萨碑记石碑,尽管毁损严重,但文字仍可辨识,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民间传说的可信度。兹录于下:重修先师口口碑记尝考唐虞三代,庵观殿堂未闻修建之制。说者谓自汉明帝迎佛于西域,修庙奉神之事,天下始尚相传至今,塑圣则圣,塑神则神。然核其实则皆幻耶渺耶,不可得而知耶。惟我先师菩萨,出自唐室世胄,生而天性好善,长而矢志修行;弃富贵如敝口,轻功名若弁毛。陷居独善,始则栖身寺庙,终则寄迹山林,卜居沁邑之灵空山。其山

12、之崔嵬玲珑,天然胜景。灵处在空空不觉,空中之灵灵更神。云迷洞门松迷径,水满池塘石满山。景得人而增盛,人借景而益灵。修行日久得道功深,爰驾云梯而成圣果。真骨千年不朽,凿石窟而脱凡胎,发爪至今犹存。彼邻人上雕梁画栋,绘壁文墙,以塑金身于彼土。而菩萨亦济人愿,给人求莲花台上显神通。于是四方邑民祈祷雨泽,罔不灵应。即我村人过岁旱而上山祈祷,无不立降甘霖,屡求屡应。只要诚心,此固人之共知共见,不仅传说而已也。但先师庙貌年深,不免有崩颓之处。薄泥石渠头两村,纠首公议重修。且欲较前廓大之。爰是度地鸠工,移神殿于正坎,修过亭于中央,东西廊房六间,左右钟鼓二楼。巍然焕然,兹士巨观。工程告竣,欲勒石以志不朽,嘱余

13、为文。噫!余惟忝列儒林,学愧雕虫,才惭窥豹,何以能文?忝余是本村人,纠首之命,不可固辞,因据实迹而走笔以书,以贻笑于大庭云尔。乙巳年恩贡生吏部候徐懦学教谕梁拱星顿首拜太学生武天誉顿首拜三村纠首(姓名略)大清嘉庆十一年四月十六可见,不论传说的版本如何差异,但反映的史实则是大抵相同的,平遥西南乡南西泉村一带祈雨习俗的背后折射出一段历史或历史的影子,唐代末年曾经有一位太子出家于南西泉村静观寺,若干年后从南西泉村出发到了沁源灵空山,并坐化于寺庙中。方志史料中有关唐懿宗太子的记载翻阅沁源县志古县志沁州志山西通志等志书,均有唐懿宗子出家于灵空山的记载,日先师菩萨,但记载也存在一些差异。或日三太子、或日四太

14、子,名李偈或李侃或李。在光绪七年沁源县志艺文中录有一篇先师菩萨源流考,文中记述得自马西村,或出于明人之手。录全文于下:先师者,系大唐一十四代之孙也。自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业开基。太宗世民定鼎,历代传至高、中、容、玄、肃、代、德、顺、宪、宣、懿共一十三代。懿宗有子八人。长子名僧,次子名健,三子名保,四子名偈,五子名俨,六子名保,七子名倚,八子名昂。先师者即四太子偈也。懿宗庚辰(860)即位,年号咸通。咸通二年辛巳(861),先加降生。咸通六年(865),封先师为郢王,先师方五岁。至己丑咸通十年(869),封为威王,先师九岁。懿宗崩,五太子俨即位,是为僖宗。年号乾政改为乾符。乾符六年(879),

15、先师已十九岁矣。黄巢起兵于苍眉寺,陷长安。先师避乱出奔,来至冀州谷远九顶山,修真养性。感弥勒之教,承文殊之化,五龙盖海之护持,渐登正果。至僖宗弟昭宗即位,年号景福。甲寅(894)二年二月二十五日,先师无疾而化。侍者至其所居,钟鼓不击自鸣。先师偈日:“近生泄灭量非奇,何必高歌又复悲,此日天晴云散处,去未出没呵谁知?”由此升超大界,能行天地之化育,宗布二圣之要道,屡屡显圣。后唐同光(923-926)、天成(926-930)、就顺(934)、清泰(934-936)年间,封为施雨龙王。至后汉乾祐(948)、丁未(947)二年,封为菩萨。迨周末显德,封为先师菩萨,与文殊共入法座,不分上下。至大宋太祖建隆

