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寻寻觅觅)联读.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7158508 上传时间:2024-06-1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0.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寻寻觅觅)联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寻寻觅觅)联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寻寻觅觅)联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寻寻觅觅)联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寻寻觅觅)联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寻寻觅觅)联读.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寻寻觅觅)联读教材分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与声声慢(寻寻觅觅)出自中职语文统编教材基础模块下册的第二单元。通过单元导语可知,本单元的思想核心为家国情怀。因此,两首诗歌的思想赏析应落脚于相近时代中,不同身份人物用不同的文风抒发的爱国之情。此前,学生已通过古体诗二两篇史传文字,感受到了不同时期、不同事件中呈现的爱国情怀,在这里选用两首宋词意指引导学生感受词曲与抒情之间的关系。因此,本课需要带给学生:联读两篇宋词,体悟爰国之情,通过诵读感受差异。分析两篇宋词抒发爰国之情的语言,结合表达风格,鉴赏文风的差异。比较两篇宋词的情感抒发,感悟爰国之情的个体差别。教学目标:1 .

2、学生能通过诵读感悟两首宋词的爱国情怀,体会语言文字运用的不同带来的诵读变化。2 .学生能通过辨析两首宋词的遣词用字,把握不同的语言风格,论述对情感抒发的作用。3 .学生能结合宋词内容,鉴赏画面,传扬文化之美。晓之以读,动之以情1 .分析词牌名+标题快速把握文章情感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寻寻觅觅)两首词词牌名与标题比较。(1)问:为何永遇乐一词有题,而声声慢无题?预设:永遇乐因怀古动哀,标题能概括全词。声声慢因愁字不知何处,难以落题。(2)问:如果要给声声慢取题,你会取什么?预设:取词第一句寻寻觅觅;寻愁。2.比较朗读,体会情感两首词均因抒发愁绪而写,愁应有具体的内容。两首词愁得相同吗?通

3、过朗读,体会思考。朗读后,比较分析,读法是否一致?如若不一致,是否意味着愁也不同?(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有它自身的磅礴气势,引经据典,内容繁杂,直指刀光剑影。(2)声声慢(寻寻觅觅)哀婉凄惨,读来百转千回,快慢相济。揭示内核:愁的都是家国之情,愁的内容相同,但是愁法不同延伸辩论:(1)声声慢(寻寻觅觅)只有愁家国衰败之苦吗?还能有什么体验?【归脚处:需保证爱国之情。无国无家则无人。人生零落皆因家国破败。】(2)声声慢词牌读法应慢,但本词适合慢慢读吗?【归脚处:因叠词、口语的运用,朗读应快慢相合。】3.再读体悟愁之不同赏之以读,述之以理1 .愁之相较,写法之论愁法不同,从哪些地方可见?请学生

4、利用对照表格,小组分析愁法的不同。表格包括:原文词句+诗词技巧+思想分析【需在两首词中各找一处。】(如:人道寄奴曾住,用典,借刘裕北伐典故来抨击南宋政治之弊。/满地黄花堆积,意象,借凋零黄花渲染悲伤气氛。)分小组引导思考:篇章结构、语言用字。可以指名部分小组专门围绕结构布局,部分小组专门分析遣词用字,交叉汇总讨论所得。2 .题眼所见,文法定论比较题目题眼,思考为何作者采用这样的方法抒发愁情?(1)怀古-借古讽今,用典寄情,以问叹息。(2)寻愁-物景证己,愁字作结,直抒胸臆。预设:身份不同,导致抒情方法、落脚不同。经事不同,导致抒情内容不同。指向不同,导致抒情策略不同。确定: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为国而愁劝,以己劝国。声声慢(寻寻觅觅)是为国而悲切,以己悲国。3.愁有无高低?为两词掌眼你更喜欢哪一首词,为什么?换问:哪一首词更适合今天流传,为什么?(提示:请从词的画面、声韵、思想等角度分析。)开放论述。讨论词之精妙。思想类预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更好,体现人与国的一统,国为正本。声声慢(寻寻觅觅)更好,体现人本思想,人是历史的主体。拓展预设:声声慢(寻寻觅觅)体现了词的一种变革,文学应坚持变革的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