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语用让言语学用更有效》.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7166572 上传时间:2024-06-1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1.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度语用让言语学用更有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深度语用让言语学用更有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深度语用让言语学用更有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深度语用让言语学用更有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深度语用让言语学用更有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深度语用让言语学用更有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度语用让言语学用更有效》.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深度语用,让言语学用更有效摘要:自新课标提出“语用”的理念以来,很多老师都认识到了语用教学的重要性。本文笔者通过研究一些课例,阐述了目前语用教学存在的浅表化现象,总结了构建深度语用的课堂教学策略,表明了不能为了语用而语用,而要通过具体的教学策略提高言语学用的实效,走向深度的语用的观点。关键字:语用浅表化策略深度自新课标提出“语用”的理念以来,老师们的教学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很多老师都认识到了语用教学的重要性,凡是阅读教学必先寻找语用训练点。但是,很多时候,我们的语用教学却又不免存在着浅表化的现象,对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来说,效果不是很明显。一、反观浅表化的语用教学现象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

2、师没有正确理解语用教学的真义,或者没有正确地解读文本,只是为了“语用”而设计“语用”训练。其实,这样的“语用”教学往往是单一的、机械的、浅表的。1、脱离情境的语用教学不管是词语还是句子的学习,都需要在具体感的语境中去理解、积累,进而学会运用,而不是机械地与文本割裂开来,单纯地去学习词语和句子。如在苏教版语文第四册欢乐的泼水节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教学生学习“一手一手”和“一边一边”两个关联词时,教师先让学生说说这两个关联词是什么意思,然后在没有提供语境的前提下就让学生用这两个关联词来造句。按二年级的认知水平,这两个关联词的造句显然没有困难。生活中任何一个场景都可以用上这两个关联词。但是,学生没有语

3、境的造句,就跳出了文本的情感圈,打破了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营造出来的“泼水节”的欢乐氛围。课堂中一旦打破了这个情感氛围,教师再想把学生的思维情感收回来,就不会那么容易了。可见,在造句的过程中,虽然学生能掌握这两个词语的运用,但是这样的语用是脱离语境的,是单一的、机械的学习。2、支离破碎的语用教学语用教学应该围绕学段目标、单元训练的重点去展开,而不是随意的、支离破碎的,想教什么就教什么。如在苏教版语文第三册朱德的扁担一文时,有的老师也在努力寻找语用训练点,好了好几处,有用“常常”、“必须”造句的,有用“并”、“越发”造句的,有写话“看到朱德去挑粮,战士们会怎样劝说的”等等。这些语用训

4、练点,都没有紧紧围绕着单元的目标和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去展开,显得支离破碎。既没有走进文本,也不利于学生的言语学用,这样的语用教学,显然是浅表化的。首先,我们要正确的解读文本。这个单元是写“伟人”的,如何通过具体的事例来体现人物品质,是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其次,本文课文中的插图便是“朱德挑粮”的情景,其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人物的穿着、神态、表情来表现人物情感的。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文中对朱德的一系列描写来透视人物的内心,解读人物当时的内心想法。教师要让学生围绕着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去学习语言的表达运用,这样才会真正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3、脱离文本表达特色的语用教学阅读教学,应该引导学生依

5、据教学内容设计有一定深度的问题,让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表达。可是,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往往随意提问,问题同质化、浅层化,甚至脱离文本表达特色,不能引导学生深度地进行言语的学用,只有语用的“形”,而没有语用的“质”。如在苏教版语文第四册鸟岛一文时,有的教师只是引导学生了解了鸟岛的“四多:鸟多、窝多、蛋多、人多”,然后再升华到“作者爱鸟”或“祖国广大,热爱祖国”的大情怀。最后通过“介绍一个你喜欢的地方”来进行小练笔。这样的语用教学,教师教得过于简单、随意,缺少深度的言语学用。实际上,这篇文章的表达是很有特点的。文中出现了大量表示多的词语,如“密密麻麻、一个挨着一个、一群一群、陆续”等等,对学生学习数量

