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运河文化视域下小学行知课程的构建与实施研究.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7167489 上传时间:2024-06-1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运河文化视域下小学行知课程的构建与实施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古运河文化视域下小学行知课程的构建与实施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古运河文化视域下小学行知课程的构建与实施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古运河文化视域下小学行知课程的构建与实施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古运河文化视域下小学行知课程的构建与实施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运河文化视域下小学行知课程的构建与实施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运河文化视域下小学行知课程的构建与实施研究.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古运河文化视域下小学行知课程的构建与实施摘要:五育融合理念的提出,改变了以往单调的教学。在现代化的课程中,教师要协助学生朝着德、智、体、美、劳多角度提升的方向发展。借助学校靠近京杭大运河常州河段畔的区位优势,以运河人文教育资源为平台,以学生的项目化学习活动为主要教育方式,把大运河文化教育和传统课程教育有机融合起来,努力推动运河文化教育深进校园,让孩子们在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项目化课程中获得更多的体验时间,在教学实践中自由探索,增进学员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自身素养,推动学员德智育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关键词:行知课程;古运河文化;项目化学习;校园文化;内涵式发展在我国明确提出了五育融合

2、的教育思想,要鼓励学生德智育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在此背景下,通过构建行知课程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学生在实践中自主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他们获得更多锻炼的机会,从而促进学生实现综合发展。一、古运河文化视域下小学行知课程构建与实施的背景流淌千里的京杭大运河,融入了中华几千年文明,创造了大运河流域多民族的风土人情、文学艺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文化财富。如何以运河人文资源为载体,以项目化学习为主体,把大运河文化教育和学校课程教育有机融合起来,让孩子在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项目化学习中自由探索,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多方面生长,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宗旨,提升学校的内在涵养。二、古运河文化视域下小学行知

3、课程资源分析京杭大运河之滨的横林古槐滩位于常州这个鱼米之乡,浓缩了江南水乡的万般柔情,经济发达,人文荟萃,拥有独特的文化底蕴。“世界遗产”:江南运河常州段从西至东穿过市中心,长达23千米,已列入我国大运河地区申请世界遗产的31处遗产段、27段河道之中。“舌尖滋味”:古槐滩传统土特产有青团、青糕、萝卜干、粒团、韭菜饼等。其中,萝卜干是常州的传统特产。“水乡情浓”:古槐滩地域特色的风俗很多,有除夕夜祈求神明庇佑的“烧头香”、元宵节的灯谜会、清明节的吃青糕吃咸蛋,端午节的包粽子、中秋节做槐团、韭菜饼等。“地灵人杰”:余巷村在抗战期间涌现了大批抗日英雄。教师可带领学生采访红色基地,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

4、国的情感。”诗情词韵”:苏轼和常州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曾前后十一次到过常州,并留下了“独蹄躅而不去兮,眷此邦之多君子”的缱绻佳句。三、古运河文化视域下小学行知课程构建与实施的原则运河人文行知校本教育扎根于运河人文中,其项目化教学也是通过教师们广泛阅读相关书籍、联系日常教学与生活、整合应用行知知识的探索性、实践性教学。1.“以人为本”发展学生的原则。课题设置要便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努力培养学生会学、善思、爱做的习惯。教学目的要能使学生更适切地感受故乡的人文情感,并激起学生为故乡作奉献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到知、情、意、行彼此统一,相辅相成。2 .“生活即是教育”办学理念

5、的原则。学校把“生活即是教育”作为办学理念,积极营造知行合一的校园文化,培养智慧、自信的“健行”少年。运河的教育资源要为学习者搭建开放式的知识平台,创造多渠道获得知识、掌握知识、整合知识的平台,鼓励学生建立主动的学习态度和策略,培育创新与实践意识。3 .选择性挖掘、整合资源的原则。整合各种运河文化,使其转变成课程资源,使该课程具有系统化、项目化、探索性、实践性的特征。学校收集了多角度的运河文化,筛选出含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资源进行挖掘、设计与整合,填补本区域学校内部运河文化资源开发课程化的空白与缺失。四、古运河文化视域下小学行知课程框架体系及实施目标学校围绕运河开发行知课程,从五年级至六年

