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7张鹏:学习贯彻2024年全国两会精神 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 增强宏观调控有效性针对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57张鹏:学习贯彻2024年全国两会精神 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 增强宏观调控有效性针对性.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增强宏观调控有效性针对性2024年3月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增强宏观调控有效性针对性学习贯彻2024年全国两会精神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朋(2024年3月19日)一、2024年我国发展仍是机遇和挑战并存面对我们当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地区热点问题频发,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从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来看,一些发达国家或面临较为严重的通胀压力,或面临增速放缓等问题,加之地区热点问题频发,这些加剧了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和不确定性.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有效需求
2、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国际循环存在干扰。”从国内大循环来看,一般强谢两个层面和多个层次.两个层面就是总量层面和结构层面,而在结构层面往往强调的是产业结构、体制结构等相关层次。从国内大循环的运行表现来看,一方面存在总量上的压力和矛盾,突出表现为有效需求不足。为此,要加大政策力度,强化逆周期调节.另一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体制机制缺口压力.为此,要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全面深化改革.但此时,只做逆周期调节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还必须推进相关体制机制改革、将中长期发展规划与当前面临的压力和矛盾有机结合,我们称之为跨周期调节。因此,应对当前复杂形势,我们
3、需要两个结合,一个是把逆周期调节和跨周期调节结合起来,第二个是把经济政策的犷张和改革的深化结合起来.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部分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经营困难.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公共服务仍有不少短板.”我国每年新增毕业生UOo万人以上,由于劳动力供需不平衡,一些人找不到工作,而一些企业也招不到与工作岗位匹配的劳动者,由此就出现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的问题。如何解决?一是要保持就业政策的主动性和投入性,通过加大投入统解就业总量压力;二是优化劳动力供需结构,通过调鳌劳动者技能,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缓解结构性矛盾.基于此,使每一个劳动者都有工作岗位,都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找到立足
4、点,实现人生价值。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一些地方基层财力比较紧张。“财力紧张并不意味着公共服务能力的下降.我们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兜牢基层“三保”底线,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时,报告指出:“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一些关键领域、核心技术还存在“卡脖子词题,所以我们要加大创新投入,通过持续努力,缩短这方面差距,并实现“弯道超车”。报告还指出:“重点领域改革仍有不少硬骨头要啃,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任重道远.安全生产的薄弱环节不容忽视.”除此之外,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还指出:“政府工作存在不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仍较突出,一些改革发展举措落实不到位.有的干部缺乏担
5、当实干精神,消极避责、做表面文章.一些领域腐败问题仍然多发我们有直面问题的勇气,有化解问题的方法,可以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报告指出:“我们一定直面问题和挑战,尽心竭力做好工作,决不辜负人民期待和重托!”尽管我们面临这些矛盾和压力,但我们有稳定的环境、发展和创新能力,能有效应对上述问题。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综合分析研判,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环境仍是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那么,我们具有哪些有利条件呢?比如,显著的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完备的供给优势、高素质劳动者众多的人才优势。在这些优势下,我们新产
6、业、新模式、新动能在加快壮大,发展内生动力在不断积聚,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必须增强信心和底气.报告指出:,伺时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好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充分准备在这一段最后,报告还指出:“只要我们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决策部署,紧紧抓住有利时机、用好有利条件,把各方面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充分潮动起来,一定能战胜困难挑战,推动经济持续向好、行稳致远.”二、2024年我国发展主要预期目标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国际
