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手册.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7213256 上传时间:2024-06-29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98.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广东省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广东省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广东省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广东省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手册.docx(5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总体要求11.1 适用范围I1.2 规划原则11.3 规划范围与期限11.4 空间层次12基础工作22.1 底图底数22.2 规划建库和管理系统22.3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32.4 规划实施和灾害风险评估32.5 总体城市设计研究42.6 总体规划与同级发展规划、专项规划的对接研究42.7 重大专题研究43编制内容要点53.1 空间发展目标战略53.2 国土空间格局与“三区三线”63.3 产业布局与民生公共服务93.4 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城乡风貌103.5 基础设施支撵与韧性城市113.6 自然资源保护与集约利用133.7 城市更新与国土整治修复133.8 中心城区规划

2、141总体要求1.1 适用范围本手册适用于全省地级以上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报国务院审批城市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还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1.2 规划原则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区域协同、全域统筹,以人为本、注重品质,传承文化、彰显特色,多规合一、智慧规划”的原则,创新规划工作方法,体现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促进国土空间高效能治理,推进实现高质量发展。1.3 规划范围与期限规划范围包括市级行政辖区内全部陆域和海域国土空间。以全国大陆和有居民海岛海岸线修测成果作为陆海分界线确定陆域和海域范围%规划基期年为2

3、020年。规划目标年为2035年,近期至202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1.4 空间层次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以下简称“市级总规”包括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市域侧重战略部署、总体格局和全域全要素管控。中心城区侧重功能完善、结构优化和土地利用。有条件地区可以全域按中心城区深度开展规划编制。1暂未定界的城市可按照而沛-的空间内部-红线的工作范因进行确定.害评估应重点考虑地震易发程度、活动断层避让范围等内容,地质灾害应重点考虑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内容,气象灾害应重点考虑台风、洪涝(尤其是城市内涝)、高温等内容,海洋灾害应重点考虑风暴潮、海浪、堤防等内容。有条件地区可开展海平面

4、上升等风险评估。2.5 总体城市设计研究按照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设计指南开展总体城市设计研究。市域层面协调城镇乡村与山水林田湖草沙的整体空间关系,提出优化空间结构和空间形态的框架性导控建议;梳理并划定全域尺度开放空间,结合形态与功能对结构性绿地、水体等提出布局建议;明确全域全要素的空间特色,提出需重点保护的特色空间、特色要素及其框架性导控要求。中心城区层面统筹各类空间资源的布局与利用,合理组织公共空间与景观风貌系统,确定城市特色空间结构,提出空间秩序的框架和结构性导控要求,明确开放空间与设施品质提升措施,提升城市空间品质与活力。2.6 总体规划与同级发展规划、专项规划的对接研究以“十四五”规划为重

5、点,梳理同级发展规划和交通、水利、能源、开发园区、城市更新(“三旧”改造)等专项规划涉及的空间管控、建设项目和用地需求,衔接生态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涉及的空间保护要求等,叠加到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上分析矛盾冲突,提出统筹协调方案。2.7 重大专题研究结合自身特点和管理需要,聚焦支撑空间布局,开展空间发展战略、“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空间响应、城镇化与人发展、陆海统筹、区域协调、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节约集约用地、重要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产业空间布局、综合交通体系、公共服务设施保障、居住与住房供应、社区生活圈、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修复、规划体系与运行保障等专

6、题研究。沿海城市应加强海洋资源保护利用及陆海统筹等研究。位于北部生态发展区和五大流域的城市应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利用和生态治理修复等研究。3编制内容要点3.1 空间发展目标战略3.1.1 目标战略落实国家和省的区域发展战略,把握“双区”两个合作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依据上位规划确定的城市功能定位指引和相关要求,明确本地区在区域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所处的地位、作用及承担的主要职能,确定城市性质和国土空间发展目标,提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战略。3.1.2 指标管控1)指标体系市级总规指标体系由“必选指标+自选指标组成。落实部市级指南和省国土空间规划的指标体系,形成26项市域必选指标和13项中心城

