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经济十五五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7178381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3.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林下经济十五五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林下经济十五五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林下经济十五五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林下经济十五五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林下经济十五五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林下经济十五五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林下经济十五五发展规划.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林下经济十五五发展规划发展林下经济是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纵深发展、丰富林草 经济业态、缩短经济发展周期、增加产业产品附加值、促进林草 可持续发展和群众增收的重要途径。为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 巩固和提升森林功能,优化林业产业结构,推动林下及林特产业 集群发展,培育林草发展新动能,有力促进乡村振兴,助力经济 绿色高质量发展,根据林下经济发展指南和林草产业整体 发展规划,特编制本规划。本规划周期为2026-2030o一、规划背景(-)发展基础城市林区经过多年的保护开发,林下经济逐渐形成规模。林 下经济产业发展以林地、森林资源为依托,通过加强科技支撑, 促进林下种植、林下养殖和森林景观利用等多种业态

2、融合,践行 林、医、食、旅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循环发展的立体复合 种养模式。截止到2025年,特色经济林总面积已经达到200万 公顷,在利用林地发展林下种植、养殖、采集的同时,依托林区 景观文化资源和依托特色资源开展森林休闲旅游康养服务、非木 制林产品加工,形成林区转型和林业振兴的重要依托。(二)问题瓶颈林下经济发展处于初级阶段,资源利用不充分、产业规模小、 产业链条短、产业技术粗放问题突出,距离集群化发展、高质量 发展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林下经济存在小、散、低的问题, 产业主体带动能力不强,缺乏现代林业理念及先进生产技术标准, 产品化程度较低,一二三产业融合不足,市场开拓能力相对偏弱。

3、二、总体思路(-)指导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部署,确 立林下经济在林业产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以全面构建林下及林 特产业集群为核心,围绕“调结构、优品种、强质量、扩规模、 拓市场”,加快林草资源深层次综合开发利用,优化产业布局, 坚持长期得林,近期得利,以短养长、长短结合”良性循环发展,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延伸林下经济产业链条,丰富林下经济产品 供给,提高森林资源利用水平,为实现林业增效、农民增收、完 善现代林业产业体系作出贡献。(-)基本原则1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关 系,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强化林地利用监管和动植 物资源保护,

4、遵循自然生态系统演替规律与循环经济理念,科学 利用林地资源,实现不破坏生态也能发展的目标。2 .因地制宜,特色发展。深入分析各地自然禀赋、种养传统、 特色品种等产业要素,坚持林下经济规划布局的统一性,充分发 挥相对优势,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结合资源特色与目标市场需 求,推动林下经济特色发展。3 .市场主导,有序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 性作用,更好发挥引导作用,多渠道筹集,打破固有的区域和所 有制的限制,营造有序发展的市场环境,形成多层次、多元化发 展的林下经济产业新格局。4 .科技支撑,创新发展。优化要素配置,加强科技支撑,鼓 励自主创新,提高林下经济产品科技含量,创新产品内容和

5、形式, 推动产业技术进步。重点培育一批林下种养业与森林休闲、森林 人家等相结合,生产、加工一体的新模式,打造林下经济发展新 业态。(三)主要目标“十五五”期间,林下经济产品生产、流通、加工体系更加健 全,持续优化林下经济产业布局,有序扩大林下经济产业发展规 模,不断提高林下经济产业质量,增加林下经济产品供给,大力 培育林下经济龙头企业、产业基地和特色产业园,实现产品供应 稳定,质量安全水平、市场竞争力全面提升。到2030年,林下 经济发展利用林地面积新增30万公顷,发展林下种植25万公 顷,林下养殖25万公顷,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林草经济示范 基地达到100个以上,森林康养旅游面积8万公顷,成

6、为林下 经济发展示范城市。(四)发展模式1、全面发展林下种植依托森林、林地及其生态环境,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因地 制宜,选择交通方便、水源可供的林地,在林地和林下空间,培 育高产高效种植,采用生态种植和仿野生栽培等方式开展经济植 物种植。主要包括道地林药模式、林果模式、林菌模式、林茶模 式、林菜模式、林草模式等。2、重点发展林下养殖依托森林、林地及其生态环境,支持以特色优质品种为主, 根据生态承载力,遵循可持续经营原则和循环经济原理,在林内 开展的经济动物养殖和野生动物繁殖,推广林蜂养殖模式,在林 缘林地适度放养畜禽类,依据蜜源植物资源状况,合理确定密度, 在林中、林缘放养蜂种,发展养蜂产业,

