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建设工程检测智能化技术导则.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7148378 上传时间:2024-06-15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224.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建设工程检测智能化技术导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2023建设工程检测智能化技术导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2023建设工程检测智能化技术导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2023建设工程检测智能化技术导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2023建设工程检测智能化技术导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建设工程检测智能化技术导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建设工程检测智能化技术导则.docx(6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建设工程检测智能化技术导则1总则一_12术语一一23基本规定-44检测试样受理智能化一一54.1一般规定一54.2试样识别智能化一64.3试样标识标注智能化一64.4试样的智能分拣一64.5试样的智能化传递一85检测环境控制和监视智能化一105.1一般规定一105.2环境条件的控制一一105.3环境条件监测一116钢筋检测智能化一136.1一般规定一136.2试验前的准备一136.3试样标识的识别一一146.4重量偏差的检测一一146.5力学性能的检测一一147混凝土检测智能化一167.1一般规定一167.2混凝土抗压强度检测智能化一167.3混凝土抗渗性能检测智能化一198门窗检测智能化一一

2、218.1一般规定一218.2门窗反复启闭性能一一219金属材料化学分析检测智能化一239.1一般规定一239.2金属材料化学成分分析-2310 地基及基桩检测智能化-2510.1 一般规定一一2510.2 静载试验一一2511 市政检测智能化-2711.1 一般规定一一2711.2 道路检测一一2711.3 市政管道检测-3411.4 钢筋检测智能化流程工作流程-36B混凝土抗压强度检测智能化工作流程-3711.5 门窗反复启闭性能检测智能化的工作流程3811.6 静载试验检测智能化的工作流程-39录录录录录附附附附附11.7 路基路面检测智能化工作流程-401总则1.0为规范山东省建设工程

3、检测智能化工作,做到技术先进、性能可靠、结果准确,制定本导则。1.0.2本导则适用于山东省行政区域内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检测智能化。1.0.3建设工程检测智能化工作除应符合本导则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和山东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2.0.1检测智能化intelligenttesting利用计算机网络、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支持下,通过相关仪器设备,实现智能化和自动化的检测过程。2.0.2检测智能化系统intelligenttestingsystem实现检测智能化的软硬件系统的总称,包括但不限于标识识别单元、检测智能化控制单元、检测设备单元、数据管理单元、通信单元、异常情况

4、报警单元等子单元。2.0.3子单元sub-unit检测智能化系统中由组件或零件等构成,通常能够自为一体或自成系统,独立工作的组合体。2.0.4标识识别单元Iabelingidentifyingunit利用光学或无线射频等原理,对检测样品标识进行读取、解码,完成检测样品信息识别的设备。2.0.5控制单元intelligenttestingcontrolunit在检测智能化系统中,对各子单元进行统一管理和控制的设备总称。2.0.6检测设备单元testingequipmentunit在检测系统中,对样品的性能进行检测验证的试验设备、标准物质以及辅助设备的总称。2.0.7异常情况报警单元abnorma

5、lconditionalarmunit在检测过程中,当检测系统的设备、通信等软硬件的工作状态出现异常时,会发出相应通知信息的设备。2.0.8机器人robot一种能够半自主或全自主工作的智能机器,通过编程和自动控制来执行诸如作业或移动等任务。机器人具有感知、决策、执行等基本特征,可以辅助甚至替代人类完成危险、繁重、复杂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服务人类生活,扩大或延伸人的活动及能力范围。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机器装置,具有一定的自动性,可依靠自身的动力能源和控制能力实现各种检测智能化功能。2.0.9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neuralnetwork由加权链路且权值可调整连接的基本处理

6、元素的网络,通过把非线性函数作用到其输入值上使每个单元产生一个值,并把它传送给其他单元或把它表示成输出值。3基本规定3.0.1检测人员应经培训合格并授权后方可操作检测智能化系统。3.0.2检测智能化系统中的设备应定期进行保养和维护,以确保功能正常;涉及量值溯源的设备应进行有效的量值溯源。3.03检测机构应制定检测智能化系统的仪器操作规程、检测细则等作业指导书。3.0.4检测智能化系统的使用环境应无强烈震动、无较强电磁场干扰、无腐蚀性介质、无明显粉尘等。3.05试样标识的材质应具有防水、防污、防刮擦、防脱落、防变形等性能。标识应信息齐全,便于读取识别。3.0.6检测智能化系统中任一子单元出现故障

