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精品学案.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7200762 上传时间:2024-06-2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7.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精品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精品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精品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精品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精品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精品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精品学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2课诸侯金争与变法运动【课标要求】I、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各国开展变法运动的必然性。2、了解老子和孔子的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局面及其意义。【课程导学】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问题导学1 .春秋争霸战争与战国兼并战争的性质有何不同?提示:春秋争新战争是奴隶主之间为争夺领地展开的战争,属于奴隶社会性质的战争;战国兼并战争是新兴地主阶级为实现统一而发动的战争,属于封建社会性质的战争。2 .钱穆在民族与文化中说:“中国之完成为一中国,当远自春秋战国时代开始。”能够支撑这一观点的主要理由是什么?提示:春秋战国时期,在长期的争霸兼并战争过程中,戎狄

2、蛮夷与华夏族相互交融,华夏认同观念形成。3 .结合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第一目“春秋列国形势图”与“战国形势图”,提取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变迁信息。提示:战国时期诸侯国的数量减少,形成了“战国七雄”的局面;战国时期晋国分为韩、赵、魏三国;战国时期增加了长城这一军事防御设施;战国时期少数民族数量减少。知识梳理1 .列国纷争背景周天子丧失“天下共主”的地位: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主地位概况“春秋五新”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新权“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五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战

3、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影响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周王室也在公元前256年被奏国吞并核念间析“春秋无义战”“春秋无义战”出自孟子尽心下。原指春秋时代没有正义的战争。也泛指非正义战争。“春秋无义战”,这既表达了孟子的历史观,也是其政治观的体现.因为,儒家认为,“礼乐征伐白天子出“,这才是合乎义的,而春秋时代则是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所以没有合乎义的战争。2 .华夏认同表现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影响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概念间

4、杆民族交融民族交融之“交”指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融指民族之间在人口、血统、文化上的互相渗透,在优秀文明成果上的相互吸收、相互认同,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共同性因素。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与各少数民族交融的实质是华夏文化的扩大。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I问题导学1 .如何运用唯物史观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提示:推动春秋战国社会转型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进步,具体表现在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变革,又进一步推动了社会上层建筑领域的变法改革,使封建制度在各国确立。2 .商鞅变法是如何使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国家的?提示:通过商鞅变法,泰国在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

5、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在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国家机制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在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I知识梳理1 .经济发展农业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加都江堰、郑国渠、芍陂;战国时.期,.们.已懂得利用扛枉原理进好灌溉.爸诸侯国统渔者鼓励发屐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一工商业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不少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各国分别使用布币,一刀亚,圜钱蚁盘钱笠多种样.或的铜铸.币.9:工商食宣二的格局被突破入春秋时

6、期,实物借袋形式已经比较普遢.,.并出现工货匝信.贷.2.变法运动背第社会.生之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生社会局势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为了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纷纷推行变法主要变法j魏国的李悝,.楚国的吴起.、素国的商鞅部主持了变法.(3)最彻底的变法商鞅变法内容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推动土地私有制发展军事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政治与社会制度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在民间实行出遴坐,互相纠察告发:普遍推行县蒯,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4)意义社会发展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社会转型

7、治制度开始产生贵.族笠级分.封则趋壬解能君.主权力加强.,郡县M宜僚眄签封建政统一奥基使秦国成为政治军事现国,为秦成就统一衍业奠定了基础商鞅变法后秦国统治集团结构的变化方式:*Mittta标和:宗法皿绕奴隶主贵族一新兴地主【知识链接】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宜贵逮双(1)世官制:西周至春秋的世官制是官位世袭的制度,贵族世代垄断高官(2)举荐和军功授爵制: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法律.与教.修春秋段.趣.,郢国的.王产二续刑由二制定工史图西史上里壬的成文法月短制度战国时期,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其目的是军提人口变动情理.!必便延为账箕三、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

8、问题导学1I.老了和孔尸都承认现实中“礼崩乐坏的局面,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但其反思的角度有所不同。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提示:老子认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原,礼崩乐坏的本质是“失道”,认为“礼”已经堕落,不足以维持社会秩序。孔子强调“礼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希望通过克己焚礼,维护社会等级秩序。2 .韩非的主张在战国时期的地位如何?为什么?提示:地位:受到重视。原因:韩非主张变法革新,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符合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封建集权的迫切愿望,符合统治者富国强兵的要求,受到统治者推崇。3 .试概述百家争鸣的突出特点。提示:迎合社会大变革的时代需求;各学派之间既互相诘难、批驳

9、,又彼此吸收、融合;思想活跃,具有自由和创新精神。知识梳理1 .孔子和老子项目孔子老子地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哲学核心观念是“仁”“道”是天地万物本原,天人合一、朴素的辩证法政治“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主张恢更周礼,同时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教育文化有教无类”、整理文献、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在论语中老子知识延伸孔子思想中“仁”与“礼”的关系:“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内在自觉,“礼”是外在约束。只有具备了“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制;反过来,只有通过礼制的规范,才能追

10、求仁的境界,即礼以仁为基础,“仁”靠“礼”来维护,两者相互制约C2 .百家争鸣背景经济社会经济的发展阶级新兴的土阶层崛起政治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极念海释士阶层先叁时期的贵族阶层,也是古代四民(士、农、工、商)之一。春秋时期,士大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有的以俸禄为生,有的有食田,战国以后,士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是脱离劳动生产的读书人。(2)重要派别派别代表主张儒家孟r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道家庄子崇尚逍遥自由阴阳家邹衍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代表了中国古代时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家墨广代表下层平民利益,提倡节俭,主张

11、“兼爱非攻”,还提出“尚贤”的政治主张法家韩非代代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主张:以法为教r以吏为哪:体现/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3)影响思想解放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现实意义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深远影响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课后练习】1 .晋文公即位之初就下令“通商宽农.懋稻劝分“;卫文公制定了“务财训农,通商惠工”等政策;齐桓公主持的葵丘之盟也有保护客商,不阻碍粮食流通的内容。材料表明()A.各国统治者放弃抑商政策B.商人的政治地位普遍提高C诸侯国较为重视商业活动D.重商政

12、策有利于兼并战争2 .战国时期,墨家提出“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选择天下贤王者,立以为天子”:法家则主张“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剪除私门势力,选拔法术之士”。由此说明他们的思想主张()A.推动中央集权制的确立B.倾向于打破原有社会秩序C.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形成D.使人才选拔机制口益完善3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下列各项中,属于韩非子思想主张的是()A.“仁F1.”B.“兼爱”“非攻”C”法、术、势”D.“无为而治”“逍遥”4 .泰国的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效果最为显著的一场变法运动。以下选项中,最有利于泰国加强中央集权的是()A.奖励耕织B.奖励军功C.废井田制D.推行县制5 .有学者指出,秦始皇相信“五行终始说”,周王朝主火,崇红色:秦始皇信奉水克火,崇水、崇黑,所以,秦始皇穿黑袍才符合基本史实。这种说法源Fl于()A.春秋思想家的理论B.战国思想家的学说C.封建主流意识形态D.朝廷三教并行政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