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心得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心得体会.docx(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学习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心得体会互联网全面融入学习和生活,未成年人在获取知识和信息更便利的同时,也面临不良信息传播等风险。6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以卜.简称条例)2()24年1月I日正式施行,为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环境提供了更好的制度保障。首次触网年龄越来越小,未成年网民规模不断扩大调查显示,当前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93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7.2%。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环境,是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各方的共同责任。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的出台和施行,为此提供了更好的制度保障。条例共七章60条,包括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促进、网络信息内容规范、个人信息网络保护、网络
2、沉迷防治。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B是我国的第一部专门性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立法,回应/社会各界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关切,标志若我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0条例第一章主要明确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是一项需要多方协作的综合治理工程,由国家网信部门作为统筹协调,国家新闻出版、电影、教育、电信、公安、民政、文化和旅游、卫生健康、市场监督管理、广播电视等有关部门、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做好各领域的监管实施,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等人民团体、有关社会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等作为协助支掠机构,家庭、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作为教育引导者,网络相关行业组织作为自律规范者,新闻媒体以及其他组织和个人
3、作为监督引导齐,共同落实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条例第二章明确规定政府、学校、家庭、企业在培白未成年人网络素养中的贡任义务,旨在全面提升未成年人网络道德意识、网络法治观念、网络使用能力、人身财产安全保护等方面的素养和能力,对培养我国数字时代的合格公民具有重要意义。条例,第三章至第五章全面承接未成年人保护法“网络保护”专章要求,聚焦未成年人网络权益保护的痛点,明确网络空间参与者在网络信息内容规范、个人信息网络保护、网络沉迷防治三方面的义务。其中,加强网络信息内容规范。明确r危害和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信息葩围,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制作、豆制、发布、传播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内容的网络信息,要求
4、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得在首页首屏、弹窗、热搜等玳点环节呈现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信息:防治未成年人网络欺凌。条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基础上,将网信等有关部门管网治网实践中的成熟做法上升为法规制度,规定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健全网络欺凌行为的预警预防、识别监测和处置机制,设置便利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保存遭受网络欺凌记录、行使通知权利的功能、渠道,提供便利未成年人设困屏蔽陌生用户、本人发布信息可见范围、禁止转载或者评论本人发布信息、禁止向本人发送信息等网络欺凌信息防护选项等,健全完善网络欺凌防治机制,进一步强化对遭受网络欺凌的未成年人当事人的保护.健全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网络保护
5、。条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r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规则:明确规定未成年人的监护人也可以谙求行使查阅、史制、更正、补充、删除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权利: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发现未成年人私密信息或者未成年人通过网络发布的个人信息中涉及私密信息的,应当及时提示并采取必要保护措施:防治未成年人网络沉迷。学条例规定,要求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建立健全防沉迷制度,合理限制未成年人网络消费行为,防范和抵制流量至上等不良价值倾向:应对未成年人非理性消费。条例立足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支持未成年人科学、文明、安全、合理使用网络。规定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应
6、当针对不同年龄阶段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的特点,坚持融合、友好、实用、有效的原则,设置未成年人模式,以醒目便捷的方式为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费提供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规定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猱、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采取措施,合理限制不同年龄阶段未成年人在使用其服务中的单次消费数额和单日累计消费数额,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与其民事行为能力不符的付费服务;第六堂是法律贵任,主要讲处罚方式、尺度,第七章是附则。学习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心得体会二随着互联网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网络已走入千家万户,目前我国网民数量居世界第,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2次6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
