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研究生科研倦怠影响因素分析.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7167367 上传时间:2024-06-1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7.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博士研究生科研倦怠影响因素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博士研究生科研倦怠影响因素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博士研究生科研倦怠影响因素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博士研究生科研倦怠影响因素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博士研究生科研倦怠影响因素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博士研究生科研倦怠影响因素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博士研究生科研倦怠影响因素分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摘要随着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博士研究生逐渐成为中国科研活动中的主要群体。博士研究生的科研状态与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和高等教育质量、学术水平紧密相关。通过对大学107名在读博士研究生进行深度访谈,在扎根理论的基础上,经过三级编码,将生理压力、心理压力、个体能力压力、科研情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确定为博士研究生科研倦怠的五大影响因素,并将五大因素归纳为内在压力因素以及中介压力因素。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内在压力因素是影响博士研究生产生科研倦怠的根源因素,但内在压力因素只有通过中介压力因素的作用才能最终导致博士研究生科研倦怠状况的发生。因此博士研究生科研倦怠的产生并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在多

2、种内部压力因素相互作用下,再通过中介压力因素作用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关键词博士研窕生;科研倦怠;扎根理论;内在压力因素;中介压力因素博士研究生(以下简称“博士生”)是中国学历教育的顶层,其不仅是吸收知识的学习过程,还具有浓厚的科研成果输出属性。随着中国博士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博士生参与科研学术活动的比例逐年增高,科研贡献率不断提升,日益成为科研活动的主力1。博士生进行科研活动是其培养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博士生科研状态直接影响其整体心理状态水平。除此之外,博士生的科研心理状态也与博士生培养质量息息相关,对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学术水平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博士生群体心理问题频发,博士生

3、心理状态逐渐成为社会以及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但目前学界针对博士生心理状态的研究多集中在心理焦虑方面,对该群体科研心理状态关注较少,且对于科研心理状态的研究多聚焦于高校教师群体,较少关注博士生群体。因此,研究以博士生为研究群体,以科研倦怠这一心理状态为切入点,运用扎根理论对造成博士生科研倦怠的因素进行质性分析,最终得出适切的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相关概念梳理美国心理学家曾将倦息(BUmOUt)引入职业领域,将倦怠定义为“由于工作时间长、工作量大、工作强度高所导致的疲惫状态”2。有学者将个体职业倦怠的发生归因于回报与付出间不匹配3,也有学者从三个维度对倦怠进行廓清4,包括:情感耗竭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

4、、去人性化人际关系疏离、低效能感自身评价消极倾向增长5。后来,还有学者认为倦息感的产生与工作者的产出与回报失衡状态相关,亦有学者将倦怠归结为“没有达到需求和完成期待的个体之知觉”6。目前,学界关于倦怠状态而开展的实证研究都证明了前面学者三维度定义的信效度,因此笔者也将依据其概念作为研究开展的理论基础。基于三维度定义可以将科研倦怠表述为科研活动参与者无法达成科研目标、科研成就感以及科研目标期待时,产生的焦躁、失望、疲惫感。博士生科研倦怠是博士生在培养过程中体验到的幸福感降低的一种消极情绪,其三维度内涵包括:科研热情耗竭、科研效能感低、科研去人性化。从心理学角度观测,投入与倦息是幸福感的两种原型7

5、,幸福感包括激活与快乐,投入意味着高度激活与快乐,倦怠意味着低度激活与快乐8。由此可见,博士生科研倦怠意味着对科研投入的降低,势必也会影响博士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而造成科研质量下降、教育资源浪费等问题。因此,对于博士生科研倦怠的研究不仅重要而且必要。研究设计(一)研究方法研究主要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NVivol2软件对访谈原始资料进行提取与分析,中期运用扎根理论进行归因判断。质性分析方法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研究,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进行建构,以获得解释性理解的实证研究方法。扎根理论是经典的自上而下的质性理论建构方法,其运

6、行的前提在于搁置前期心理预判,仅通过对经验材料挖掘事实。在访谈材料整理过程中,将会进行开放、关联、核心三级编码。研究选取北京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性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为被试,对其进行深度访谈。(二)研究样本从研究目的出发,通过抽样的方法选取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07名在读博士研究生为被试,其中5人在科研活动中未感倦怠,因此剔除无效样本,最终留取102人的访谈记录作为研究的原始资料。样本情况如表1所示。表1样本基本情况类别人数性别男性55女性47培养方式全H制45非全日制57人文社科类37学科领域工科31理科28其他624岁及以下7年龄层次2530岁453136岁3837岁及以上12(三)研究过程1