7、时,系统应能立即停止运行,并通过报警或其他方式通知检测人员。3.0.7检测智能化系统软件应实时采集检测数据、进行日常情况记录和操作记录等,并实时上传至监管平台系统。4检测试样受理智能化4.1 一般规定4.1.1 检测试样受理智能化通过检测试样受理智能标识、分拣传递系统实现,该系统应包括运输机构、指定区域、识别判断模块、标识标注系统、分拣机、智慧分拣管理系统、智能传递系统等功能模块。4.2 .2检测试样受理智能标识分拣传递系统各功能模块应符合下列规定:1运输机构应由能将待分拣检测试样、分拣后检测试样及标识完毕的检测试样运送至指定区域的设备组成。运输机构可为运输车、轨道机器、刮板输送机、链板输送机

8、、皮带输送机中的一种或者组合。2指定区域应由待分拣区域和分拣区域组成。待分拣区域应包括常规堆放区域、二次堆放缓冲区域以及智能处理区域。分拣区域应为分拣设备工作区域,用于待分拣检测试样的分拣,其前端为待分拣区域,后端应包括用于对符合条件的一种或者多种试样进行堆放的区域。3识别判断模块应由扫描、称重、识别摄像头等设备组成。该模块可对检测试样进行识别判断及分类,所生成的数据信息应能用于标识标注系统。4标识标注系统应能与系统其他子单元实时联动、信息交互,应具备接收识别判断系统识别信息数据;能生成对应试样的电子标识,并有效标注;可进行分类装载。电子标识内容包括检验试样的基本信息及唯一性标识信息。5分拣机

9、应设置于分拣区域内,可用于对待分拣区域送入的待分拣检测试样进行取、放、识别并送至运输机构上。分拣机应采用适宜的方式识别并判断分拣试样是否为检测试样并识别检测试样类别。6智慧分拣管理系统应由数据库和用于输入数据、运算以及控制分拣机运动的控制设备组成。数据库中应包括指定区域的位置数据、不同尺寸范围的标准检测试样对应的落料堆放区域的配对信息以及备份数据,并且数据库与控制设备应可进行通讯连接,并能通过控制设备进行修改和信息读取。7智能传递系统宜为气动传输系统、机器人配送系统、箱式转载系统等方式。413检测试样处于不同的状态或分拣、传递、贮存处置等阶段时,应根据试样的不同特点和不同要求,做好标识的识别、

10、跟踪工作,以保持清晰的试样识别号,保证试样编号方式的唯一性,保证试样分析结果的可追溯。4.2 试样识别智能化4.2.1 试样的识别智能化应对试样的受理符合性进行判断。4.2.2 识别判断系统宜配备红外网面扫描仪、称重仪、三维扫描仪等识别设备。系统应能通过三维扫描设备对检测试样进行扫描,并将检测试样的三维轮廓线数据与标识标志系统、智慧分拣管理系统进行交互。4.3 试样标识标注智能化4.3.1 检测试样在进行识别判断并记录后,识别判断系统应根据识别判断传输来的已有识别信息,并进行分类装载、包装。4.3.2 试样应根据区分的标识,生成相应的电子标识,牢固清晰的标注于检测试样显著位置。4.3.3 识信

11、息应包括检验试样的收样时间、样品编号、检测项目、规格型号等信息及对应的识别图码(条形码或二维码).4.3.4 检测机构应根据专业要求,在检测试样受理智能标识分拣传递系统相关的作业指导书中,对试样标识转移方式和如何保证试样识别的唯一性和有效性,做出明确规定。4.4 试样的智能分拣4.4.1 检测试样分拣系统应采用智能化、全自动的方式。4.4.2 试样分拣流程见图4.4.1,具体应包括如下步骤:1射频读写器识别初步查询需要进行分拣的检测试样;2判断待分拣传递检测试样是否具备预设的标识,标识应包括已标记分类的电子标识;3被识别的检测试样应放置至预运输通道(二次堆放缓冲区域);4系统应获取待分拣传递检

12、测试样的详细标识数据,试样标识数据应包括条码及具体数字编号;5判断待分拣传递标识数据是否匹配预设的类型数据;6待分拣传递试样标志标识匹配成功后应进行自动分拣。图4.4.1试样分拣流程4.4.3 测试样分拣系统应对检测试样在不同运动状态的实现信息进行实时更新和动态跟踪。4.4.4 智慧分拣管理系统宜通过射频读写器初步查询需要进行分拣的检测试样,判断这些检测试样中是否是具备预设标识(已标注电子标识)的检测试样,确认需自动分拣的检测试样;如预设标识(已标注电子标识)不存在,则分拣机将这些检测试样统一留待工作人员进行处理;如预设标识(已标注电子标识)存在,则分拣机将这些具备预设标识的检测试样放置至预运

