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孪生灌区建设技术指南(试行).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7141476 上传时间:2024-06-1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59.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字孪生灌区建设技术指南(试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数字孪生灌区建设技术指南(试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数字孪生灌区建设技术指南(试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数字孪生灌区建设技术指南(试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数字孪生灌区建设技术指南(试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数字孪生灌区建设技术指南(试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字孪生灌区建设技术指南(试行).docx(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总则11.1 编制目的11.2 适用范围11.3 编制依据与引用标准规范11.3.1 编制依据11.3.2 标准规范21.4 基本原则21.5 建设定位及任务32总体架构42.1 总体架构42.2 系统组成43信息化基础设施53.1 立体感知体系53.1.1 一般要求53.1.2 水情监测63.1.3 工情监测73.1.4 农情监测73.1.5 气象监测83.2 自动控制系统83.3 支撑保障体系93.3.1 一般要求93.3.2 应用支撑平台93.3.3 通信网络93.3.4 计算存储103.3.5 调度中心114数字学生平台114.1 数据底板114.2 模型库114.3 知识库135业

2、务应用平台145.1 一般要求145.2 主要业务应用155.3 典型智能业务应用166网络安全体系186.1 一般要求186.2 组织管理186.3 安全技术186.4 安全运营196.5 监督检查196.6 数据安全207运行维护体系201总则1.1 编制目的按照水利部关于智慧水利和数字挛生流域、数字挛生水网、数字李生水利工程建设的工作部署,为推进数字挛生灌区建设,明确数字李生灌区的内涵,规范建设内容、技术要求,特制定本指南。1.2 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大中型灌区的数字挛生灌区的规划、设计、实施和运行管理等。1.3 编制依据与引用标准规范1.3.1 编制依据关于大力推进智慧水利建设的指导意

3、见(水信息2021323)智慧水利建设顶层设计(水信息2021323)“十四五”智慧水利建设规划(水信息2021323)数字挛生流域共建共享管理办法(试行)(水信息2022146)数字李生流域建设技术大纲(试行)(水信息2022147)数字挛生水利工程建设技术导则(试行)(水信息2022148)数字挛生水网建设技术导则(试行)水利业务“四预”基本技术要求(试行)(水信息2022149)1.3.2 标准规范GB/T15966水文仪器基本参数及通用技术条件GB/T21303灌溉渠道系统量水规范GB/T22240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GB/T28714取水计量技术导则S1.21降水量观

4、测规范要求S1.364土壤墙情监测规范S1.551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1.566水利水电工程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设计规范S1.601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1.725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1.766大坝安全监测系统鉴定技术规范S1.768水闸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1./T213水利对象分类与编码总则S1./T803水利网络安全保护技术规范S1./T809水利对象基础数据库表结构及标识符1.4 基本原则数字挛生灌区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1需求牵引、应用至上。结合灌区管理实际,深入分析灌区业务管理需求,因地制宜开展基础设施和平台体系建设,强化业务应用,支撑灌区管理。2统筹谋划、分步实施。结合灌

5、区实际,谋划顶层设计,明确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急用先建、分步实施。3整合共享、集约建设。按照“整合己建、统筹在建、规范新建”的要求,注重信息化资源整合与共建共用,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的信息采集、网络通信、计算存储及互联网云平台等基础设施,避免重复建设。4融合创新、先进实用。紧密围绕灌区业务和功能需求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强化云计算、大数据、数字李生、物联网、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应用,赋能灌区水资源配置与供用水调度、水旱灾害防御等主要业务。5整体防护、安全可靠。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要求,构建安全可靠的网络安全体系,保障网络等基础设施、数据和信息系统的安全,应优先采用自主可控软

6、硬件。1.5 建设定位及任务1.5.1 建设定位数字挛生灌区是以物理灌区为单元、时空数据为底座、数学模型为核心、水利知识为驱动,对物理灌区全要素和建设运行全过程进行数字映射、智能模拟、前瞻预演,与物理灌区同步仿真运行、虚实交互、迭代优化,实现对物理灌区的实时监控、发现问题、优化调度的新型基础设施。152建设任务在灌区信息化建设基础上,充分利用智慧水利、数字挛生流域、数字挛生水利工程和数字挛生水网建设等相关成果,强化信息感知、资源共享、决策支持、泛在服务等体系构建;以数字化场景、智能化模拟、精准化决策为路径,推进灌区数字化、监控自动化、调度智能化建设,提高水旱灾害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

