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临清手工业供销生产合作社探析.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7143171 上传时间:2024-06-1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6.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中国成立初期临清手工业供销生产合作社探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新中国成立初期临清手工业供销生产合作社探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新中国成立初期临清手工业供销生产合作社探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新中国成立初期临清手工业供销生产合作社探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新中国成立初期临清手工业供销生产合作社探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中国成立初期临清手工业供销生产合作社探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中国成立初期临清手工业供销生产合作社探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中国成立初期临清手工业供销生产合作社探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临清通过组织合作社恢复和发展手工业,特别是从解决供销关系入手,建立手工业供销生产合作社(简称供销生产社)的成功经验在全国具有代表性。在1953年底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手工业生产合作会议上,以临清为典型的手工业供销生产社被确定为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三种形式之一。对于临清手工业供销生产社的情况,地方党史专题、回忆录等多有记述,本文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主要利用地方档案,结合我国手工业合作化发展的历史进一步详加阐释,并试图进一步探讨临清供销生产社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命运等问题。相关研究见中共聊城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党史专题文集,2001年发行;中共聊

2、城地区委员会编:党和国家领导人与聊城,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87年;程玉海主编:聊城通史,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等等。一、内在需求,政策驱动临清最早组织供销生产社的是竹器业。竹器业是临清众多手工业中的一个重要行业,在明清时期十分繁荣。进入近代以后,特别是抗日战争爆发后逐渐衰落,竹器业由1936年的44户175人缩减到18户54人。1945年9月临清解放后逐步恢复,1948年恢复到71户133人。这年冬,临清成立了由24户参加的供销小组(亦称联购小组、购销小组、供销生产小组等),到1949年7月增加到70户,分成7个生产小组。随着供销小组规模的扩大,诞生了供销生产社这一新型合作组织,并

3、选举产生3名理事,5名监事。到1952年底增加到73户。临清镇竹器手工业独立劳动者组织起来走向合作化道路的经过,临清市档案馆,档案号13-2-27o在竹器业供销生产社的带动下,1949年春开始又建立了木器、铁炉、笼业、棉织、白铁、皮轴、麻绳、丝织供销生产社,总量达到9个。到1952年,部分供销生产社全部或部分社员开始过渡到生产社或生产组。到1953年中期,在临清11个手工业行业中计有生产社8个社员423人;生产组3个社员27人;供销生产社4个社员282户,从业人员692人。已组织起来者的比重:行业占58%,户数占65%,人数占64%,生产合作社已经占有较大比重。傅石霞:山东省临清镇组织手工业生

4、产供销合作社的经验,临清市档案馆,档案号13-2-27o临清竹器业供销生产社的发端,最初是为了解决原材料短缺制约竹器业发展问题。临清竹器业原料多产于江苏、浙江、广西、湖南等南方地区,主要依赖资金雄厚的竹货栈商人贩运而来。生产者“本小腿短”,在原料采购上受制于私商。临清解放之前,境内4户私商垄断了原料供应,他们哄抬市价,一般暴利达到50%到80%,竹器从业者苦不堪言。但随着1945年临清解放和土地改革的实行,这些私商受到严重打击,竹器原料却失去了来源。因此,如何解决原料问题就成为临清解放后发展竹器业的当务之解决原料困难的办法,最初由几户资金较多者合伙采购,但价格难以下降,而且不能满足全业生产的需

5、要。为此,实行凑钱买货,按钱分货的联购小组应运而生,联购小组所购原料为每市斤400元,比市价580元便宜三分之一。这种“按钱分货”的合作方式,解决了一定的原料问题,也为组织供销生产社提供了经验。当1949年联购小组转为供销生产社后,供销生产社仍以低于市价3%到5%的价格向社员统一配售原料,这不仅解决了原料短缺的问题,供销生产社还逐渐掌握了竹料的价格主动权,私商售价被迫随供销生产社就市。临清供销生产社成为周边地区的原料来源处。临清镇竹业供销合作社调查报告(1953年8月),临清市档案馆,档案号13-2-27o除了原料供应问题外,产品销售也是临清竹器业面临的重要问题:一是竹器业往往随农业生产的淡旺