7、 .访谈研究采用半结构化访谈的形式,鉴于空间与时间的限制,访谈进行的形式并不限于面对面访谈,访谈者和被试也会通过电话、视频等多样的渠道进行。在访谈之初笔者会向接受访谈的被试介绍性说明科研倦息的基本内涵,使被试在接受访谈时形成初步的自我预判,从而确保访谈的效率和质量。访谈内容包括被访谈者和统计学意义上的个人情况,以及“你是否在科研活动中感到倦怠?”“让你觉得倦怠的原因是什么?”等问题。2 .编码研究利用NViVoI2软件将有效访谈记录对原始材料词义提取、归纳、整理。依据扎根理论,对提取出的码号自下而上进行三级编码。在编码的过程中也会通过人力进行更为细致的微调以及归类,目的在于形成更为细致、人性、

8、可靠的码号,最终形成27个本土概念与13个意义范畴。在关联式编码过程中进一步将意义范畴整合形成5个关系类属,在第三级编码过程中归纳出类2个核心类属。3 .码号饱和度测试为保障研究结果的可信性,在形成初步的核心编码之后,将编码重新编制为一份开放性问卷通过问卷星平台进行大范围的投放。该问卷的目的是进行码号饱和度测试,以发现是否有新的码号出现,不断补充经验材料,确保归因分析的有效性。研究数据分析(一)开放编码开放编码是对访谈原始材料中的语句、语词进行概念化,并将相似、相同的本土概念归纳为一个意义范畴的过程。2开放喝过程访谈BK蛤材料中的鼻Pift句意义范畴攻读W上的同学年龄普遍偏大.因此时的问题很多

9、、号Ifi的事情也比较多.无形中Mln许多科研长力年Itai力年用力寓男度的科研文会.沟研活访经常使我的身体处于爱健康状叁,经常想能被盘健状态健IK状分同貌的同学早巳工作,己经或为率里的主要收济来ITtEB独立生活.而博士科研只能领取侬德的朴助,有时还要家中料贴自己男性性引限力性别压力MHft的同学成家、工作.加及谭If十的我前途未卜,每想到这就他得很疲做女性件JMFR力导第对我的指导方式属于“微骅J导府工作很忙、掇机会很少导绮管同方式导建有的时候不能理薪我的科研拆求,科研建议对我东说没有建设性,不想与导师沟通与导师沟通不16同学之网邮龄杂距比较大.而Il研究方向不冏.也较分放.对于科研何超没

10、有办优相互交通同学关系在职攻读博1.学位使很多r作任务要分兵玲附,.自即同Ir对此育妙智法.同小之间人际交往不怪同事关系-WTJRX天顺浪博年脩比较大,家里开始对花矍、给蜻、生子等方关注起来,科研和个人问Ig精力很窿分纪婚育向Ifi在读博科期间.家里的长子也面临I1.t学问题,财孩子培养Jt法等同Ie占用我很大精力教育子女-生活j科研精力-分配平倚关系家中父母年龄越来越大,身体状况也越束雄差.JBff我的关注和用岐.占用了很多科研时间购养老人博士谭题及到很多学科的交叉.这让我很媾将各个学科的东西IUi1.在起.找不到创斯的珀度学习迁移能力在科研活动中.长常健RHl己的知识储耕It太少,很*将问

11、Il研究透沏,有些求我知识的新能力科5能力我的研究方向涉及到很多数第收集.演算、Itm,01我经常并不清禁谈相何操作研进度獴慢实践掇作t力在科研过程中.总是遇到很多圉谁,让我感到假定科研旬性毕业有发文要求,向期刊投稿连续被拒之后,我就萌生/退学的念头扰挂折能力其实与初来设博,主要是为了以后能凭俯高学历找一份好1:作,实际上没育太多学术上的追求功利性科研动机科研确机我的学科没有很多机会组织大家一起进行学术探讨.整体上学术城榻并不好学术侬刖我的学科对于用土生发文的质量要求很高.为r达#|这样的11林必缜拼命写文*,Wttw自己就此机Jl学术饕求科研情景科研就是一条看不见未来的道路.时常让我变得很疲

12、盘.才的时候!(至会否抵“情靖科M情精为了保证研究的真实性与有效性,首先对提取出的原始语句进行整理,剔除无效与模糊的回答,将剩余的有效句子进行开放式编码。编码采用“样本号一问题号一回答语句编号”的形式。访谈原始材料中的真Sfift句本土假念意义应*柘天在实验和数据中挣扎.总是一个Bi理接Ir-个图难困雉我用大的科研活动恭本郡生实验、运算这抑重复性的工作.没有提旅性机械科研性质我的研究内容主要是在拈坡塔里Ul找*,特别的没有施理现存很多用人单位招眄对于年龄有一定的Bl制.博士斯业后很多工作鄱因为年触的关系没法找就业年龄像我们这冷土博士很戏在一线城市的好大学找到心仪的JI作,尤其是学术性的岗位就业

