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12篇(3.2中位数和众数教案).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7227092 上传时间:2024-07-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12篇(3.2中位数和众数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12篇(3.2中位数和众数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12篇(3.2中位数和众数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12篇(3.2中位数和众数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12篇(3.2中位数和众数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12篇(3.2中位数和众数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12篇(3.2中位数和众数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12篇(3.2中位数和众数教案)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1今天用多媒体上了中位数和众数,虽然没有什么大问题和疑问,但还是有一些知识需要整理和补充。以下是我在教学过后从网络上学习的内容,虽不是我所写,但是却是我所想。中位数和众数是根据数学课标的要求新增加的教学内容。在平均数不能有效地反映出一组数据的基本特点时,往往选用众数或中位数来表达数据的特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这三个统计量虽然都代表一组数据典型水平或集中趋势的量,但是它们反映数据的特征有所不同。下面谈谈这三种统计量之间的异同点:一、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相同点.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都叫统计量,它们在统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从不同侧面给我们提供了同一组数据的面貌,平均数和中位数都有单位(众数如果表示的是数时,也有单位);它们的单位和本组数据的单位相同。三者都可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二、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不同点(一)三者的定义及优缺点不同。1 .平均数。平均数的定义及特点。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股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馋。既可以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也可以用它进

3、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可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平均数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个数都有关系;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可靠和稳定,它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都有关系,所有的数据都参加运算,对这些数据所包含的信息的反映最为充分,因而应用最为广泛,特别是在进行统计推断时有重要作用,但计算较繁琐,并且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在平均数中有一种去尾平均数,它是将一组数据的其中一个最大值和一个最小值去掉后其余数值的平均数.它保留了平均数的集中趋势代表性强的优点,又具有中位数的可排除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所带来的影响的特点,因而当一组数据的个数较少、且可能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富用去尾平均数去描述一组

4、数据的集中趋势.例如,体操比赛时给每个运动员评分,实际上用的就是去尾平均数:若干个裁判员同时给一个运动员完成的动作评分;然后在去掉其中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将其余分数的平均数作为该运动员的得分。平均数的优点。反映一组数的总体情况比中位数、众数更为可靠、稳定,它也是学生今后学习计算离差、相关和统计推断的基础。平均数的缺点。平均数需要整批数据中的每一个数据都加人计算,因此,在数据有个别缺失的情况下,则无法准确计算。一组数据的每一个数据都要参加计算才能求出,特别是当一组数量较大的数据,其计算的工作量也较大。平均数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从而使人对平均数产生怀疑。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许多竞赛场合下对评委亮

5、分后的成绩分数,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尔后再计算平均数的一种考虑。2 .中位数。中位数的定义及特点: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位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据(当有偶数个数据时,为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用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不高,但受极端数据影响的可能性小一些,有利于表达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中位数的优点。简单明了,很少受一组数据的极端值的影响。中位数的缺点。中位数不受其数据分布两端数据的影响,因此中位数缺乏灵敏性,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据的信息。当观测数据已经分组或靠近中位数附近有重复数据出现时,则难以用简单的方法确定中位数。3 .众数。众数的定义及特点。几组数据

6、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批数据的众数。用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较差,但众数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并且求法简便,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择众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众数往往是人们尤为关心的一个量,但各个数据的重复次数大致相等时,众数往往没有特别意义。如果一组数据中出现叛数(一组数据中每个数据出现的次数成为频数)最多的是并列的两个数,不是用这两个数的平均数做它们的众数,而是说这两个值都是它们的众数。如果一组数据中没有哪一个数值出现的次数比别的多,我们就说它们没有众数。没有众数,不能说众数为0。众数也可能不是数。例如:202X年8