16、,驾困河东,外番国夜劫御营,计用火攻,先师显圣,太(大)雨扑灭。太祖还朝,遣大臣罗彦威祭告,诏示附近居民,立庙为正神,五龙、盖海为之护法。至此以后,历金、元以及于明,岁祀不绝。阖州立一朝山进香之会。此先师证(正果之源流、每岁进香之由来也。恐后人不明进香之举,特此为志。先师菩萨之成正果也,有说在平遥者,有说在岳阳者,此皆无确据。即沁邑前志所载,亦未详悉。光绪七年(1881),续修县志。由马西村抄来此文。源源本本,确有证据,不注作者姓名。详味其文,明时沁源称州,其为明人所作欤?对此观点,清末沁源举人阴国垣专论质疑,文日先师菩萨源流考驳,载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沁源县志艺文考,亦录于下:右先师

17、菩萨源流考,旧志所载不知何人所作,然缪俗恶,似采自小说,不可为训。据称,先师系大唐一十四代之孙。而所列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中宗(李显)、容宗(李旦)、元宗(玄宗李隆基)、肃宗(李亨)、代宗(李豫)、德宗(李适)、顺宗(李诵)、宪宗(李纯)、宣宗(李忱)、懿宗(李港),中间又阙穆宗(李恒)、敬宗(李湛)、文宗(李昂)、武宗(李炎)四帝。若以宣宗系宪宗之子,与穆宗为弟兄行列,宣宗可以不列,穆宗、敬、文、武三帝与懿宗为弟兄行数,懿宗可以不数,敬、文、武三宗,则又何以解于中宗、睿宗之弟兄并列。盖唐自高祖受命至懿宗为帝十七世,次止十二。中宗、容宗为一代,穆宗、宣宗为一代,敬、文、

18、武三宗与懿宗为一代。先师菩萨即为懿宗子,富(当)为十三代,非十四代也。此其纸缪者一。至称宋太祖建隆,驾困河东,外番国劫营云云,尤为失据。查太祖时,西夏未盛,只北有辽人,又太原为北汉所据,辽人何得越北汉而至河束?若为北汉,又不当称外番。且太祖只灭南唐,并未与北汉交兵。况太原至太宗时始破。所云太祖驾困河东,外番劫营,先师显圣,不知何所依据。详其语意,与前称黄巢起兵苍眉寺云云,似杂采小说,不当载之志书。惟旧志称由马西村抄来,源源本本,确有证据,意者先辈必有考据欤!未可知也。因载原文。附记数语于此。上列二文就先师菩萨而言,透露出如下信息:是先师菩萨确有其人,确为唐懿宗子:二是先师菩萨确在后汉乾祐二年被

19、封为菩萨;三是先师菩萨修成正果之地在沁源、平遥、岳阳皆无确证。在新修古县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P492-493页)中有两处与先师菩萨有关的寺庙遗迹,一是位于县城北7.5公里的四次山圆觉寺,兴建于唐咸通三年(862年),为唐懿宗三太子李侃出家修行处。二是位于县城东17公里大井沟的定国寺,兴建于唐代,历代均有修缮,后经日军驻军禁毁,寺存明万历碑,碑文记载:懿宗三太子李侃曾来此出家拜佛,圣号谅俊。其兄唐僖宗于公元874年曾御驾亲临,建大定国寺。在两座寺庙现存碑记中,都记述了有关先师菩萨李侃的相关事项,大明弘治十一年重修四次山圆觉寺碑记载:“谨记偈曰佛非生减道无古金维志贤光及周临汉明

20、罗感咕教人能口道法道弘人先师菩萨父唐懿宗四次住地修道施化口口观音神鬼钦尊殿室口口革口口口历年既各倾颓Oo大德重修道光更新口石由壁诛矛芟藻口能一载正殿完熏塑装佛像壁昼诸神钟楼僧舍尉库三问祖师口法一口口存广功道德避耳徒闻口口济楚僧行光明万载口宓四次山嘉庆七年(公元1528年)复修圆觉寺碑记亦载:“大唐先师菩萨者,乃懿宗第三储王也。割爱辞亲,投释访道,四次来岳阳县黄必里东北,其名曰四次山也。明成化山西通志卷之十仙释记载:“李,懿宗次三子,僖宗乾符末,年十九,出奔沁源县之灵空山修道,尝有马跑泉之异。昭宗景福二年入城,世号仙师菩萨。宋太宗端拱二年,赐所葬寺曰灵寿。明成化山西通志卷之二山川记载:灵空山,在

