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形考大作业试卷C论述题答案3份(2024年6月):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商品的理解.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7174662 上传时间:2024-06-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5.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形考大作业试卷C论述题答案3份(2024年6月):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商品的理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国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形考大作业试卷C论述题答案3份(2024年6月):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商品的理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国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形考大作业试卷C论述题答案3份(2024年6月):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商品的理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国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形考大作业试卷C论述题答案3份(2024年6月):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商品的理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国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形考大作业试卷C论述题答案3份(2024年6月):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商品的理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形考大作业试卷C论述题答案3份(2024年6月):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商品的理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形考大作业试卷C论述题答案3份(2024年6月):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商品的理解.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24年国家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形考大作业有答案3份试卷C一、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每小题100分,共100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财富表现为一种惊人的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商品表现为它的元素形式。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马克思正是从解剖这个细胞开始,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通过揭示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即价值规律,为揭开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奠定了科学基础。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商品的理解。参考答案1: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商品作为一种为了出售而生产的劳动成果,它的生产和消费都是由我们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来完成的。虽然商品在我们的生活中司空见惯,但是奇怪的是为什么有的东西就可以成为商

2、品,有的东西却不能呢?人们又为什么需要购买商品呢?这就涉及到我们今天将要讲解到的知识点一一商品的含义,让我们来了解商品究竟是什么。从商品的含义上来说,商品是指用来交换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从这句话中实际上我们可以知道物品成为商品的三个条件,分别是:用于交换、满足人们某种需要、劳动产品,那么我们需要对这三个条件进行辨析,因为这涉及到一件物品是否是商品的界定。一、劳动产品从事物包含的范围上来说,物品劳动产品商品,商品就是指在符合另外两个条件前提下的劳动产品,这里的劳动是指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例如一根木头被雕刻成木簪,之后作为一件商品被出售,是因为人们为它付出了劳

3、动。二、满足人们某种需要(即有用性)有用性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效用。如粮食能充饥、衣服能御寒和蔽体遮羞、房屋能遮风挡雨。任何物品要想成为商品都必须具有可供人类使用的价值;反之,毫无使用价值的物品是不会成为商品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使用的价值和效用并非是商品所独有的,并且这种有用性也不可比较大小,例如:森林里天然生长的野果也能供人果腹,但这个时候它并不是一件商品,因为既没有人为它付出劳动,它也并未用于交换;有用性的大小不可比较,譬如一般生活场景中,手机和水相比,手机对人们来说更有用;但是在沙漠中生命垂危之际,水对人们来说却更有用。环境和条件是多变的,意味着商品的有用性(即使用价值)是

4、不可比较的。三、用于交换当一件劳动产品成为商品的时候,其目的就是用于交换,如果生产者对于这个产品的生产只是用来满足个人需要,不用于交换,那么它也不能成为商品,只有通过交换转移到他人手中,这件物品才能称之为商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用于交换,是指这件劳动物品是以交换为目的,而并不一定是指在交易行为之中。例如:交换之前(待售阶段),这个时候的劳动物品也是商品。比如超市里货架上琳琅满目的货物,小卖部货架上的零食,家电市场的电器等,它们的目的都是用来交换的,即使这个时候还没有发生交换行为;交换行为进行之中。例如这个时候小张正在用钱去购买一台新款的苹果12手机,这时手机在符合前两个条件的前提下,它的目

5、的在于交换,它就是一件商品;交换行为之后。当一件商品在用于交换后还能不能称之为商品,我们必须知道这件物品是否依旧是用于交换的。比如小王在中秋节在商场购买了一盒月饼(这时候的月饼属于一件商品),之后他把月饼送给了他的朋友,而朋友因为家里的月饼太多,想把这盒月饼转手卖给二道贩子,那么这时候这盒月饼在交换之后还是商品;但是如果朋友打开盒子吃掉了月饼,那么这盒月饼这时候也就不是商品To以上就是商品含义所包含的三个条件,在平时的备考阶段,同学们要学会充分运用这三个条件来分析一件物品是不是商品。譬如未经开采的天然矿泉水、自然环境中的阳光和空气都不是商品,因为它们都没有用于交换且没有人付出劳动;而药店里的药

6、,书店里的书都是商品,因为它们符合关于商品的三个条件。参考答案2:商品是通过市场交换,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它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商品首先具有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对人类或社会有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商品是我们外界的一个对象,它有许多性质,可以满足人类的某种欲望。其次,商品是劳动产品,但是劳动产品不一定都是商品。如果某种劳动产品直接用于劳动者自己或家庭成员的生产消费或生活消费,或无偿地供他人使用,就不是商品。相互交换的礼品也不是商品,通过市场交换的产品才是商品。可见,商品就是通过市场交换而供他人或社会使用的劳动产品。在

7、现代社会中,广义的商品并不单单包含有形的物品,还包括各类服务。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马克思分析商品,重在分析商品的价值。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根据商品的含义,一种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符合两个条件,即判断一件物品是不是商品,就要从两个条件着手:劳动产品和交换一、前提条件必须是劳动产品非劳动产品不是商品,因为它无人类劳动,不反映生产者之间的关系。但在实际生活中,经常出现非劳动产品商品化的情况,这又如何理解呢?非劳动产品商品化是指把非劳动产品,诸如自然资源的开发权、开采权,姓名使用权、名誉等等当作商品来交换,这是当前社会生活中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非劳动产品为什么能“化”为商品