7、区必选指标(见附录B);衔接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评估规程的常态化指标调查监测要求,按照一核带区”区域发展格局,分类设置自选指标内容库(见附录B)。各地可增加地方特色指标。2)指标分解细化指标传导管控要求,重点分解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生态保护红线面枳、用水总量、建设用地总面积、城乡建设用地面积、林地保有量、湿地面积、大陆自然海岸线保有率等指标,形成市辖县(市、区)指标分解方案,确保市级总规指标的传导落实。3.2 国土空间格局与“三区三线”3.2.1 国土空间总体格局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的区域发展战略,加强与省际周边区域协同,以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为引领,对照”核两极多支点、一

8、链两屏多廊道”的网络对流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和五大都市圈主体形态,加强交界地区空间管控和布局引导,完善区域协调格局(详见附录C)。以自然地理格局和“双评价”为基础,坚持陆海统筹,明确市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等保护类要素管控范围和城乡、产业、交通等发展类要素总体布局,构建陆海一体、城乡融合,开放式、网络化、集约型、生态化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进一步落实省级国土空间规划明确的各县(市、区)主体功能定位。内部功能空间差异显著的县(市、区),可以乡(镇、街道)为单元集中连片划定主体功能区分区。3.2.2 管控边界划定以主体功能定位和“三区三线划定为基础,在市域层面划定级规划分区和海洋

9、发展区的二级规划分区,在中心城区层面进一步对城镇发展区、乡村发展区的二级规划分区进行细化2(详见附录E)。建立规划留白制度,选择指标预留、空间预留、功能预留等多种方式,为重大项目、重大事件预留空间,应对发展的不确定性。3.3 产业布局与民生公共服务3.3.1 产业空间布局围绕国家及区域产业发展导向,结合全省“走廊+组团+平分”的网络化产业协同布局模式,合理布局产业空间,提出产业用地规模控制目标,以及产业园区、产业区块等相关管控要求。促进产业园区与城市服务功能的融合,住确保环境安全的基础上引导发展功能复合的产业社区,促进产城融合、职住平衡。3.3.2 住房保障与公共服务依据人口规模和需求,合理预

10、测住房与公共服务设施的规模与结构。加强城镇居住空间供给和结构优化,提出政策性住房布局要求和配置标准,改善职住关系,引导增量地区居住空间与交通节点、产业空间协调布局,完善居住公共服务配套,避免形成单一功能的大型居住区。结合城市服务职能,顺应人口流动趋势,明确市域公共服务中心体系,提出养老、体育、卫生、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综合配置标准,确定社区生活圈建设目标要2行条件的城巾可在中城仝域细化至;您规划分区.求。333绿地系统与游憩体系综合考虑生态系统整体性、完整性、连续性,建设结构完整、级配合理、均衡分布、功能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提出绿地系统等级体系和建设要求。优化景观与游憩系统构建,综合

11、确定城市开敞空间建设目标。结合生态廊道、万里碧道和蓝绿网络,构建系统安全的慢行系统和连通城郊的绿道系统,明确游憩体系建设标准和相关要求。3.4 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城乡风貌3.4.1 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挖掘传统岭南文化、海洋商贸文化、近代革命及红色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梳理市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建立历史文化保护体系框架,统筹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提出整体保护各类遗产及其依存的历史环境和人文景观的要求和措施。针对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资源富集、空间分布集中的地域和廊道,明确整体保护和促进合理传承利用的空间要求,规划传统岭南文化游径、南粤古驿道、长征历史步道、红色小径等文化展示系统。3.4.2 城乡风貌与

12、魅力空间塑造依托现有地域景观本底、江河流域特色和城乡空间格局,梳理山脉丘陵、河湖湿地、历史文化遗产、重要地标及公共建筑等自然与人文类空间景观要素,运用城市设计方法,构建城市总体风貌格局,塑造具有岭南特色的魅力空间,提出全域山水人文格局的空间形态引导和管控原则,明确城乡特色保护、风貌塑造和高度控制等空间形态管控要求,健全城乡风貌全过程管控机制。3.5 基础设施支撑与韧性城市3.5.1 综合交通体系发挥综合交通对区域网络化布局的引领和支撑作用,落实省级及以上交通专项规划,落实城市群、都市圈交通一体化要求;分析区域、市域、城乡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情况,研判交通供需平衡情况,明确综合交通系统发展目标与分