6、季出现产品旺季脱销,淡季积压的情况;二是私商盘剥严重,产品批发给私商后,他们赚取大约一半的利润。供销生产社采取直接收购社员成品的办法,减去中间剥削,并积极扩大销路,与国营公司、其他合作社订立大批量的购货合同,从根本上解决竹器的销售问题。供销关系在手工业发展中至关重要。个体手工业是小商品经济,手工业劳动者多是凭手艺吃保,没有多少生产资料可言。他们的生产活动高度依赖于市场,通过原料供应和产品销售同其他经济和消费者建立不可分割的联系,供销关系一断,手工业生产就无法进行,这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截然不同。供销生产社这一合作形式,在当时较好地解决了临清竹器业在供、销两端所面临的问题,可以说是竹器业发展的内

7、在要求。手工业供销生产社的产生,也与党和政府鼓励和支持发展合作事业的政策密切相关。早在革命战争时期,各革命根据地(解放区)就有通过组织起来发展手工业生产的经验。到1945年7月,陕甘宁边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235个,包括纺织业合作社、缝衣业合作社、食品业合作社等;山东解放区1941年建立了近百个供销形式的合作社,到1946年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已发展到8000多个。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7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96页;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第444页。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的报告确定了个体手工

8、业社会主义改造要走合作化道路的政策。他明确指出:“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百分之九十的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是可能和必须谨慎地、逐步地而又积极地引导它们向着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的,任其自流的观点是错误的。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32页。1949年11月,以华北合作委员会为基础,主管全国合作事业的中央合作事业管理局成立。之后,各大区、省、市、专、县各级政府相应成立了主管合作事业的管理机构。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手工业合作化是围绕着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手工业生产的目标进行的。此时,尽管手工业合作化的道路已经确定,但在1953年底第三次全国手工业生产合作会议前,全国

9、的合作化仍处于摸索阶段,各地在实践中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手工业合作组织。其中,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朱德等更倾向于从供销环节入手,发展手工业合作事业。刘少奇在1949年5月与华北供销合作总社及其所属各地合作社干部谈话中指出,可以举办各成系统的城市消费合作社、农业供销合作社和手工业供销合作社三种合作社。其中,手工业供销合作社的分工是:“为手工业者收购原料,替他推销、出口产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刘少奇年谱(下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205页。在1950年中华全国合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后,刘少奇再次强调:“手工业合作应从生产中最困难的供销环节入手,保持原有的生产方式不变,尽量不采取

10、工厂的方式。”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第444页,第446页。1952年8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手工业生产合作会议着重总结组织和管理各地合作社的经验,指出试办合作社的同时,对一般个体手工业者,从他们最困难的供销上给予帮助,从供销入手,采取组织加工订货,给予银行贷款等措施,支持和帮助手工业恢复和发展生产,进行生产自救。随着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这年底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手工业者生产合作会议。这次会议明确提出了手工业生产小组、手工业供销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作为手工业合作化的三种形式。在这次会议上,朱德发表了把手工业者组织起来,走社会

11、主义道路的讲话。他指出:“把个体手工业组织起来,应该从实际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绝对不要规定一个格式。“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工业卷(1953-1957),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8年,第838页。刘少奇则指出:“组织起来,经手工业生产小组、供销性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而后成为手工业合作社,这是一般的规律,但各种形式不一定都经过。“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第444页,第446页。由上可见,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手工业合作化中,从供销入手建立手工供销生产社成为中央认可的一种重要形

12、式。作为革命老区的临清,手工业合作化开始较早。在临清解放后合作化过程中,地方党委和政府起了十分关键的组织和领导作用。1949年3月,临清成立生产推进社,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供销生产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联社,具体领导合作化事业。最早成立的竹器业联购小组,就是在临清镇委和几位党员的酝酿下,由共产党员杨长兰、郑文祥为首率先成立的,后在镇委的提议下转为供销生产社。1953年,临清党委会总结加强领导手工业合作化的经验为:一定将手工业合作化列为党委每月议事日程,以合作社为主半月汇报一次,党委分工书记亲自负责;党委每月制定计划,每月向供销生产社安排生产任务,进行季度和年度总结,召开手工业代表会、展览会、交流会

