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心得体会:以“绣花”功夫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村振兴心得体会:以“绣花”功夫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以“绣花”功夫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当前,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差距较大、农业基础仍不稳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可以说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为突出的结构性矛盾,也是我们面临的许多问题的总病根。这些问题不仅制约农业农村发展,也制约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的提升,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无法回避的挑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具备了乡村振兴战略的物质技术条件。但是需要通过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切实改变农业农村落后面
2、貌,拉长“四化同步”发展中农业这条短腿,补齐农村这块全面小康社会的短板,通过阅读乡村设计,发现国外的乡村和国内乡村着实有很多的不同,无论是制度还是资源环境等其他各个方面都存在极大的差异性,但通过本书可以开阔眼界,同时也可通过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等方面对X的乡村发展产生思考。一、当前存在的问题X作为传统农业大县,存在农业重点产业规模不大、效益不高,集群效应不够明显,优质安全农产品供给不足,特色知名品牌较少,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不强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传统农业收入低。X人多地少,部分镇乡人均耕地不足1亩,大部分农民依然以传统农业为主,在市场化、工业化的发展情况
3、下,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呈现出高风险、低收入的特点,农业赚取仅是劳动力变现,除开肥料、人工及机械费用,农业基本没有收入,依靠传统农业收入只能保证农民的基本生活。二是农村资源闲置多。农村土地揭荒现象日益突出,房屋空置比比皆是,包括一些村社阵地、农家书屋甚至新修道路使用度严重不足,山林、塘堰等自然资源利用率低,许多原本存在的作业道路也已荒废。且在农村劳动力使用上,也存在忙闲不均现象。三是农村空心化严重。农业人才严重缺乏,90%以上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或就业,很多地方务农劳动力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问题成为现实难题,农村留守人员多为“38、61、99即妇女、儿童和老年人
4、,除开春节期间,部分村社人员甚至不足20人,集体经济基本空壳。口是农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支部无钱办事、无人办事问题明显,没有形成集体经济发展的产业或是项目,没有实质性的创富营收,导致村集体收入基本为零,造血功能严重不足,而在农村日常工作中,基础设施维护费用高,征兵、计划生育、综治联防等社会事务管理也需要由村级落实部分资金,很多项目建设都需要村级配套资金的投入等都使村集体经济出现严重赤字。二、意见和建议(一)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实施质量兴农,品牌是抓手,用品牌建设催生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提升行动,把品牌树起来。将品牌建设与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紧密结合,建立品牌目录制度,创建一批叫得响、过得硬、有影响力的
5、农业品牌。通过“政府+企业+农户(合作社)”的方式带动农民积极参与产业发展,由政府主动介入引导农户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各镇(乡)各村要因村施策,选准产业项目,做到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坚决避免同质化发展,把传统农业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适时摒弃传统费时、费力劳动模式,推进农业生产全程科学化、智能化,帮助农户节本增效,开展农企(农户一企业)对接、农超(农户一超市)对接,扶持农户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体验农业、定制农业,实现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拓展增收空间。(二)推进乡村健康发展据测算,20XX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次超30亿,营业收入超
6、过8000亿元,休闲农业成为城市居民休闲、旅游和旅居的重要目的地,成为乡村产业的新亮点。通过开发乡村多种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处理好农民主体与社会参与的关系,尊重农民的意愿和主体地位,加强规划引导,加大投入力度,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通过发展以“农家乐”和聚集村为主的休闲旅游,以自然景观、特色风貌和人文环境为主的生态旅游,依托田园景观,以健康养生为主的休闲旅游,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
7、、特色小镇,实现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特色文化产业共同发展,让农村闲置资源“活起来”,推进乡村健康发展。(三)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推动乡村振兴,人才和队伍建设是保障,随着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务农劳动力数量大幅减少,“兼业化、老龄化、低文化”的现象十分普遍。重点要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动农民由身份向职业转变,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产业新精业态,形成一支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确保农业后继有人。加强人才引导,走出断层困境,对乡村加大智力扶持力度,重点针对教育、医疗卫生、科技以及基层干部等方面的人才引进,有序引导各类人才向乡村流动,组织实施高校
8、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保障乡村工作服务人员在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益。加强人才激励,形成强大合力,大力推动优质资本下乡,让资本扎根土地、服务“三农”,让资本安农富农。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医生、教师、律师等人才,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行医办学、捐资捐物、法律服务等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等群团组织的优势和力量,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等积极作用,支持农村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乡风文明建设、农村弱势群体关爱等,有的放矢地强化人才支撑,使人才的效应在乡村振兴中得到充分有效发挥。(四)强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
9、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公共财政持续加大力度向“三农”倾斜,确保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围绕乡村振兴的核心任务,切实做到力度不减弱、总量有增加、结构更优化,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优化财政投入供给结构,重点增加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农村环境治理、农村民生工程、脱贫攻坚等方面的投入,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乡村振兴公益性项目的支持力度,支持实施一批打基础、管长远的重点项目。在确保政府的投入下,进一步寻求集体经济由“输血式”往“造血式”变化,加大对成立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大力推广“财政注资+合作社贷款+入股公司分红”模式,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
10、金、村民变股民”的转变,进一步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形成村支部、村委会和合作社“三驾马车”并行格局,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新突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这是一个崭新的论断。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的大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不是造一些典型或干几年就可以大功告成的。乡村振兴讲究的是实干,必须真刀真枪地干、持之以恒地干,必须有真金白银的“硬投入”、有更加健全的政策“软环境”。各级、各部门需要立足于实际,将目标任务细化再细化,用“绣花”功夫落实手里的每一项工作,无形变有形,理论变实践。齐心协力干好、围绕大目标的各项细微的工作,集腋成裘,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