13、区策略,确定市域综合交通网络布局,完善物流运输系统布局。确定航空、航运、铁路、公路等布局与控制要求,预控市级以上、跨县(市、区)交通廊道的线型走向以及交通枢纽(包括且不限于综合客货运枢纽、机场、港口)等大型设施空间布局及规模要求,增强区域、市域、城乡之间的交通网络服务能力和服务品质。坚持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的模式,提出与城市功能布局相融合的公共交通体系与设施布局。鼓励交通和土地利用一体化发展,提出重要公交走廊、公交枢纽和站点(含轨道交通)的空间布局与用地控制要求,提高公共交通服务品质及竞争力。鼓励交通设施用地混合使用和集约高效开发,引导智能交通、低碳交通等新技术应用,促进交通空间提质增效。3.

14、5.2 市政基础设施体系预测供水、排水、供电、通信、燃气、垃圾处理等需求总量,统筹存量和增量、地上和地下、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系统布局,合理确定市域重大设施配置标准、规模和系统布局要求。按照能源供需平衡方案、碳排放减量任务和能源消耗总量等指标,提出清洁能源空间安排,鼓励分布式、网络化能源布局,建设低碳城市。预留市级以上水利、能源等区域性市政基础设施廊道,明确控制要求,提出交通廊道、能源通道、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具体要求;协调安排市级邻避设施等的布局;确定市域内重大水资源工程布局、重大水利基础设施和重要能源通道建设项目。3.5.3 安全韧性城市建设基于灾害风险评估和重点灾害区域识别,确定综合

15、防灾减灾目标和设防标准,划示灾害风险区。明确防洪(潮)、抗震、消防、人防、防疫等各类重大防灾设施标准、布局要求与防灾减灾措施,适度提高生命线工程的冗余度。化工园区与城市建成区、人口密集区、重要设施等防护目标之间应设定足够的外部安全防护距离。针对气候变化影响,结合城市自然地理特征,优化防洪排涝通道和蓄滞洪区,划示洪涝风险控制线,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因地制宜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沿海城市应强化因气候变化造成海平面上升的灾害应对措施,重点提升港口、码头、渔港等沿海重要设施防灾水平,提升城市应对台风和海洋灾害的能力。3.6 自然资源保护与集约利用3.6.1 资源保护和利用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16、统筹确定耕地、森林、水和湿地、矿产等各类自然资源的保护利用要求,明确重要资源保护底线和利用上限,提出节约集约利用要求,划定重要资源开发和保护的集中区域,按需制定资源占补平衡方案和保障措施。3.6.2 资源资产化管理提升自然资源利用管理水平,探索自然资源资产价值转化等体制机制创新,提出自然费源资产化经营路径和政策,实现自然资源资产保值增值。3.7 城市更新与国土整治修复3.7.1 “三旧”改造及城市更新根据城市发展阶段与目标、用地潜力和空间布局特点,开展存量建设用地评价,明确“三1日”改造范围、实施城市有机更新的重点区域,根据需要确定城市更新空间单元,结合城乡生活圈构建,注重补短板、强弱项,优化

17、功能布局和开发强度,传承历史文化,提升城市品质和活力,避免大拆大建,保障公共利益。明确“三旧”改造的目标、规模、重点区域、开发时序、开发策略,指导下层次规划和专项规划编制。3.7.2 生态修复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修复,针对生态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污染、洪涝灾害、地质灾害、历史遗留矿山等问题区域,基于生态系统完整性、地理单元连续性和经济社会发展可持续性,明确生态系统修复的目标、重点区域和重大工程。3.7.3 土地综合整治以乡村振兴为目标,结合村庄布局优化要求,推进乡村地区田、水、路、林、村全要素综合整治,统筹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和生态保护修复等目标、重点区域和重大工程。3.8 中