6、级设置项目化学习课程。课程资源设立七个主题单元,包括运河之古迹、运河之记忆、运河之滋味、运河之风俗、运河之名人、运河之诗韵、运河之景点。见表1O表1.运河文化视域下小学行知课程框架体系及实施目标年级课程单元课程内容课时实施目标五年级上学期运河之古迹光影色彩里的古槐滩运河古迹6通过采风活动,让学生熟知家乡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演变,从而深入认识家乡:培养学生的摄影和绘画技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小导游设计古槐滩运河沿岸古迹导游图和解说词6通过采风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著名景点的布局,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学会撰写景点解说词,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五年级下学期运河之记忆占槐滩运河航运的

7、历史、现状及展望4通过资料学习,让学生明白祖先早已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是勤劳聪慧的家乡人建设了现在的家乡,从而培养学生勤奋刻苦、知恩图报的品质。运河之滋味古槐滩运河河畔的滋味10通过生活实践,让学生了解青团、青糕、萝卜干、横团、韭菜饼的特点和制作过程;体验制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提高动手能力。六年级上学期运河之风俗古槐滩运河老街风俗6通过实地采访,让学生了解家乡风俗的来历以及祖先的美好愿望,并在研究中继承、发扬并创新,进一步提升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的情感,激发民族的凝聚力。古槐滩运河文化制灯燧8通过民间采访,把创作灯隧与运河文化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灯谜的文学性、趣味性、启智性,多角

8、度挖掘灯谜的教学形式,以这种拥有独特魅力的民间艺术形式来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六年级下学期运河之名人占槐滩运河河畔的名人轶事6通过实地参观,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红色革命基地,培养学生见贤思齐的品质;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热情,增强学生立志长大为家乡发展作贡献的信心。运河之诗韵运河文化视域下古诗词里的人文情怀研究8通过收集整理,组织学生品味具有区域特色的运河诗词文化,加深学生对运河历史文化、家乡文化的理解,提升诗词鉴赏能力,做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运河之景点为学校设计运河文化景点8通过设计制作,使学生对图纸和模型的创造性思维得到物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提升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

9、力。五、古运河文化视域下小学行知课程实施策略学校教师利用项目化学习,进行资源收集、实地考察、调研访问、社团活动,增进学生对京杭大运河(包括历史人文、家乡民俗、创新文化等)的认知与了解,并充分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的内在情感,激活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转变教学方法,学以致用,促使学生德、智、育、体、美、劳多方位发展。学校通过挖掘京杭运河古槐滩河段的教育教学资源,从历史人文、民俗风情、先贤名家等方面入手,打破传统学科的禁锢,并促进学科之间的跨越渗透,打造拥有时代特色、运河特色的项目化学习课程。教师在探究的过程中,通过教研组成员间的磨合、跨学科教师间思维的碰撞、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有效互动来共同搜集

10、、开发、整合、共享运河文化中的课程资源,努力改变原来传统的、单一的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师团队之间的合作与成长。开展学生项目化学习的各项活动,激励了教育者的课堂激情,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打造了区域内独有的运河文化浸润课程和个性化发展教学之路,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家国情怀,提高了学生的综合个人素质与价值观修养。运河文化的项目化学习的开展,全面营造了校园文化的良好氛围,丰富了学校“生活即是教育”的办学理念,提升了学校内在的文化涵养,促使学校形成了区域内独一无二的运河特色办学品牌,促进了农村小学的内涵式发展。六、古运河文化视域下小学行知课程的评价机制实施校本课程的质量评价过程,可以让研究者不断

11、反省,并综合经验与教训,进一步修改、充实与发展校本课程,真正以校本课程带动学生整体成长。教师既是校本课程的主要开发者和实践主体,也是校本课程的主要领导者和评估着。对教师的自身评估,应当是教师对自身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流程与成效所做出的客观反映。本课题将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教育评估:教师的研究应当按计划、有时间、有教案、有考勤的评估记载。老师要按本校整体教学计划的实际需要,达到学校规定课程与教育目标。老师要留存有关学生作品和在学校教学活动中、比赛所获得成果的材料。学生既是校本课程实践的实际参加者,又是学校教育活动的直观体验者。所以,学生评价既是老师对学员的评估,也是学员对教材和老师的评估。