7、”)能力,动态优化灌区调度,充分发挥灌区综合效iio2总体架构2.1 总体架构数字挛生灌区建设包括信息化基础设施、数字挛生平台、业务应用平台、网络安全体系、运行维护体系等。数字李生灌区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京户1Z百工用京户I*HeII11“-一”运行护体系网络安全体M*ambi平台,立Itut*(Mi)AMasMWBfiMa-Iflfc图1数字挛生灌区总体架构图2.2 系统组成2.2.1 物理灌区主要包括水源工程,灌溉排水工程体系,灌溉区域、作物种植结构及主要用水户等。2.2.2 信息化基础设施主要包括立体感知体系、自动控制系统、支撑保障体系,为灌区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分析计算、应用支撑、运行

8、管理等提供基础支撑和算力保障。2.2.3 数字挛生平台包括数据底板、模型库、知识库等。数据底板为模型库和知识库提供算据;模型库和知识库为典型应用提供算法。其中,数据底板包括基础数据、监测数据、业务管理数据、地理空间数据和外部共享数据,模型库包括水利专题模型、智能识别模型、可视化模型,知识库包括多年运行管理经验凝练成的专家经验和业务规则。2.2.4 业务应用平台包括供需水感知与预报、水资源配置与供用水调度、水旱灾害防御、工程管理、自动控制、量水与水费计收、水公共服务及灌区一张图等主要业务模块。2.2.5 网络安全体系包括组织管理、安全技术、安全运营、监督检查、数据安全等。2.2.6 运行维护体系

9、包括管理制度、运维保障、标准规范等。3信息化基础设施3.1 立体感知体系3.1.1 一般要求1.1.1.1 区应基于地形条件和管理需求,利用3S、云计算、大数据、数字李生、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现代信息技术,汇集多种类型的传感终端,构建“天空地”一体的透彻感知体系,实现全时空的泛在感知。1.1.1.2 灌区数字挛生建设应充分共享数字挛生流域和数字挛生水利工程监测感知数据,科学规划监测感知体系,扩展监测项目、加大监测密度、提高监测频次,可参照数字挛生水利工程建设技术导则(试行)的有关规定。1.1.1.3 监测仪器设备选型应根据现场地形地质条件、工程状况、精度要求、类似工程经验确定。监测信息宜采

10、用自动采集传输方式获取。3.1.2水情监测3.1.2.1 应根据灌区所在地域和规模、渠道特点以及水量调配、用水管理的要求,在主要取(引)水口、配水口、分水口、排(退)水口、用水管理分界点等用水计量断面设置量水监测站。根据灌区管理需要,可对灌区范围内的机井取水量和水位进行监测。3.1.2.2 量水监测的基本要素为水位、流速和流量,监测站点布设应符合GB/T28714、GB/T21303的规定。3.1.2.3 量水仪器基本参数及通用技术应符合GB/T15966的有关规定。3.1.2.4 合考虑量测精度、水流条件、水头损失、抗干扰性、安装环境等因素,合理选用设备设施。3.1.2.5 灌区管理需求,可

11、在取(引)水口、地下水取水口、排(退)水口、用水管理分界点等开展水质监测。3.1.3工情监测3.131工情监测宜覆盖水源工程,取(引)水工程,泵站工程,输配水渠(管)道、田间灌溉渠系、排(退)水沟(渠)及其建筑物、机电设备、金属结构设备、管理设施等。3.1.3.2工情信息可采用仪器设备监测、视频监视、无人机巡航、人工巡查等方式进行采集。3.133工程运行信息宜监测闸(阀)门开度、荷载、过流量、启闭时间,泵站运行工况,泵站流量、实时负荷、启停时间等。3.1.3.4工程安全信息宜监测水库大坝、水闸、渡槽、渠道及渠系建筑物(重点监测高边坡、高填方段)、堤防工程等的变形、渗流、应力应变等。监测点位、布