18、心城区规划市级总规应在划定中心城区范围的基础上,重点开展底线管控、功能布局与用地优化、居住与住房保障、公共服务设施和社区生活圈、公园绿地和开敞空间、“三旧”改造、地下空间、城市设计与景观风貌、城市基础设施与综合防灾布局等规划安排,加强对市域重要管控要素的系统传导和细化落实。3.8.1 范围划定市中心城区范围原则上包括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重点管辖区域的主要现状建成区及相关控制区域(参考技术方法见附录G)o3.8.2 底线管控市级总规应在中心城区范围内实现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管控边界落地。统筹划定中心城区重要的蓝线、绿线、紫线、黄线,划示中心城区工业用地控制线(详见附录HJ

19、),并提出控制要求。各地根据实际需要,可划定其它控制线。383功能布局与用地优化划定二级规划分区,明确规划分区的主导功能比例要求(详见附录E)。明确中心城区用地结构调整方向,制定中心城区城镇建设用地结构规划表(详见附录H.2、附录J)。中心城区不再做下层次规划的,需按县级中心城区深度编制(一级地类)03.8.4 居住用地保障确定中心城区人均居住用地面积,提出中心城区内居住用地规模。保障合理居住用地空间。严格控制高层高密度住宅。3.8.5 公共服务设施和社区生活圈合理确定中心城区社区生活圈规模,提出中心城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覆盖率指标。完善社区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细化社区生活圈建设标准

20、和规划管控措施。确定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总量和结构比例以及教育、文化、体育、卫生、康养、社会服务等重点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以社区生活圈为单元补齐公共服务短板。3.8.6 公园绿地和开敞空间优化城乡公园体系建设,确定中心城区范围内的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和口袋公园的配置标准,提出通风廊道、隔离绿地和绿道系统等布局和控制要求。确定中心城区绿地与开敞空间的总量、人均用地面积和覆盖率指标。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下的城市“热岛效应”,促进城市降温。3.8.7 “三旧”改造及城市更新结合城市重点发展平台、产业集聚发展、轨道交通场站综合开发和公共服务集中完善等区域,提出“三旧改造、城市更新的重点区域和改造策略

21、。3.8.8 地下空间科学评价地质环境承载力和容量,明确地下空间的开发目标和总体规模。兼顾地上地下公共服务、公共交通、市政设施等用途,合理划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制分区,细化地下空间竖向利用分层,分类指导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以重点功能区、公共活动中心、轨道交通枢纽站点周边等区域为重点,明确地下空间的重点开发区域,提出协调连通等的管控要求。389城市设计与景观风貌划定重点风貌管控地区,保护山麓、滨水、历史文化资源富集地区,引导城市门户建设。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控,明确城市风貌分区、核心景观区域以及主要景观廊道的总体布局,强化城市总体密度分区和高度的管控。3.8.10 城市基础设施与综合防灾布局按照“

22、小街区、密路网”的理念,优化中心城区城市道路网结构和布局。确定重大市政设施的用地布局及重要设施廊道走向,划定中心城区重要基础设施的黄线。提出防灾设施布局要求和防灾减灾具体措施(详见附录H.3)O3.9 规划实施保障提出规划实施传导路径。大城市可以行政区或功能片区为单元划定规划片区,提出规划指引;中小城市可按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要求划定规划片区,明确规划目标,加强对详细规划的指引和传导。明确国土空间专项规划编制目录清单,建立规划协调机制,提出指导和约束专项规划的相关内容要求。制定近期行动计划。衔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结合城市体检评估、市级年度重大项目建设安排等,对规划近期做出统筹安排

23、,制定行动计划。依据上级和同级发展规划、重点专项规划的重点项目和年度重点项目计划,制定土地整治和生态修复、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重大项目清单,提出实施支撑政策。提出规划实施政策机制。落实和细化主体功能区等政策,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的财政、投资、产业、环境、生态、人口、土地等规划实施政策措施,强化约束性制度对规划目标实现的保障作用。强化技术支撑和平台建设。强化城市设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规划方案的辅助支撑作用,提升规划编制和管理水平。以“一张图”为支撑完善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城市体检评估。4规划编制流程市级总规应按照以下工作程序编制:1)准备工作。包括建立规划编制组织架构,

