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发震断裂带区域建筑抗震设计标准.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7229140 上传时间:2024-07-17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2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发震断裂带区域建筑抗震设计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地质发震断裂带区域建筑抗震设计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地质发震断裂带区域建筑抗震设计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地质发震断裂带区域建筑抗震设计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地质发震断裂带区域建筑抗震设计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质发震断裂带区域建筑抗震设计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发震断裂带区域建筑抗震设计标准.docx(5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山西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地质发震断裂带区域建筑抗震设计标准Standardforseismicdesignofbui1.dingsinseismogenicfau1.tzones(征求意见稿)根据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2023年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晋建科字202387号)要求,太原市建筑设计研知院、山西省地震局会同有关单位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国家相关规范和标准,并结合山西省地质情况和设计现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标准。本标准共分为7章和1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包括:I.总则、2.术语符号、3.基本规定、4.断裂探测、5.建设工程场地勘探、6.建筑

2、抗震设计、7.建筑地族反应观测、附录A山西省地质断裂带分布图。本标准由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管理,由太原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本标准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太原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新建路80号,邮政编码:030002,电话:0351-4224793,邮箱:zbq9402),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主编单位:太原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山西省地震局参编单位:太原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太原理工大学北京盈建科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审查人员:1总则12术语和符号22.1 术语22.2 主要符号43基本规定63.1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和设防标准63.2 地熊影响

3、63.3 场地和地基83.4 建筑规则性103.5 结构体系与结构构件113.6 结构分析133.7 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143.8 建筑非结构构件153.9 结构材料要求154断层探测194.1 场地活动断层勘探194.2 发震断层评价194.3 断层探察成果205建设工程场地勘察225.1 一般规定225.2 可行性研究阶段勘察235.3 初步设计阶段勘察255.4 详细勘察266建筑抗震设计296.1 一般规定296.2 建筑场地选址与避让296.3 地基和基础316.4 结构抗震分析与构造要求326.5 隔减震设计346.6 既有建筑加固设计356.7 非结构构件357建筑物地震反应观测

4、38Contents1Genera1.Provisins2 TermsandSymbo1.s22.1 Terms22.2 symbo1.s43 BasicRequirementsofSeismicDesign63. 1CategoryandCriterionforSeismicPrecautionOfBuiIdings64. 2EarthquakeStrongMotion65. 3SiteandBase86. 4Regu1.arityofBui1.dingConfigurationandStructura1.Assemb1.y.107. 5Structura1.SystemandStructu

5、ra1.e1.ements118. 6Structura1.Ana1.ysis139. 7Iso1.ationandEnergy-Dissipation1410. 8Nostructura1.Components1511. 9Materia1.sandConstruction154 Fau1.tdetection194.1 SiteActiveFau1.tExp1.oration194.2 Eva1.uationofActiveFau1.t194.3 Fau1.tExp1.orationResu1.ts205 ConstructionEngineeringSiteSUrVey225.1 Gen

6、era1.225.2 SurveyattheFeasibi1.ityStudyStage235.3 SurveyatthePre1.iminaryDesignStage255.4 Detai1.edSurvey266 EarthquakeActionandSeismicCheckingforStructu296.1 Genera1.296.2 Bui1.dingSite1.ocationandAvoidance296.3 FoundationsonSoi1.316.4 Structura1.SeismicAna1.ysisandStructura1.Requirements326.5 Esse

7、ntia1.sinDesignOfSeismicaIIyIso1.atedBui1.dingsandEnergy-dissipatedBui1.dings346.6 ReinforcementDesignoftheExistingBui1.dings356.7 Nonstructura1.Components357 Bui1.dingSeismicResponseObservation381.0.1为贯彻执行国家和山西省有关建筑工程、防震减灾的法律法规并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方针,提升山西省地质发宦断裂带区域建筑的防震减灾水平,减轻建筑的地震破坏,避免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制定本标准。1.0.2本