7、鼓励在近自然环境下开 展特种养殖业。3、适度发展林下采集依托森林及其特色资源,遵循保护优先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对森林中可利用的非木质特色资源进行的采集活动。采集林下用 于食用、药用产品,培育发展菌类、果实、中药材、山野菜等非 木质资源采集业。在符合条件的林地,鼓励开展林下扩繁、林下 撒菌等方式进行森林管护养护。4、有序发展采集加工依托森林及其特色资源,探索推进森林及其特色资源采集、 加工、利用和实施集约化经营管理,对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 下采集等产品进行筛选、加工、包装等再利用活动,重点支持科 学有序开展林内资源的采集加工利用,包括初加工和精深加工等。5、加快发展景观康养依托丰富森林资源和良

8、好生态环境,利用森林的景观功能、 休憩功能、康养功能,支持鼓励发展森林康养产业,加快推进森 林步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森林康养与医疗、养老、运动和教 育、旅游、食宿、服务、研学教育等融合发展,重点打造差异化 发展、优势互补的森林康养产业集群。(五)发展布局1、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林产业,坚持适地适树、良种壮苗、 应栽尽栽,推动重点区域森林扩面提质增效,与绿美景观打造、 休闲体验服务相结合,深入实施绿化美化行动,创新创办城市周 边特色小品、休闲庄园。充分利用林草资源,积极开发建设户外 健身、森林湿地乐园等生态旅游项目,打造森林休闲旅游憩集聚 地,形成生态休闲体验新趋向。发扬产业传统,做大做强特色经

9、济动物养殖业,并依托区域内现代生物、医药健康等产业技术优 势,拓展特色保健食品等新兴业态。充分利用要素聚集优势,支 持林特资源产品加工科技企业入驻发展,做大做强林特产品精深 加工和物流产业集群。2、大力发展中药材山林种植,以道地中药材品种为主,引 领带动林下中药材产业发展,打造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核心区, 实现高品质、高效益、低成本的林下有机中药材种植目标。科学 控制种植面积,持续加大低产低效林改造培育,加强良种选育、 合理间种、整形修剪、成熟采收、无烟烘烤等新型实用技术推广, 不断增加综合效益,支持加工贸易产业带发展。在不破坏林地的 前提下,鼓励林下兼作发展食用山野蔬菜,借助林区天然屏障有

10、效降低虫害,着力提高山野蔬菜品质。选择野生食用菌产量较大 的适宜林地,采取种质资源封育、促繁等方式开展管护育苗,支 持发展多种菌类种植,以林养菌、以菌保林,逐年扩大规模,建 立产供销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3、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健康产业,合理利用森林、草原、 湿地等景观资源,打造特色生态旅游线路、森林生态文化。在保 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展教育及研学旅游。结合特色种养殖业发 展提升其观赏性,灵活开发林药游、林菜游、林菌游等适宜模式, 多元化推进森林康养休闲旅游发展,让森林旅游与林下经济完美 混搭。利用适宜荒地和还林地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建设经济作 物和药材基地。充分利用丰富的湿地资源,积极发展

11、特色产品种 植,并适度推广复合养殖发展模式。积极有效推广转化现代菌根 生物技术等先进成果,加快草原的生态修复,提高草地产出水平。三、重点任务(-)加快商品林特色资源产业发展以商品林为重点,在商品林主要分布区,通过开展大苗造林, 对现有过密林分按照有关规定抚育采伐,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 采伐,科学划定重点天然林区域,构建全方位、多角度、全天候 的管护网络。建设一批形式多样的特色产业基地试点,并通过技 术创新、产品创新和模式创新,探索兼顾生态功能、木材储备和 经济产出的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方式。按照突出重点,分类施策的 原则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控,重点加强松材线虫病、红火蚁等有 害生物防控。(二)加快特

12、色经济林产业发展支持在实施造林绿化、森林培育、低质低效林改造过程中, 采取混交造林等方式,打造具有一定经济产出功能的林分,提高 林地综合产出,实现以短养长。根据自然条件差异,坚持突出地 方特色,结合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有序发展生态和经济功能兼备 的特色树种,实现生态功能与经济功能相协调,生态效益与经济 效益同步提升。(三)加快林花林苗林草产业发展结合森林资源和地形地貌特点,依托城乡绿化美化、工程造 林、防护林改造和生态廊道建设等生态工程对优良林木种苗的巨 大需求,有效利用林地圃地大力发展绿化大苗、经济林苗木培育。 科学合规开展林木采挖,增加造林和绿化苗木的供给量。积极利 用林间空地结合景观打造,