7、统汁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其中10岁以下网民和IO19岁网民占比分别为3.8%和13.9%.百少年网民数fit近2亿。2023年10月16日,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3(以卜.简称条例)正式公布,并自2024年1月I日起正式施行。G条例将近几年社会各界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关注和关切的一系列问题在法律法规层面做出了回应.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面向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综合立法,是信息技术发展对未成年人网络权益保护带来的新探故、新问题和新风险的有效应对。条例的出台将有利r营造未成年人成长的清朗网络空间、填补未成年人网络权益保护的时间差和空白区、构建未成年人网络空间法治化的多元协
8、同治理体系,标志着我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治建设进入J新阶段。一、6条例出台正当其时、恰逢其势()未成年网民群体数量庞大、普及率高随着经济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未成年人触网的经济、设备、网络、技能门槛越来越低,互联网成为越来越多青少年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互动社交、休闲娱乐的建要渠道.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以下简称6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1.91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6.8%,小学生互联网普及率达95.0%,均显著高于73%的全国网民普及率.在未成年网民中,经常在网上玩游戏的比例为62.3%,经港看短视频的比例为47.6%,经常参与
9、网上粉丝应援行为的比例为5.4%除此以外,未成年网民的行为还包括浏览新闻、逛论坛、逛微博、听音乐等网络行为。未成年网民使用网络时间偏长、依赖度较高,工作日高时反上网比例还不算高,超过2小时和5小时的比例分别为8.7%、2.6%,但节假日高时长上网比例显著增加,超过2小时的比例为30.1%,其中超过5小时的比例达到9.9%。-)未成年网民面临网络问题风险多样曳杂互联网是信息的汇聚地、豆杂的舆论场,现实生活中的各类人群、各种观点、各式问题都会在互联网上以不同方式呈现出来,在这样的环境中未成年人所面临的网络风险和危害多样且动态变化,其负面影响不容小觑。据&报告统计,25.5%的未成年网民表示“自己曾
10、在过去半年内遭遇过网络安全事件”,近四成未成年网民在上网过程中遭遇过不良或消极负面信息,其中炫常类、物平类、暴力类等不良信息位列前三.上海市未成年人网络使用调查报告同样显示,未成年人面临网络沉迷、网络欺凌、网络社交风险、网络购物风险、不良信息风险等多种风险因素,正好呼应/前述观点.为整治未成年人上网环境、严管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诱导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等问题,网信部门集中清理涉未成年人“软色情”、邪典视频、自杀约死、祖安和“黑界”等有害信息内容,坚决禁止未成年人出镜直播或以声音、肢体等方式变相出镜,严格管控借“网红儿童牟利行为,在近几年连续开展的“扫黄打非”“清朗系列专项行动等整治工作中,相关部
11、门均把容易诱导未成年人形成不良价值导向、甚至诱使做出违法行为、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内容作为重点整治内容。二、6条例内容导向明确、体系严谨条例茉承且生动体现了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从网络素养促进、网络信息内容规范、个人信息网络保护、网络沉迷防治等方面做出了制度性规定,激盖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主体、客体、技术、内容等至要方面,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一)构建网络保护新高地网络素养培育是核心要义条例并不是一味地只把未成年人视为网络保护的客体,而是从枳极、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到未成年人在学用、能用、善用互联网的过程中所应承担的主体贡任和主体地位。也就是说,未成年人如果具备了良好的网络意
12、识、思维、技能和素养,就能主动构建起道环绕自身的网络权益防火培,保护自己少受或免受不良网络信息内容的影响和侵害。条例首先明确了负货促进网络素养的部门、场所或人员,包括:国务院教育部门、国家网信部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学校、社区、图书馆、文化馆、者少年宫、智能终端产品制造者、监护人等:明的了通过促进网络素养所想达成的目的,整体目标层面包括“网络道德意识形成、网络法治观念培养、网络使用能力建设人身财产安全保护“,意识能力层面包括,培育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意识、文明素养、行为习惯和防护技能”、“养成良好上网习惯,培养学生网络安全和网络法治意识,增强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获取和分析判断能力”,产品服务乂面包括
13、“促进未成年人开阔眼界、陶冶情操、提高素质(二)打造网络保护协同链压实多方贡任是根本策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以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为特征的数字化浪潮席卷我国各行各业,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成为数字时代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在网络空间中,具有创造性和创造力,应用信息技术、科学技术面向未成年人提供各类网络技术、产品和服务的,正是产业上下游各类机构主体.产业链串起保护链,产业链的主体同样也是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主体。要深刻认识到,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是未成年人保护这社会问题在网络空间的投射和转化,依靠单主体、第一力量难以解决。因此,条例明确了行业组织、智能终端产品制造者、智能终
14、端产品销告者、监护人、网络平台服务提供者等共五类生体所应承担的货任。行业组织要在国家有关部门指导下对面向未成年人提供的保护软件和智能终端产品使用效果进行评估。智能终端产品制造者是未成年人接触各类网络信息和服务的基础性、源头性载体,智能终端产品自身安全性和防护性的高低,直接影响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能力的高低。因此,g条例具体明确产品出厂前应安装防护软件或采用显著方式告知如何安装。产品销售者是制造者和消筑者之间的中转桥梁,虽然在未成年人网络安全保护链条上并不是处在关键影响点位上,但依然需要承担提醒告知货任,C条例要求销售者在售前应当采用显著方式告知软件情况及安装渠道和方法。条例突出了未成年人作为无民事