24、开展基础资料收集和现状调研等相关工作:2)基础工作。包括统底图底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规划实施和灾害风险评估、总体城市设计研究、重大专题研究在内的相关基础工作。3)方案编制。围绕目标战略、区域空间协同、国土空间格局、资源统筹等规划内容研究论证,形成规划初步成果。4)方案论证。对规划成果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征询部门和县(市、区)意见,充分听取专家、公众等建议,修改完善成果形成规划草案。5)规划公示。进行规划草案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30日。6)规划报批。经市级人大常委会审议后,按规定做好规划成果上报审批工作。坚持开门编规划,将公众参与贯穿规划编制的全过程

25、。5规划成果要求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附表、图件、说明、附件、数据库成果等。附表、图件和数据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要求执行。1)规划文本表述要准确规范、简明扼要,明确规划强制性内容。规划文本一般应包括总则、目标战略、区域协同、总体空间格局、自然资源保护利用、综合交通、城市风貌与历史文化、城市安全与基础设施、整治修复与存量盘活、规划实施保障等章节,中心城区规划可单独成章(参考附录K)。2)规划说明应着重解释说明文本,阐述规划决策的编制基础、分析过程和分析结论,形成规划论证情况专章,包括专家论证意见、部门和地方意见、公众听证意见采纳以及与相关规划协调衔接情况等内容。鼓励结合审查报批、公众参与、政策指导

26、等要求探索多种规划文本与说明的表达方式。3)规划图纸包括必备图纸和可选图纸,按照市域和中心城区不同层次表达。市域必备图件包括:市域国土空间用地用海现状图、市域自然保护地分布图、市域历史文化遗存分布图、市域自然灾害风除分布图;市域主体功能分区图、市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规划图、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图、市域国土空间控制线规划图、市域生态系统保护规划图、市域农业空间规划图、市域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图、市域城乡生活圈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市域综合交通规划图、市域基础设施规划图、市域国土空间规划分区图、市域生态修复和综合整治规划图、市域森林资源与国土绿化规划图、市域矿产资源规划图。市域可选图件包括但不限于:区位图、

27、市域自然地理格局分析图、市域能源和矿产资源分布图;区域协同规划图、自然资源保护利用规划图、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图。中心城区必备图件包括:中心城区国土空间用地用海现状图;中心城区土地使用规划图、中心城区国土空间规划分区图、中心城区开发强度分区规划图、中心城区控制线规划图、中心城区绿地系统和开敞空间规划图、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体系规划图、中心城区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图、中心城附录附录A术语与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于册,其他术语参照部市级指南。A.1“双区”指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A.2“两个合作区”指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和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A.3指标预留指在不突破上级下达

28、的规划控制指标的前提下,为规划期内不可预测或难以定位的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民生、环保、乡村振兴等特殊建设项目,规划编制时原则上可预留不超过5%的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指标。使用预留新增建设用地规模需编制落实方案,其使用规则及审批流程另行规定。A.4空间预留是对市级重点发展平台、重大交通枢纽及其周边区域等进行的合理预控。在与城镇集中建设区充分衔接、关联的基础上,针对未来发展功能不明确、建设用地规模需求不明确地区,合理划定城镇弹性发展区作为空间预留,为未来重点发展平台空间拓展、重大项目和重大事件用地需求等做好应对准备,保障城市发展的可塑性和可持续性。A.5功能预留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

29、界线。A.11工业用地控制线指为保障工业用地总规模,依照规定程序划定的,需要严格控制和保护的工业用地范围线,包括基础好、集中连片、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的产业园区:重点产业园区用地;重大产业项目、重要企业的工业用地;其它需要划定的工业用地。A.12历史文化保护线指在市、县、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统筹划定的包括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水下文物保护区、地卜.文物埋藏区、城市紫线等在内的各类保护对象的保护范围,是历史文化遗产及其整体环境的保护和管控界线。馆号指标项指标属性24新增生态修笈面积(平方公里)*预期性25碧道、绿道、古驿道、文化游径和健身步道等长度(公里1.预期性26城镇人均体育场地

30、面积(平方米)*预期性注:1.“*”为在学部市级指南3基础上增加的侍色指标。2.约束性指标是为实现规划目标,在规划期内不得突破或必须实现的指标;预期性指标是指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预期,规划期内努力实猊或不突昧的指标.3;厘要河湖自然岸线保有率.中的“生要河湖.以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1确定的Ii要河湖名录为准.4指标退算方法可叁考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评估规程3(TD,T1063-2021表B,3,下同,附表B2t中心城区规划必选指标体系表编号指标项指标属性一、空间结构与效率I常住人口规模(万人)预期性2人均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平方米)约束性3人均应急避难场所面积(平方米)预期性4