13、质量当时读博姑为r在工作岗位上更好的好升.但现在科研活动率涉做多精力.想W做好本职工作更1(件升压力音升Hi力非的学科对于毕曼的要求太高了,很多好兄师也都延期毕业1.这也让我觉得无心科研毕业压力延华压力通过对原始资料的整理,将相同意义的句子范畴化,剔除矛盾句子,经过多次筛选、清洗、整理,最终得出27个本土概念和13个意义范畴,具体如表2所示。(二)关联式编码关联式编码是在意义范畴中寻求内在联系,将零散的范畴通过线索串联起来从而形成新的组合形式。通过关联式编码能够更为透彻地分析出博士生科研倦怠的影响因素。在关联式编码过程中,将已获得的13个意义范畴,一一联系,梳理出5个关系类属,如表3所示。(三

14、)选择式编码通过选择式编码,围绕“博士研究生科研倦怠的影响因素”范畴,将生理压力因素、心理压力因素、个体能力压力因素确定为博士生科研倦息的内在压力因素,将科研情景因素与社会环境因素归纳为中介压力因素。其原因在于目前高校对于博士科研能力和研究水平的评判依据主要是博士生的科研产出数量及质量9,因此,科研文章发表的压力成为博士生科研倦怠的中介影响因素之一。此外,科研成果的产出与博士生毕业、择业、就业等问题紧密相关,基于此社会环境因素同科研情景因素共同构成科研倦怠的中介因素。(四)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建构通过对访谈原始材料的归纳分析,在扎根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开放式编码、关联式编码、选择式编码三级编码过程,

15、将原始材料整理为27个本土概念、13个意义范畴、5个关系类属,最终归纳为2个核心类属。在此基础上架构出博士生科研倦怠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健康状态年龄压力同学或同事关系生理乐力因素科研心理个出力压力因素心理压力因索延期毕业压力晋升压力就业压力内在压力因素科研倦怠图1悔士生科研倦怠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影响因素模型阐释通过扎根理论的指导,确定生理压力因素、心理压力因素、个体能力压力因素、科研情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是影响博士生科研倦怠的五大因素。但是各个因素间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且对于科研倦怠产生的作用机制有所不同。因此,研究进一步将五大因素归纳为内在压力因素和中介压力因素两大类因素,二者共

16、同发生作用,从而导致博士生科研倦息显现的发生。(一)内在压力因素在博士生科研倦怠的影响因素中生理压力因素、心理压力因素、个体能力压力因素属于内在压力因素,三者构成了博士研究生是否感受到科研倦怠的基础。当个体的生理、心理情况较差,对自身能力不自信的时候,极易在科研活动中感到倦怠,这种倦怠感长期积累最终将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首先,从生理压力因素层面来看,博士生的年龄、性别以及健康情况不同,会使他们产生不同程度的生理疲惫感,从而影响其长时间投入到高强度的科研活动中,同时这种生理疲惫感也极易引起心理状态上的波动。就年龄因素来看,博士生入学年龄范围较宽,因此博士生的年龄普遍较高。参与此次访谈的107名博

17、士生中,年龄在30岁以上的同学就有50名,占比为47%。年龄较高的受访博士生普遍表示科研活动导致他们的生理疲惫感增强。就性别差异来看,女博士生较男博士生更容易感受生理压力以及科研倦怠。参与此次访谈的博士生中有47名女性,占比为44%,在访谈过程中女博士生普遍表示在科研活动中由于不同的生理结构以及社会角色使她们更容易感受到生理压力。就健康状况来看,受访博士生大多数都表示他们不同程度地受到亚健康的困扰。实验强度、科研压力、作息不规律、长时间伏案工作、锻炼时间少都让博士生更容易产生健康困扰,健康问题的产生进一步影响到科研活动效率。其次,从心理压力因素层面来看,心理压力的来源多来自于科研活动中人际关系

18、交往阻碍以及生活和学业间的平衡。就同学关系来说,一方面,由于博士生拥有较强的专业性,不同专业间差异巨大,即使是同一专业也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因此同学之间的学术交流受到阻碍,无法进行观点的交流,遇到学术问题也无法通过相互交流获得启迪,这些状况都极易造成倦息感的产生。另一方面,在访谈中近7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面临着人际交往困难,在较高的学术压力下同学们各自忙于科研,使人与人之间产生较强的疏离感,这种人际交往的疏离感极易导致博士生的孤独感、无力感。就同事关系来说,在职攻读学位的博士生由于要兼顾工作和科研,精力分配出现问题时易于造成同事间的摩擦。就师生关系来说,不和谐的师生关系极易使博士生对于科研活动产