15、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特点,明确监护人自身应当创设良好家庭环境,指导未成年人合理使用。近几年,随着网民数量快速增长、网络服务形式持续丰富,平台作为连接供需资源、江聚流量、沉淀数据、提供服务的主体,其规模、地位、作用得到极大提升,被赋予了更多更重要的责任,因此条例专门明确了网络平台服务提供者的义务。(三)锚定网络保护切入点-信息内容可控是关键保障不论信息内容的格式是文字、图片,还是音频、视频,也不论信息推送方式是随机推送、算法定向推送,还是首屏、叫I窗、热搜,都应将在线产品和服务的制作、攵制、发布、传播纳入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治理范围。夕条例3遵循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中的治理框架,针对
16、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和网络内容特点,从价值导向、信息类型、流动环节等方面对未成年人触达内容可管可控进行了明确的要求。e条例将信息内容规范直任主体划分为两大类:”任何组织和个人和”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针对“任何组织和个人”,条例首先明确了不得制作、豆制、发布、传播的内容和不得发送、推送或者诱照、强迫未成年人接触的内容,具体包括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和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两类。其中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包括宣扬淫秽、色情、暴力、邪教、迷信、赌博、引诱自残自杀、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等内容,影响身心健康的内容包括可能引发或者诱导未成年人模仿不安全行为、实施违反社会公德行为、产生极端情绪、养成
17、不良嗜好等内容。针对“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条例明确要求严禁开展的行为包括:不得在首页首屏、弹窗、热搜等特定位置呈现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信息,不得通过自动化决策方式向未成年人进行商业营销。条例明确要求应当开展的行为包括:网络产品和服务中含有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信息的,应当在信息展示前予以显著提示:建立健全网络欺凌行为的预警预防、识别监测和处置机制,提供网络欺凌信息防护选项:建立健全网络欺凌信息特征库,优化相关算法模型,加强对网络欺凌信息的识别监测:根据不同年龄阶段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能力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加强对用户发布信息的管理,采取有效措施阻断违规信息传播扩散并处巴相
18、关违规用户。(四)筑牢网络保护防火墙个人信息防护是重要环节网络是个兼具开放性、虚拟性、交互性、泛在性特点的空间,各类信息数据在其中快速传播、往笈激荡、聚集发醉、多元变异,网络空间的个人信息侵权行为更加哙蔽,未成年人的信息保护和隐私保护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正如北京理工大学智能科技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员王朝所说,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实践中,还存在未成年人有可能绕过身份识别程序、如何确定监护人知情同意的标准及行为效力等一系列难题。g条例规定了网络服务提供者、个人信息处理者、未成年人的监护人的贡任义务。对于网络服务提供者”,条例明确其应当要求未成年人或者其监护人提供未成年人真实身份信息:应当及时提示并阻止
19、涉及未成年人隐私信息的传播,通过私密信息发现未成年人可能受侵杏应当记录并向公安机关报告。网络直播服务这一特殊网络服务形式,G条例B特别强调网络直播服务提供者建立直播发布者真实身份信息动态核验机制。对于“个人信息处理者“,4条例要求不得强制要求未成年人或者其监护人同意非必要的个人信息处理行为;应当保障未成年人或者其监护人依法请求杳阅、豆制、更正、补充、删除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权利:应当以最小授权为原则,严格设定信息访问权限,控制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知悉范围:应当每年进行合规审计,井及时报告网信部门。对于“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条例3要求其应当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和能力,指导未成年人行使相
20、关权利,保护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权益。(五)坚守网络保护最前线防治网络沉迷是第一要务上网终端的经济成本越来越低,移动通信技术不断演进使得随时随地上网从可能走向现实,游戏、视频、社交等新产品、新应用不断推陈出新.网络对未成年人的吸引力越来越大,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潜在危害也越来越大,引起了社公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防治网络沉迷成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中最为迫切、最受关注的内容之一。条例对网络沉迷防治做出了专门的、全面的规定,进步丰富完善了我国防治未成年人网络沉迷的法规制度。和其他章节相比,6条例3在“网络沉迷防治”这章节,更加明确和强调相关政府部门的职责,包括:教育
21、、卫生健康、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要对从事未成年人沉迷网络预防和干预活动的机构实施监督管理,新闻出版、教育、卫生健康、文化和旅游、广播电视、网信等部门应当履行相应的宣传教白、监督检杳、指导、预防、干预等职货。网络沉迷防治是项多方参与、协同配合的系统工程,需要与未成年人学习生活直接相关的学校、教师和监护人共同参与和协同配合,6条例明确了学校的指导培训、教师的识别干预、监护人的指导关注和预防干预等方面职贡。G条例3针对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容易诱使未成年人上窥的网络服务提供者做出了要求。针对网络游戏这一更受关注、更易成瘾的网络服务形式,d条例专门明确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当履行的贵任
22、包括:险证未成年人用户真实身份信息,建立、完善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游戏规则,对游戏产品进行分类,明确游戏产品适龄阶段等。三、G条例支撑纵横共治、效果可期条例于2023年IO月16日正式发布,距岗草案首次面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已经时隔七年。这期间我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网络生态格局持续演进,网络安全防护体系逐步构建,网络空间监管法律框架基本形成,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从安全层面、信息保护层面、主体保护层面,国家开展了网络安全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系列立法修法工作,对未成年人网络合法权益予以近点保护。网络安全法专门提出“为未成年人提供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23、:未成年人保护法在修订过程中,增设“网络保护”专章,对网络保护理念、国家、社会、家庭、企业等各方责任作出全面规范;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对处理不满十四周岁未成年人个人信息做出了明确要求,应当取得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同意,制定专门的个人信息处理规则。相关部门也因时因势制订出台一系列保护未成年人网络权益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例如,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要求“采取有效措施防范未成年人用户过度依赖或者沉迷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设立专门条款,要求提供适合未成年人的使用模式或服务,避免推送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信息和诱导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推荐服务。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征