6、多的表达是很有帮助的。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在学习了文章的表达特色之后,再让学生说说其他表示多的词语,如“车水马龙、人山人海、捉襟见肘”等,然后再提供场景,用学到的方法写一写“节日的大街”、“繁华的都市”等。这样的语用,学生才学得更加扎实,有效。二、构建深度语用的课堂教学策略1、在具体语境中进行语用训练为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设置一个具体的语境,利用文本的“空白”点,让学生发挥想象,在具体可感的情境中去理解、积累,进而学会运用。如前面所说的苏教版语文第四册欢乐的泼水节一课,教师教学生运用“一手一手”和“一边一边”两个关联词时,教师应抓住课文中简写泼水的片段,出示句式“开

7、始破水了,孩子一边一边”、“开始泼水了,小伙子一手一手”等等。这样的语用,学生不仅训练了关联词的运用,更对泼水节的欢乐和难忘有了更深的体会和印象。在具体语境中进行语用训练,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打开了学生的语用思维,激发了学生的语用表达,这才是有效的语用教学。2、领悟文本的表达,走向深度语用。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的表达特点,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充分挖掘这些文章的表达特色,从而来展开教学,特别是要有文体意识,要做到依“体”而教。如教学翠鸟一课,文中对翠鸟的外貌描写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这里的比喻句显然是

8、一个很好的语用训练点。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问:“你能说句比喻句吗?”那学生应该人人都会说。可是,细心的老师便会发现,文中描写翠鸟爪子只是用了这样一句话“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如果老师能找到这个训练空白点,在这里拓展语用:“你能说说翠鸟的红色爪子像什么吗?”就恰到好处地迎合了文章的表达特色。有的学生会想到“翠鸟的爪子像枫叶”。这时,教师就可顺势提问“为什么把它比作枫叶呢”,学生会回答“因为枫叶的形状就像是张开的手掌或爪子,而且枫叶就是红色的“。多么形象的比喻啊!学生在运用比喻句的过程中就明白了翠鸟爪子的形状和颜色。这样不脱离文本特色的语用,让学生对比喻句,对翠鸟的外形都有了更深的了解。

9、3、与生活对话,活化学生的语用积淀课文中的语用,教师应依托具体语境,考虑文本的表达方式。但是,不管是苏教版的“单元练习”,还是部编版的“语文园地”,都有单独的成语积累和名言名句积累。对于这些成语和名言,光是让学生背诵、抄写是远远不够的。那如何将这些孤立的成语和名言内化为学生的知识,教师就要创设生活情境来巧练语用。如教学“惊弓之鸟”一词,在准确朗读字音,明确了“惊弓之鸟”的词义后,教师可设置一个生活情境:一个逃犯,东躲西藏,亡命天涯。每当见到警察路过或是听到警笛声响,他都会吓得浑身发抖,我们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他呢?你有没有遇到过一见到或一听到就害怕的事呢?如:打针、吃药等。请你也用上“惊弓之鸟”

10、来说一说。除了“惊弓之鸟”,还能用什么词来形容这样的心情呢?如:杯弓蛇影、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等。再如部编版语文第二册语文园地七中的“日积月累”,学了“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名言后,教师可设置语境:“小明常不理解课文的意思,总是愁眉苦脸,我想对他说:O同学们要想增长知识,就要。”学生只有把这些成语或名言运用到生活语言中,那才是化为了自身的语文素养。总之,语用教学要求语文课程“立足语言文字运用,以语用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语用知识为主体内容,以语用实践为途径,把训练学生的语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语用素养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但是,我们不能为了语用而语用,要避免语用教学走向浅表化,我们要通过具体的教学策略提高言语学用的实效,走向深度的语用。参考文献:1、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小学语文教学2、新课程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