19、生抵触情绪,造成科研倦怠。在博士研究学习期间,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最为密切,与导师关系不良极易导致博士生丧失科研热情,导致科研倦息的状况发生。同时,不同培养方式下的博士生都面对着生活与科研难以平衡的问题,精力分配的不均极易造成科研热情耗竭的状态,从而导致科研倦怠。对于全日制的博士生来说,他们不仅要考虑科研问题,同时还要兼顾家庭、就业、婚恋、生育等问题,这些问题又易使全日制博士生感受到很强的精神压力。对于非全日制博士生来说,他们不仅具有上述问题,同时还要平衡日常工作与科研活动的精力分配。总之无论培养方式如何,博士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压力,这些心理压力因素便是导致博士生科研倦怠的内在压力因

20、素的其中一部分。最后,从个体能力因素层面来看,博士生对自身科研能力的不自信以及科研心理素质低下都容易引发科研倦怠的产生。就科研能力来说,博士生对于自身科研能力的研判多与科研成果的多少联系在一起,但科研成果的产出是日积月累的成果,因此单一的评判标准往往使博士生对于自身科研能力的判断不够准确,导致博士生对自身科研能力不自信的情况产生。这种不自信使博士生在科研困难面前缺乏韧性和奋斗的精神,在经历失败之后极易陷入科研效能感低的心理情绪中,导致博士生科研心理素质较低的状况发生。博士生的心理抗压能力低下使其对科研的热情逐渐流失,从而导致情感耗竭的状况出现,造成科研倦怠。这种来自于个体能力的压力又会反作用于

21、博士生的生理与心理,导致这两者压力的产生。综上所述,生理压力因素、心理压力因素、个体能力因素不是相互独立的存在,而是呈现相互影响的状态,三者共同构成影响博士生科研倦息的内在压力因素。(二)中介压力因素如果没有中介压力因素发挥作用,单纯依靠内在压力因素也不足以造成博士生科研倦怠感的产生。因此,研究将科研情景因素与社会环境因素归纳为影响博士生科研倦怠感产生的中介变量,即指内在压力因素对博士生科研倦怠的影响是通过中介变量实现的。从科研情景因素层面来看,科研动机、科研情境、科研性质构成了的科研情景因素与博士生科研倦息的产生的小环境。具体来说,科研动机与科研倦怠的产生相关。科研动机是支撑博士生进行科研活

22、动的内在驱动力,但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博士生投入到科研活动的动机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向,其中功利性科研的动机是导致科研倦怠产生的主要因素。与纯粹的科研动机相比功利性科研动机夹杂着更多的因素,使博士生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活动中,缺乏内心的坚定信念,因此在面对科研阻碍时缺少真诚动机的驱动让博士生更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从而导致倦怠情绪的产生。而科研情境亦与博士生科研倦怠的产生相关。科研情境包括学科建设、学科学术氛围等,研究中受访博士生表示所从事的学科研究方向的前景、能获取到的学术资源也是造成他们感到倦怠的原因。近20%的博士生表示他们对自身研究的内容前景并不看好,15%的博士生表示其无法获得科研研究

23、所需要的学术资源,以上两方面都在逐渐损耗博士生的科研热情,造成科研倦怠的发生。此外,科研性质也与科研倦怠相关。对于博士生来说科研活动是其学习生活的重心,但科研活动单调、机械、艰难的属性使长时间从事科研活动的博士生易产生情感耗竭、去人性化、低效能感的状态,这些状态正是科研倦怠出现的显著指标。从社会环境因素层面来看,社会环境构成了博士生科研倦怠产生的大环境。就业压力、晋升压力、延期毕业的压力构成了社会环境压力的主要来源。对于就业压力而言,当前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博士生由于研究方向精深,且对自身就业质量要求较高,同时社会对于博士生角色的设置较高,导致博士生在就业过程中压力倍增。对于未来就业前景的迷茫消

24、耗了博士生日常科研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导致倦怠感的产生。就晋升压力而言,在非全日制博士生中普遍存在,博士学位的获取与其工作晋升紧密相关,因此博士学位的获得不仅是对科研活动的一种认可,更成为工作升迁的基石,双重压力导致了部分博士生产生了科研倦怠。就延期毕业压力来说,在受访的107名博士生中有近93%的人坦言其具有此方面的压力,延期毕业不仅打击了他们科研的积极性,更使他们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压力倍增,从而极易陷入科研倦怠与难以达到毕业标准的恶性循环中10。总而言之,在社会环境因素中,不容乐观的就业前景、巨大的生活压力、浓厚的竞争氛围都给博士生造成较强的心理压迫感。一方面,这种压力敦促着博士生的科研产出