12、置、频次等应符合S1.551、S1.60kS1.725、S1.766、S1.768等的规定。3.1.4 农情监测3.1.4.1 农情信息监测宜包括种植结构、作物需耗水、灌溉面积、土壤墙情或田间水层、作物长势等。在充分共享相关部门农情信息的基础上,可补充布设农情信息监测点。3.1.4.2 土壤墙情监测站配置应符合S1.364的规定,稻田还应配备水位传感器监测水层深度。3.1.4.3 根据灌区实际需求,可采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测等方式开展灌区种植结构、作物需耗水、灌溉面积、作物长势与产量以及墙情等信息监测。3.1.5 气象监测3.1.5.1 根据管理需要,在充分共享相关部门气象信息的基础上,可布设

13、气象站或雨量站。3.1.5.2 气象站监测参数包括降雨量、温度、相对湿度、大气压强、风向风速和太阳辐射等,布设的位置、密度应符合S1.566的规定。3.153 降雨量观测应符合S1.21的规定。3.154 控制系统321灌区自动控制管理系统宜涵盖取(引)水、输配水、排(退)水自动控制系统和田间自动灌溉控制系统。3.154.2 引)水、输配水及退(排)水自动控制系统可根据系统下达的指令,实现水泵、水闸、阀门等的自动控制。323田间自动灌溉控制系统可根据系统下达的灌溉指令或事先设置的程序,实现田间灌溉和排水的水泵、水闸、阀门等的自动控制。3.154.4 自动控制宜包括闸门开度、闸前/后水位、闸门上

14、/下限位、动力电压/电流、视频等监测设备,应配备安全网关、VPN设备。325泵站控制系统宜包括压力、温度、流量及泵站进、出水池水位和电气设备运行参数等监测设备。3.154.6 控制系统宜包括电动/电磁阀门、流量计、阀门控制器等,可采用有线/无线方式,支持远程/现地控制阀门启闭。327控制系统应配置RTU或P1.C,具备数据自动上报、故障报警等功能。应根据安全管理需要,配备安全网关、VPN设备,并采用安全可靠的网络传输方式。3.155 保障体系3.155.1 一般要求3.155.1.1 保障体系宜建设应用支撑平台、通信网络、计算存储、调度中心等。3.155.1.2 支撑平台宜采用微服务架构,实现

15、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调配、工程管理等业务应用。3.155.1.3 备共享接入相关部门发布的水文、气象、农情、汛情等信息的能力。3.155.1.4 用自建云、共享行业云和政务云等方式建设。3.155.2 支撑平台3.155.2.1 的基础软件包括地理信息、数据库、中间件等,应具备统一认证、统一门户、运维监控、日志采集、空间信息分析、信息交换等能力。3.155.2.2 应建设支持多网络多协议接入的物联网平台,包括连接管理、设备管理、数据管理、业务支撑以及系统管理,提供从设备接入到数据推送全流程能力。3.155.3 网络3.331 灌区应建设测站与分中心(或中心)、分中心与中心之间的通信网络,应充分

16、考虑信息的分级存储、分层管理、传输的负载均衡等技术措施。3.332 .2灌区宜构建覆盖全灌域取水口、分水口、排水口的闸、阀、泵监控站点的通信网络,实现传感信息和控制指令的自动传输。333.3 需要实施自动(智能、远程)控制的水源取水闸、涉及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泄洪闸、用于渠道输水控制的节制闸以及重要的分水闸应采用控制专网。333.4 4灌区宜自建或租用运营商通信网络,接入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水利专网,实现与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信息共享。333.5 计算存储333.5.1.1 应建立统一编码、高效属性识别的数据库,灌区数据库设计与开发应符合S1./T213、S1./T809相关规定。333.5.1

17、.2 存储应根据应用场景需求选配建设基础计算与存储、人工智能计算和边缘计算。1.1.1.1 计算与存储应包含服务器、存储、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等软硬件,并预留冗余和发展空间。3.3.4.4 根据数字挛生灌区的智能识别模型训练、知识学习推理等计算需求,配备必要的人工智能计算资源。3.3.4.5 根据灌区分中心、管理站的需求,配备边缘计算节点,为视频监控、Al智能分析提供边缘计算环境。3.3.5调度中心3.351调度中心包括会商中心、数据机房、安全设施等。33.5.2根据水资源配置与供用水调度、水旱灾害防御和工程管理等多级业务需要,建设多级联动的视频会商系统。4数字挛生平台4.1 数据底板4.1