13、输通道(二次堆放缓冲区域)。445预运输通道(二次堆放缓冲区域)应暂时放置需要进行自动分拣的检测试样,等待分拣机将各个不同的检测试样对应分配至对应的运输通道。4.4.6 智慧分拣管理系统应通过获取检测试样的标识数据,判断不同检测试样并放置至相应运输通道。4.4.7 在确认检测试样标注存在有效标识后,应将检测试样自动分拣至对应的运输通道;未识别到有效标识的检测试样应留待至工作人员进行处理。4.5 试样的智能化传递4.5.1 检测试样分拣之后应通过不同的运输通道运输到相应传递系统的工位,通过相应的传递系统传递到需要的工作区域。4.5.2 智能传递系统应利用不同系统特性,实现存储与转运的无缝对接,实

14、现全程无人值守,能够满足多样性无计划任务、计划任务、单点任务、多点任务的执行。453智能传递系统应具备在无需外设新的站点设备前提下增加新的任务点功能。传递系统可包括气动传输系统、机器人配送系统、箱式转载系统等。4.5.4 气动传输系统应符合如下规定:1系统应包括分布式智能发送工作站、接收工作站和气动传输系统,利用专用的传输管道将分布在不同工作区域的工作点进行连接,构成一个密闭的传输网络,在中央管理机的调控下实现检测试样的智能存储及发送任务。2用户应安装并运行试样存储和气动传输管理系统软件,实现用户对系统管理、数据统计、数据日志查询等管理功能。3气动传输管理系统设备应具备智能自检恢复功能,保证系

15、统在无人值守下能够长期、可靠运行。并提供系统远程协助和远程管理软件,实现远程系统故障解决。455机器人配送系统应符合如下规定:1系统应在计算机和无线局域网络的控制下运行。2机器人试样车宜采用视觉导航技术,实现不同工作站点的自动运送调度任务,通过程序设定路径运行并停靠到指定地点。4.5.6箱式转载系统应符合如下规定:1实验室为多层空间的,应各楼层间搭建独立的传输通道,实现检测试样在任意部门之间的自动化传输。2箱式转载系统应由垂直提升机、水平传输线、智能收发工作站、物流专业软件及消防装置组成,应以传输箱为载体,并能实现自动化运转。3箱式转载系统应配备统一规模的传输箱及传输工作站。包装分拣后的检测试

16、样应通过运输机构发送至传输箱内,再通过垂直提升机、水平传输线等渠道线运载至需要的工作区域。5检测环境控制和监视智能化5.1 一般规定5.1.1 从事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的检测机构,检测环境的监视和控制系统、信息网络的设计和功能性验收均应符合本规程要求。5.1.2 检测环境智能控制应包括实验室内环境温度、湿度、空气流速、有害气体浓度和照明等环境条件的智能控制。5.1.3 测机构内所有智能化控制系统的线缆敷设应采取防止信号干扰措施,应根据建筑特点按照线缆功能选择合适的桥架与槽盒,并有可靠的接地措施。5.1.4 检测机构应对有要求的环境条件进行加以控制,并根据特定情况确定控制的范围,技术要求除满足本规范

17、外还应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要求。5.2 环境条件的控制5.2.1 温湿度智能控制系统应符合以下要求:1系统应由温湿度传感器、通风系统、控温设备、控湿设备、智能温湿度控制器、手机和终端电脑软件等部分组成。2温湿度感应探头基本参数应符合:温度感应探头:量程:-4(C+12(C;显示精度:0.5C,湿度感应探头:量程:0%RH95%RH:显示精度:1%RH3智能温湿度控制器前表面宜采用镶嵌式触控屏,智能温湿度控制器的内部宜设置信号接收器、控制软件和无线传输器。可将实时的环境条件数据传输至手机或终端电脑,便于使用者实施远程监控。4加湿用水应采用纯净水,并符合安全环保要求。5控温设备应选择合适的