13、在适宜地区发展林花、林苗、林粮、 林畜等模式产业,发展小型花卉苗木,鼓励发展具有药用、食用 价值的特色花卉,探索林苗、林花、林草发展模式。大力培育抗 性强、产量高、多用途的优良草种,为草原治理修复提供优良种 源。(四)加快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林下种植,积极推广生态种植、仿野生栽培、虫害 绿色综合防治等先进技术,通过实施生态种植和仿野生栽培,打 造标准化、高质量林下产业核心区,提升林下中药材品质,进一 步提升林下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水平。以林地资源为依托,结合 生态治理修复,大力发展传统中药材,扩大产业基地规模。重点 支持具有森林药材发展优势的地区发展中药材产业,大力开展产 业示范基地建设,

14、推进林下中药材绿色高质量发展。(五)加快林下食品产业发展进一步发扬产业基础优势,积极推广林下食用菌标准化种植, 扩大种植规模,积极改进和推广先进栽培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 和产出率。围绕特色资源开发,积极探索栽培技术,重点支持发 展食用菌产业,大力培育优质林下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实现 产业化。加大特色山野菜的栽培,鼓励开展混种混交,提高林地 产出。加快建设特色山野菜产业基地建设,面向市场,打造林区 新兴产业。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发展设施林业,建设山野菜基 地,引领扩展绿色食品市场扩张。(六)加快林下养殖产业发展不断拓展林下养殖,鼓励利用林地资源大力发展经济养殖产 业,适当扩大饲养技术成熟的动物

15、种群繁育规模,培育一批生产 基础好、技术装备新、不同类型和各具特色的特色动物繁育示范 基地,带动特色经济动物繁育利用产业发展。充分利用林下空间 积极发展家禽养殖,重点支持发展养殖本地特色家禽,降低饲料 投入和生产成本,走生态立体之路,实现林禽优势互补。规范现 有养殖区域,按照相关技术标准开展高效养殖基地建设,推广高 效养殖技术,实现“林-畜粪林”循环发展格局,促进养殖产业科 学发展。在全面保护恢复草原的基础上,科学开发草资源发展特 色养殖。(七)加快非木制林产业发展充分发挥经济核心区位优势,以林下中药材加工等森林食品 加工等特色经济动物精深加工为重点,积极引入社会开发林特资 源深加工产品,扩大

16、林草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采取“企业+ 团队+合作+基地+林农”的发展模式,完善龙头企业联结机制,支 持成长性良好的中微小农林企业加快发展,着力引进一批示范带 动性强的龙头企业。积极引导林下种养产业基地与加工企业有机 合作,构建在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绿色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带 动各类产业基地持续发展。(A)加快休闲旅游康养产业发展合理利用森林、湿地等景观资源,大力发展森林生态观光、 森林休闲度假、教育研学等特色生态旅游,打造提升森林休闲旅 游康养精品示范项目,打造特色生态旅游线路、森林生态文化, 引领和示范产业开发。通过策划一批休闲旅游、生态康养宣传文 创品牌和产品,搭建森林生态旅游康养产业推

17、介平台。加快规划 布局一批森林步道、房车营地、露营地,结合特色种养殖业发展 提升其观赏性,灵活开发林药游、林菜游、林菌游等适宜模式, 多元化推进森林康养休闲旅游发展,重点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生 态旅游点。四、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发挥林长制统筹引领作用,各级林业 部门要将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纳入重要日程,积极争取将林下经济 发展扶持列入年度预算,切实制定林下经济发展实施方案。加强 协作配合,强化与发改等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确保各项任务落 地落实。(二)科学规划布局。各要高度重视林下经济发展,作为推 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切实落实责任,摸清现状,完善思 路,明确目标 科学布局。要根据区域资源

18、禀赋和现有发展优势, 突出特色重点,加强双招双引,固链补链延链强链,强化服务保 障,着力构建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三)加大培育力度。加快培育龙头企业、林业大户、家庭 林场等林下经济经营主体。鼓励返乡人员积极利用森林资源通过 发展或参与林下经济产业创业就业,鼓励林场与社会合作用活林 地资源发展林下经济产业,形成富场裕民的良好机制,增加职工 群众的依林收入。(四)加强品牌建设。加快制定和完善林下经济产品标准和 种植、养殖、加工等生产技术规程,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保障 林下经济产品质量。进一步加强林下经济产品品牌建设,打造区 域品牌,宣传推广名牌产品,做好林下经济品牌体系创建、推广 运营管理、品牌价值维护与提升等工作,讲好品牌故事,不断提 高林下经济品牌的影响力。(五)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利用主流媒体和现代融媒体平台, 广泛宣传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政策、取得成就和先进典型,营造共 同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浓厚氛围。加大优质林下产品、优美森林 康养旅游景区景点的营销推广,引导观念转变,不断提高市场认 可度。通过技术培训,示范种植,扶持龙头企业,典型经验现场 交流等形式,激发林农发展林下经济积极性和主动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