8、标准适用于受地质发震断裂带影响的山西省区域内新建、改建、扩建和既有建筑的抗震设计。1.03地质发震断裂带区域的建筑抗震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及山西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1.1 抗凝设防烈度seismicprecautionaryintensity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0股情况,取50年内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2.1.2 抗震设防标准SeiSmiCPreCaU1.ionaryCriteriOn衡量抗震设防要求高低的尺度,由抗震设防烈度或设计地震动参数及建筑抗震设防类别确。2.1.3 地震作用earthquakea

9、ction由地震动引起的在结构及其地基上的动态作用,包括水平地震作用和竖向地震作用.2.1.4 设计地震动参数designaramc1.ersofgroundmotion抗震设计用的地震加速度(速度、位移)时程曲线、加速度反应谱和峰值加速度。2.1.5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designbasicacce1.erationofgroundmotion50年设计基准期内超越概率为10%的地族加速度设计取值。2.1.6 场地site工程群体所在地,具有相似的反应谱特征。其范围相当于厂区、居民小区和自然村或不小于1.Okm?的平面面积。2.1.7 场地设冲谱sitedependentdesignspec

10、t11im抗震设计中采用的设计地震动参数之一,根据不同场地类别的大量自由地表地震加速度记录的5%阻尼比绝对加速度反应谱,经统计、平滑化和规一化后形成的谱。2.1.8 地质断裂带区域stronginf1.uencingzoneofactivefau1.t活动断层两侧受到断层活动影响强烈的区域范围。一般情况下,可将活动断层两侧IOkm范围作为地质断裂带区域。2.1.9 活动断层activefau1.t距今12万年以来有过活动的断层,包括晚更新世断层和全新世断层。2.1.10 隐伏活动断层buriedactivefau1.t被第四纪松散沉积物覆1的,地表没有明显迹线的活动断层。2.1.11 断层面f

11、au1.tp1.ane岩块或岩层断开成两部分并存在滑动的破裂而。2.1.12 断层面产状attitudeoffau1.tp1.ane由断层面的走向、倾向与倾角组成。2.1.13 断层迹线fau1.ttrace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即断层在地面的出露线。2.1.14 地震地表破裂带earthquakesurfacerupturezone震源断层错动在地表产生的破裂和变形的总称。由地震断层、地震陡坎、地震鼓包、地震裂缝、地震凹陷、地震沟槽等组成。2.1.15 活动断层变形带宽度deformationwidthofactivefau1.t活动断层错动形成的地表破裂和变形范围。注:由多条平行或近平行的分

12、支断层组成的活动断层带,其变形带包含所有分支断层的变形范围。2.1.16 避让距离setbackdistance建筑物与活动断层变形带边界应分隔开的最小安全间隔。2.1.17 发箧断裂seismogenicfau1.t全新世活动断裂中,近500年来发生过MN5级地震的断裂或今后100年内可能发生M5级地震的断裂。2.2 符号2.2.1 作用和作用效应G一结构重力荷载:5e地震作用效应;M一弯矩:2.2.2N轴向力;5一地震作用效应与其他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M侧移:8一层间位移角。2.2.3 材料性能和结构抗力K结构(构件)的刚度;R结构构件承载力:层间位移角限值。注:对作用和材料强度的标准值,

13、尚应加下标k.2.2.4 几何参数h一计算楼层层高,构件截面高度。2.2.5 计弊系数水平地震影响系数:ax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出心竖向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yo一结构重要性系数。2.2.5其他1.j,m序数:T-结构自振周期;结构H振圆频率。3基本规定3.1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和设防标准3.1.1 地质发族断裂带区域的建筑工程的抗震设防类别,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划分为特殊设防类(甲类)、重点设防类(乙类)、标准设防类(丙类)、适度设防类(丁类)。3.1.2 地质发震断裂带区域的建筑工程的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下列规定:1标准设防类,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抗震措施和地

14、震作用;2重点设防类,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3特殊设防类,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且高于本地区抗废设防烈度的要求确定其地宸作用:4适度设防类,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其抗震措施:一般情况卜.,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5当工程场地为I类时,对特殊设防类和重点设防类工程,允许按本地区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对标准设防类工程,抗震构造措施允许按本地区设防烈度降低度、但不得低于6度的要求采用。3.2 地宸影响3.2.1 地质发废断裂带区域各类建筑