21、沁源县西六十里,上有先师菩萨寺,世传先师菩萨,即唐懿宗第三子侃,年十九岁出奔,入此山修道,其马刨地得泉,人因益为井,名马跪泉,旱涝不干溢。寺前有五龙潭,周广三丈余,世传古有五龙潜于此,故名。元至正十年建五龙神庙于潭上,其水旱祷雨应,西南流经霍州界,入于汾河。”清康基田晋乘搜略记载:通志:懿宗第三子偈,以黄巢乱为僧,至灵空山,有马跑泉之祥,遂卓锡焉。灵空山在沁源县西北六十里。高十里,盘踮五十里。山势峭削,四周石壁如屏,严邃林密,径陡磴曲,土人名十八盘。峰半有仙桥、峦桥,越涧而度,先师菩萨寺在焉。先师菩萨名偏,唐懿宗第三子也。魏宗率佛于禁中设讲席,自唱经,手录梵夹。偏习闻之,宗其教。因乱为僧,乡人

22、奉之。没而建寺于其山。沁源志:县管固镇、青龙而外,尚有唐王、侯壁等寨,皆连十八盘。山矗出西北,与霍太山相接,其势削拔陡峻,石磴盘折。东南麓有盖海洞,上有五龙潭,渊淳莫测源过北有白龙池,乡人于五月五日祷雨,辄应。”在灵空山,今存有若干碑文,同样记有唐太子出家事。即,唐懿宗第四子李侃于乾符六年(879年)避黄巢起义于此,削发为僧,皈依佛门。后来僖宗派人四处寻找,找至灵空山。但李侃已看破红尘,不愿回朝。寺僧知其为皇子,遂推其为主持。唐景福二年(893年),李侃圆觉尘化,被封为施雨王。后汉乾佑年间改封菩萨,后周时加封为先师菩萨。北宋端拱二年(989年),钦命禅院为“圣寿寺”,一直沿用至今。寺院背山面谷

23、,大殿居中,左右六院,中院五楹大殿雕梁画栋,供先师菩萨与四海龙王,两旁有南海大士殿、地藏菩萨殿、关帝殿,以及藏经楼、喜雨亭、僧舍等。除峦桥、仙桥、东钟楼、茅庵、净身窑、盖海洞、五龙池、舍身崖、须眉山、甘露泉等古灵空十景”外,还有神仙洞、五龙洞、卧虎洞和唐王寨景致,并传有诸多传说。而传说最多的即是唐太子先师菩萨李侃出家祈雨的故事。从相关方志、碑石记载以及灵空山一带地名与圣寿寺建筑等分析,民间传说不伪,唐末懿宗确有一子在沁源灵空山出家为僧,乃其三子或四子,名曰李侃(偈、)o至于千里迢迢到京畿之外出家的原因,避祸说、逃难说、看破红尘说,说法甚多。但不论有多少传说,李侃确一心侍佛,出家在灵空山,后被封

24、为施雨王、先师菩萨。李侃出家落脚灵空山的路径分析平遥栖真庵有傅山书写的一通八分书不为大常住勖哉之碑,其书法成就不言而喻,更为珍贵的是碑文后的附记,不仅于考证碑文的写作年代与内容释读十分重要,而且详细记录了傅山当年从平遥栖真庵往清源灵空山(时称先师山)的路径。兹录于下:不为大常住南四十余里为马璧(一路经驮煤道,可厌),沁源(界也)宿晋文祠(一夜为壁虱办斋,眼不得合),早起粥罢,又西南四十许里,为古岩。西坡刘润卿赶来,一项人骑马上前道。一小力肩一小担。一驴栽米面粮。刘自骑一小骡。备午餐,无坐处,野店外一向阳避风,率尔中略踞瞰之,毕。又二十许里为王陶,小村落,村人见刘来,皆喜动颜色,乐为周旋,盖有自

25、矣。是夜得熄炕(能补昨夜之苦)次早,有某生者,邀早饭于一庙中,打饼,其实可以不饼也。同来者,有不为常住吕道人者,素骄养人,两日骑一驴,上下须人左右。驴又有所载,至此,竟夜不食草豆矣。吕遂留于王陶。自王陶七八里,即土岭也。行人至此,皆戒严,岭南虎伤人无时。将至岭,小村三五人家,日松萝村(村名甚佳),薄有卖村饭者。无房子,皆野插树枝梢,围作小院落,不问而知其昼夜防虎也。岭不陡,坡陀曼延,可骑驴度之。人行树榛林,薄中杂以小松,深秋叶榛如金,落山径,最易迷人。岭半得一野茶庵,一老僧褴褛递茶。问之,则汾庆藩一中尉也,出家遣命于此。再四五里下岭,为才子坪,有人家二三十余。亦插篱卖村饭。自此而西南,连叠坡陀