18、.1 在数字挛生流域和数字李生工程数据底板基础上,统筹数字挛生灌区模型库、知识库、业务应用等数据需求,汇聚和补充数字李生灌区相关数据,共享其他部门或行业数据。4.1.2 应按照基础数据、监测数据、业务管理数据、地理空间数据、外部共享数据的分类方式,建设灌区数据底板。数据底板建设可参照数字挛生流域建设技术大纲(试行)数字挛生水网建设技术导则(试行)数字挛生水利工程建设技术导则(试行)的有关规定。4.1.3 应按照已有水利对象编码标准,按照统一数据标准,汇聚多源异构数据,实现数据融合。4.2 模型库4.2.1 灌区专题模型4.2.1.1 应在充分共享数字李生流域和数字挛生水利工程专业模型的基础上,

19、补充完善灌区专题模型,支撑灌区模拟仿真和推演分析。4.2.1.2 灌区专题模型宜包括来水预报、需水预测、水资源配置、输配水联合调度、田间灌排及水旱灾害防御等模型。4.2.1.3 来水预报模型包括蓄水工程汇水区降雨预报、产汇流预报、塘库蓄水动态变化等模型。4.2.1.4 需水预测模型包括作物需耗水、城乡供水、工业需水、生态需水等预测模型。4.2.1.5 水资源配置模型包括水源可供水量分析模型,灌溉、城乡供水、工业、生态用水的多目标配置等模型。1.1.1.1 配水联合调度模型包括输配水渠/管(沟)道水流过程模拟仿真、供水调度预案自动生成、闸(泵、阀)群联合调度等模型。1.1.1.7 田间灌排模型包

20、括作物生长模型、土壤水动力学模型、地面灌溉水流推进、喷滴灌水分运移、田间产流、汇水排水等模型。1.1.1.8 水旱灾害防御模型包括灌区范围内暴雨预报模型、洪水预报模型、干旱预报模型,水污染、旱涝等应急调度模型。可按需建设骨干渠道沿线冰凌预报模型。4.2.2 智能识别模型4.2.2.1 在充分共享数字挛生流域和数字李生水利工程智能识别模型的基础上,应按照数字李生流域建设技术大纲(试行)数字挛生水网建设技术导则(试行)数字李生水利工程建设技术导则(试行)有关要求,结合灌区业务应用实际需要补充构建智能识别模型库。4.2.2.2 智能识别模型库包括遥感识别、视频识别、音频识别等模型。4.2.3 可视化

21、模型4.2.3.1 在充分共享数字挛生流域和数字李生水利工程可视化模型的基础上,应按照数字挛生流域建设技术大纲(试行)数字挛生水利工程建设技术导则(试行)有关要求,结合灌区业务应用实际需要补充构建可视化模型库。423.2可视化模型构建对象宜包括蓄水工程、取(引)水工程、灌区输配水、排水工程和地理背景。4.2.3.3可视化模型宜在满足仿真模拟、综合展示、业务管理等的前提下,建立多细节层次模型。4.3知识库4.3.1 在充分共享数字挛生流域和数字挛生水利工程知识库的基础上,应按照数字挛生流域建设技术大纲(试行)数字挛生水利工程建设技术导则(试行)有关要求,结合灌区供用水管理业务特点和知识需求,构建

22、灌区预报方案、业务规则、水利对象关联关系、历史场景和调度方案等知识。4.3.2 预报方案知识包括来水预报、需水预测、暴雨预报、洪水预报、干旱预报等模型优选及参数集。宜在共享数字挛生流域和数字挛生水利工程相关预测预报方案基础上,结合灌区用水调度需求,补充相关控制单元的预报方案,并结合预报效果及专家经验对预报方案知识进行更新融合。4.3.3 业务规则知识包括水资源调配、灌溉制度拟定、水旱灾害防御、安全运行监控等业务的风险预警研判和调度规则。宜在共享数字挛生流域和数字挛生水利工程相关风险预警研判和调度规则基础上,结合灌区供用水调度和预警需求,补充相关水旱灾害防御、水源供水短缺风险等预警研判和调度规则