13、、座谈会;将党委组宣部、工、青、妇和工商科等有关部门组织起来,以合作社为主共同负责,围绕合作社进行总结;党委要具体支持,及时解决手工业问题;党委书记亲自负责,制造典型,由典型推广指导,以点带面;党委要掌握从供销生产社向生产社的过渡节奏。在加强手工业合作组织的党团建设方面,提出生产社一定要建立党团支部。党团组织负责宣传教育,提高个体手工业劳动者的思想政治意识;领导与掌握改进技术;统一力量,统一思想。傅石霞:山东省临清镇组织手工业生产供销合作社的经验,临清市档案馆,档案号13-2-27。临清党委在供销生产社发展中所起的积极作用,由此可见一斑。不但如此,供销生产社还得到政府的低息银行贷款、定期定额征

14、税支持以及国营商业、供销社的加工订货等支持。关于临清供销生产社如何成为全国手工业合作化典型的,程子华回忆录和相关地方党史专题作了大量记述。在第三次全国手工业生产合作会议前,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成立于1950年,1954年更名为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手工业合作化属于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管理,一直到1955年单独建立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社联社为止。为了总结全国各地手工业合作社的经验,于1951年、1952年分别组织了若干工作组,分赴潍坊、扬州、杭州等地进行调查研究,总结经验。临清手工业合作化的成功经验备受负责全国手工业合作化工作的程子华的重视,他安排熟悉临清情况的华北局中华

15、全国合作总社办事处主任郭献瑞、华北局财委私营处处长傅石霞到临清实地深入调研。程子华,抗日战争时期在冀中、晋察冀一带作战,1950-1955年任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副主任、主任、党组书记,具体负责手工业合作化工作。曾任第五、六届政协全国副主席。郭献瑞,冀南人,临清解放后曾任临清市人民政府秘书主任。傅石霞,河北威县人,1950年4月任临清镇委书记,1952年调河北省委工作。关于郭献瑞、傅石霞任职,参见中国共产党山东省聊城地区组织史资料(1926-1987),1989年发行。1945年临清解放后设立临清市,后改临清城区为临清镇。临清是当时冀南一专署机关所在地,也是冀南乃至晋冀鲁豫边区的商贸中心和货物

16、集散地。临清手工行业繁多发达,在手工业合作化中逐渐摸索出供销生产小组、供销生产社、生产社三种形式,其中供销生产社这一形式引起程子华的高度重视。他认为:供销生产社正是中央寻找的手工业劳动者走合作化道路的过渡形式,临清提供了这方面的成功经验,解决了手工业向合作化道路过渡的重要问题。赵广善:程子华推广临清供销生产社的经验,中共聊城地区委员会编:党和国家领导人与聊城,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87年,第282-283页。他将这一情况向刘少奇作了汇报。在随后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手工业生产合作会议上,临清手工业联社主任王化祥、竹器供销生产社主任杨长兰、皮轴生产社主任田秀起等应邀参会,杨长兰作了典型发言。在这次

17、会议上,以临清为代表的供销生产社正式被确定为全国手工业合作化的三种形式之一,并写进了大会报告。自此,供销生产社就成为全国手工业合作化的一种重要形式。二、从供销入手,实行生产改造在我国手工业合作化的三种形式中,手工业生产小组是广泛组织手工业劳动者的一种低级形式,也是手工业劳动者最容易接受的组织形式。手工业供销生产社则是对手工业者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渡形式,它与生产小组相比,两者都是生产资料私有,没有改变原有的生产关系,一般也采用分散生产,从供销环节上组织起来。但是,它在某些生产环节上开始集中生产,并购置公有的工具。因此,这种形式比手工业生产小组具有更多的社会主义性质。就临清手工业供销生产社来说,