25、量,当过度以科研产出量作为考核评价标准时,极易导致博士生产生科研去人性化的感受。另一方面,这种压力使博士生产生心理焦虑,在遇到科研困难时极易产生挫败感和低效能感,导致情感耗竭,进而出现科研倦怠。(三)压力因素与科研倦怠在研究中,通过对107名研究生进行深入的访谈,归结出生理压力、心理压力、个体能力压力、科研情境、社会环境是影响博士生科研倦怠的五大因素,并根据因素作用方式不同分为内在压力因素与中介压力因素两大类。两大类压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博士生科研倦怠的产生11。从内部压力因素来看,这是导致博士生科研倦怠产生的根源因素。博士生生理压力、心理压力、个人能力压力之间相互作用,导致博士生在研究过程中

26、产生了情感耗竭、低效能感、去人性化的感受,最终形成科研倦怠。同时在访谈的过程中研究者发现不同的内部压力来源与不同的倦怠维度相关,例如生理压力与心理压力共同作用极易导致博士生科研情感耗竭状况发生,身心俱疲使得博士生难以集中精力投入到科研活动中。同时,心理压力与个人能力压力共同作用的情况下容易导致博士生在科研活动中低效能感的产生,这种低效能感亦会反作用于博士生的科研生活,加重心理压力与个体能力压力。当然这并不是说生理压力、心理压力、个体能力压力因素与科研倦怠各维度因素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影响程度大小的区别。从中介压力因素看,内部压力因素通过中介因素的作用才最终导致了科研倦怠的产生。由科研情景因素

27、与社会环境因素构成的中介因素,进一步放大了博士生的心理压力、生理压力与个体能力压力,使处于情感耗竭与低效能感的博士生在多重中介压力的作用中形成了去人性化的感受,最终导致科研倦怠的产生。综上所述,博士生科研倦怠的产生并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种内部压力因素相互作用,再通过中介压力因素作用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研究局限研究尽力将访谈原始材料进行登录,追求码号的饱和。但是达到码号饱和仅是一种理想状态,由于调研样本数量有限(仅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内进行取样),因此不能保证码号己经完全饱和,这是本研究的局限之一。此外,博士生所在专业及学科众多,各专业领域的具体情况不同,因此影响科研倦怠的影响因素也会

28、略有差别。而研究仅从宏观上对博士生科研倦怠问题进行把握,未能聚焦具体年级、具体学科,这是研究的局限之二。基于以上局限,研究结论仅适用于分析高校博士生科研倦怠产生原因概况,在特定情境中不能完全适切,笔者将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对模型进行修正及完善。附参考资料:博士生逃离科研的现状分析2012年11月科学网上刊登了一篇由中科院著名学者程代展发布的博文一一昨夜无眠,曝出他带的一位优秀博士放弃留校继续科研而去中学从教,并对此表示极大遗憾。该文发布后立即在网络上引起了巨大反响,国内众多各知名学府的BBS与新浪、搜狐、腾讯等知名媒体纷纷跟进转载并引发了网民的广泛讨论。随后“逃离科研”事件被人民日报等近百家媒体

29、持续报道、评论,时近4个月。从舆论观点看,基本可以归纳为三类,第一类认为:在缺乏兴趣的条件下继续科研不会使自己有更大的提升,去中学教书育人至少将所学得以传播他人;第二类认为:教师本身有自己的培养途径和方法,国家和社会花费了大量的代价培养出一个高学历人才,但最后却没有发挥应用的作用,是社会人才的浪费;第三种认为这是一种正常选择的结果,不存在绝对的对与错,更不能将“天赋”等同于“兴趣”,让不想做学术的离开,让愿意做的留下。从“逃离科研”事件本身看,上述观点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基于特定用途的产品即使没有达到预期理想效果,但挪作他用将会产生较强的不匹配性,尽管因为体制或者个人原因导致的博士逃离科研

30、,都会引起“沉没成本”。但从时代发展角度看,公共价值观不应当再强加于个人,博士也有选择多元价值观和享受自我的权利,走自己的路是回归“人性”的必然。无论如何,该事件折射了现代高等教育模式和学术生态环境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也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青年价值观念的变革。正如在多年前发生的“大学生当保姆”、“硕士生当城管”一样,每一次学历与职业的不匹配撞击都会引发一次大的舆论。问题的提出历史是一面镜子,“逃离科研”事件早在多年前就己经发生,如获得麻省理工全额奖学金北大才子柳智宇大学毕业后遁入空门;新华网2003年刊载了一篇我为什么“逃离”科研队伍一位科技人员的自述,报道了在某研究所工作的4位研究员集体