24、求意见稿)规定了移动终端、应用、平台的未成年人模式应满足的基本要求、功能要求和管理要求。除此以外,儿童个人信息网络保护规定4关于进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市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意见3等一系列制度文件,共同构成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法治护城河。如今,青少年绝大多数都是互联网时代原住民,是各类网络学习、媒体、游戏的使用者,是网络时代大潮红利的享有者,是最年轻活跃但也最易受外部影响、处在价值观塑型期的网络群体.以条例B正式实施为契机,打造政产研、家校社协同治理体系,在实践中不断筑牢肯少年网络保护之盾,以清明网络空间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为培育数字时代堪当大任的创新者
25、和创造者厚植网络沃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也是网络法治的应有之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66号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已经2023年9月20日国务院第15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4年1月I日起施行。总理李强2023年IO月160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环境,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怯等法律,制定木条例。第二条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应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和网络空间的规律和
26、特点,实行社会共治。第三条国家网信部门负资统筹协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并依据职货做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国家新闻出版、电影部门和国务院教育、电信、公安、民政、文化和旅游、卫生健康、市场监督管理、广播电视等有关部门依据各自职责做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依据各自职责做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第四条共产主义者年团、妇女联合会、工会、残疾人联合会、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者年联合会、学生联合会、少年先锋队以及其他人民团体、有关社会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协助有关部门做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第五条学校、家庭应当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
27、活动,科学、文明、安全、合理使用网络,预防和干预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第六条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个人信息处理者、智能终端产品制造者和销件者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尊重社会公便,遵守商业道德,诚实信用,履行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义务,承担社会贡任。第七条网络产品和股务提供者、个人信息处理者、智能终端产品制造者和销售者应当接受政府和社公的监督,配合有关部门依法实施涉及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的监杼检查,建立便捷、合理、有效的投诉、举报渠道,通过显著方式公布投诉、举报途径和方法,及时受理并处理公众投诉、举报.第八条任何组织和个人发现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可以向网信、新闻出版、电影、教育、电信、公安、民
28、政、文化和旅游、卫生健康、市场监将管理、广播电视等有关部门投诉、举报。收到投诉、举报的部门应当及时依法作出处理:不属于本部门职责的,应当及时移送有权处理的部门。第九条网络相关行业组织应当加强行业自律,制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相关行业规范,指导会员履行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义务,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第十条新闻媒体应当通过新闻报道、专题栏目(节目)、公益广告等方式,开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律怯规、政策措施、典型案例和有关知识的宣传,对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第十一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领域加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第十二条
29、对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第二章网络素养促进第十三条国务院教育部门应当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学校素质教育内容,并会同国家网信部门制定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测评指标。教育部门应当指导、支持学校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围绕网络道德意识形成、网络法治观念培养、网络使用能力建设、人身财产安全保护等,培育未成年人网络安全克:识、文明素养、行为习惯和防护技能。第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促进公益性上网服务均衡协调发展,加强提供公益性上网服务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改善未成年人上网条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通过为中小学校配备具有相应专业能