18、它也是从供销小组发展而来的,两者的共同点在于,都是在个体生产和经营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按户入股;社员不分红,也无劳动返还金。以竹器业为例,1948年供销小组成立之时,以户为入股单位,股金为2斤竹蔑子,凑款250万元,贷款200万元。原料购回后,按照出钱多少分配原料;银行贷款购回的部分,按照股份平均分配。这形成了一种由基本供销关系所联结起来的最简单的合作经济形式。供销小组转为供销生产社后,仍以户为入股单位,每股1万元,实行统一供给原料,收购成品。从上可知,无论是供销小组还是供销生产社,都是以户单位进行分散生产,原有的生产关系没有发生根本改变。竹器业采用供销生产社这种分散的合作组织形式,其优点在于

19、:不仅解决了供销这一关键问题,也适应了当地竹器业生产经营的特殊之处一一竹器业的“连家铺”生产经营模式。由于竹器生产是一种劳动力高度密集型手工业,生产上往往以家庭为单位,一般不雇佣工人,全家参与,家庭成员中的妇女、儿童、老人等辅助劳动力皆可参与,并形成了前铺后家的“连家铺”模式。供销生产社这种合作形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家庭劳动力,一定程度上实现家庭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那么,临清手工业供销生产社与供销小组相比,又进行了哪些生产改造?首先,加强供产销的计划性,平衡供产销关系。在统一原料供给方面,根据1953年竹器业的调查,从1952年起供销生产社为了稳定原料价格,扩大了对非社员(外地手工业者和农民)的

20、原料供应,相应地减少了对社员原料的供应,1952年对社员供应占实际需要的74.48%,1953年上半年占80%弱,都比1951年少,从而造成社员因原料供给减少产生不满。临清镇竹业供销合作社调查报告(1953年8月),临清市档案馆,档案号13-2-27。另,程子华记载,临清竹器业供销生产社从建社到1953年上半年共采购原料14亿元,对社员原料供应达90%以上。参见程子华回忆录,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349页。可见,社员所用原料大部分来自社的供应。在生产环节上,主要是加强生产的计划性,克服生产的盲目性、季节性。竹器业供销生产社根据季节销售规律和社会需求制定生产计划,先是订立社全年的生

21、产、经营计划,包括产量、推销量、完成步骤、订立合同及联系小贩情况等。接着全社各户做出自己的计划,由社逐一审核。最后召开全社大会讨论,最终确定全社的供产销计划。就产品类别的计划性而言,社针对不同季节对产品的需求情况调整生产计划,销售旺月重在巩固产品质量和增加产量,背月(淡月)一面提高质量,加强推销,并为旺月货品做准备。在不同季节生产不同产品,如春季主要生产筛子、竹笙、篮子;夏季为笼子、扫帚、竹床;秋季为筛子、箍子;冬季为风门、篮子。供销生产社在注重生产计划性的同时,还加强生产计划的监督和调整。社每季度、每月依照销售情况及时检查修订生产计划,平时社内设统计人员,每10天调查统计一次各社员完成计划情

22、况,旬末加以督促。手工业的半成品及副产品可实行季度计划,每季三查(查准备,查贯彻,查产销能否平衡),每月统计一次,每季末、月终检查督促。在统一产品销售上,供销生产社除了通过联系小贩、下乡推销等办法扩大销售渠道外,主要是承揽国营商业、供销社等大宗订货。从1951年起,竹器业供销生产社承揽大宗竹货,实行分做,社与社员之间开展合同生产,贯彻定质、定量、定价、定时的“四定”合同。如1951年聊城专区粮食局向临清竹器业供销生产社订购竹气筒3000个,1952年东北贸易部订购竹筛子9000个。临清镇竹器手工业独立劳动者组织起来走向合作化道路的经过,临清市档案馆,档案号13-2-27。湖北大冶专区在1951

23、年以财政款运竹料共约2万余斤拨给临清供销生产社,社将竹料分给社员,生产销售后陆续回款。1953年上半年,社员订立的合同生产就占全年产值的36%。临清镇竹业供销合作社调查报告(1953年8月),临清市档案馆,档案号13-2-27。其次,打破技术封锁,改进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竹器业与我国大多数传统手工业一样,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技术传授,技术十分保守。在临清,学习编竹器一般要订立五年契约,其中规定徒弟帮师傅做工不拿报酬,五年中“投河溺井,死走逃亡,师傅概不负责”。临清解放之后成立了店员工会,开始废除不合理的封建制度,师傅又增加顾虑不敢收徒。竹器业供销生产社组织召开师徒会议,逐渐打消师傅顾虑