31、辞职,主人公列举了“保密风气浓厚”、“科研成果署名混乱”、“重当官、轻科研”等等理由。这不由得让所有人重新想起了“钱学森之问”一“中国的大学为什么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更需要反思的是:到底是什么让这些优秀的人才毅然决然退出,教育体制和社会环境又出了哪些问题?“逃离科研”原因探析1 .博士生待遇过低中科院院士杨玉良认为:“国内博士生待遇低,造成隐性教育不公。”根据大量研究调查,目前我国博士生家庭绝大多数为工薪阶层,有些甚至是贫困户,当一个博士生在经历了小学、中学、本科、研窕生阶段后,己经耗费了家庭中大量的财力,甚至使家庭负债累累。由博士奖学金、学校补助和导师补助三者构成的待遇仅仅100O元

32、左右,相比于国外其他国家的优良待遇(德国博士生为1200欧元/月,法国博士生800欧元/月),我国博士生是严格意义上的高科技民工。网友“非主流博士生”表达了对博士生待遇的不满:“武汉大学虽然算不上什么顶尖级的学校,可是博士生的待遇确是末流,心情很沮丧,来此发帖,抒发愤懑”。博士生待遇低直接导致了他们为了生存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学术科研上,而通过在校外兼职的形式获取经济收入,降低了博士生培养质量,也使他们精力涣散,不能专注于本身的研究项目,不仅在学术上未能取得较好的成绩,也没有在事业、爱情上得到理想的回报。如果说读博过程中低待遇是暂时的,那么博士毕业后又会如何呢?很明显,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博士就业的

33、主要渠道,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09)指出博士在高校就业的月工资最低,仅为3932元,其次是科研院所为4709元,远远低于在企业就业的水平(7184元)。即使在高校内部,本土博士和“海龟”博士的待遇也相差很大,在高校中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是:“海龟上岸,土鳖滚蛋”。以武汉大学为例,理工类海归博士科研启动经费在5-20万,安家费3万,并且在住房方面安排3室1厅,对于土博士科研经费实际只有0.5万,安家费补助仅为1万元左右,住房是1室1厅且难以保证。大跃进式的国内博士教育发展使土博士学历贬值,更造成了他们的生存压力增大和学术成果的减少。2013年中国高校青年教师调查报告显示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每月能有结余

34、的只占31.3%,23.7%的人收不抵支,11.8%在工作前几年主要靠父母和配偶支持,14.2%以兼职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在房价和生活成本高涨的当今时代,维持生活、养家糊口是一个必须面对的基本现实,尤其是对于大学青年教师而言,住房问题、婚姻问题、子女问题都要依靠足够的经济能力,而那些束缚型的口号一“为科学献身”、“追求真理”在博士心中己经不再那么响亮。2 .科学精神的缺乏导致“科研路”难以为继科学精神是“求真”“务实”、“探索”、“理性”等要素的集合体,具体而言是要求从事科学工作的工作者具有对科学知识的信任感、对已知和未知领域进行探索的动机和能力、对不同科学观点的包容与融合能力、对事物科学批判

35、的勇气。但无论在读博前还是读博中,科学精神的缺失无处不在。(1)基础教育阶段的“应试教育”现实教育中,“科学精神”只不过是很多人放在口头上用来交流表达的语句而已,很多家长与教师所关注的并非是“科学精神”,而是“科学名气”,只要自己的子女或学生能够考上重点大学、硕士、博士,把录取通知书和毕业证、学位证拿到手,那就意味着大功告成。正因为此,拔苗助长式的“应试教育”及相应的附属品(过度的补习、课外教育)使中国教育变的更加低效,这本身就违背科学规律。在这种培养模式下,学生们学到了很多应试技巧并提升了相应能力,但在实际问题解决与规律挖掘上却一筹莫展,进入博士阶段后面对着大量的科研难题和创新任务,他们会突

36、然发现实现理想并不那么容易,过去很多年里自己所学习的到知识与处理问题的方法已经不再适用。(2)博士在读期间的“应试科研”工程院院士秦伯益认为:当前科研领域存在着科学精神缺乏问题,年轻人只是从“应试教育”转变为“应试科研”,创新意识和个性被抹杀。对于博士生而言,在3-4年内完成基础课程和理论课程的学习、博士论文的撰写任务需要耗费很大的精力与时间,但为了能够迅速毕业、找工作,博士生更倾向于通过一些投机取巧方式获取学位,如重复研究、将以往成果改头换面、甚至学术剽窃等等。同时,由于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已经成为博士生毕业和考评的重要条件,沦为“学术民工”的博士生,在“博导一言堂”形势下只能委曲求全