7、收支保持基本平衡;粮食产量1.3万亿斤以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5%左右,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我们怎么看“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这一目标?有人认为,2023年,我国经济实现了5.2%的增长,那么到2024年实现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不是很容易吗?要知道,折冠疫情防控实现平稳转段后,我国经济社会恢复常态化运行,经济发展按下了叫夬进键”,实现5.2%的常态化增长.若2024年还要保持常态化增长,而且是5%左右的中速增长,其压力要比2023年大很多,对此,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提出上述预期目标,综合考虑了国内外形势和各方面因素,兼顾了需要和可能.”所谓需要,就是必须实现5%左
8、右的经济增长.以就业为例,按照“熠长一个百分点带动大约220万个就业岗位”推算,至少5%的经济增长才能保证就业稳定.如若达不到5%的经济增长,那么要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就会面临较大压力.所谓可能,就是凭什么能达到5%左右的经济增长.比如,我国具有产业体系完备的供给优势、高素质劳动者众多的人才优势,科技创新能力在持续提升的优势等。这些都是实现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的重要基础。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5%左右,考虑了促进就业增收、防范化解风险等需要,并与叶四五规划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相衔接,也考虑了经济增长潜力和支撑条件,体现了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要求。”同时,我们
9、不能为了增长而增长,仍要坚持高质量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强科技创新,这些才是实现5%左右经济Jf长的基础和动力.报告指出:“实现今年预期目标并非易事,需要政策聚焦发力、工作加倍努力,各方面齐心协力.”三、我国宏观调控取向和政策一致性要求增强宏观调控取向和政策的一致性,加快构建政策协同,发挥政策最大效应,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对于“稳”和“进”、“立”和“破,的关系,报告进一步指出:“稔是大局和基础,各地区各部门要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谨慎出台收缩性抑制性举措,清理和废止有悖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规定.
10、进是方向和动力,该立的要积极主动立起来,该破的要在立的基础上坚决破,特别是要在转方式、码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也就是说,稳是改革创新的基础,进是改革创新的体现.我们要把握规律,做好前脸性工作,让政策靠前发力,既能以科技创新获得前进的动力,又能以制度创新获得发展的红利,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同时在发展中,要敢立敢破、既是在制度、规则上,也是在产业、资源上,抑或是在思想、习惯上.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如何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就是这“三个统筹号J要求.这“三个统筹不仅是互相
11、补充的合力,也是互相支撑的动力,更是协同一致的能力.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也就是说,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我们在政策安排上对此不做调整,但要加强其内部政策工具的创新和协调配合。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围绕发展大局,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在工作中,如何把上述要求落实下来、体现出来?报告指出:“各地区各部门制定政策要认真听取和吸纳各方面
12、意见,涉企政策要注重与市场沟通、回应企业关切.实施政策要强化协同联动、放大组合效应,防止顾此失彼、相互掣肘。研究储备政策要增强前瞻性、丰富工具箱,并留出冗余度,确保一旦需要就能及时推出、有效发挥作用.”同时,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跟踪评估”.这里注意,一方面以何种标准来跟踪评估,是以政策执行的便利性为标准,还是以政策保障群众利益为标准,又或是以实现重大改革发展目标为标准,总的来说,就是要确立跟踪评估的标准.另一方面评估之后要形成相应的调整建议,并且指向要准确,在这一条件下,通过积极创新建立新机制、新模式、新体系,为“破”创造良好条件。因此,报告进一步指出,对政策执行
13、情况的跟踪评估,以企业和群众满意度为重要标尺,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同时,为了贯彻落实好各项政策,不断完善各项政策举措,发挥最大政策效应,报告指出:“精准做好政策宣传解读,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政策环墉”四、2024年主要的财政政策与财税体制改革(一)适度加力,提质增效做好2024年财政工作,首先就要贯彻好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指出的“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那么,怎么理解适度加力、提质增效.1 .适度加力适度加力,主要是统筹运用各类财政政策工具,适度扩大财政支出规模,落实税费优惠政策,促进高质量发展。也就是说,扩大支出和减税降费是我们加力的两个方向,那么,如何把握适度?第一,财政支出