26、,无处无襟林,亦无处无虎也。二十里而为古绵上,薄有川面,为宋绵上县也。有道观,有介子推庙,有北宋碑,碑有王安石名。对比傅山当年从平遥栖真庵到灵空山与平遥西南乡十八村灵空山祈雨的路径:平遥栖真庵一马壁一晋文祠一古岩一王陶松萝村一岩子坪绵上(傅山)平遥南西泉梵业寺一东、西卜宜一梁家滩滴水岩一果子沟一石城一门祠神一上、下神南千秋岭后沟王和古泰白草郭道韩洪川(祈雨)可见两条道路在门祠神村(晋文祠即在此村)与上、下神南村一带即合并,几乎无有大的变化。鉴于古来生产力水平,唐末从平遥到清源灵空山的路径也基本因循此古道,即:平遥南西泉梵业寺一东、西卜宜一梁家滩滴水岩一果子沟一石城一门祠神一上、下神南千秋岭后沟

27、王和占寨S草郭道韩洪川O这一点从平遥西南乡一带的庙宇文物遗存,如西卜宜村、梁家滩村有先师爷庙、梁家滩村南西山湾有先师菩萨坐凹古迹等方面均可得到印证。需耍进一步讨论的是,李侃是从哪里到达南西泉村一带。从逃避黄巢乱世、到太原任职弃职逃遁的传说,乃至唐都长安到唐北都太原的古道来看,李侃定是从平遥城南入西南乡南西泉,并在静观寺留居较长时间,最后才落脚灵空山。而在平遥初始落脚之所应该是城隍庙街的太子寺。清乾隆三十六年汾州府志祠庙记载:“太子寺,在平遥县治东敬义坊,初名宝昌寺,隋开皇中建,后改名修念寺。中有净梵王太子像,气韵如生,世传安生以塑。唐武宗大毁佛寺,颖上人匿像南沙坎崖,元至大中修寺,移像寺中,改

28、名太子寺。明洪武中置僧会司,并集福小太子寺入焉。”可见太子寺隋朝开皇间已有之,初名宝昌寺,后改为修念寺。太子寺之称谓在元至大年间。也正是在元末至大年间复修寺庙后,在太子寺山门外修筑了通高4米,宽约20米,下筑青砖须弥座,顶部灰瓦覆豌,饰五脊六兽,壁面为高浮雕五彩琉璃件拼砌而成的九龙戏珠,居中者为条黄色蟠龙,左右两边各有蓝、绿、赭、黄相间行龙飞腾盘绕的琉璃九熊壁。肉于太子寺及九龙壁,目前较为流行的说法是“因为释迦牟尼出身于古迦毗罗卫国的太子,故有太子寺之名,既然龙是中国封建皇权的象征,而且九为至尊至贵,用来寓意佛祖至尊无上。(中华书局2002年平遥古城志第157页)显然,对一座隋代寺庙,经历唐武

29、宗会昌灭佛之劫难后,元代怎么会大规模修寺,并在山门筑琉璃九龙照壁,改名太子寺呢?一座普通的寺庙何以如此大兴土木,并改为太子寺,筑起了只有皇家才使用的九龙琉璃影壁呢?而且开创了中国琉璃九龙壁之先河?另外,明成化山西通志卷五寺观中记有两处“太子寺”均在平遥,即此太子寺与小太子寺。如果因释迦牟尼曾为太子即名太子寺,那么太子寺称谓就不应仪仅局限于平遥一隅,同样,既然以“龙或九”用来寓意佛祖至高无上,琉璃九龙壁也可以遍布诸多佛寺山门之外。但事实上,到元末太子寺在山西仅有平遥两处,琉璃九龙壁则全国只有平遥太子寺前一处。这一事实背后必然另有原因,笔者分析,所以将宝昌寺或修念寺改名太子寺是因为曾有太子出家寺中

30、,所以有琉璃九龙壁同样也是因为曾有太子出家寺中。平遥城隍庙街太子寺,有太子寺之名,有九龙照壁之实,定有皇室太子在此出家、礼佛。综合上述李侃出家的路程分析与传说、记载,应该说在元代,有关李侃在平遥宝昌寺或修念寺出家、礼佛的记述还流传于世,由之将宝昌寺或修念寺改名太子寺,并在山门外修筑了只有皇室才使用的琉璃九龙影壁。只是后来这段历史失传,才导致明清两代地方志书的记载缺失。也才有了“因为糅迦牟尼出身于古迦毗罗卫国的太子,故有太子寺之名”的附会性解释。这一点还可以从琉璃九龙影壁本身得以证明。在元代,统治者对龙纹的垄断胜于历朝,在至元七年(1270年),忽必烈曾明文市街商店不得织造或贩卖日月龙风纹缎匹。