7、月,某书店各类图书销售情况如下图:8月份书店售出各类图书的众数是一一。回答应该是:8月份书店售出各类图书众数是文化艺术类。众数的优点。比较容易了解一组数据的大致情况,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并且求法简便。众数的缺点。当一组数据变化很大时,它只能用来大略地估计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二)三者的计算方法不同。1 .求平均数时,就用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得数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2 .求中位数时,首先要先排序(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然后根据数据的个数,当数据为奇数个时,最中间的一个数就是中位数;当数据为偶数个时,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就是中位数。3 .众数由所给数据可直接求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就是众

8、数。(三)三者的适用范围不同。1 .平均数的计算中要用到每一个数据,因而它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选择特征数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时,我们用得最多的是平均数,用它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可靠和稳定,它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据都有关系,能够最为充分地反映这组数据所包含的信息,在进行统计推断时有重要的作用,但容易受到极端数据的影响。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喜欢使用平均数这一指标来代表一批数据或用它来反映大量事物的整体水平。例如:用平均分反映一个班级学生的某项能力测脸结果;用平均分来集中概括一些竞赛场合下各位评委对参赛选手进行评分的总结果等等。2 .中位数是一组数据的中间量,代表了中等水平。中位数在一

9、组数据的数值排序中处于中间位置,在统计学分析中扮演着“分水岭”的角色,由中位数可以对事物的大体趋势进行判断和掌控。在个别的数据过大或过小的情况下,“平均数”代表数据整体水平是有局限性的,也就是说个别极端数据是会时平均数产生较大的影响的,而对中位数的影响则不那么明显。所以,这时用中位数来代表整体数据更合适。即:如果在一组相差较大的数据中,用中位数作为表示这组数据特征的统计量往往更有意义。例如:甲乙两学生射击的环数如下:甲:10环、10环、9环、3环。乙:9环、5环、3环、2环。请你试一试如何评价他们的射击成绩。这里甲有2个10环,1个9环,一个意外的3环,对于这个3环,可以看作是一个奇异值或极端

10、数据,如用平均数来评价甲的总成绩就不能客观反映甲的射击环数主要是9环与10环的事实。由于数据中有一个极低数值出现,故计算平均数时就一下子把分数降下来了。采用中位数9.5环较合适。乙的射击成绩中5环以下有3次,还有一次是意外的9环,对这组数据,如计算平均数后是5环,但用5环来代表乙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偏高估计了乙的总体成绩,所以采用中位数4环比较合宜。3 .众数代表的是一组数据的多数水平,若一组数据中众数的频数比较大,并且与其他数据的频数相差较大时,我们一般选用众数。众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当众数出现的次数越多,它就越能代表这组数据的整体状况,并且它能比较直观地了解到一组数据的大致情况。但是

11、,当一组数据大小不同,差异又很大时,就很难判断众数的准确值了。此外,当一组数据的那个众数出现的次数不具明显优势时,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典型水平是不大可靠的。众数与各组数据出现的频数有关,不受个别数据的影响,有时是我们最为关心的数据。例如:,某班42名同学,年龄11岁的有24个人,年龄10岁的有8个人,年龄12岁的有6个人,年龄超过12岁的有4个人。则该班同学年龄分布的众数为11岁,它表明该班年龄为11岁的同学最多。(注意众数不是24人)总之,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从不同的侧面向我们提供了一组数据的面貌,我们可以把这三种特征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但它们所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选用它们表示一组数据的集

12、中强势时,一般是遵循“多数原则”,即哪种特征数能代表这组数据的绝大多数,正确选用合适的特征数来说明、评价、分析实际问题,避免误用和滥用。关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知识我们可以总结为:分析数据平中众,比较接近选平均,相差较大看中位,频数较大用众数:所有数据定平均,个数去除数据和,即可得到平均数;大小排列知中位:整理数据顺次排,单个数据取中间,双个数据两平均;频数最大是众数。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2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是三种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在使用教材时,我对教材使用了如下处理:把两个内容在一个课时上完,创设了一个用月平均工资来反映超市员工月收入水平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众数