14、强度总体扩大.2024年的赤字率按3%安排,继续保持较高水平,赤字规模达到4.06万亿元,比2023年年初预算增加1800亿元。这一安排是以发展为基础、以规模扩张为支掾的,既考虑了短期内经济恢复的需要,也兼顾了长期财政稳健的要求.同时,我们统筹各类财政资源,加大支出强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达到28.5万亿元,比2023年增加1.1万亿元,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第二,政府债券规制显增加.202师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9万亿元,比2023年增力口100O亿元;新增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万亿元,这两项加起来达到4.9万亿元,都是放在政府性基金
15、预算中的,说明政府投资的支撑力、引导力不断加强.此外,2023年四季度堵发的1万亿元国债,大部分都在202牛年使用.这些都是实打实的政府支出,能够带动和扩大社会有效投资,更好支持重点领域锻长板、补短板,激活经济发展动能,促进高质量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第三继续实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第.按照2024年全国两会的部署和要求,我们在落实好2023年延续和优化的税费优惠政策基础上,要有针对性地研究出台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特别是针对短板和不足发力,更好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比如科技创新方面,我们在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的过程中面临一定的研发风险,如果通过减税降费政策能降低企业科研投
16、入风险,将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再比如制造业方面,既面临生产设备加速折旧的问题,也面临导求新技术、新赛道、新市场的问题,如果在减税降费方面给予相关政策安排,并将产业链、供应傩重组纳入相关管理,能更好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和发展.2 .提质增效提质增效,主要是优化财政管理,加强政策协同,提升财政政策质效.第一,从财政管理来讲,就是要整持内部挖潜,向管理要效能.落实落细过紧日子要求,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在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上下真功,用好增量、优化存量,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严弄财经纪律,坚决防止财政资金“跑冒滴漏第二从政策协同
17、来看,就是要加强统筹协调,放大组合效应.根据2024年全国两会的部署,统筹运用税费、专项资金、政府债券等政策工具,也就是统筹运用政策内部各个工具,加强与货币、就业、产业等其他政策的协调配合,也就是加强与其他政策的协调,目标是打好,纽合拳”,避免“单打一”,推动政策同频共振。(二)促进消费,扩大内需2024年促进消费和扩大投资的重点,在于以旧换新和设备更新.那么接下来,我们如何推进消费品以旧换新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先来看消费品的以旧换新。2024年消费品以旧换新,主要包含三大类,汽车、家电和家居厨卫.此外,一些符合要求的耐用消费品,也可纳入政策覆盖范围,实际上,我们在2009年时曾大力推动汽车和家
18、电等消费品的以旧换新,但整体规模相较2024年而言并不大。当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对汽车以旧换新的资金安排约50亿元,对家电以旧换新的资金安排约20亿元。这加起来约70亿元的财政资金,撬动了几百亿元社会消费品的消费规模.如今,汽车、家电以旧换新行动较之前有很大变化.当年,就汽车而言,以旧换新的范围较窄,主要是载重汽车和载客汽车等;就家电而言,农村家电市场处于扩张期,城市家电市场处于中后更新期,以旧换新市场空间总体有限.现在,我国汽车、家电、家装市场综合体量大,相当一部分产品使用年限较长,能耗排放较商,有的还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应该说,潜在更新需求进入了集中释放期。从汽车方面看,在用国三以及以下排
19、放标准的乘用车超过1600万辆,其中车龄15年以上的超过700万辆;从家电方面看,平均每年约有2.7亿台家电超过了安全使用年限.所以说,此次社会消费品以旧换新的总体规模、政策力度以及所形成的促进效应,要远远大于2009年的以旧换新行动.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既是增强当前经济增长动力、巩固回升向好势头的有力举措,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长远之策,比如,家电的以旧换新,推动智能家居的进一步普及,改变人机交互方式,提升生活便利性、舒适性,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我们下班回家前,先用手机开启家里的电饭煲、热水器,预约煮饭、烧水.回到家后,水烧好了、饭也煮好了,我们泡好茶、炒好菜,一顿晚餐也就完成了.原来在家需要
20、一个小时完成的事情,现在半个小时就做好了,大大提高了生活效率,使我们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工作或兴趣领域,当然这里要强码,以旧换新是要建立在消费者的自愿基础上.此次消费品以旧换新中,中央和地方支持企业工作,也支持消费者行为,双向努力,共同发力,为消费市场注入新活力。(三)设备更新,供给创新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拉动有效投资、提升发展质效,是促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对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此次设备更新是工业企业、服务业企业开展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举措,为企业采用新设备提供良好条件,并通过相关政策承担或化解企
21、业折旧负担.从设备更新的角度看,2023年,我国工业、农业等重点领域设备投资规模约4.9万亿元,随着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设备更新需求会不断扩大,初步估算将是一个年规模5万亿以上的巨大市场,我们上一次出台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是2022年9月。当时涉及的领域较窄,主要包括教育、卫生健康、文旅体育、实训基地、充电桩、产业数字化转型等,采用专项再贷款政策,再贷款额度为2000亿元以上,利率1.75%,并要求专项支持金融机构以不高于3.2%的利率向制造业、社会服务领域和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设备更新改造提供贷款。在商业银行方面,此次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利率是75%上限是3.2%,两者利差小于等于1.4