24、,提倡尊师爱徒,保证徒弟“不增资”,与师傅算细账宣传带徒弟比个人生产有优势。最后选出师徒代表,订立师徒集体合同,规定徒弟学徒三年出师,第一年学会编筛子、的子,师傅供给两身单衣;第二年学会编风门、竹笙,每月供给20到30斤米;第三年学会全套技术,每月供给30到40斤米。这种办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师徒关系紧张的问题。此后,镇委会在工人学校中增设技术课,由技术精湛的社员专门讲解传授编制竹器技术,技术秘密逐渐被打破,师徒关系问题不攻而破。临清镇竹器手工业独立劳动者组织起来走向合作化道路的经过,临清市档案馆,档案号13-2-27。待生产社成立后,工人、徒弟又可以入股成为社员,有的成为社的管理骨干,师徒关

25、系问题从根本上最终解决。为了改变分散生产造成的产品规格不一、质量参差不齐甚至粗制滥造的现象,竹器业供销生产社在1950年6月成立技术指导委员会,改进生产技术。该委员会的主要工作,一是定期研究各项竹器编制技术,推广先进经验。二是制定各种产品的技术标准。例如,筛子标准有7项:口扎紧,圈圆,编的严,批麴匀,上底正,径圆,头不拆。每小组推选1名技术委员,严格按照标准收货。三是开展评比和技术比赛。供销生产社与爱国主义运动相结合,每月开展一次产品评比会,并当场示范教学,提高产品质量和规格。临清镇竹器手工业独立劳动者组织起来走向合作化道路的经过,临清市档案馆,档案号13-2-27o最后,增强公共积累,壮大社

26、的力量。供销生产社的公共积累,经历了一个逐步增加的过程。竹器业供销生产社建立之初,公共资金有限。此后,社的公共积累并没有随着业务扩大得到相应的增长。如1951年大宗承揽气筒由社员分做,每个气筒可赚取13000元,社却没有得到丝毫利润。1949年到1951年底社的公共积累只有2千多万元,随着政府贷款、特殊照顾的不断减少,供销生产社无法继续扩大生产经营。相反,各社员几年来获得大量利润。1953年,全部社员资金增加了606%,甚至出现10户比较富裕社员入股2200万元与私商开办联营货栈的情况,这显然与供销生产社成立的初衷背道而驰。1953年后,社的公共积累明显增加。1952年积累6900余万元,19

27、53年上半年盈利6000多万元。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社员的利益和要求,引起社员不满。临清镇竹业供销合作社调查报告(1953年8月),临清市档案馆,档案号13-2-27。因此,如何合理兼顾社的集体利益和社员的个人利益之间关系,是供销生产社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三、供销生产社的历史命运关于供销生产社在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基本任务,傅石霞总结临清经验为:“从供销业务着手,减轻或减去小生产者所受的中间商人的垄断和剥削,以适当扶植其发展生产的目的。同时,生产供销社在个体分散生产经营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把手工业独立劳动者联系起来,这样就直接地从组织工作上、生产技术上、经营方式上、小生产者的思想上进行了一

28、系列的改革,把党的手工业改变为一个新的经济成分。”傅石霞:山东省临清镇组织手工业生产供销合作社的经验,临清市档案馆,档案号13-2-27o1954年8月,华北区手工业调查研究组根据临清组织手工业供销生产社的经验,拟定了组织手工业生产供销社方案(草稿),该方案规定供销生产社的任务与傅石霞的总结基本相同。组织手工业生产供销社方案(草稿),临清市档案馆,档案号13T-50。在有的文献中,供销生产社称为生产供销社。他们认为:供销生产社在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基本任务主要有两点:一是从供销关系入手,减除中间剥削,割断个体手工业者与资本主义经济之间的联系;二是对供销生产社进行生产改造,增加其社会主义因素。