18、通讯和控制类型,除满足使用功能外,还应满足与温湿度控制系统的连接要求。6手机和终端电脑软件用户可通过云平台实现电脑端、手机APP等终端登录。7系统应具有自动温湿度监测、实时数据显示、实时图像显示、远程实时查看数据、智能远程管理、数据存储、在线数据分析等功能。5.2.2空气流动性智能调节控制系统应符合以下要求:1实验室的温湿度智能调节系统中除配备控温设备、控湿设备外,应安装排风调控机构。2实验室排风调控机构易采用主动式智能气流控制系统。3实验室内的出风和回风口应该符合相应的标准,室内空间温湿度不均匀度不应超过0.5%O4实验室内的回风口位置应该和出风口位置有一定距离,或采用适宜的方式使实验室内气

19、流能够均匀地在实验室内循环,以控制实验室内的温湿度均匀性。5.23 有害气体浓度智能控制系统应能对特定气体进行自动监测,并在超出设定的浓度限制时及时报警并作出相应处理反应。5.24 4光照照明智能控制系统应具备在设定的光照照度范围内对照明设备进行调整,以保证光照照度符合设定的范围要求。5.3环境条件监测5.3.1 为保持数据结果的可追溯性,实验室应监控和记录整个检测试验过程的环境条件。5.3.2 实验室每个独立的检测区域应至少设置I个温度和相对湿度的测量点。有空气流速要求、有害气体浓度限制要求和光照照明条件要求的区域,应分别在控制区域设置不少于一处对应的测量点。5.3.3 验室环境条件的监控和

20、记录频次应可在1秒-3600秒范围内设置记录频次。5.3.4 使用的智能环境条件控制器、手机APP和终端电脑软件都应具备各类环境条件的监控、记录存储、数据传输功能。5.3.5 在有温湿度、空气流速、光照照明条件等要求的区域内实施的检测,其检测原始记录中应自动嵌入检测过程中实测的环境条件数据。5.3.6当实验室被监测到的环境条件超出控制的允许范围或不利于检验检测的开展时,应立即通过温湿度控制器、手机APP和终端电脑软件等方式进行报警提示。6钢筋检测智能化6.1 一般规定6.1.1 试样尺寸、数量、试验方法、检测环境应符合现行国家产品标准及相关试验方法标准的要求。6.1.2 检测系统应能连续完成试

21、样抓取、样品信息识别、重量偏差测量、力学性能试验、结果计算与判定、检毕样品自动处理等。6.1.3 筋检测智能化流程可参照附录A。6.2 试验前的准备6.2.1 试验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待检试样的准备、样品状态箱的就位、运行前的检查等。622待检试样的准备包括试样的检查、试样的摆放等,应符合下列规定:1试样端面应与长度方向垂直;2待检钢筋试样的摆放应确保试样易于抓取,试样的标识不脱落,标识信息易于识别。6.2.2 将待检试验箱、检毕试验箱、不合格留样箱、异常试验箱置于系统指定位置。6.2.4 运行前的检查应包括:1检查系统的完整性和畅通性,并确保设备正常运行;2检查控制单元的功能是否正常;3检查系统

22、进线电源是否正常;4软件的试运行;5其他有关的检查。6.3试样标识的识别6.3.1 钢筋试样标识信息应包括样品编号、试样序号、钢筋牌号和公称直径等。6.3.2 试样标识的智能识别应符合下列规定:1试样标识应置于扫描识别区域内;2试样应放置在合适位置,确保标识识别单元可采集到标识信息。6.33试样标识的智能识别应按下列步骤进行:1检测机器将待检钢筋试样置于扫描识别工位;2标识信息采集装置采集标识信息,并进行解析,获取样品编号、试样序号、钢筋牌号和公称直径等标识信息;3将标识信息自动上传至数据管理单元。6.4 重量偏差的检测6.4.1 重量偏差测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用钢第1部分:热轧光圆

23、钢筋GB/T1499.U钢筋混凝土用钢第2部分:热轧带肋钢筋GB/T1499.2的相关规定。6.4.2 长度测量可采用接触式或非接触式的测量方法。6.4.3 重量偏差测量数据上传至数据管理单元。6.5 力学性能的检测6.5.1 力学性能的检测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用钢材试验方法GB/T28900、金属材料拉伸试验第I部分:室温试验方法GBZT228.1等相关规定。6.5.2 试验前,自动清扫装置应将拉力试验机夹具附近的金属氧化皮等残留物清理干净。6.5.3 测机器人应将钢筋试样放置于拉力试验机夹头中,并调节确保钢筋试样与夹头对中。6.5.4 检测控制单元应能自动调整拉力试验机的试验速率。