15、的抗震设防烈度不应低于本地区的抗宸设防烈度。3.2.2 地质发震断裂带区建筑所遭受的地震影响,应采用相应于抗震设防烈度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特征周期表。3.2.3 抗震设防烈度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取值的时应关系应符合表323的规定。除本标准另有规定外,设计基本地宸加速度为0.15g和0.30g地区内建筑,应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7度和8度的要求进行抗震设计。表3.2.3抗震设防烈度和设计基本加速度值的对应关系抗徭设防烈度6789设计基本地也加速度值0.05g0.1.0(0.1.5)g0.2(0.3)g0.4g3.2.4 地震影响的反应谱特征周期应根据建筑所在地的设计地震分组和场地类别按表3.2.4

16、确定,当有可靠的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且其值处于建筑与市政工程抗族通用规范GB55OO2-2O21中表3.1.3所列场地类别的分界线15%范围内时,应按插值方法确定特征周期。表324特征周期值(三)抗震设防烈度场地类别IOI1.I1.IIIIV第一组0.200.250.350.450.65第二组0.250.300.400.550.75第三组0.300.350.450.650.90注;计算罕遇地装作用时,特征周期应在本条规定的战册上增加0.05s,3.2.5我省主要城镇(县级及县级以上城镇)中心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和所属的设计地震分组,可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附录A采

17、用。建设工程场址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行政区划分区(含街道、乡镇分区)界线附近且跨越分界线的单体建筑设计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所属设计地族分组,应按就高原则确定:在分区界线附近、但不跨越分界线的单体建筑,按所在分区取值。分界线附近,如遇抗震不利地段或地质条件复杂的场地,应进行专门研究确定。3.2.6 地震影响系数1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应根据烈度、场地类别、设计地震分组和结构自振周期以及阻尼比确定。2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不应小于表3.2.6的规定。表3.2.6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地釐影响6度7度8度91;:0.05g0.1Og0.15g0.20g0.30g0.40g多遇地震0.040.080.1

18、20.160.240.32设防地欣0.120.230340.680.90早遇地庵0.280.500.720.901.201.403.2.7工程结构处于发震断裂两侧IOkm以内时,应计入近场效应对设计地震动参数的影响。3.3 场地和地基3.3.1 建设场地应根据地震活动、地震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岩土性质及地形地貌等地震灾害影响因素,划分为抗震有利地段、一般地段、不利地段和危险地段。选择建设场地时,应根据工程的需要,优先选择有利地段,其次选择一般地段,避开危险地段;当场地位于不利地段时,应根据场地可能对建筑物造成的地震效应采取相应的抗震加强措施。3.3.2 建筑工程在建设前,应向国家权威数据

19、中心、所属主管部门暂询场地的地质发震断裂资料(山西省地质发震断裂分布详见附录A)。依据有关部门提供的地质发族断裂带资料进行规划选址,建筑场址应远离发震断层。3.3.3 场地附近有地质发震断裂通过时,应开展断层探测,并根据探测结果采取必要的措施,满足建筑抗震设计标准GB5()011的要求,确保建设工程质量。3.3.4 当建筑场地内存在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非岩石和强风化岩石的陡坡、河岸和边坡等可能发生滑坡的地段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考虑活动断层近场地宸作用的不确定性和放大效应,进行边坡稳定性评价和防治方案设计;应根据地质、地形条件和使用要求,因地制宜设置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边坡工程;2

20、边坡附近的建筑基础应进行抗废稳定性设计。建筑基础与土质、强风化岩质边坡的边缘应留有足够的距离,其值应根据设防烈度的高低确定,并采取措施避免地震时地基基础破坏:3结构设计应估计不利地段对设计地震动参数可能产生的放大作用,其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应乘以增大系数。相应的水平地宸影响系数的增大系数应按照建筑与市政工程抗爬通用规范GB55002第4.1.1条的规定取值。3.3.5 地基和基础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3.3.6 单元的基础不宜设置在性质截然不同的地基上。2同一结构单元不宜部分采用天然地基部分采用桩基;当采用不同基础类型或基础埋深显著不同时,应根据地震时两部分地基基础的沉降差异,在基础、上部结构