29、1955年6月,全国省、市手工业局局长、联社主任汇报会议讨论了手工业供销生产合作社章程(草案)。该章程对供销生产社的基本任务又增加两点:“加强政治教育,提高社会主义觉悟,逐步改变社员原有的雇佣、师徒和家长制的生产关系成为互助合作的生产关系,为过渡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准备条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增加社员收入,提高社员物质文化水平。”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工业卷(1953-1957),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8年,第917页,第861-862页,第880页。实际上,临清手工业供销生产社进行生产改造的同时,也涉及师徒关系的变革、社员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等相关

30、问题。在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中,供销生产社与实行生产资料公有,集中生产和统一经营、统一计算盈亏,按劳付酬的生产社明显不同,它的发展前途是生产社。尽管如此,作为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过渡形式的供销生产社将在“较长时间”内存在。如,傅石霞报告认为,供销生产社是对手工业者进行“长期稳步地进行改造工作”的一个阶段,最终目的是过渡到生产社。傅石霞:山东省临清镇组织手工业生产供销合作社的经验,临清市档案馆,档案号13-2-27。1954年公布的第三次全国手工业生产合作会议报告明确指出,为了防止供销生产社在小生产者克服困难后可能滋生的资本主义倾向的办法,“就是进一步从生产方面组织起来,提高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1、但某些行业由于分散的生产方式和技术条件所限制,可较长时间地保持生产小组、供销生产社形式;不必勉强地进行集中生产,以免浪费劳动,发生不合理现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工业卷(1953T957),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8年,第917页,第861-862页,第880页。但是,在此后两三年的临清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实践中,供销生产社的发展并不那么顺利。1953年我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开始后,生产社成为手工业新社的主要形式。如上文提到,1949年临清已经组织了9个手工业供销生产社,此后经过过渡到生产社、生产小组或是撤销,1953年仅有铁炉、竹业、木业、白铁4个供销

32、生产社。当年,临清新组织了服装、肥料生产合作社,将木业生产组转为生产社,手工业中共有10个生产合作社,2个生产组。中共临清镇委关于1953年手工业生产的总结报告,临清市档案馆,档案号13-2-27o到1954年4月,临清新建7个手工业生产社,1个生产组,1个供销生产社,扩大了8个生产社。此时,共有17个手工业生产社、5个供销生产社,1个生产组,并计划下半年发展新社3个,生产组2个。中共临清镇委关于一九五四年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计划,临清市档案馆,档案号13-l-50o手工业供销生产社发展缓慢的情况,全国各地也遇到类似的问题。1954年第四次全国手工业生产合作会议报告中指出,对供销生产社这

33、一组织形式在合作化初期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很多地方对组织供销生产合作社不够积极,而是嫌从供销入手麻烦,甚至不顾可能条件,追逐高级形式,一开始就组织生产合作社。”1954年的组织工作,供销生产社只能完成计划的一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工业卷(1953-1957),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8年,第917页,第861-862页,第880页。1955年9月临清手工业合作化规划中强调,要按照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辗磨业、洋车修理业、酱菜业等,以及劳动力比较密集的竹器业暂时组织供销生产社。关于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情况和对今后组织发展的规划(1955年9月)

34、,临清市档案馆,档案号13-l-74o随着1955年底社会主义改造高潮的到来,这一规划并没有付诸实施。在手工业生产社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临清也意识到对供销生产社的领导和扶植不力的情况。主要表现为:一是对供销生产社社员贷款极少,大部分贷款扶持了生产社,竹业生产社还借用供销生产社资金16000多元购买原料;二是手工业原料不能合理安排,如对丝织的原料,工业联社不愿分配给分散的手工业者;三是基层社对分散户均有不同的歧视。1954年3月后,开始注意对分散个体手工业的全面安排,重点为铁、木、竹三个行业,解决它们生产任务不足和原料短缺问题。就供销生产社自身来说也存在一定问题,如有的社员倒卖原料。1954年竹器