24、655采用引伸计测量最大力总延伸率()时,引伸计可采用非接触式引伸计。6.5.6 应将试验结果保存至数据管理单元,当有需要时,同时上传到行业监管平台系统。657判定为合格的样品,将检毕试样传送至检毕试验箱。判定为不合格的样品传送至不合格留样箱。6.5.8 检测过程中,当出现以下情况时,检测机器人应将试样搬运至异常试验箱,待人工处理异常情况:1试样标识出现重号或无法识别;2待检样品不满足检测要求;3其他异常情况。6.5.9 检测过程中,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异常情况告警单元应能发出报警或以其他方式通知检测人员:1试验无效状态;2待检试验箱中样品数量不足;3检毕试验箱、不合格留样箱、异常试验箱己经满仓

25、;4其他异常情况。7混凝土检测智能化7.1 一般规定7.1.1 混凝土抗压强度检测智能化试样尺寸、数量、试验方法、检测环境应符合现行国家产品标准及相关试验方法标准的要求。7.1.2 混凝土抗渗性能检测智能化试样尺寸、数量、试验方法、检测环境应符合现行国家产品标准及相关试验方法标准的要求。7.1.3 凝土检测智能化系统应能连续完成试样抓取、样品信息识别、尺寸测量、抗压强度试验、结果计算与判定、检毕样品自动分区处理、异常情况报警及试验过程录像等。7.1.4 混凝土抗压强度检测智能化流程可参照附录B。7.2 混凝土抗压强度检测智能化7.2.1 试验前的准备1试验前的准备工作包括试样的准备、试样待检箱

26、、检毕试验箱及留样箱的就位、系统运行前的开机检查等。2待检试样的准备包括试样的检查、试样的摆放等,应符合下列规定:1)待检试样的外观应完好,试样表面擦拭干净;2)立方体试样的标识宜粘贴在非承压面;3)待检试样应按规则顺序摆放,承压面朝上,试样的标识不会脱落,标识信息易于识别。3应将待检试验箱、检毕试验箱、不合格留样箱、异常试验箱置于系统指定位置。4运行前的检查宜包括:1)检查系统的完整性和畅通性,并确保设备正常运行;2)检查控制单元的功能是否正常;3)检查系统进线电源是否正常;4)软件的试运行;5)其他有关的检查。7.2.2试样标识的识别1混凝土试样标识中标识信息应包括样品编号、养护条件、工程

27、部位、成型日期、试样尺寸、强度等级等。2试样标识的智能识别应按下列步骤进行:1)检测机器人将待检混凝土试样置于扫描识别工位;2)标识信息采集装置采集标识信息,并进行解析,获取包括样品编号、养护条件、工程部位、成型日期、试样尺寸、强度等级等试样相关信息;3)将标识信息自动上传至数据管理单元。7.23试样尺寸的测量1检测机器人将待检混凝土试样置于尺寸测量单元。立方体试样尺寸测量及尺寸公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1的相关规定。2测量混凝土试样的边长、承压面平面度和相邻面间的夹角,可采用非接触式或接触式的测量方法,应保证试验过程的流畅性。3应将混凝土的尺寸测量数

28、据上传至数据管理单元。4检测机器人将尺寸公差合格的混凝土试样置于系统待检平台,将尺寸公差不合格的试样置于异常试验箱。5智能尺寸测量仪的技术参数应满足下列要求:1)测量试样的长、宽、高,分辨率不低于0.1mm;2)测量试样相邻面的夹角,分辨率不低于0.1;3)测量试样承压面的平面度,分辨率不低于0.01mmo7.2.4抗压强度的检测1抗压强度的检测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1的相关规定;2试验前,自动清扫装置应将压力试验机的上、下承压板面清理干净;3检测机器人进样单元应将混凝土试样放置于压力试验机下压板,并将试样中心与试验机下压板中心对准;4根据标识识别单元

29、上传的试样信息,检测智能化控制单元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1的相关规定自动调整压力试验机加荷速度;5应将试验结果保存至数据管理单元;同时上传到行业监管平台系统;6判定为合格的样品,应由检测系统出料输送线将检毕试样传送至检毕试验箱。判定为不合格的样品,由检测系统出料输送线将检毕试样传送至不合格留样箱。7.23异常情况的处理1检测过程中,当出现以下情况时,检测机器人应将试样搬运至异常试验箱,待人工处理异常情况:1)试样标识出现重号或无法识别;2)试验龄期不符合;3)尺寸公差不合格;4)其他异常情况。2检测过程中,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异常情况告警单元应能发出报警