21、的相关部位采取相应措施。3地基为软弱黏性土、液化土、新近填土或严重不均匀土时,应根据地震时地基不均匀沉降和其他不利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4建筑基础与土质边坡、软质岩石边坡及强风化岩石边坡的边缘应留有足够距离,其值应根据考虑地震作用时稳定性计算结果确定。3.4 建筑规则性3.4.1 建筑设计应根据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明确建筑形体的规则性。不规则的建筑应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特别不规则的建筑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采取特别的加强措施: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建筑方案。3.4.2 建筑规则性划分标准1混凝土房屋、钢结构房屋和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房屋存在表3.4.2-1所列举的某项平面不规则类型或表342-2所列举

22、的某项竖向不规则类型以及类似的不规则类型,应属于不规则的建筑。三3.4.2.1平面不规则的主要类型不规则类型定义和参考指标扭转不规则在具有偶然偏心的规定水平力作用下,楼层两端抗侧力构件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的最大值与平均值的比也大于12凹凸不规则平面凹诳的尺寸,大于相应投影方向总尺寸的30%楼板局部不连续楼板的尺寸和平面刚度急剧变化,例如有效楼板宽度小于该层楼板典型宽度的50%,或开洞面积大于该楼面面积的30%,或较大的楼层槽层3.4.2-2竖向不规则的主要类型不规则类型定义和参考指标会向刚度不规则该层的恻向刚吱小于相邻上一层的70%,或小于其上相邻三个楼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除顶层或

23、出屋面小建筑外,局部收进的水平向尺寸大于相邻下一层的25%先向抗恻力构件不连续将向抗IW力构件(柱、抗徭地、抗熊支株)的内力由水平转换构件(梁、架等)向下传递楼层承岐力突变抗恻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我力小于和郭上-楼层的80%2当存在多项不规则或某项不规则超过规定的参考指标较多时,应属于特别不规则的建筑。3.4.3 建筑形体及其构件布置不规则时,应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要求进行地震作用计算和内力调整,并应对薄弱部位采取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3.5 结构体系与结构构件3.5.1 结构体系基本要求结构抗鹿体系选型应依据抗废设防类别、设计地震动参数、建筑功能、建筑平面布置和高度、场地情况、地基基

24、础条件、结构材料和施工工艺等因素,经技术经济综合比较后,选用安全可匏、经济合理的结构体系。3.5.2 应符合下列要求: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合理简捷的荷载及地宸作用传递路线;应满足承载力、刚度和稳定性要求,并具有良好的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应满足防连续倒塌要求,避免部分结构构件的破坏导致整个结构失效;对结构体系中的薄弱、关键部位节点和构件应采取加强措施,提高抗震性能,避免发生脆性破坏。2结构体系宜符合下列要求:建筑平面、立面结构布置宜规则、均匀、对称;平面和立面质量、刚度变化宜均匀,不宜突变,避免应力和塑性变形集中:平面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宜重合或接近,以减小扭转效应:宜设有多道抗族防线。结构体系

25、在两个主轴方向的动力特性宜接近:结构长宽比、高宽比宜满足相应规范、标准的要求。3.5.3 结构构件要求1抗宸结构构件应符合下列规定:(1)砌体结构构件应按相应规范要求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构造柱和芯柱,或采用配筋砖砌体和组合砖砌体等抗族性能较好的构件。(2)混凝土结构构件应合理选择截面尺寸和配置钢筋,满足抗震措施要求,保证构件具有适宜延性,避免构件发生剪切、压馈等脆性破坏。(3)钢结构构件截面选取应综合考虑承载力、整体稳定性、局部稳定性等要求,保证所选结构构件满足强度应力比、稳定应力比、板件宽厚比,构件长细比等要求。柱与梁两方向均刚接时,柱宜采用箱形截面。(4)结构构件设计应对重要部位构件提出针