30、力的指导教师、政府购买服务或者鼓励中小学校臼行采购相关服务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优质的网络素养教白课程。第十五条学校、社区、图书馆、文化馆、青少年宫等场所为未成年人提供互联网上网服务设施的,应当通过安排专业人员、招募志服者等方式,以及安装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软件或者采取其他安全保护技术措施,为未成年人提供上网指导和安全、健康的上网环境。第十六条学校应当将提高学生网络素养等内容纳入教育教学活动,并合理使用网络开展教学活动,建立健全学生在校期间上网的管理制度,依法规范管理未成年学生带入学校的智能终端产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上网习惯,培养学生网络安全和网络法治意识,增强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获取和分析判断能力.第十
31、七条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应当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提高自身网络素养,规范自身使用网络的行为,加强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行为的教育、示范、引导和监督.第十八条国家鼓励和支持研发、生产和使用专门以未成年人为服务对软、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规律和特点的网络保护软件、智能终端产品和未成年人模式、未成年人专区等网络技术、产品、服务,加强网络无障碍环境建设和改造,促进未成年人开阔眼界、陶冶情操、提高素质0第十九条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软件、专门供未成年人使用的智能终端产品应当具有有效识别违法信息和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信息、保护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权益、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便于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询等功能。国家网信部门
32、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的需要,明确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软件、专门供未成年人使用的智能终端产品的相关技术标准或者要求,指导监督网络相关行业组织按照有关技术标准和要求财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软件、专门供未成年人使用的智能终端产品的使用效果进行评估。智能终端产品制造杵应当在产品出厂前安装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软件,或者采用显著方式告知用户安装渠道和方法。智能终端产品销售者在产品俏售前应当采用显著方式告知用户安装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软件的情况以及安装渠道和方法。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应当合理使用并指导未成年人使用网络保护软件、智能终端产品等,创造良好的网络使用家庭环境。第二十条未成年人用户数量巨大或者对未成
33、年人群体具有显著影响的网络平台服务提供者,应当履行卜列义务:(一)在网络平台服务的设计、研发、运营等阶段,充分考虑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特点,定期开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影响评估;(二)提供未成年人模式或者未成年人专区等,便利未成年人获取有益身心健康的平台内产品或者服务:(三)按照国家规定建立健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合规制度体系,成立主要由外部成员组成的独立机构,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情况进行监督;(四)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制定专门的平台规则,明确平台内产品或者服务提供者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义务,并以显著方式提示未成年人用户依法享有的网络保护权利和遭受网络侵害的救济途径:(五)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严求
34、侵在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或者侵犯未成年人其他合法权益的平台内产品或者服务提供者,停止提供服务;(六)每年发布专门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社会责任报告,并接受社会监督。前款所称的未成年人用户数增巨大或者对未成年人群体具有显著影响的网络平台服务提供者的具体认定办法,由国家网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另行制定。第三章网络信息内容规范第二十一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制作、曳制、发布、传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未成年人家国情怀和良好品德,引导未成年人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等的网络信息,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清明网络空间和良好网络生态.第二十二条
35、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制作、复制、发布、传播含有宣扬淫秽、色情,暴力、邪教,迷信、赌博,引诱自残自杀、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内容的网络信息。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制作、品制、发布、传播或者持有有关未成年人的淫秽色情网络信息。第二十三条网络产品和服务中含仃可能引发或者诱导未成年人模仿不安全行为、实施违反社会公德行为、产生极端情绪、养成不良嗜好等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信息的,制作、史制、发布、传播该信息的组织和个人应当在信息展示前予以显著提示。国家网信部门会同国家新闻出版、电影部门和国务院教育、电信、公安、文化和旅游、广播电视等部门,在前款规定基础上确定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
36、健康的信息的具体种类、范围、判断标准和提示办法。第二十四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在专门以未成年人为服务对象的网络产品和服务中制作、复制、发布、传播本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信息。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得在首页首屏、初窗、热搜等处于产品或者服务解目位置、易引起用户关注的重点环节呈现本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可能影晌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信息。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得通过自动化决策方式向未成年人进行商业营销。第二十五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向未成年人发送、推送或者诱蝙、强迫未成年人接触含有危害或者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内容的网络信息。第二十六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通过网络以文字、