30、或以其他方式通知检测人员:1)检测数据未完成配对;2)检毕试验箱、不合格留样箱、异常试验箱已经满仓;3)其他异常情况。7.3混凝土抗渗性能检测智能化7.3.1试验前的准备1待检试样的准备包括试样的检查、标识的粘贴等,应符合下列规定:1)待检试样的外观应完好,试样表面擦拭干净,确保无混凝土残渣;2)将试样摆放至设备试验底座,检查对中状态。2运行前的检查宜包括:1)检查系统的完整性和畅通性,并确保设备正常运行;2)检查控制单元的功能是否正常;3)检查系统进线电源是否正常;4)软件的试运行;5)其他有关的检查。7.3.2试样标识的识别1抗渗试样标识中标识信息应包括样品编号、成型日期、养护条件、工程部

31、位、试样尺寸、抗渗等级等。2试样标识的智能识别应按下列步骤进行:1)检测机器人将待检混凝土试样置于扫描识别工位;2)标识信息采集装置采集标识信息,并进行解析,获取包括样品编号、成型日期、养护条件、工程部位、试样尺寸、抗渗等级等试样相关信息;3)将标识信息自动上传至数据管理单元。7.33试样尺寸的测量1检测机器人将待检抗渗试样置于尺寸测量单元。立方体试样尺寸测量及尺寸公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2的相关规定。2测量抗渗试样的承压面的平面度可采用非接触式或接触式的测量方法,应保证试验过程的流畅性。3应将抗渗试样的尺寸测量数据上传至数据管理单元。4检

32、测机器人将尺寸公差合格的抗渗试样置于系统待检平台,将尺寸公差不合格的试样置于异常试验箱。5智能尺寸测量仪的技术参数应满足下列要求:1)测量抗渗试样的各边长、直径或高度分辨率不低于0.1mm;2)测量试样相邻面的夹角,分辨率不低于0.1;3)测量试样承压面的平面度,分辨率不低于0.01mmo7.3.4试样抗渗性能的检测1抗渗性能的检测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ZT50082的相关规定;2应将混凝土试样放置于试验底座正中间,确保密封单元顺利下降;3密封单元自动下降对试样进行自动密封;4系统自动根据扫描识别的试样抗渗等级进行试验,并设定试验过程参数;5试样试验过程

33、系统自动逐级加压、自动恒压,渗水后自动记录渗水压力及渗水时间;6测量渗水装置,应紧密贴合在试样上表面;7系统自动判定试验结果并进行数据上传;8智能混凝土抗渗系统软件应具备和监督管理软件对接的能力。7.33异常情况的处理检测智能化系统出现故障时,系统应能立即停止运行,并通过报警或其他方式通知检测人员,待故隙解决,系统可继续运行。8门窗检测智能化8.1 一般规定8.1.1 门窗检测智能化试样尺寸、数量、试验方法、检测环境应符合现行国家产品标准及相关试验方法标准的要求。8.1.2 门窗反复启闭性能检测智能化设备应定期进行保养和维护,以确保功能正常;涉及量值溯源的试验设备应具有有效期内的计量检定或校准

34、证书。8.1.3 入使用前,应对设备刚度,软件稳定性、可靠性和准确性进行充分测试,并经过相关验证。8.2 门窗反复启闭性能1.1 .1门窗反复启闭性能检测智能化检测环境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门窗反复启闭耐久性试验方法GB/T29739、未增塑聚氯乙烯(PVC-U)塑料门窗力学性能及耐候性试验方法GB/T11793等相关标准规定。8.2.2门窗反复启闭性能智能测设备应满足以下规定:1易用性:手动引导示教,由检测人员直接操作机器人手臂简单地完成示教,机器人手臂能独立完成整个操作;具备多种智能化功能,如3D视觉感应、语音识别智控、重复精准定位、力矩传感器等最新的智能化功能;2安全性:触碰停止,触碰到人时