26、对性要求和相应加强措施,如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对大跨度构件、长悬挑构件、转换构件等特殊构件通过提高抗震等级、安全等级、考虑竖向地震作用、加强构造、抗鹿性能化设计等措施,以提高构件安全性、延性性能。(5)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一般情况下应采用有粘结预应力筋,并应有足够的非预应力筋,以保证结构有必要的耗能能力;对采用预应力桁架下弦和悬臂大梁,还应考虑竖向地震对预应力构件的不利影响。(6)采用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楼、屋盖时,应从楼盖体系和构造上采取措施保证各预制构件连接的整体性。(7)其它未明确构件应满足相应规范及标准要求。2结构构件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D构件间连接节点区为关键传力部位,应满足强节点

27、弱构件要求,节点承载力应高于构件承载力,避免节点先于构件破坏,并满足延性要求。(2)预埋件部位承载力不应低于所连构件承载力。(3)装配式结构的抗震构件节点应能满足结构整体性要求。(4)预应力混凝土的预应力筋应在节点核心区外锚固。(5)钢构件连接节点区域,连接承力设计值不得小于构件承载力设计值。梁柱构件出现塑性较截面时,上下翼缘处应设置侧向支撵,该支撑应满足长细比要求。梁柱连接宜采用柱贯通型。框架梁可通过梁端扩大型连接、骨形连接、盖板形连接、加宽翼缘、加腋等方式,加强梁端,使梁柱节点区理性较外移。(6)其它未明确构件间的连接应满足相应规范及标准要求。3.6 结构分析3.6.1 建筑结构多遇地震作

28、用下应进行结构的内力和变形分析。罕遇地震作用下应进行结构弹潮性验算,地震动参数应考虑近场效应影响的修正系数。3.6.2 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分析,可假定结构与构件处于弹性工作状态,内力和变形分析可采用线性静力方法或线性动力方法。3.6.3 罕遇地族作用下的分析,可根据结构特点采用静力弹塑性分析或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3.6.4 结构抗震分析时,计算模型应能较准确地反映结构中各构件的实际受力状况。所有计算结果,应经分析判断确认其合理、有效后方可用于工程设计。3.6.5 对需要进行竖向地震计算的建筑结构,竖向地震动参数应考虑近场效应影响。3.6.6 超限高层、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结构应采用抗震性能化设计,宜

29、适当提高抗震性能目标。3.7 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3.7.1 隔族和消能减施设计应合理选择和布置隔减族装置,分别选定针对整体结构、结构构件和隔减震装置的性能目标。3.7.2 隔震结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3.7.3 除应满足承载力和变形要求外,尚应具有足够的抗倾覆能力:2隔震层应提供必要的竖向承载力、侧向刚度、水平恢复力和阻尼,保证隔震层在罕遇地震作用卜的弹性复位能力:3隔震装置的性能参数应经试验确定:4隔段装置的设置,应便于检查、维护和替换,设计文件中应注明装置使用的环境;5设计文件上应注明对隔震装置和消能器的性能要求,安装前应按规定进行抽样检测,确保性能满足要求;3.7.4 消能减废结构设计应

30、符合下列规定:1消能器的性能参数应经试验确定;2消能部件的设置,应便于检查、维护和替换,设计文件中应注明装置使用的环境:3设计文件上应注明对消能器的性能要求,安装前应按规定进行抽样检测,确保性能满足要求:3.8 建筑非结构构件3.8.1 非结构构件,包括建筑非结构构件和建筑附属机电设备,自身及其与结构主体的连接,应进行抗震设计。3.8.2 非结构构件的抗震设计,应由相关专业人员分别负责进行。3.8.3 附若于楼、屋面结构上的非结构构件,以及楼梯间的非承重墙体,应与主体结构有可靠的连接或锚固。3.8.4 建筑结构的围护墙和隔墙,应考虑其对主体结构抗震的不利影响。385幕墙及装饰贴面等外装饰与主体