37、,对于论文和项目,只要“老板”认为正确,自己就不能也不敢提出任何异议,导师的观点己经为博士科研活动的一个应试标准,博士生普遍缺乏科学的思辨、挑战精神与动力。(3)走上教师岗位后学术生态环境的不佳青年教师在“讲师-副教授-教授”的升迁路径上也面临着繁重的论文发表和项目任务,为了实现职称晋升,青年教师不得不进行灌水式制造和发表论文,“十年磨一剑”已经成为混学术圈最次策略。正如一些博导所言:“你只要在SCI、SSC1.CSSCl上把文章发了,具体写的什么内容也没有几个人真正的去看。”论文导向机制条件下大学教师评价体系已经完全扭曲了遵从科学和真理的基本精神,功利性的科研氛围让刚走向工作岗位的博士走入困

38、境,一些教师工作成绩优异、科研水平也比较高,但就是因为没有在学校规定的目录期刊上发表出规定数量的论文,而遭到直接或变相的惩罚。例如2003年的浙江大学讲师朱淼华因无论文被淘汰下岗,2013年网曝湖南大学讲师杨飞因未发表论文被校方调离教学岗位这些事件都直接体现了当代学术青年在高校中的生存的压力,无数的青年教师不能够将有限的时间集中于有价值的创新,为了生存只能随波逐流。总而言之,在人才的初期培养、中期形成与后期运用这三个阶段中,每个阶段都存在着不利于形成科学精神的人文与制度氛围,掺杂了太多功利性因素,科学精神化于无形。做科研是为了获取名气、良好的工作机会和评上职称,王晓煮对某重点高校166位博士的

39、调查显示:只有21.5%读博为了从事学术,而38%是为了好找工作,16%为了职位晋升,24.5%则是因为被动愿意。生存与科研绑定在一起,逼迫广大青年教师为了金钱、晋升职称资本去做科研,“短平快”的粗制滥造和灌水式科研非常有效,当他们获取了副教授、教授职称后(爬坡成功),就彻底松懈,逐渐从学校中蒸发,开公司、做生意、放弃科研。3 .科研与期刊管理的缺陷当前大多数高校引进的教师都要求有博士学位,博士研究生己经成为大学教师的主要来源部分。从博士培养的供给需求来看,需求方一博士生只要能够取得学位证、毕业证,对研究创新关注度甚低;而供给方一博士生导师忙于跑项目圈钱,根本对博士没有指导,高校也简单的将博导

40、质量归纳为拿了多少国家自科、社科项目,完全扭曲了博士生导师原有的功能与含义。吴锐认为在我国“博导终身制”虽然不是一个公开的制度,但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博导职位是现实中的终身制。这既不同于欧洲的“师徒制”,又有别于美国的“老板制”,现实的尴尬与拷问饱含了对博士的摧残,一些学生博士4年仅是在开学和毕业时见过老板若干次,平时不管不问,更有些博士期间根本没有受到导师任何有价值的指导,缺乏对研究领域前沿的追逐,而是忙于帮助导师承担课题项目,当然其中不乏大量无创新意义的横向课题。这些现象的背后实际上是中国大学制度出了问题,正如清华大学退学博士王垠所言:博士教育就是“paper(论文)、论文,PaPer还是Pa

41、Per,而我的成就是“我的自我培养”。为什么要发那么多论文?做那么多项目?因为有了项目和论文,高校排名能够高居前列,学校知名度高了就会招收到更优秀的学生,而学校领导面子上也光彩万分。教育部门、科技部门更热衷于与博导们打成一片火热,国家的科研经费在很多官员和教授手里被私自瓜分,所以从一个顶层设计角度看就已经注定了博导圈钱、跑项目是一个大趋势。在这一过程中博士生们或许见的许多许多,但敢怒不敢言,更重要的是博士生成为博导们的枪手,在制造了大量的所谓“科研成果”后也许连一顿饭都不会被赏赐。在高校发表论文是博士毕业和青年教师晋升的必经之路。对于发表论文,目前己经引发了热烈的争议,本文暂不考虑发表论文是否

42、是评价科研绩效真正有效的指标,也不去评价高校发论文制度到底对不对,这里主要关注在一个期刊市场上,作为科研主力军一博士的窘境。首先,核心期刊版面的紧俏,僧多粥少,让全国高校、科研院所的博士、青年教师研究人员以及许多在职官员博士生拥挤不堪,想尽一切办法在SCI、CSSCl来源期刊和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上多刷上几篇,一些博导、教师不择手段和不顾学术道义抢占版面,力图将自己打造成学霸,人大经济论坛有网友曝出:西北农林科大某博导带领博士生疯狂抢版面。学术界有很强的“马太效应”,论文和项目做的越多,获取项目和发表论文的机会也就越多,形成垄断。而广大的博士生和青年教师则处于被压迫的地位,他们整天被学校安排的论文