35、只需轻微的碰触力,机器人便可以安全停止;3动作范围:1)能够完成平开门窗扇左右内外开9010反复启闭试验(含执手开启),开启速度和停顿时间可调;2)能够完成推拉类滑动平移关闭的门窗反复启闭试验,开启速度可调和停顿时间可调。4试验过程,开锁一开启窗扇一关闭窗扇一锁闭为一个循环,试验次数可根据需要任意设定。该装置通过程序设置,可以单独对锁具或执手进行耐久性能检测;5参考速度设定:活动部分质量不超过400kg时应为0.5ms0.05ms;超过40Okg时应为0.2ms0.02ms;6机械手施加的操作力应比启闭器的启闭力测定值高50%10%;7开启位置停顿时间不应大于4s。8.23 试验前应检查设备工

36、作状态和性能,确保其正常工作。试验前的检查应包括:1检查标识的张贴的位置;2检查试样的摆放,应确保试样符合机器人启闭行程;3检查相关电缆连接管路的完整性;4检查控制单元的功能是否正常;5检查系统进线电源是否正常;6软件的试运行;7其他有关的检查。8.2.4门窗反复启闭性能检测智能化流程可参照附录C。825试验过程中应随时观察仪器设备工作情况,发生异常情况时,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处理。9金属材料化学分析检测智能化9.1 一般规定9.1.1 金属材料化学分析检测智能化试样尺寸、数量、试验方法、检测环境应符合现行国家产品标准及相关试验方法标准的要求。9.1.2 检测系统应能连续完成试样抓取、样品信息识

37、别、分析试验、结果计算与判定、检毕样品自动处理、试验数据保存、异常情况报警等。9.2 金属材料化学成分分析9.2.1 试验前的准备工作应包括待检试样的样品准备、样品状态箱的就位、运行前的检查等。9.2.2 待检试样的样品准备包括试样制备、检查、标识的标注、试样的摆放等,应符合下列规定:1试样制备设备应具有根据样品规格及形状自动选择裁制的程序,并能根据试验需要自动裁制样品;2金属试样表面应根据相关的标准要求自动进行处理;3标识应完整清晰,确保信息能被完整读取;4待检试样的摆放应确保试样易于抓取,试样的标识不会脱落,标识信息易于识别,标识应粘贴在试样的非受试面。9.23运行前的检查应包括:1直读光

38、谱仪所用气体压力是否正常;2检查控制单元的功能是否正常;3检查系统电源是否正常;4软件的试运行;5其他有关的检查。9.2.4金属材料化学分析检测:1金属材料化学分析检测应符合现行相关的国家标准的相关规定;2试验前自动清洁火花台、电极,需要时自动清洁光室透镜,确保设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3根据试样类别自动选择检测程序,并按相应程序对设备进行校准;4校准样品至少激发3次,试样至少激发2次;5将相应试样的检测结果保存在不同的程序单元;6判定为合格的样品传送至检毕试验箱,判定为不合格的样品样传送至不合格留样箱。925检测智能化系统出现故障时,系统应能立即停止运行,并通过报警或其他方式通知检测人员,待故障

39、解决,系统可继续运行。10地基及基桩检测智能化10.1 一般规定10.1.1 地基及基桩检测智能化,应根据工程特点、设计要求和现场条件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检测技术与方法,检测设备及软件、检测过程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等相关规定。10.1.2 投入使用前,地基及基桩检测智能化应对设备和软件进行充分的稳定性、可靠性、准确性测试,并经过相关验证。10.2 静载试验10.2.1 静载试验桩(试点)应根据设计要求、场地情况、便于试验的原则确定,桩顶(试点)处理和试验基坑处理应符合相关标准要求。10.2.2 静载试验检测智能化设备应满足以下规定:1具备自动加载卸载补载、自动判稳、数据实时上传

40、、发出各类预警信息等功能;2可实现无电缆线连接、使用电池供电功能;3具备远程监控及人工干预功能;4具备数据统计、曲线分析、结果判定等功能;5具备与其他软件接口功能。10.23静载试验仪器设备的运输和安装应满足以下要求:1运输过程和安装中应确保仪器设备不受损伤;2试验现场外接电源(如需要)应符合临时架设电源线路的要求,应采取措施,防止漏电、触电等事故发生;3试验现场应无强烈振源,宜搭起能防雨、遮阳的临时帐篷或其他设施;4试验用的主机、控制器、适配器、信号发射器、油泵等仪器设备应按照就近、方便、安全的原则安放;5应采取安全护栏、安全标识提醒、设备控制主机上锁等措施,减少人工干扰因素,保证检测数据真