31、结构应有可靠连接。3.8.6 安装在建筑上的附属机械、电气设备系统的支座和连接,应符合地震时使用功能的要求,且不应导致相关部件的损坏。3.9 结构材料要求3.9.1 抗震结构对材料的特别要求,应在设计文件上注明。3.9.2 在选择结构材料种类、材料规格进行结构设计时,应考虑各种可能影响耐久性的环境因素。3.9.3 结构材料性能指标应符合相关规范规定,且应符合卜.列要求:1混凝土结构房屋以及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房屋中,框支梁、框支柱及抗赛等级不低于二级的框架梁、柱、节点核芯区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错层结构错层处框架柱、F面外受力的剪刀墙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抗震墙不宜超过C60

32、,8度时其他构件不宜超过C70;2钢结构房屋中,框架-偏心支擦结构的消能梁段的钢材屈服强度不应大于355MPa;3采用焊接连接的钢结构,当接头的焊接拘束度较大、钢板厚度不小于40mm且承受沿板厚方向的拉力时,钢板厚度方向截而收缩率不应小于国家标准厚度方向性能钢板GB/T5313关于Z15级规定的容许值;4砌体结构房屋中的构造柱、芯柱、圈梁及其他各类构件不应低于C25;5生土房屋的屋盖应采用轻质材料,生土墙体土料应选用杂质少的黏性土:6石结构房屋的石材应质地坚实,无风化、剥落和裂纹,不应采用石梁、石板作为承重构件;3.9.4 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当施工中需要以不同规格或型号的钢筋替代原设计中的纵向

33、受力钢筋时,应按照钢筋受拉承载力设计值相等的原则换算,并应符合本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22-2021规定的抗震构造要求。3.9结构材料要求3.9.1 抗震结构对材料的特别要求,应在设计文件上注明。3.9.2 结构材料性能指标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且应符合下列要求:1砌体结构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1)普通砖和多孔砖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I0,其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5;(2)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7.5,其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b7.5(3)砌体结构房屋中的构造柱、芯柱、圈梁及其他各类构件不应低于C25;2混凝十.结构房屋以及钢一一混凝土组合结构房屋中的混凝

34、土结构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1)框支梁、框支柱及抗震等级不低于二级的框架梁、柱、节点核芯区的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2)抗雀墙不宜超过C60,8度时其他构件不宜超过C70。3钢结构的钢材应符合下列规定:(1)设计中应正确选用钢材质量等级,主要受力构件宜采用Q235B及以上等级的碳素钢或Q355B及以上等级的低合金钢;当有可靠依据时,尚可采用其他钢种和钢号。(2)框架偏心支撑结构的消能梁段的钢材屈服强度不应大于355MPa;(3)采用焊接连接的钢结构,当接头的焊接拘束度较大、钢板厚度不小于40mm且承受沿板厚方向的拉力时,钢板厚度方向截面收缩率不应小于国家标准厚度方向性能钢板GB/T5

35、313关于ZI5级规定的容许值。4填充墙应符合下列规定:Q)砌体的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5;实心块体的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U2.5,空心块体的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U3.5;(2)钢结构厂房的围护墙,应优先采用轻型板材。3.9.3 在施工中,当需要以强度等级较高的钢筋替代原设计中的纵向受力钢筋时,应按照钢筋受拉承载力设计值相等的原则换算,并应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4断层探测4.1 场地活动断层勘探4.1.1 场地周围12km范围存在活动断裂带时,应开展场地断层勘探工作,确定断层的空间位置和活动性参数。勘探工作满足活动断层探测(GB/T36072)要求,4.1.2 活动断层勘探范围应不小于场地及其外延5