31、道路网密度(千米/平方公里)约束性5凯道交通站点800米半径服务覆盖率()读期性二、空间品质6公园绿地、广场步行5分钟覆盖率()约束性7卫生、养老、教仔、文化、体育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步行15分钟覆盖率(%预期性8人均体育用地面积(平方米)预期性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颈期性IO绿色交通出行比例()预期性Il工作日平均通勤时间(分钟)预期性12降雨就地消纳率()预期性13城镇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预期性编号指标项指标属性一、“一核.地区I空间底线重婆江河湖泊水质达标率%)预期性2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面积比例(涉海城市)(%)预期性3再生水利用率(%)预期性4空间结构与效率工业用地地

32、均增加值(亿元/平方公里)预期性56存t建设用地供应比例(%)城市日均实际服务管理人口数量(万人)预期性预期性7空间品质足球场地设施步行15分钟覆盖率()预期性二、”一带地区I空间底线重婆江河湖泊水质达标率%)预期性2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面积比例(涉海城市)()预期性3再生水利用率(%)预期性4空间结构与效率工业用地地均增加值(亿元/平方公里)预期性5存世史设用地供应比例()预期性6空间品质等级医院交通30分钟行政村也盖率()预期性三、“一区”地区I空间底线重要江河湖泊水痂达标率()预期性2再生水利用率()预期性3空间结构与效率工业用地地均增加值(亿元/平方公里)预期性4人均村庄建设用

33、地面积(平方米)预期性5历史遗留犷山综合治理面积(平方公里)预期性6空间品质等级医院交通30分钟行政村也盖率()预期性注:各地可增加特色指标.编号指标类型指标项指标属性一、“一核”地区I空间结构与效率工业用地控制线面积(平方公里)预期性2年新增三旧”改造用地面积(平方公里)预期性3空间品质年新增保障性住房占比(%)预期性4人均地下空间面积(平方米)预期性二、“一带地区I空间结构与效率工业用地控制线面枳(平方公里)预期性2年新增三旧”改造用地面积(平方公里)预期性3空间品质年新增保障性住房占比()预期性4透水表面占比()预期性三、“一区,K区I空间结构工业用地控制线面积(平方公里)预期性2与效率

34、年新增“三旧”改造用地面积(平方公里)预期性3空间品质年新增保障性住房占比()预期性4人均绿道长度(米)预期性注;各地可因地制宜增加相应特色指标,B.1主要指标涵义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陆域、水域、海域等面积。用水总量:全年各类用水量的总和,包括生产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等。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按照定时期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法确定不得擅自占用或改变用途、实施特殊保护的耕地的面积。耕地保有量:规划期内必须保有的耕地面积。建设用地总面积:市域范围内的建设用地的总面积。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城市、建制镇、村庄范

35、围内的建设用地的面积。林地保有量:规划期内必须保有的林地面枳湿地面积:红树林地,天然的或人工的、永久的或间歇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滩涂等。大陆自然海岸线保有率:大陆自然海岸线(砂质岸线、淤泥质岸线、基岩岸线、生物岸线等原生海岸线,及整治修复或自然恢复后具有自然海岸形态特征和生态功能的海岸线)长度占大陆海岸线总长度的比例。重要河湖自然岸线保有率:指辖区内重要河湖自然岸线长度与总长度的比例。自然和文化遗产:由各级政府和部门依法认定公布的自然和文化遗产数量。一般包拈:世界遗产、国家文化公园、风景名胜区、文化生态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历史地段、传统村落、文物保护单位和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

36、筑,以及其他经行政认定公布的遗产类型。常住人口规模:实际经常居住半年及以上的人口数量。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城镇常住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人均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城市、建制镇范围内的建设用地面积与城镇常住人口规模的比值。都市圈1小时人口覆盖率:都市圈1小时通勤圈范围内覆盖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都市圈1小时通勤圈”指以核心城市的城区边缘为起点,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与普速铁路、城际轨道、市(域)郊铁路为主要交通方式的一小时交通可达范围所覆盖的区域范围。每万元GDP水耗:每万元GDP产出消耗的水资源数量。每万元GDP地耗:每万元二三产业产出增加值消耗的建设用地面积。“三旧”改造完成面积:指规划期内完成竣