31、至元十年(1273年),进一步明令:“中书省咨照得,先为诸人织造销金日月龙凤缎匹纱罗,街下货卖号虽曾禁约,切恐各处官司禁治不严,今议得,若自今街市已有造下挑绣销金日月龙凤肩花并段匹沙罗等,截日纳官,外实支价。已(以之误一笔者)后诸人及各局人匠私下并不得再行织绣、挑销、货卖,如违除买卖,物价没官,仍将犯人痛行治罪。”(大元圣政国朝典章)但鉴于龙纹在中原地区流行甚广,后来,统治者不得不在龙爪上实施区别。宋代流行的龙纹多为三爪、四爪,五爪较为少见,元统治者便限定五爪龙为皇室专用。元史卷七卜八载:“仁宗延祐元年(1314年)冬十有二月,定服色等第,诏目比年以来,所在士民,靡丽相尚,尊卑混淆,僭礼贵财,

32、朕所不取。贵贱有章,益明国制,俭奢中节,可阜民财。”严禁民间使用五爪二角龙凤纹饰,违者严加惩办。由此看出,元代统治者对龙纹的管制甚严,而且明确五爪二角龙为皇室所垄断。从琉璃材料的使用分析,只有皇室和庙宇才能用黄色琉璃瓦或黄剪边,甚至离宫别馆和皇家园林建筑也只能用黑、蓝、紫、翡翠等颜色及各色琉璃瓦组成的琉璃集锦工目前全国的几处琉璃九龙影壁中,大同明王府九龙壁,建于明代洪武末年,北京北海公园琉璃九龙壁和故宫琉璃九龙壁则均建于清乾隆年间,平遥城陞庙街琉璃九龙壁时间最早,建于元至大年间。四座琉璃九龙壁中,前三座保存完好,平遥琉璃九龙壁在一九七七年八月六日被洪水摧垮,但三分之一以上的琉璃构件得以保护,近

33、来已按原来的形制(原照片仍存)重新修筑。从建筑历史上看,平遥琉璃九龙壁历史最为久远。从形制上分析,大同九龙壁与平遥九龙壁相仿,九条龙均为四爪两角侧身,只是体量不同而已,北京北海公园和故宫琉璃九龙壁则明显不同,龙为五爪两角,正身。明清以来龙纹龙饰也同样纳入礼制,但远没有元代严格,元末平遥能将一座寺庙的影壁筑为琉璃九龙壁足以说明这一寺庙的独特。这里笔者推断,平遥城隍庙街太子寺的独特地位就在于那里曾经有位太子出家、礼佛,他便是唐懿宗之子李侃。有了李侃的出家,元末方将宝昌寺或修念寺改为太子寺,并修筑了琉璃的九龙影壁。这便是平遥太子寺兴建的历史真实。自然随着黄巢起义的发生以及平定,皇室要找回失踪的李侃,

34、李侃则执意侍佛,因此便由平遥城向南而南西泉,而固察(现古寨),而灵空山,最后落脚灵空山,圆觉尘化灵空山。同唐景福二年李侃圆觉尘化后封为施雨王,后汉改封菩萨,后周加封先师菩萨,以及北宋钦命“圣寿寺”一样,平遥隋代即建的宝昌寺或修念寺也在元末因这段历史而改名太子寺,并在山门外修筑了琉璃九龙影壁。在平遥西南乡十八村,则将这段历史保存在析雨习俗和民间传说中,人们呼那个曾在南西泉静观寺先师庙礼佛的僧人为“先师(当地读s3ng)爷”,而且留下了诸多有求必应的传说,其中尤以祀雨一项最为灵验一先加爷爷下大雨,下了大雨保万民如今平遥西南乡南西泉的梵业寺(原静观寺)早已毁于上世纪日本人投降后的几年间,但据说是先师爷亲自划线凿刻的六根大殿石柱仍在,东卜宜村的先师疝仍在,建于元末的先师庙戏台仍在,这些都是十分难得的历史物证。本文从以上三个方面通过对唐懿宗太子李侃出家的路径及祀雨传说,以及相关物证,阐述了平遥古城太子寺与沁源灵空山圣寿寺的关联。进而论证了平遥古城太子寺以及琉璃九龙壁背后的历史。这一观点仅为一家之说,对这一文化现象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挖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