23、。4.3.4 水利对象关联关系用于描述物理灌区中的水利工程和水利对象治理管理活动等实体、概念及其关系,包括空间关系、管理关系、水流关系等。4.3.5 历史场景知识包括水资源配置与供用水调度、水旱灾害防御、应急事件等历史场景,包括场景特征、处置过程及效果、处置经验等内容,支撑相似场景的快速查找匹配,支撑预案预演模拟。4.3.6 调度方案知识宜聚焦多目标综合调度要求,结合灌区共用水调度相关制度、规程、手册及专家经验等知识来源,利用模拟预演优化等手段,构建灌区多业务联合的调度处置预案、方案。应对调度方案的执行效果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进行调度方案知识的动态更新与融合。5业务应用平台5.1 一般要求5

24、.1.1 灌区业务应用平台建设供需水感知与预报决策、水资源配置与供用水调度、水旱灾害防御、工程管理、量水与水费计收、水公共服务及灌区一张图等主要业务模块。5.1.2 灌区根据管理需求,可建设数字沙盘应用模块,可开发水资源配置与供用水调度、水旱灾害防御等智能业务模块等。5.2 主要业务应用5.2.1 供需水预报与决策模块可包括供需水感知、供需水预报等子模块。供需水感知子模块包括水情量测信息、塘库蓄水动态变化、作物种植结构、土壤墙情、作物需耗水等。供需水预报子模块宜具有不同预见期下来水预报、需水预报等功能。522水资源配置与供用水调度模块可包括水资源配置、水资源调度等子模块。水资源配置子模块宜具有

25、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和生成配置方案等功能。水资源调度子模块宜具有自动生成调度预案、调度方案仿真推演、调度方案实时动态调整和供水调度评价等功能。5.2.3 水旱灾害防御模块可包括旱灾防御、灌区防汛等子模块。旱灾防御子模块宜具有旱情监测评估、抗旱调度、旱害预警、旱灾评估等功能。灌区防汛子模块宜具有来洪预报、汛情预演、汛险预警、防汛预案、物资管理和调度评价等功能。5.2.4 量水与水费计收模块可包括灌溉用水管理、城乡用水管理以及用水效果评估等子模块。灌溉用水管理子模块宜具有灌溉用水计量、水费计收、智能报表、水质监测预警等功能。城乡用水管理子模块宜具有城乡用水计量、水费收缴、水质监测预警等功能。用水效果

26、评估子模块宜具有用水效率评价和用水效益评价等功能。5.2.5 工程管理模块可包括工程规划计划管理、工程建设过程管理、工程运行维护管理等子模块。工程规划计划管理子模块宜具有工程规划管理、工程计划管理、工程统计管理等功能。工程建设过程管理子模块宜具有对“设计、招标、监理、进度、施工、质量、资金、变更、合同、验收”等关键环节的管理、分析、应用等功能。工程运行维护管理子模块宜具有工程台账、工程监测、工程巡检、安全监测、工程维护等功能。526水公共服务模块可包括办公0A、移动应用等子模块。办公OA子模块宜具有公文管理、公文流转、车辆管理、固定资产管理、会议管理等功能。移动应用可包括移动APP、微信公众号

27、等。5.2.7 灌区一张图模块宜具有基于二、三维电子地图对工程基本信息、监测信息、巡检信息,配水调度、水量计量、水费计收、水旱灾害防御等信息管理功能。5.3 典型智能业务应用5.3.1 灌区应在数字挛生水利工程建设基础上,完善数据底板、模型库、知识库,建设具有数字映射、智能模拟、前瞻预演功能的挛生引擎,开展水资源配置与供用水调度、水旱灾害防御等关键业务的智能化应用。5.3.2 水资源配置与供用水智能调度模块应具备下列功能:1在水资源配置与供用水调度管理模块应用基础上,融合气象及来水预报、需耗水预测、流域及工程实时雨水情、工程运行、工程管理等信息,实现基于真实环境变化的及时更新。2以作物需耗水预

28、测为基础,以土壤含水量或田间水层深度预报为核心,利用水利专业模型演算,精准预报和预测适宜的灌水时间和灌水量。3根据预测的灌水时间和灌水量,以及来水预报,结合工程供水能力(灌溉模型)或工程调度规则,利用决策模型确定水资源配置方案。4根据水资源配置方案自动生成闸/阀等调度节点的调度预案,开展调度预案下输配水过程仿真推演,计算灌域各级渠道用水和灌溉进度等信息,优化制定供用水调度方案。5根据水雨情、工情和农情实时数据分析,对供用水调度方案适时修正。5.3.3 水旱灾害防御智能调度模块应具备下列功能:1在水旱灾害防御模块应用基础上,融合气象及来水预报、流域及工程实时雨水情、工程运行、工程管理等信息,实现