41、实性。10.2.4 试验前应检查设备工作状态和性能,确保其正常工作。试验前的检查应包括:1检查压力传感器和千斤顶的安装位置、检查承压板的安装符合性、千斤顶活塞的有效行程、油路系统畅通性和充分性;2检查控制单元的功能是否正常;3检查系统进线电源(如果有)是否正常;4检查软件的相关参数设置是否正确;5其他有关的检查。10.2.5 静载试验检测智能化流程可参照附录D。10.2.6 试验过程中应随时检查试验数据有无异常、观察仪器设备工作情况,发生异常情况时,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处理。11市政检测智能化11.1 一般规定1.1 1.1市政检测智能化应符合本导则对适用范围、对象的规定。11.12 检测环境与

42、试验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产品标准及相关试验方法标准的要求。11.13 检测前应做好准备工作,应包括设备的检查和调试、试样的准备和数据标识的划分等工作。11.14 检测前,宜收集以下资料:1工程概况、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等;2地下管线的类型、大小、埋深、材质等;3设计文件及设计变更资料;4测区范围内以往的历史检测资料。11.15 检测前应根据现场与周边环境、交通量制定交通疏导和组织方案,保障检测人员、检测设备和车辆的安全。112道路检测11.2 基本要求1道路检测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的规定。2道路检测内容包括厚度、压实度、弯沉值、平整度、抗滑构造深度、渗水系数、无侧限抗压强度和土基回弹模量等参数,

43、检测参数和方法根据待检对象和目的合理选择。3宜采用具有可靠数据标定关系的自动化检测设备,条件不具备时,可采用机械化检测方式,但应符合相关国家、行业和地方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4检测过程应由以下部分组成:D项目资料的搜集;2)编制和审查检测工作方案;3)现场数据的采集;4)数据质量分析和评价;5)检测结果和信息化管理。5试验前,应保证检测场地或试验台干净、无污染,试验后,及时清理杂物;仪器设备根据运行程序能自动进行检测,保证检测精度要求。6在检测过程和完成后应进行数据质量检查,重复观测的数据与原数据应一致性良好,现场记录信息应完整,且与数据保持一致。数据信息应包括项目信息、样品编号、试验日期、检测

44、数据和检测方法等。1122厚度检测1探地雷达测试系统由承载车、发射天线、接收天线和控制单元等组成,其主要技术要求如下:D系统距离标定误差应不大于0.1%;2)最小分辨层厚不大于40mm。3)系统测量精度要求如下表。附表系统测量精度要求测量深度测量误差允许范围H100mm3mmH2100mm(3%H)mm2准备工作应满足以下规定:1)检测前的准备工作应包括检测环境的检查、设备的运行、距离标定、参数的选择等。2)检测环境的检查包括检测场地的检查、干扰源的位置等,应符合以下规定:待检场地应平整、干燥、无障碍物;待检场地无明显强磁干扰。3)应提前对设备系统性能稳定、结构和构件牢固可靠性进行检查,满足防

45、潮、防尘、防震和绝缘性良好的要求。4)应按要求进行距离标定,标定长度不少于200mo5)检测时应根据检测任务确定天线频率、时窗、采样间隔等参数。6)现场检测时,应对道路结构层的相对介电常数或电磁波传播速度进行标定,标定方法包括预埋金属薄板法和钻孔实测法。3现场检测应满足以下规定:1)路面结构层厚度检测宜每车道布设不少于1条测线。2)测试时宜采用连续检测方式,检测时天线应移动平稳、速度均匀。非空气耦合天线应紧贴被测结构层表面。3)记录工程名称、起终点桩号、测线位置、时间、仪器型号、具体参数、产生电磁影响的物体及其位置。4)当到达测试终点后,停止采集程序。操作人员检查数据文件,文件应完整,内容应正常,否则应重新测试。5)测试完毕后,应及时将检测数据导出或备份。4数据处理应满足以下规定:1)数据处理前应检查数据的完整性,确保检测数据无异常2)选择合适的滤波方式和增益方式,增强信噪比,减少杂波和干扰物对图像解译的影响。3)根据雷达数据的质量情况,可适当选择噪声衰减、反褶积、偏移处理等措施。4)图像解译工作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的要求。5)厚度检测结果应经过现场钻孔验证及校准。6)路面结构层厚度分析时,宜以IOm为单位进行统计;对于新建公路路面,统计单元长度宜为100Orn/车道;对于既有公路路面,统计单位宜为100m/车道。1123弯沉值检测1路面弯沉自动化检测应采用与贝克曼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