35、业供销生产社为当地批发站加工竹帘,部分社员不按合同交货,有10多户将原料高价卖出,有的将成品高价出售。临清市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工作情况(1955年6月),临清市档案馆,档案号13-l-61o在手工业供销生产社向生产社的过渡上,也存在着“过高过急”“过渡迟缓”问题。供销生产社向生产社的一般规律,傅石霞总结临清经验为:“首先从供销合作社作(做)起,统一购料,从业务经营上连(联)系起来分散生产,以照顾小生产者的特点,然后由分散逐渐转向集体,成立生产小组,而后转为生产合作社,达到统一购销,统一规格与原料标准,集体生产或分散生产,统一计算盈亏。”中共临清镇委关于1953年手工业生产的总结报告,临清市档案

36、馆,档案号13-2-27。临清铁炉、竹业、木器、皮轴等生产社的建立遵循了这一规律。以竹业生产社为例,1952年春,7个独立劳动者和学徒期满的工人,因缺少资金单独生产存在困难,酝酿成立生产合作社。由于人数太少达不到成立生产社的条件,他们先在供销生产社下成立生产小组,由供销生产社供给原料,自己推销产品,自负盈亏。此后,又吸收了9个家属和3个辅助劳动力参加。到1953年1月,扩大到26人参加生产小组,遂正式成立生产合作社。临清镇竹器手工业独立劳动者组织起来走向合作化道路的经过,临清市档案馆,档案号13-2-27。可见,竹业生产社就是依托竹器业供销生产社,从生产小组一步步发展成生产社的。但是,在一定条

37、件下也可不经过供销生产社这一阶段,直接组成生产合作社,如供产销条件具备的麻绳业。到1954年底,皮轴、棉织等供销生产社已经全部过渡到生产社,其他铁、木、竹供销生产社已过渡了一部分。棉织业在过渡中存在“过高过急”问题。1952年,在对供销情况、发展前途等缺乏分析的情况下,临清盲目地将棉织业60户200多人手工业者全部组织起来进行集中生产,造成原料供应不足,困难重重。相反,竹器供销生产社在过渡中则“过度迟缓”。竹器业供销生产社到1955年已建立了2个生产社201人,但仍有59户104人没有完成过渡。由于竹器业生产者具体的经济情况、技术条件不同,他们的入社意愿差距较大。生产社更注重吸收入社意愿强烈的

38、手工业工人、学徒、市民、家属,容易忽视手工业者入社。如第一竹器社社员120人,其中工人56人,贫市民28人,社员家属4人,手工业独立劳动者仅有16户22名,全家入社的仅有14户20人。部分手工业独立劳动者甚至对加入生产社存在顾虑。如“连家铺”怕“一人入社,全家失业”。门头好,资金多,技术高,生活较富裕的,怕“入社吃亏”。加强领导办好手工业合作社,大众日报1956年2月5日,第2版。他们加入生产社的意愿相对较低。其他如木业、铁炉长期停留在供销生产社阶段,铁炉供销生产社与竹业情况相似,直到1955年底还没有全部过渡完成。因此,临清计划在1956年将能组织起来的全部组织起来,高级社(生产社)达到80

39、%。1957年全国达到高级社。临清市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手工业及交通运输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规划,临清市档案馆,档案号13-l-59o在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中到来后成立的手工业生产社,除了一小部分经过生产小组过渡形式发展起来的,大部分则是直接组织起来的。到1956年1月,临清手工业26个行业建立了31个生产社,全部实现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关于供销生产社的历史意义,程子华从供销生产社与生产社两者之间的关系上做了精辟阐述。他认为:“首先要大量发展生产小组、供销生产合作社,使之逐渐过渡到生产合作社;同时办好生产合作社来推动生产小组、供销生产社的发展。生产小组、供销生产社的发展可以培养集中生产的习惯,摸

40、出一套集中经营的经验,准备好领导骨干,这就给组织生产合作社打下了基础。”并指出,“必须因地制宜,按照不同手工业者容易接受的形式,由低级到高级,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地去做。”程子华回忆录,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357页。薄一波对新中国成立初期从供销入手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他中肯地指出:“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建国头六年,是从供销入手稳步前进的。但是,从1955年冬季开始,改造步伐急剧加开了。”“这六年改造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上是正确的,具体决策基本上也是从手工业实际出发的,因而做出了好的成绩。”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第438页、第459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