22、5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商业银行可获得的实际利差保持在145个基点左右.有了正常的利差收入,商业银行就愿意推进此事.同时,中央财政为贷款主体贴息、2.5%,2022年笫四季度内更新改造设备的贷款主体实际贷款成本不高于0.7%可以说,此次设备更新改造的资金成本几乎为零.在这个过程中,老设备的加速折旧、淘汰会带来一定的残值损失.按照当时的规定,企业购置一台新设备,其价款可以抵税,而且是两倍抵税,在一定程度上分担了设备的折旧成本.可见,推动设备更新改造,有百利而无一害.2024年,我们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将充分借鉴上一轮政策中的有效举措,重点聚第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教育、文旅、医疗等7个领域、设备
23、更新换代需求巨大.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很多设备保有量位居全球第一,2023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已超过160万亿元.随着新型工业化深入推进,对于先进设备的需求还在不断增长,因此要围绕节能降碳、越低排放、安全生产、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等方向,推进重点行业设备更新改造。同时,结合推进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分类推进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领域设备更新,支持交通运输设备和老旧农业机械更新,推动教育、文旅、医疗等领域设备更新升级,带动更多先进设备的生产和应用。(四)增加民生投入,加强保障第一,受益范围不断扩大.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我们现在的基本养老
24、保险覆盖近11亿人,医保参保人数超过13亿人,有4400万人被纳入低保和特困救助范围,每年约1亿人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到国家资助,1.5%乙名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免除学杂费并获得免费教科书.这是我们民生保障领域获得的历史性成就.第二保障水平稳步班比如,20192023年,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年520元提高到640元,每年峭加30元,2024年还将再提高30元.第三,投入力度越来越大.20192023年,全国教育支出增长18.5%社保和就业支出增长35.8%,卫生健康支出增长34.4%尤其是在三年疫情压力之下,我们的投入力度仍是越来越大。2024年,教育、社保和就业预算安排都将越过
25、4万亿元,(五)化解债务,降低风险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强化源头治理,远近结合、堵疏并举、标本兼治,会同有关方面不断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加快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在高质量发展中逐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第一,加强地方政府法定债务管理.优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结构。主要思路是结合资金需要、风险管理、市场需求来优化.比如,我们现在要建一个项目,建设期约3年,运营期约10年.也就是说,我们通过10年运营来收回3年的投入,从发行债券考虑,一是发行15年期债券比较合适,因为债务期限与项目的资金需求期限基本一致;二是如果发行15年期债券,要避免与其他债券到期区向叠加,以免形成集中
26、到期的还款压力,无法保障有效还款;三是从完善国债收芟率的角度发行15年期国债,或是先发1(睥期、再发5年期.另外,科学合理安排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统筹安排公益性项目债券,完善专项债券“借、用、管、还“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实际上,专项债券是一个项目债券,其“借、用、管、还都依托于项目.在这个过程中,承担了第一担保责任的地方政府,在管理上也是责无旁贷的.因此,地方政府要完善专项债券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保障项目质量,提高有效管理运营收入,增强地方政府偿还债务能力。第二进一步推动一找子化债方案落地见效.巩固前期化债工作成果,指导督促地方严格落实主体责任,通过安排财政
27、资金、压减支出、盘活存量资产资源等方式逐步化解风险,在债务化解过程中找到新的发展路径。比如,形成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新模式,资产投资和运营发展的新关系等.第三,严格违规违法举债问题此督问责.健全跨部门联合惩戒,严格落实地方政府举债终身问责制和债务问题倒查机制,坚决查处新增隐性债务和不实化债等行为,发挥典型案例警示作用.第四,着力构建防范化解除性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建立完善全口径她方债务监测监管体系,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有序化解存量隐性债务。分类推进融资平台改革转型,持续压减融资平台数量.五、2024年主要的货币政策与金融体制改革(一)货币政策2024年,在货币政策的调控中,要更加注重平衡好短期
28、与长期、稳增长与防风险、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关系,强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着力提振信心、稳定预期、稳定物价,为经济运行发展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第一,在总量上保挣合理增长.从2024年2月5日开始,央行正式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向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1万亿元,此次降准以后,存款准备金从法定存款准备金变为超额存款准备金,大幅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以此可以更好挖掘国内需求,激发市场活力。目前,我国银行业的存款准备金率平均为7%后续仍有降准空间。下一步,我们将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支持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均衡投放,实现社会融资规模、广