12、对学员的评估,主要根据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参与性、学生对学校教育活动中的行为与表现等展开。教师则提供若干调研问题,引导学生对教材和老师做出评估,从而掌握第一手的评价信息,以改进和完善学校教学。而关于学生成绩评估,一般不采取书面的测验或考试形式,而应成为学生考勤评估记录。老师则针对每位学员完成课题的情况做出评估,可分成“优秀”、“良好”、“及格”、“加油”四个评判依据。他们的学业成就,将以报告、比赛、评选、汇报表演等方式呈现,成绩优异者可将学生成绩计入个人档案袋内。古运河文明视野下的小学行知课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采用探索新教学的形式使孩子进一步提高话语技巧、开拓视野、加深社会认识、养成自主学习能力

13、与责任意识。采用实验项目的方式,使学生了解运河历史,体验获取、筛选、收集资料的过程。该项目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素质,锻炼了吃苦耐劳和勇于创新的能力,根植了传承历史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参考文献:1宓春丽.把单纯的劳技教育与研究性学习活动整合-谈“悠悠草编情”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的实施J.新课程学习(下),2012,(3).2董凤桂.运河文化区域性课程资源探微J.天津教育,2018,(11).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专项“五育融合下的小学行知课程构建与实施研究”(TY-c/2021/18)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俞秋枫,1983年8月生,女,江苏常州人,常州市武进区

14、崔桥小学教师,中小学一级职称。研究方向:准备以运河文化资源为载体,以学生课题项目化学习为主要手段,将京杭运河多方面文化与各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进运河文化进校园,使学生在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项目化学习中拥有更多的锻炼机会,在实践中自主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潜移默化地提升自我修养,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古运河文化视域下小学行知课程的构建与实施常州市武进区崔桥小学俞秋枫摘要:五育融合理念的提出,改变了以往单调的教学。在现代化的课程中,教师帮助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综合提升。借助学校园区坐落于京杭大运河江南河段畔的区位优势,以运河人文教育资源为平台,以学生的项目化学习活动为主要教育方式,把大运河

15、文化教育和传统课程教育有机融合起来,努力推动运河文化教育深进校园,让孩子们在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项目化课程中获得更多的体验时间,在教学实践中自由探索,增进学员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自身素养,推动学员德智育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关键词:行知课程:古运河文化:项目化学习:校园文化:内涵式发展在我国明确提出了五育融合的教育思想,要鼓励学生德智育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在此背景下,通过构建行知课程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学生在实践中自主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他们获得更多锻炼的机会,从而促进学生实现综合发展。一、古运河文化视域下小学行知课程构建与实施的背景流淌千里的京杭大运河,融入了中华几千年文明,创

16、造了大运河流域多民族的风土人情、文学艺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文化财富。如何以运河人文资源为载体,以项目化学习为主体,把大运河文化教育和学校课程教育有机融合起来,让孩子在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项目化学习中自由探索,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升学校的内涵品质。二、古运河文化视域下小学行知课程资源分析京杭大运河之滨的横林古槐滩位于江南鱼米之乡,微缩了江南千面风光的柔情,经济富庶,人文昌萃,有着自己的文化底蕴。“世界遗产:江南运河常州段从西至东穿过市中心,长达23千米,已列入我国大运河地区申清世界遗产的31处遗产段、27段河道之中。“舌尖滋味”:古槐滩传统土特产有青团、青糕、

17、萝卜干、械团、韭菜饼等。其中,萝卜干是常州的传统特产。“水乡情浓:古槐滩地域特色的风俗很多,有除夕夜祈求神明庇佑的“烧头香”、元宵节的灯谜会、清明节的吃青糕吃咸蛋,端午节的包粽子、中秋节做梭团、韭菜饼等。“地灵人杰”:余巷村在抗战期间涌现了大批抗日英雄。教师可带领学生采访红色基地,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诗情词韵”:苏轼和常州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曾前后十一次到过常州,并留下了“独哪躅而不去兮,眷此邦之多君子的缱绻佳句。三、古运河文化视域下小学行知课程构建与实施的原则运河人文行知校本教育扎根于运河人文中,其项目化教学也是通过他们直接经验检验、联系他们本人H常生活与社区活动、实现对行知知识的