37、图片、音视频等形式,对未成年人实施侮辱、诽谤、喊胁或者恶意损宙形软等网络欺凌行为。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健全网络欺凌行为的预警预防、识别监测和处更机制,设置便利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保存遭受网络欺凌记录、行使通知权利的功能、柒道,提供便利未成年人设置屏蔽陌生用户、本人发布信息可见范圉、禁止转载或者评论本人发布信息、禁止向本人发送信息等网络欺凌信息防护选项。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健全网络欺凌信息特征库,优化相关算法模型,采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和人工审核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网络欺凌信息的识别监测。第二十七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通过网络以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形式,组织、教唆、胁迫、引诱、
38、欺骗、帮助未成年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第二十八条以未成年人为服务对象的在线教育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根据不同年龄阶段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能力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第二十九条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应当加强对用户发布信息的管理,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制作、笑制、发布、传播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二十七条规定的信息,发现违反上述条款规定的信息的,应当立即停止传输相关信息,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处置措施,防止信息扩散,保存有关记录,向网信、公安等部门报告,并对制作、复制、发布、传播上述信息的用户采取警示、限制功能、暂停服务、
39、关闭账号等处置措施.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发现用户发布、传播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的信息未予显著提示的,应当作出提示或者通知用户予以提示:未作出提示的,不得传输该信息。第三十条国家网信、新闻出版、电影部门和国分院教育、电信、公安、文化和旅游、广播电视等部门发现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第款、第二十七条规定的信息的,或拧发现本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信息未予显著提示的,应当要求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按照本条例第二十九条的规定予以处理:对来源于境外的上述信息,应当依法通知有关机构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吼断传播。第四章个人信息网络保护第三十一条网络服务提供者为未成年人
40、提供信息发布、即时通讯等服务的,应当依法要求未成年人或者其监护人提供未成年人真实身份信息。未成年人或者其监护人不提供未成年人真实身份信息的,网络服务提供者不得为未成年人提供相关服务。网络直播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网络直播发布者真实身份信息动态核验机制,不得向不符合法律规定情形的未成年人用户提供网络直播发布服务。第三十二条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严格遵守国家网信部门和有关部门关于网络产品和服务必要个人信息范围的规定,不得强制要求未成年人或者其监护人同意非必要的个人信息处理行为,不得因为未成年人或者其监护人不同意处理未成年人非必要个人信息或者撤回同意,拒绝未成年人使用其基本功能服务。第三十三条未成年人的监护
41、人应当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和能力、掌握个人信息位围、了解个人信息安全风险,指导未成年人行使其在个人信息处理活动中的查阅、复制、更正、补充、删除等权利,保护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权益。第三十四条未成年人或者其监护人依法请求查阅、豆制、更正、补充、删除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遵守以下规定:(一)提供便捷的支持未成年人或者其监护人查阅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种类、数量等的方法和途径,不得对未成年人或者其监护人的合理请求进行限制:(二)提供便捷的支持未成年人或者其监护人兔制、更正、补充、删除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功能,不得设置不合理条件:(三)及时受理并处理未成年人或者其监护人查阅、兔制、
42、更正、补充、删除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申请,拒绝未成年人或者其监护人行使权利的请求的,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对未成年人或者其监护人依法提出的转移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请求,符合国家网信部门规定条件的,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提供转移的途径。第三十五条发生或者可能发生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泄露、熊改、丢失的,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立即启动个人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预案,采取补救措施,及时向网信等部门报告,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事件情况以邮件、信函、电话、信息推送等方式告知受影响的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0个人信息处理者难以逐一告知的,应当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及时发布相关警示信息,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第三十六条个人信