37、工验收的“三旧”改造的用地面积。“三旧,改造”含义见附录A)。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城镇住房建筑总面积与城镇常住人口规模的比值。每名老年人养老床位数:每名60岁及以上老年人拥有的养老机构床位数。每千人口医疗TI生机构床位数:每千名常住人口拥有的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幼儿园/小学/初中学校千人学位数:指每千名居民拥有的幼儿园、小学、初中学校的学位数量。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农村经收集、处理的生活垃圾量占生活垃圾产生总量的比例.新增生态修曳面积:指水土流失、沙化治理、土地综合整治、矿山修复、海洋生态修复、石漠化等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累计面积,M移区域不重复计算。碧道、绿道、古驿道、文化游径和健身步道等长

38、度:碧道是指以水为纽带,以江河湖库及河口岸边带为载体,统筹生态、安全、文化、景观和休闲功能建立而成的复合型廊道,其长度按照所在河道中心线长度计算(湖库、河口及滨海型碧道按照岸边带长度计算)。绿道是指以Fl然要素为依托和构成基础,串联城乡游憩、休闲等绿色开敞空间,以游憩、健身为主,兼具市民绿色出行和生物迁徙等功能的廊道,其长度按照符合绿化工程建设程序,通过绿化工程验收的各类绿道长度总和计算。占驿道是指1913年前广东省境内用于传递文书、运输物资、人员往来的通路,包括水路和陆路、官道和民间古道,是经济交流和文化传播的重要通道,其长度按照规划确定的古驿道线路长度计算。文化游径是指能够有效串联一定区域

39、内价值突出、保存较好的历史文化遗产的游憩通道,包括沿袭历史线路的陆路和水路,以及沿线重要的文物遗产和自然资源景观,其长度按照文旅部门认定的历史文化游径线路长度计算。健身步道是指满足全民健身及群众体育活动需求的连续慢行线性空间长度,其长度按体育部门认定的健身步道长度计算。城镇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体育场地内可供开展训练、比赛和健身活动的有效面积与常住人口的比值。人均应急避难场所面枳:应急避难场所面枳与常住人口规模的比值。道路网密度:快速路及主干路、次干路、支路总里程数与中心城区面积的比值。轨道交通站点800米半径服务覆盖率:轨道交通站点800米半径范围内覆盖的人口与就业岗位占总人口与就业岗位的比例。

40、“轨道交通”指城市轨道交通,具体可参考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GB/T51328-2018)936。公园绿地、广场步行5分钟覆盖率:400平方米以上公园绿地、广场用地周边5分钟步行范围覆盖的居住用地占所有居住用地的比例。卫生、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步行15分钟置盖率:卫生、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各类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周边15分钟步行范围覆盖的居住用地占所有居住用地的比例(分项计算)。人均体育用地面积:体育用地总面积与常住人口规模的比值。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公园绿地总面积与常住人口规模的比值。绿色交通出行比例:采用步行、非机动车、常规公交、凯道交通等绿色方式出行量占所有方式出行

41、总量的比例。工作日平均通勤时间:工作日居民通勤出行时间的平均值。降雨就地消纳率:通过减少硬化面积,增加渗水、蓄水、滞水空间,使多年平均降雨量的70%实现下渗、储存、净化、回用的城市建成区占总建成区的比例,是反映海绵城市建设水平的指标。城镇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未进入生活垃圾焚烧和填埋设施进行处理的可回收物、厨余垃圾的数量,占生活垃圾总量的比例。重要江河湖泊水质达标率:指水质达标的重要江河湖泊数量占全部监测的重要江河湖泊的比例。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类)面积比例:指按照GB30971997对海水水质的分类,近岸海域水质达到一类和二类的面积占考核海域面积的比例。再生水利用率:指经污水处理后实际回用