36、00m.4.1.3 选择合适的方法对断层位置进行勘探。在基岩区或浅覆盖层区可采用高分辨率遥感解洋、地质地貌调查等方法:在厚覆盖层区采用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优先以浅层地震勘探方法为主。4.1.4 经勘探后,当场地及周围20()m范围内存在晚更新世活动断层时.,在覆盖层区采用钻孔联合地质剖面勘探,基岩区或浅覆盖层区采用槽探的方法,并配合地层年代测定对断层进行精确定位和活动性鉴定。4.1.5 应查明活动断层(包括主断层与次级断层)的空间位置与展布、活动时代、性质、产状、活动位移与活动速率,以及隐伏断层的覆盖层厚度。4.2 发!断层评价4.2.1 地质断裂带区域内有发震断层通过时,可开展发宸断层的地震危

37、险性和危害性评价,确定断层的最大潜在地震震级、地震地表破裂带和变形带、强地震动分布。4.2.2 结合断层的几何结构、活动时代等因素确定发震断层的地震危险性,综合评估发震断层最大潜在地震的震级。4.2.3 采用跨断层地质剖面或跨断层探槽地质剖面或浅层地筏勘探剖面等方法,确定发震断层地震变形带宽度和地震地表破裂带宽度。场地位于地宸地表破裂影响带内时,确定断层的断错位移。4.2.4 场地内存在发震断层时,应结合发震断层地震地表破裂带和变形带评估结果,给出活动断层避让范围和避让建议。4.2.5 宜采用数值模拟等方法评价近断层强地震动影响,确定发宸断层发生最大潜在地震时场地位置处的地震动。4.3 断层探

38、察成果4.3.1 编制探测范围内活动断层分布图,活动断层探测实际材料图,比例尺不小于1:1000,图中宜标示以下内容:1全新世断层、晚更新世断层、早中更新世断层和前第四纪断层位置,表示为地表迹线或隐伏断层上断点地点垂直投影线;2断层性质、断层产状:3观测点、地质剖面、探槽、地球物理勘探测线、钻孔联合地质剖面、年代测定样品等实际材料的平面位置,并明确区分实际调查的资料与收集资料;4全新统、上更新统、中更新统、下更新统地层、第四纪岩浆岩、归并表示的第四纪地层和岩浆岩资料:5相关的地理要素:6场地范圉。4.3.2编制活动断层探测成果报告,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1活动断层分布图和活动断层探测实际材料图;

39、2断层产状、断层活动性参数、隐伏活动断层的土层覆盖厚度等工程勘察设计参数和避让建议;3除以上内容外,还应包含:a)区域地废活动、地窟构造环境分析b)场地5km范围内第四纪地层与地貌分析0活动断层定位与活动性鉴定(1)活动断层地震危险性评价e)活动断层地表破裂带和变形带宽度评价f)活动断层强地族动影响评价5建设工程场地勘察1.1.1 一般规定5.1.1 发震断裂带区域建筑工程在设计和施工前,必须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进行勘察。勘察要求除应满足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和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标准JGJ/T72外,尚应包括以下内容:1查明断裂带的位置和类型;2调查其活动性和地宸效应:3评价发震断裂带对

40、工程建设可能产生的影响,并提出处理建议。1.1.2 地质断裂带区域建筑场地勘察前,应搜集下列资料:1根据场地定位,初步量测与发废断裂带的最短距离,初判影响程度:2向国家权威数据中心、场地受影响区域所属主管部门征询、了解、搜集活动断层探测或地震安全性评价等相关资料;3查阅有关文献档案资料,包括卫星航空相片、区域地质构造、强震震中分布、地应力和地形变、历史和近期地震等:4参考建设场地附近既有工程勘察和评价文件中关于发赧断裂带部分的内容。1.1.3 地质断裂带区域场地勘察根据项目规模、场地复杂程度可分为可行性研究勘察、初步勘察和详细勘察,对于场地条件复杂或有特殊要求的工程尚应进行施工勘察。勘察要求应

41、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建筑与市政地基基础通用规范GB55OO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1.1.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OO2I的有关规定。对于场地较小且无特殊要求的建设工程可合并至详细勘察阶段。5.2 可行性研究阶段勘察5.2.1 可行性研究勘察,应对拟建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做出评价,提出避让建议。同时应进行以下工作:1通过搜集资料、踏勘现场,进行适当的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查明地震地表破裂带的位置、规模和性质,/解场地的地层、构造、岩性、不良地质作用和地卜.水等工程地质条件:2当拟建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己有资料不能满足要求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必要的