8、呢?在买卖双方的交换中,买者的目的是为了取得使用价值。只要所买的东西对他有用就行,至于它是不是劳动产品,有没有价值,他不会介意。而使用价值不是劳动产品的特有属性。在有用物范围内,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非劳动产品也有使用价值。因此,劳动产品有人买,非劳动产品也有人买。而卖者让渡物品的使用价值是为了取得货币。只要手中的东西能卖钱就行,至于它是不是劳动产品、有没有价值,他同样不介意。因此,为了取得金钱,可以出卖劳动产品,也可以出卖非劳动产品。由此可知,非劳动产品虽然不是商品,但由于买卖双方都有把它作为商品进行交换的需要,所以非劳动产品就能披上商品的外衣,以假乱真,混迹于商品交换之中,取得商品的形式。不

9、过,非劳动产品并没有因此而成为真的商品,因为用于交换的非劳动产品没有凝结人类劳动,也就没有价值,人们只是根据需要赋予它一个价值形态,这个价值形态仅仅是一件没有价值内容的外衣。可见,非劳动产品的商品化并没有违背“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当然,非劳动产品的商品化,有的是积极的,如自然资源的开发权、历史名人姓名使用权的出让等;有的是消极的,如权力、官职、良心的买卖等等。因此,我们对非劳动产品的商品化要做到具体分析,辩证地看待它的作用。二、一种物品要成为商品,关键条件是交换关于交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要看交换的基本含义。交换的基本含义是指买卖关系,不是买买关系的交换绝不是商品交换。如

10、送给人的礼物。礼品,顾名思义,它是无偿赠给别人的物品,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心意,赠送不属于“交换”行为,没有体现有偿的买卖关系或交换劳动的关系,因此,送给人的礼品就不是商品。二要理解交换的现象和本质。商品交换从现象上是物物交换,即不同使用价值的交换,在本质上却是劳动者互换劳动的社会关系。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不是商品,因为产品不用于交换,就没有必要探讨它到底凝结了多少人类劳动,即没有价值,也就不反映劳动者互换劳动的社会关系。例如,自家种的蔬菜目的是留给自己食用,它不用于交换,也就不是商品。但工厂生产的电脑,即使没有走出厂门,其目的是用于交换的,因而是商品。三要掌握交换的存在领域。商品只存在与流通领域

11、,存在于交换过程中,商品一旦完成交换,离开了流通领域,进入消费领域,就不是商品。具体可分为两种情形:一是只要商品最后终止了交换,就不再是商品。例如,商品羽绒服几经销售者转手,最后落到消费者手里,不再用于交换,羽绒服就成了一般物品。又如,商品棉花进入棉纺厂,先纺成纱,再织成布;棉布又被制衣厂买去制成衣服;衣服转手到消费者手上,最后被消费者买去穿了。到此,交换终止,我们看到了商品使用价值形态的多次变化,最后落实在人们所需要的衣服这一使用价值上,也就是说商品走到了“终点二是商品丧失了使用价值,没有发生形态的变化,同时实现了价值转移,它就不再是商品。例如,工厂里机器的价值一次次转移到产品上去了,直到使

12、用价值丧失了,它就成了废品。当然,经济生活中的商品和非商品的身份不是凝固不变的,在特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转化的条件是经过人类劳动并进入交换领域,如自然状态下的水就不是商品,但经过加工净化成为纯净水并进入流通领域就是商品了。参考答案3:商品的相关知识历来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考点,并且是学好后面知识点的基础,因此商品的含义、商品的二因素,以及劳动力是不是商品等问题就是今天我们研究的重点。一、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知识点解读:交换、满足需要、劳动产品。比如向灾区捐献一床被子是不是商品呢?显然这不满足交换的条件,那就不属于商品。二、商品的二因素1 .使

13、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知识点解读:使用价值指的是有用性,这种有用性是商品本身自有的,这是一种自然属性,体现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2 .价值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知识点解读:价值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由于任何商品都是由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倾注在其中,我们才可以进行比较,进而才能交换。这种交换是人类社会独有的,属于社会属性范畴。3 .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统一

14、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通过使用价值表现出来,没有合格的使用价值,价值不能得到实现。知识点解读:从商品本身来看,它既有价值也有使用价值。比如一个精美的杯子,它即有价值一一20元钱,同时也具有使用价值一一能盛水。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知识点解读:当商品卖出去,生产者拥有价值,但是使用价值就不能同时拥有了。比如鞋子的生产商卖出一双鞋,得到500元钱的价值,就不能再穿这双鞋来同时拥有它的使用价值了。这个对立性体现在不可兼得。三、劳动力成为商品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制度。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的形成是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的。知识点解读:根据商品的定义,劳动力符合三要素一一交换、满足需要、劳动产品,所以劳动力属于商品。但是注意的是,这里的商品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者,我们常常开玩笑说“卖艺不卖身”,劳动者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自己。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1.劳动力所有者必须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2.劳动力所有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必须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知识点解读:“我们是自由的,但是自由的一无所有”,两者缺一不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