43、任务所烦扰,一些经济状况不好的博士生甚至卖血发论文。期刊市场化改革后,一些期刊为了生存或出于盈利目的,将广大需要发论文的博士生和青年教师们当作待宰的羔羊,在编辑人员道德、审稿规范上也有很大缺失,关系稿、金钱稿现象横行,极大压迫了青年学者们的生存空间。笔者将中国学术界归纳为:在不规则的游戏规则下继续采用不规则的运行机制,可以想象在一个熬资历、缺乏学术自由的环境下,抱有远大理想的青年学者面临着怎样的压力。4 .婚姻、就业与健康问题博士生首先作为一个人,然后才是学者,除了考虑以上因为教育、学术带来的压力外,还应该注意到个体压力。一是婚姻压力。王元元通过对苏州、上海、济南等地高校博士生的调研显示,博士

44、生压力按照大小排名为:婚恋、学业、经济、就业压力。而一些调查也证实了婚姻问题是导致博士生压力的重要原因,可以想象原本以为通过把书读好能够实现“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梦想,但最后却连一个正常的家庭都难以组建的博士生们内心面临着怎样的沮丧。博士生的女朋友有话要说一近期广泛流传于网络空间的一封热帖,当事人讲述了博士生所承受的婚姻压力,在市场价值观深深冲击着博士生婚姻幸福时应当给予更多的情感支持。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对于未婚的博士他们通常因为沉迷于学术事业而在感情方面不成熟,经常是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被抛弃,对于已婚博士而言更是显得压力山大,他们既要辛苦的工作养家糊口,又要为维持家庭付出感情和身

45、体成本,“上有老下有小的”的现实压力成为难以专心科研的拦路虎。就业问题同样困扰着广大博士生,“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早已时过境迁。博士生就业的主要渠道是高校和科研院所,但随着博士生的扩招和高校编制的愈发紧缺,人事代理制的教师成为“合同工”的代名词。笔者认为:这充分暴露出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的重大缺陷,在很多高校里充斥着大量学术能力极其低下、混吃混喝将高校当作养老圣地的“伪教师”,尤其是一些高校女教师,通过在学校里的各种关系网将自己在短时间内运作成教授、博导,但纵观其学术成果却寥寥无几,价值很低。而当前在高校却缺乏有效将这些滥竽充数的既得利益者剔除出学术队伍的有效机制,这不由得使博士生门产生了“不玩了”

46、的想法。大学本是一个崇高的学术殿堂,但目前已经被不良社会风气严重侵蚀,青年学者正常的上升通道被一些客观或主观的因素所阻碍。健康的身体是在学术路上披荆斩棘的保障,但是博士生的健康状况并不理想,徐玉娟对南京5所高校博士生的调查显示:因为学业压力导致的身体疲劳和缺乏锻炼,博士生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心理健康和生理状况的得分都较低。近年来高学历人群过劳死事件增多,如复旦大学博士生李开学、中国社科院学者萧亮中、复旦大学海归教师于娟等等事件。不少博士生抱怨过的太累,称快坚持不下去了,这也许是从体征角度看身体与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更是摆脱学术的原因和驱动力。正确看待“逃离科研”爱因斯坦的名言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47、”,深刻的揭示了当前我国应试教育体制和教育规模扩展进程中兴趣缺失的问题。因为功利主义的存在,很多博士生是为了找到好工作、光宗耀祖而读博,而本身对学术的兴趣并不是那么高。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公众价值观没有必将博士生绑定在科研路上,只要有兴趣、能力,在任何一个行业都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从新西兰归国的博士丁莉萍从事小学教学工作,进行的数学教育改革成为教育界的成功范例。“逃离”也许是那些儒家文化思想根深蒂固者强加在博士脱离科研上的一种贬义词,准确的是说是自我价值选择和人才流动。只要能够人尽其才、发挥应有的作用,为什么不能“逃离”?但无论如何,导致博士“逃离科研”的原因是万万不能忽视的。如果是整体逃

48、离,一定是社会培养机制出现了严重问题,为了防止这种现象出现,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一是教育理念与方式的转变。在中国教育体制方面应当加大改革,“唯分数论”、“填鸭式教学”这些与科学教育理念相背离的方法、措施应当从制度层面被禁止,在舆论宣传上媒体也应当发挥积极的作用,让家长们意识到孩子们喜欢看“蚂蚁打架”、“捏泥人”是正常的兴趣发展。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与教育部门通过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和变革考评体系的策略实现学校功能、教学观、学习观的前进,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国家的第五空间主权,严格意义上的单向知识灌输、被动学习和分数评价应该向互动型学习、探索型学习、创新型学习模式转变,让学生从小就能够形成具有独立自主、探索创新的意识,用兴趣来支持、驱动一生当中的学习、科研与创新。二是改变学术生态环境,让博士生能够安心的从事科研。学术资源是从事科研活动的基础保障,必须优化其利用结构,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