18、整合应用的实践性教学。1 .以人为本发展学生的原则。课题设置要便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努力培养学生会学、善思、爱做的习惯。教学目的要能使学生更适切地感受故乡的人文情感,并激起学生为故乡作奉献的宝亚里也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到知情意行相统一。2 .“生活即教育办学理念的原则。学校把“生活即教育”作为办学理念,积极营造知行合一的校园文化,培养智慧、自信的健行少年。运河的教育资源要为学习者搭建开放式的知识平台,创造多渠道获得知识、掌握知识、整合知识的平台,鼓励学生建立主动的学习态度和策略,培育创新与实践意识。3 .选择性挖掘、整合资源的原则。整合运河文化课程资源,使该课程具有系统性、项目性

19、特征。学校对运河文化中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资源进行发掘、传承与保护,填补区域内学校运河文化资源开发课程化的空白。四、占运河文化视域下小学行知课程框架体系及实施目标学校围绕运河开发行知课程,从五年级至六年级设置项目化学习课程。资源包设立七个主题单元,包括运河占迹、运河记忆、运河滋味、运河风俗、运河名人、运河诗韵、景点设计。见表1.衣1:运河文化视域下小学行知课程框架体系及实施目标年级课程单元课程内容课时实施目标五年级上学期运河古迹光影色彩里的古槐滩运河古迹6通过研究,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演变,进一步认识家乡,培养学生摄影和绘画技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小导游设计古槐滩运河沿岸古迹

20、导游图和解说词6通过研究,让学生了解家乡景点的布局,培养学生绘画技能,学会撰写解说词,提高写作能力,提升问题解决能力。五年级下学期运河记忆古槐滩运河航运的历史、现状及展望4通过研究,让学生了解我们的祖先早已在这块土地上耕耘,是勤劳勇敢的家乡人造就了现在的家乡,培养学生感恩图报的情感。运河滋味古槐滩运河河畔的滋味10通过研究,让学生了解青团、青糕、萝卜干、根团、韭菜饼的特点和制作过程;体验制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提高动手能力。六年级上学期运河风俗古槐滩运河老街风俗6通过研究,让学生了解本地风俗的来历和人民的美好愿望,并在研究中继承、发扬和创新,进一步深化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激发民族凝聚力。

21、我为古槐滩运河文化制灯谜8通过研究,把灯谜与运河文化结合起来,充分发掘灯谜的文学性、趣味性、启智性,多角度挖掘灯谜教学的形式,以这种具有独特魅力的民间艺术形式,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六年级下学期运河名人古槐滩运河河畔的名人轶事6通过研究,参观红色基地,培养学生见贤思齐意识、努力学习、增强立志为家乡发展作贡献的决心。运河诗韵运河文化视域下古诗词里的人文情怀研究8学生通过收集整理和品味具有区域特色的运河诗词文化,加深对运河历史文化、家乡文化的理解,提升诗词鉴赏能力,做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景点设计为学校设计运河文化景点8通过图纸设计和模型制作,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物化,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

22、力、思维力,提升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年级课程单元课程内容课时实施目标五年级上学期运河古迹光影色彩里的古槐滩运河古迹6通过研究,让学生r解家乡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演变,进一步认识家乡,培养学生摄影和绘画技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小导游设计古槐滩运河沿岸古迹导游图和解说词6通过研究,让学生了解家乡景点的布局,培养学生绘画技能,学会撰写解说词,提高写作能力,提升问题解决能力。五年级下学期运河记忆古槐滩运河航运的历史、现状及展望4通过研究,让学牛.了解我们的祖先早已在这块土地上耕耘,是勤劳勇敢的家乡人造就了现在的家乡,培养学生感恩图报的情感。运河滋味古槐滩运河河畔的滋味10通过研究,让学生了解青团、青

23、糕、萝卜干、梭团、韭菜饼的特点和制作过程;体验制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提高动手能力。六年级上学期运河风俗占槐滩运河老街风俗6通过研究,让学生了解本地风俗的来历和人民的罢妊愿望,并在研究中继承、发扬和创新,进一步深化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激发民族凝聚力。我为占槐滩运河文化制灯谜8通过研究,把灯谜叮运河文化结合起来,充分发掘灯谜的文学性、趣味性、启智性,多角度挖掘灯谜教学的形式,以这种具有独特魅力的民间艺术形式,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六年级卜学期运河名人古槐滩运河河畔的名人轶事6通过研窕,参观红色基地,培养学生见贤思齐意识、努力学习、增强立志为家乡发展作贡献的决心。运河诗韵运河文化视域下古诗词