13、和中位数产生的必要性,让知识的产生联系生活实际的需要。在探究新知部分,我抛给了学生一个思考题:你觉得用月平均工资来反映超市员工的月工资水平合适吗?如何表述这个超市员工的月工资水平呢?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在此基础上理解众数、中位数的意义,怎么求中位数和众数。紧接着通过三组练习题,让学生了解到特殊情况下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巩固运用,通过生活中的中位数和众数运用的知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最后我设计了生活中一个常见的记分法则的题,让学生了解到,三种统计量各有利弊,生活中要灵活选择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我能感觉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望强烈,能联系生活来理

14、解中位数和众数,效果比较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我自己也能感觉得到,由于时间的问题,最后一个练习题没有达到我预设的效果,我没有去挖掘这个题更深层次的意义,如果花两分钟,让学生了解到,为什么不选用平均数?为什么不选用众数或者中位数?而要选用这种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再求其他评委的平均分作为选手的最后得分呢?那么效果会更好。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3一、重视课前与学生交流互动。由于我是借班上课,与学生是不熟悉的,为了尽快地让学生接纳我,我加强了与学生的课前交流。“老师初来太平湖,很高兴,放歌一曲,让学生给老师的演唱水平评判”,学生很感兴趣。通过独具匠心的设计,较好地与学生沟通,拉近了师

15、生距离。评判的时候,让学生分三组,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量化,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数学知识有机地渗透在引入环节,充分体现“数学味,二、重视数学问题的情境创设。结合北京奥运会的大背景与“阳光体育”的开展等情况,从中抽出数学问题,充分体现“生活味”。课中,我引用了“我是教练”的方式,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勇于参与问题的探索。三、重视学生的数学情感体验。“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数学课程标准第4页)。我的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了之一理念,由五个板块组成,(在课前交流中体验,渗透统计思想、在生活情境中体验,培养统计意识、在数据整理中体验,学会统计描述、在数据分

16、析中体验,找寻统计决策、在归纳总结中体验,形成统计能力)将学生的数学体脸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四、重视数学课件制作与使用。充分发挥课件优势,集音像、动画于一体,让数学课堂丰富起来。我将龙门中心校的校舍、太平湖畔、牯牛降等风景的图片放在课件中,在图片上出趣,学生眼前一亮,很是新奇。五、重视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走进我的数学课堂你总能收获到学生的笑声,主要源于我一贯的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当学生在探索“给太平湖景区的经销商提供好的信息时”,学生建议给断码的鞋多进货时,我告诉学生:“你不是在帮助经销商,你是在害他,你会让他破产的!”学生哄笑。最不能让我原谅自己的是,我犯了一个低级的错

17、误,那就是我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压根没有考虑到黄山区的课改没有进行到五年级,而我使用的版本是新课改的,所以我差点栽了。好在,我所选择的内容与以前所学的知识联系并不太紧密,只与“平均数、中位数”有所联系,课前,我对学生进行了短暂的“恶补”,虽然情况不是特好,但至少让我的课堂还显得流畅。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脱离了学生,你的教学肯定不会走向成功。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4中位数和众数是一节概念课,也是一节体会统计思想的活动课。在思考这节课该教学什么时,我认识到如果只是把“教什么”定位于“会求中位数、众数”,那么只是关注技术层面的练习,这是很不够的,因此我认为在这节课

18、中理解概念的本质含义更重要。于是这节课我在层层递进的过程中,逐步丰富和建构对中位数和众数本质含义的理解。一、创设认识冲突,引出概念首先出示两个超市员工的平均工资,由平均数来对两个超市工费进行对比分析,激发学生进一步认识平均数,初步感受到,平均数受其中每个数的影响。引导思维转入深层次思考。然后制造认知冲突,出示工资表,旺旺超市的平均工资虽然高,可是员工的具体工资却比苹果超市低。让学生感受到:受极端数据影响,平均数不能很好的反映整体状况和集中趋势。采用两个超市的对比,更加深刻的反映此时“平均数”不能很好的代表整体水平,由此激发导找新的合适的量的必要性。二、在对比中深化概念理解。对比是理解概念的一种