29、基于真实环境变化的及时更新。2利用水文气象耦合、概率预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汛旱情精准预报预警。3统筹防洪、供水、发电、生态用水等调度目标,根据调度方案,调用来水预报、洪水演进或旱情态势分析研判等水利专业模型及调度规程、历史洪水或干旱等相关知识,对洪水淹没影响、工程泄流应用或应急抗旱、水量调度等场景进行模拟预演。4根据多方案推演结果,优化生成水旱灾害防御预案。5根据水雨情、工情和农情实时数据分析,对水旱灾害防御预案适时修正。6网络安全体系6.1 一般要求6.1.1 应依据GB/T22240、S1.803/T等标准规范,确定系统安全保护等级,构建完善的网络安全组织管理体系、安全技术体系

30、、安全运营体系和监督检查体系,加强数据安全保护,全面保障数字挛生灌区系统安全和数据安全。6.1.2 应充分利用国产软硬件、商用密码以及网络安全新技术,不断提升数字挛生灌区安全防护水平。6.2 组织管理6.2.1 应落实网络安全管理机构和人员,建立网络安全责任制,明确网络安全管理机构、落实安全责任。6.2.2 应建立供应链安全管理制度,严格软硬件供应商、开发单位、设计单位、集成单位、运行维护单位和人员的管理;优先采购安全可信的网络产品和服务,采购网络产品和服务可能影响国家安全的,应按照国家网络安全规定进行安全审查。6.3 安全技术6.3.1 应按照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相应等级要求开展安全物理环境、安

31、全通信网络、安全区域边界和安全计算环境建设。存在工控系统、云计算环境、移动互联和物联网应用的,应在以上基础上分别落实工控系统、云与虚拟化、移动互联和物联网扩展安全要求。6.3.2 应通过安全数据采集、多源数据关联分析、威胁情报联动等手段,准确发现识别网络威胁和内部脆弱性,强化监测预警能力。6.3.3 宜具备网络安全事件研判分析、事件响应处置、应急预案管理和网络安全设备或系统管理功能的网络安全应急决策处理能力。6.4 安全运营6.4.1 应对各类安全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从威胁预防、威胁防护、安全监测、响应处置等方面,建立闭环的安全运营体系。6.4.2 应加强系统权限管控,强化威胁防护,持续开

32、展安全监测,及时处置安全应急响应等。6.5 监督检查6.5.1 应强化网络安全监督检查,定期对系统进行管理和技术的安全检测评估,掌握风险漏洞情况,及时处置。6.5.2 应主动配合公安机关、网信管理部门、上级单位等单位部门组织开展的网络安全监督检查。6.6 数据安全661应开展数据分类分级,识别和建立一般、重要、核心业务数据清单,严格权限资源控制。6.6.1 应充分利用密码技术等手段,确保重要业务数据的静态存储安全和动态传输安全,不被非法访问、窃取、删除、修改等。6.6.2 应采用身份鉴别、访问控制、安全传输、操作抗抵赖、过程追溯等技术确保数据交换共享过程安全。6.6.3 应规定数据最小化访问原

33、则,不同网络区域之间的数据共享应采用网闸,应严格重要数据的访问范围,采用数据库审计对数据库操作进行记录分析研判。6.6.4 应定期对关键业务数据进行备份,实现重要数据备份与恢复。7运行维护体系7.0.1围绕灌区业务应用,衔接实体工程、信息化基础设施、数字挛生平台、业务应用平台、网络安全体系的相关组织机构、人员,建立数据、设施、运维、应用等方面的管理制度。7.0.2围绕信息化基础设施、数字挛生平台、业务应用平台等运维管理需求,宜利用移动互联、可视化、大数据等新技术,构建一体化综合智慧运维系统,实现运维对象全覆盖、运维人员全覆盖、运维流程全覆盖。7.0.3遵循国家、水利及相关行业标准规范,制定硬件集成、数据集成、软件集成、门户集成等标准规范,实现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等各阶段的协调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