24、里的人文情怀研究8学生通过收集整理和品味具有区域特色的运河诗词文化,加深对运河历史文化、家乡文化的理解,提升诗词鉴挖能力,做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景点设计为学校设计运河文化景点8通过图纸设计和模型制作,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物化,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提升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五、古运河文化视域下小学行知课程实施策略学校教师利用项目化学习,进行资源采集、研学考察、调研访问、社团活动,增进孩子对中国运河历史人文、家乡地方传统民俗文化等的认知与了解,并可充分调动孩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激活学生的学习能力,转变教学方法,学以至用.促使孩/德智育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校通过挖掘江南运河

25、平望河段的教育教学资源,从运河历史、民俗民风、名家先贤、艺术人文等方面入手,突破传统专业界限,并促进专业之间的交叉渗透,构建具有时代特色、运河特色的项目化学习课程。教师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教研组内的磨合、跨学科教师间的碰撞、学生教师间的互动,可共同搜集、共享、开发、整合运河文化中的课程资源,努力改变教学方式,促进教师团队的合作与成长。开展学生项目化学习活动激励了老师的课堂激情,也推动了该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打造了独特的运河文化浸润和个性化发展教学之路,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I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修养。运河文化的项目化学习的开展全面提升了校园文化氛围,丰常了学校“协进”办

26、学理念,提升了学校文化内涵,促使学校形成了区域内有话语权的运河特色办学品牌,促进了农村初中学校内涵式发展。六、古运河文化视域下小学行知课程的评价机制实施校本课程的质量评价过程,可以让研究者不断反省,并综合经验与教训,进一步修改、充实与发展校本课程,真正以校本课程带动学生整体成长。教师既是校本课程的主要开发者和实践主体,也是校本课程的主要领导者和评估着。对教师的自身评估,应当是教师对自身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流程与成效所做出的客观反映。本课题将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教育评估:教师的研究应当按计划、有时间、有教案、有考勤的评估记载。老师要按本校整体教学计划的实际需要,达到学校规定课程与教育目标。

27、老师要留存有关学生作品和在学校教学活动中、比赛所获得成果的材料。学生既是校本课程实践的实际参加者,又是学校教育活动的直观体验者。所以,学生评价既是老师对学员的评估,也是学员对教材和老师的评估。对学员的评估,主要根据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参与性、学生对学校教育活动中的行为与表现等展开。教师则提供若干调研问题,引导学生对教材和老师做出评估,从而掌握第手的评价信息,以改进和完善学校教学。而关于学生成绩评估,般不采取书面的测验或考试形式,而应成为学生考勤评估记录。老师则针时每位学员完成课题的情况做出评估,可分成优秀、“良好”、”及格、加油四个评判依据。他们的学业成就,将以报告、比赛、评选、汇报表演等方式呈现

28、,成绩优异者可将学生成绩计入个人档案袋内。古运河文明视野下的小学行知课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采用探索新教学的形式使孩子进一步提高话语技巧、开拓视野、加深社会认识、养成自主学习能力与责任意识。采用实验项目的方式,使学生了解运河历史,体验获取、筛选、收集资料的过程。该项目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素质,锻炼了吃苦耐劳和勇于创新的能力,根植了传承历史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参考文献:1.U宓春丽.把单纯的劳技教育与研究性学习活动整合-谈悠悠草编情”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的实施J.新课程学习(下),2012,(3).2董凤桂.运河文化区域性课程资源探微J.天津教育,2018,(11).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

29、四五”规划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专项“五育融合下的小学行知课程构建与实施研究(TY-C/2021/18)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俞秋枫,1983年8月生,女,江苏常州人,常州市武进区崔桥小学教师,中小学一级职称。研究方向:准备以运河文化资源为载体,以学生项目化学习为育人手段,将大运河文化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进运河文化进校园,使学生在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项目化学习中拥有更多的锻炼机会,在实践中自主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潜移默化地提升自我修养,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者简介:俞秋枫,1983年8月生,女,江苏常州人,常州市武进区崔桥小学教师,中小学一级职称。研究方向:准备以运河文化资源为载体,以学生项目化学习为育人手段,将大运河文化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进运河文化进校园,使学生在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项目化学习中拥有更多的锻炼机会,在实践中自主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潜移默化地提升自我修养,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