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短文两篇晒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有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鸣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寓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丽之有?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善。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其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见,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全文翻译附室铭山不在于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出名。水不在于深
2、,只要有蛟龙栖息就显得灵异。这是一间简脑的居室,只是我(居于此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阴了)。苔辟爬上台阶染出一片碧绿,草色映入竹帘映得满屋青色。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多识的人,来往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用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世俗繁杂的音乐搅扰心境,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神伤身。似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如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爱莲说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从积存的污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的莲花,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部贯通外形挺亢,不生枝蔓,不长枝
3、节,香气远播史显清幽,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但不可轻易地玩弄它。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时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阅读理解1.附室铭开头两句有什么作用?开头两句运用比兴手法,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喻陋室,由虚到实,十分自然地引出陋室。2 .“斯是室,惟吾第馨”这句话有什么作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全文的主旨句,“陋室”二字扣题,“德磐”一词统领全篇。3 .爱莲说作者眼中的“莲”具有哪些君子品质?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感情?“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
4、污浊环境,不随世俗浮沉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要不枝”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总括莲的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莲”的无限赞美之情。4 .说说两篇文章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陋室铭以骄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爱莲说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5 .这两篇文章在写作特色和思想内容方面有何相似之处?在句式上,两篇短文都讲究对仗,运用对偶等修辞手法,耕散结合、节奏分明、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悦耳。在写法上,这两篇短文都对寄托情感
5、的事物进行了生动传神的描写。陋室铭从陋室的居住环境、交往的人物和日常生活情趣等方面由表及里地刻画陋室主人高洁的情操:爱莲说则从莲的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气质风度等方面来比喻君子的品行。在立意上,这两篇短文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陋室铭借“网室”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爱莲说借赞美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图片河中石善纪胜J原文展示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善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楝数小舟,曳铁把,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日:“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
6、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布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全文翻译沧州城南有一座寺院靠近河岸,佛寺外门朽烂倾覆于河中,门前两座石善也一并沉没于河中。经过了十多年,寺僧募集资金重新修整(寺院),在河中寻找那两座石兽,到终了也没找到,还以为石兽顺着水流(被冲)到了下游。(寺
7、僧)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钿,找了十几里水路也不见石兽的踪迹。有一个教书先生在寺中设馆教书,听闻此事后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会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善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河水携卷冲走呢?石头本性坚实厚重,沙土本性松软轻浮,(石兽)埋没于沙中,会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道寻找石善,不正是背道而驰吗?”大家很信服,都以为这是正确的说法。一个巡护河道的老兵听说后,又笑着说:“只要是有石头落入河中,就应当到上游的地方去寻找它。因为石头本性坚实厚重,沙上本性松软轻浮,水不能冲走石头,而河水冲击石头所形成的反击力,一定会在石头下方迎水的地方冲刷沙土,从而形成凹陷的坑洞。(坑洞)不断被冲刷,便不断变深,发展到石
8、头下方一半的时候,石头一定会逆着水势翻滚到坑洞中。像这样再经过第二轮水流冲击成洞,石头又会第二次翻滚入坑。(石头)翻滚个不停,于是就反而逆着水流滚到上游的位置了。到下游去寻找石头,固然是背道而驰:到河床底下去寻石头,不更是背道而驰吗?”(寺僧)按照他说的方法去寻找,果然在河上游几里外的地方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一方面道理,而不明白其中另一方面道理的情况也太多了,怎么能仅依据某方面的道理就主观判断呢?阅读理解1.讲学家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甚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2 .讲学家和老河兵的“笑”分别有什么表达效果?讲学家的“笑”包含了对寺僧的嘲讽
9、与自以为是,表现出讲学家自恃即才的心理;老河兵的“笑”流露出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3 .为什么按照老河兵的方法最后找到了行善?老河兵考虑到流水的影响,也考虑到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充分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所以根据他的判断准确找到了石兽。4 .文章结尾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议论,结尾通过议论揭示文章主旨,总结全文。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不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可主观判断。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才是正确的.5 .老河兵的判断看起来不合常理,可为什么是正确的?寺僧按照常理去找,结果找不到;讲学家按照石重沙松的特点,主张到沙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根据他几十年的实际经验,主张到上游找,结果找到了。这说明主观推理是隼不住的,实践才能出真知。老河兵常年镇守河防,了解水、沙、石的特性,他是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的,所以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