42、的总水量占污水排放量的比例。工业用地地均增加值:指每平方公里工业用地产出的工业增加值。存量建设用地供应比例:指存量建设用地供应面积占土地供应总面积的比例。城市日均实际服务管理人口数量:指需要本区域提供各类公共服务和商业服务以及行政管理的城市实有人口规模的日均值。等级医院交通30分钟行政村覆盖率:指采用合理的交通方式,等级医院在30分钟内可通达覆靛的行政村数量占行政村总数量的比例。足球场地设施步行15分钟覆盖率:指5人制以上足球场地设施(包含学校的足球场地)15分钟步行范围覆盖的居住用地占所有居住用地的比例。人均村庄建设用地面枳:指村庄范围内所有的建设用地面积与农村户籍人口规模的比值。历史遗留矿

43、山综合治理面积:指通过生态复绿、环境治理、土地复垦等方式实现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的历史遗留矿山总面积。工业用地控制线面积:指依照规定程序划定的,需要严格控制和保护的工业用地范围线。年新增“三旧”改造用地面积:指每年完成竣工验收的“三旧”改造的用地面积。年新增保障性住房占比:指每年新增开工的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人才住房(人才公寓)、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商品房等保障性住房的套数占总新增住房套数的比例。人均地下空间面积:指地下空间面积与常住人口的比值。其中,地下空间主要包括地下公共服务设施、地下工业仓储设施、地下防灾减灾设施、地下交通设施、地下居住设施、地下市政公用设施、地下

44、固体废弃物输送设施、地下附属设施等类型。透水表面占比:指中心城区范围内透水表面面积占中心城区总面积的比例。透水表面是指扣除不透水表面(地表水不能渗透的人工材料硬质表面)之外的地表区域。人均绿道长度:指绿道长度与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规模的比值。绿道长度指符合绿化工程建设程序,通过绿化工程验收的各类绿道长度总和。附录C区域统筹与协调指引立足区域职责,更好服务利融入国家新发展格局,加强与省际周边区域协同,重点落实珠江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与海南自由贸易港合作、北部湾城市群、粤闽浙沿海城市群等联动发展要求,构建深度融合、协同共享的区域发展大格局。以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为引领,落实“一核两极多

45、支点、一链两屏多廊道”的网络对流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重点围绕生态环境共治共保、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资源能源整合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产业空间和邻避设施布局协同、城镇密集地区协同规划建设等内容制定区域协调发展策略和措施。落实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珠江口西岸都市圈、汕潮揭都市圈、湛茂都市圈五大都市圈的总体发展格局,以形成协调联动、宜居适度、集约高效的城镇空间为导向,围绕空间组织高效、城市功能互补、要素流动有序、产业分工协调、交通往来畅顺、公共服务均衡、环境和谐宜居、市政基础设施及资源共建共享等内容推进都市圈资源与空间协调,促进都市圈一体化协同发展。加强交界地区空间管控和布局引导,协调

46、土地利用功能布局,对接邻避设施选址,引导基础设施网络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治共保、公共服务设施共享等,推动交界地区融合协调发展。附录D海洋空间内容参考D.1细化落实海洋”两空间内部一红线”按照国家、省级规划将海洋空间划分为“两空间内部一红线”成果,落实分解生态保护红线面积、自然岸线保有率等目标以及自然保护地、战略性能矿保障区等名录的有关要求,将海洋开发利用空间进一步细化为渔业、工矿通信、交通运输等用海分类,将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落地、勘界定标。D.2落实海岸线管控划定严格保护、限制开发、优化利用三类功能管控岸线,并明确功能管控要求。依据海岸带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并衔接落实省级海岸带专项规划相关要求,划定海岸陆域建设管控区,建立管控措施与制度,制定准入清单,进行精细化管理。D.3陆海一体化保护修复保护山海通廊、入海河流廊道等海陆生态屏障,保护浅海海域生态系统、近海湿地生态系统、海岛生态系统三大海域生态系统,强化对潮间带的整体性保护。落实海洋生态红线划定成果和省级规划指标,严格保护自然岸线,依照相关法规严格控制、禁止开展任何损害自然海岸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的活动。按照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思路,确定海洋生态修复的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D.4陆海联动发展统筹海岸带空间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