42、勘探工作,查明隐伏断层的位置、类型和活动性;3当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拟选场地时,应进行比选分析:4对于明显处于地质断裂带,且场地地层、地下水变化复杂的拟建场地,应根据建设需求,提出另行选址建议。5.2.2 选择建筑场地时,应根据工程需要和地震活动情况、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的有关资料,按表522划分为建筑抗震有利、一般、不利和危险地段。表5.2.2建筑抗震地段的划分地段类别地质、地形、地貌有利地段稳定基岩,坚硬七,开阔、平坦、密实、均匀的中硬土等一般地段不属于有利、不利和危险的地段不利地段软一土,液化土,条状突出的山嘴,高效孤立的山丘,隧坡,碇坎,河岸或边坡的边缘,平面上成因、岩性状态明显不均匀的土层

43、(含故河道、畸松的断层破砰带、暗埋的埔浜沟谷和步物华填的地基等),尚含水缺的可型黄土,地表存在结构性裂缝,地下水位理就较浅F1.地表排水条件不良的地段等.危险地段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崩塌、地陷、地裂、泥石流、严虫液化及地熊地表破裂带、溶洞等岩溶地段和己采空的矿穴地段,河床内基岩具有帧向河槽的构造软弱面被深切河槽所切割的地段.地震时可能坍塌而波及建筑物的地段,而(滞洪区及有内涝威胁的地段。5.2.3 场地勘察应对建筑场地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场地楞定性分级应符合表5.2.3的规定。表5.2.3场地稳定性分级级别分级要索不稳定1)建筑抗段危险地段2)不良地侦作用和地质灾杏发力强累3)工程建设遭受地质

44、灾害的可能性大.引发、加端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危险性大,防治难度大4)地形和地貌类型熨杂稳定性基1)建筑抗熊不利地段2)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发育中等3)工程建设遭受地域灾害的可能性中等,引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中等,危险性中等,但可采取措施予以处理4)地杉和地貌类型较现杂基本稳定1)建筑抗霆一般地段2)不良地肪作用和地质灾害发育小3)工程建设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引发、加剧地质灾杏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易干处理4)地形和胞貌类型较简单稳定D建筑抗震有利地段2)不良地质作用和地随灾害不发刊3)地形和地貌类型简单平缓5.2.4 场地勘察应对工程建设适宜性进行分析评价,场地适宜性性分级应符合现

45、行行业标准城乡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CJ57的有关规定。5.3 初步设计阶段勘察5.4 .1初步设计阶段勘察应对场地内拟建建筑地段的稳定性做出评价,提出避让建议,并进行卜.列主要工作:1搜集拟建工程的有关文件、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以及工程场地范围的地形图:2初步探明地质构造、地层结构、岩土工程特性、地下水埋藏条件;3查明场地不良地质作用的成因、分布、规模、发展趋势,并对场地的稳定性做出评价:4应对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做出初步评价;5季节性冻土地区,应调查场地土的标准冻结深度:6初步判定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7对于高层建筑,应对可能采取的地基基础类型、地基处理方式、临近场地边坡、基坑开挖与支

46、护、工程降水方案进行初步分析评价。5.5 .2初步设计阶段勘察勘探点间距和深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的有关规定。5.4详细勘察5.4.1 详细勘察应按单体建筑物或建筑群提出详细的岩土工程资料和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对建筑地基作出岩土工程评价,并对地基类型、基础形式、地基处理、边坡防护、基坑支护、工程降水和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等提出建议。主要应进行下列工作:1搜集附有坐标和地形的建筑总平面图,场区的地面整平标高,建筑物的性质、规模、荷载、结构特点,基础形式、埋置深度,地基允许变形等资料:2查明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提出整治方案的建议:3查明建筑范围内岩土层的类型、深度、分布、工程特性,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4饱和软土、含水量在25%以上的黄土或黄土状土,应进行原位测试确定承载力特征值:5对需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