19、重要方式。在创设主题情景时,对两个超市员工的平均工资的比较,创造认知冲突,”平均工资高的不一定员工工资就高”,从而比较深刻的感受“平均数输了我们”,需要寻求新的量来表示。这样的设计与教材中呈现的情境相比,学生的认知冲突更为明显,产生寻找新量的“需求”更大,自然兴趣也更高。在进一步明晰概念时,对两个超市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对比,更能让学生体会概念的含义,以及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在深入理解概念的过程中,创设了动态的对比,将“19,202X年纪大,不认识这两个概念怎么办?这是学生又提出了中等工资水平,多数工资水平。可见在实际应用中,学生已经更深入地理解了这两个概念的本质意义。中

20、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5中位数与众数脑子里最直接的反映是:什么是中位数,有什么应用价值。什么是中位数比较好理解,但是,为什么学习中位数呢?平时生活中,我们用得最广的是平均数,对平均数的体骏也较多,要学生舍弃平均数选用中位数体跄的过程就需要相当地清晰。因此,我把课的难点定位为:理解中位数的意义,即学习中位数的必要性;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中位数的意义,掌握求中位数的方法。然而众数的概念更好理修一些。一、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才会思索,有了问题才可以引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一开课,我提供某公司技术部门有总工程师1人,工程师1人,技术员6人,见习技术员1人;现需招聘技术员1人,小

21、范前来应征赵总经理说:.我们这里的报酬不错,平均工资是每月202X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的第三课时。2 .教材编写特点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理解并会求平均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在生活实例中体会中位数、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实际意义,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使学生认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特点,根据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3 .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本节课的数学核心思想是学生通过生活中大量的实例,认识、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统计中的实际意义,根据实际需要,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并能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

22、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2)数学思考:通过实际背景,初步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差别。(3)解决问题:能结合具体情况选择利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4)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的科学态度,深刻体会现实世界离不开数学,同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求法。教学难点:对统计数据需从多余度进行全面分析三、教学对象分析1 .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包括知识技能,也包

23、括方法)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理解并会求平均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理解平均数及其含义,能正确地求出平均数,对中位数、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实际意义,只有朦胧的认识,生活中有运用,但没有被明确提出过。2 .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该内容的经验对中位数、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实际意义,只有朦胧的认识,生活中有运用,但学生明确运用较少,没有被明确提出过。学生该部分知识缺少生活经验。3 .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的困难学生认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特点,根据实际需要和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4 .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方式和学法分析求职,学生听过见过,有一些这方面的经验,从生活中的求职引入新课,学

24、生比较感兴趣,发现问题时,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由学生讨论解决,教师适时加以点拨,当学生理解后,将概念及时思结归纳整理升华,并加以运用,学生兴趣浓厚。5 .我的思考: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理解并会求平均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理解平均数及其含义,能正确地求出平均数,对中位数、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实际意义,只有朦胧的认识,生活中有运用,但没有被明确提出过。学生缺少该部分知识的生活经验。学生认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特点,根据实际需要和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所以,本节课的设计从生活中的求职引入新课,学生比较感兴趣,发现问题时,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25、由学生讨论解决,教师适时加以点拨,当学生理解后,将概念及时总结归纳整理升华,并加以运用,学生兴趣浓厚。生活中学生还会遇到一组数据有多个众数或没有众数的现象,在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时予以了补充。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本方案中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准备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发现法:即课堂上,教师或学生提出适当的数学问题,通过学生与学生(或教师)之间相互讨论,相互学习,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发现概念,逐步建立认知结构。具体说本节课由五个基本环节组成: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一合作交流,构建新知一一巩固炼习,寻找差异一实践应用,鼓励创新一一归纳小结,反思提高。本方案针对学生的各种学习心态,把教学内容中无