43、息处理者对其工作人员应当以最小授权为原则,严格设定信息访问权限,控制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知悉范围。工作人员访问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应当经过相关负贡人或者其授权的管理人员审批.记录访问情况,并采取技术措施,避免违法处理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第三十七条个人信息处理衣应当自行或者委托专业机构每年对其处理未成年人个人信息遵守法律、行政法规的情况进行合规审计,并将审计情况及时报告网信等部门。第三十八条网络服务提供者发现未成年人私密信息或者未成年人通过网络发布的个人信息中涉及私物信息的,应当及时提示,并采取停止传输等必要保护措施,防止信息扩散。网络服务提供者通过未成年人私密信息发现未成年人可能遭受侵宙的,应当立即
44、采取必要措施保存有关记录,并向公安机关报告。第五章网络沉迷防治第三十九条对未成年人沉迷网络进行预防和干预,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教育、卫生健康、市场监祸管理等部门依据各自职先对从事未成年人沉迷网络预防和干预活动的机构实施监馅管理,第四十条学校应当加强对教师的指导和培训,提裔教师对未成年学生沉迷网络的早期识别和干预能力。对于有沉迷网络倾向的未成年学生,学校应当及时告知其监护人,共同对未成年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帮助其恢豆正常的学习生活.第四十一条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应当指导未成年人安全合理使用网络,关注未成年人上网怙况以及相关生理状况、心理状况、行为习惯,防范未成年人接触危害或者可能影
45、响其身心健康的网络信息,合理安排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的时间,预防和干预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第四十二条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健全防沉迷制度,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诱导其沉迷的产品和服务,及时修改可能造成未成年人沉迷的内容、功能和规则,并每年向社会公布防沉迷工作情况,接受社会监督。第四十三条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针对不同年龄阶段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的特点,坚持融合、友好、实用、有效的原则,设置未成年人模式,在使用时段、时长、功能和内容等方面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提供相应的服务,并以醒目便捷的方式为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费提供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第四十四条网
46、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采取措施,合理限制不同年龄阶段未成年人在使用其服务中的单次消费数额和单日累计消费数额,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与其民事行为能力不符的付费服务.第四十五条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采取措施,防范和抵制潦量至上等不良价值帧向,不得设置以应援集资、投票打榜、刷量控评等为主题的网络社区、群组、话题,不得诱导未成年人参与应援集资、投票打榜、刷量控评等网络活动,并预防和制止其用户诱导未成年人实施上述行为。第四十六条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当通过统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电子身份认证系统等必要手段验证未成年人用户真实身份信息。网络产
47、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得为未成年人提供游戏账号租售服务,第四十七条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完善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游戏规则,避免未成年人接触可能影晌其身心健康的游戏内容或者游戏功能。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当落实适龄提示要求,根据不同年龄阶段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能力,通过评估游戏产品的类型、内容与功能等要素,对游戏产品进行分类,明确游戏产品适合的未成年人用户年龄阶段,并在用户卜载、注册、登录界面等位置予以显著提示。第四十八条新闻出版、教育、卫生健康、文化和旅游、广播电视、网信等部门应当定期开展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宣传教育,监督检查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履行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义务的情况,指导
48、家庭、学校、社会组织互相配合,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对未成年人沉迷网络进行预防和干预。国家新闻出版部门牵头组织开展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防治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关于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的时段、时长、消费上限等管理规定。卫牛.健康、教育等部门依据各自职货指导有关医疗卫生机构、高等学校等,开展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所致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基础研究和筛杳评估、诊断、预防、干预等应用研究。第四十九条严禁任何组织和个人以虐待、胁迫等侵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方式干预未成年人沉迷网络、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五十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有关部门违反本条例规定,不履行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职责的,由其上级机关责令改正:拒不改正或者情节严至的,对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诳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第五十一条学校、社区、图书馆、文化馆、付少年宫等违反本条例规定,不履行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职员的,由教育、文化和旅游等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责令改正;拒不改正或者情节严的,对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员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第五十二条未成年人的监护人不履行本条例规定的监护职费或者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由未成年人居住地的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