29、义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第二在价格上维续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2023年,我们两次降息,并且降低存量按揭贷款利率,引导主要银行下调存款利率.到2024年2月又引导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降低0.25个百分点。大家知道,5年期以上的贷款报价利率是个人按揭和中长期投资的贷款定价基准,这些将有力促进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支持投资和消费.另外,我们将把维护价格稳定、推动价格温和回升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统筹兼顾银行业资产负债表健康性,继续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第三,在结构上更加注意提升货币政策效能,进一步提升货币政策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效
30、能.2024年,我们要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继续实施支持碳减排再贷款,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激励带动作用,引导金融机构科学评估风险,约束对产能过剩行业的法资供给,更有针对性地满足合理消费融资需求.盘活存量金融资源,着力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第吗,在汇率上努力保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过去一段时间,我们采取了一系列宏观审慎管理措施,在复杂的形势下保持了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2024年,我国经济基本面持续回升向好,外汇市场的参与主体更趋成熟,越来越多的经营主体使用汇率避险工具、使用人民币来进行跨境结算。到2月份,中国所有的货物贸易跨境结算中,使用人民币结算的占比近30%这些因素的共
31、同作用,客观上有助于增强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有利于跨境资本流动平衡和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二)落实金融体制改革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也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第一,在宏观层面,要加魂旗屋设计和系统筹划.比如,在科技金融方面,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一般会包括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等不同的成长阶段,而在这些不同的成长阶段,对金融的需求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我们看,在科技型企业成长的早期,也就是种子期和初创期,更多需要的是风险投资、创新创业投资基金的介入.但是目前,
32、这些领域还处于一个薄弱环节.另外,金融机构对科技型企业的风险评估能力,也需要进一步提升,下一步,我们要着力补齐这些短板,构建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在绿色金融方面,要持续完善绿色和转型金融的标准体系,发展绿色金法市场,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强化以信息披露为基础的市场约束机制.在普惠金融方面,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健全金融服务民营和小微企业的政策体系和长效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平等对待各类所有制企业.第二,在政策层面,强化对金融机构的引导和激励.运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支持高端制造业和数字经济的发展。继续实施支持碳减排的再贷款,进一步扩大支持领域,并增加规
33、模,同时,还将适当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的规模。2024#1月,我们将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从2潞到1.75%这是人民银行提供给金融机构的利率水平.继续实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将相关激励政策覆盖的普惠小微贷款标准由单户授信不超过100O万元扩大到不超过2000万元.第三在落实层面,进一步提升金融机构务能力.深入开展科技、绿色、中小微企业等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完善金融机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提升金融服务的能力、适配性和普惠性.增强金融机构对科技型企业的风险评估能力,丰富适应高新技术领域特点的金融产品.推动金融机构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产品持续增长,不断加大时新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等重点领域的资金投入。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金融服务的技术能力。总之,通过货币政策的有力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的有效实施,持续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推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