26、法感知的事实、现象和过程,用多媒体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努力创设一种生动的情景,弥补他们在经验和阅历方面的不足。由于多媒体的使用,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五、教学媒体和资源应用设计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情况,我在本节课的五个教学环节里都有多媒体的应用,力求创设一种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挖掘出趣味因素,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课堂投入,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在第三个环节里面由浅入深设置问题串,使学生思维分层递进,目的是突出本节重点,分解了难点;通过追问层层引导,启发学生运用类比、归纳、猜想等思维方法探究问题,揭示概念的实质,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六。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提出

27、问题课伊始,创设了小马过河的情境,利用这个例子,是为了复习平均数的概念,同时说明有些数据利用平均数是反应不出问题的,为引入其他数据代表奠定基础。第一环节:合作交流,构建新知这个环节创设小范应聘的问题情境,是力求创设一种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挖掘出趣味因素,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课堂投入,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并由此情境引出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一节主要是学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并回答问题。在讨论提问时,我对学生的各种回答给予肯定,各人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得到不同的结论,目的.是让学生从表格中获取信息,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科学的判断力;组织学生们讨论问题,目的是引起学生的

28、认知冲突,从而引发学生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数据能反映工人的真实工资水平?提出一个真实的问题,揭示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产生新的疑点,引起学生对“平均水平”的认知冲突。在导出以上问题后,学生讨论,各小组再拿出最能反映工人真实工资水平的数据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会用人数最多的工资I1.OO元或中等水平工费1202X年龄的活动,唤起学生的以有经验,并引发学生的认知矛盾。使学生主动,积极的投入到解决问题活动中去。让学生在观察、对比、分析中进一步体会到平均数的缺陷,同时感受中位数、众数的作用。然后在练习中,通过商店销售衣服的活动,让学生对中位数、众数河平均数的实际价值有更进一步的体验。通过多次的练习,解决问题,使

29、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中位数和众数有了相当的认识。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9中位数与众数脑子里最直接的反映是:什么是中位数,有什么应用价值,中位数和众教教学反思。什么是中位数比较好理解,但是,为什么学习中位数呢?平时生活中,我们用得最广的是平均数,对平均数的体验也较多,要学生舍弃平均数选用中位数体验的过程就需要相当地清晰。因此,我把课的难点定位为:理解中位数的意义,即学习中位数的必要性;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中位数的意义,掌握求中位数的方法。然而众数的概念更好理解一些。一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才会思索,有了问题才可以引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一开课,我提供某公司技术部门有总工程

30、师1人,工程师1人,技术员6人,见习技术员1人:现需招聘技术员1人,小范前来应征赵思经理说:.我们这里的报酬不错,平均工资是每月202X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目标和内容,我一方面改变了例题的呈现方式,把效果评价”放入课堂,创设真实的学习环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积淀,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另一方面尽可知多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设计有一定挑战性、开放性的教学任务,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而非形式上的热闹,促使学生在较复杂的水平上理解这三种数,从而较好地达到了有效教学的目的。另外,从构建探究性教学模式到超越模式,课堂教学更多地关注研究性教学的理念,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走向生活。课堂教学是创生问题的起点,不必过于追求探索教学的形式,更改地是问题与方法的迁移、发现,让学生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三、几点不足虽然我还是比较注意运用“延迟判断”,绐学生较充足的思考与发言的时间和空间,但有些地方还是过早地介入了学生的发言。这节课对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关心也不够,新课程要求我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我觉得学生评价老师的主要标准应该是他在课堂中有没有真正的收获。本课中虽然只有个别学生认为自己收获不大,给老师打了80分以下的分数,但也足以说明我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更多地关注了中上水平的学生,忽视了对困难生的关爱和帮助。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12篇2中位数和众数教案).do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