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快推进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加快推进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兜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关乎困难群众幸福冷暖,关乎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推进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共同富裕、增进民生福祉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的社会救助事业还存在着救助目标重视兜底保障而对促进发展功能强调不够充分、救助主体过度依赖党委政府而其他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充分、救助项目层次不够清晰且帮扶对象类型划分不够合理以及救助需求识别不够精准且救助资源匹配不够高效等问题。对此,要以构建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为突破口,统筹防止返贫与低收入人口帮扶政策体
2、系建设,更好助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具体来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树立兜底保障与促进发展的双重目标兜底保障是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的基础性功能。目前,我国绝对贫困人口虽已全面消除,但相对贫困人口规模依然较大,困难对象从面临生存型贫困转为生活型贫困和发展型贫困,内生动力不足。因此,既要加强兜底保障,防止规模性返贫,又要把握困难群体发展需求,激发其内生动力。一方面,完善低保等基本生活救助制度,健全主动发现机制,重点做好申请能力不足困难群众的发现和救助工作。具体来讲,将低保边缘家庭中的重病、重残等困难群体单独纳入低保,着力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同时,还要加强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对低收入人口的动
3、态监测。比如,将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人员、刚性支出困难家庭人员、易返贫致贫人员,以及当地政府认定的其他困难人员纳入动态监测范围,及时预警,有效应对。另一方面,转变救助理念,多渠道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明确社会救助的发展功能,重视对困难群体内生动力和外在技能的培养,提高困难群体防范、应对风险的能力,帮扶重心逐渐从“扶贫”向“扶智”和“扶志”转变,最终实现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目标。形成政府主导与各方联动的多元救助体系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是助推社会救助体系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性保证。因此,在建设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的新阶段,各责任主体既要各司其职,又要通力合作。一方面,厘清各责任
4、主体功能价值和责任范围。政府应承担推动立法保障、出台救助项目、提供救助资金、制定优惠政策等职责。同时,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应承担提供就业机会、提供专业服务、募集资金和整合资源等职责。此外,社区和社会工作机构应承担困难群体各类救助项目的组织实施和具体运作等职责。另一方面,强化各责任主体互助互惠的联动机制。首先,需要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社会救助工作长效机制。其次,有效整合各部门的政策措施和救助资源,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为工作有效开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最后,必须将社会救助政策落实情况纳入年度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强化各项救助政策落实,确保困难群众“应保尽保“,得到妥善
5、帮扶。此外,伴随着城乡融合发展进程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亟需解决,因而必须加快构建化解农业转移人口和城市低收入人口的风险防范体系,为这些群体提供安全保障,这就要求加快构建多层次社会救助网络,实现对城乡不同风险人群的广泛覆盖。推进救助项目分层建设与帮扶对象分类管理合理划分救助对象类别和提供有针对性的分层救助,是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的基础内容。因此,需要对困难群体进行科学分类、精准救助。一方面,建立多维判定标准,精细划分各类群体。总体上可将困难群体划分为绝对困难群体、相对困难群体和其他困难群体三大圈层,但每一圈层的群体还需要进行细分。为此,可围绕老、幼、病、残、困、灾六类群体依据日常收入、物
6、价水平、食品支出、教育负担、医疗保健、住房与就业多维度指标了解其困难程度,对困难群体进行细致的分类。另一方面,根据困难群体的类别,提供分层次的供需匹配型救助。当前我国社会救助项目层次中,基本生活救助主要面向低保、特困人员,主要解决其基本生活问题。其中,专项社会救助包括医疗、住房、教育以及就业领域的救助,主要解决相关专门问题。同时,急难社会救助主要面向受灾及临时需要救助的人员,主要解决突发问题。创新数字赋能与需求导向的救助方式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对人们生产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更对社会救助制度体系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应将数字技术引入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为开展社会救助对象的精准识别和受助对象需求信息
7、的精准匹配提供技术支撑。一方面,加快建设社会救助大数据平台,立足兜住底和无遗漏的原则,广泛覆盖低收入群体。具体来说,依托数据追踪、发现录入等方式,实现困难群众家庭状况、经济收入、基本需求等多元数据资源集成,构建囊括绝对困难、相对困难和其他困难群体在内的低收入人口基础数据库。另一方面,借助“线上”方式,对接各种数据库,打通数据链条,实现救助需求的智能筛选研判。同时,借助人工智能、算法等前沿科技推动社会救助服务向移动端延伸,并实现防贫监测数据库与低收入人口数据库的有效整合,通过“网上办”“掌上办”“即时办”等智慧化社会救助平台,真正实现救助申请足不出户,让群众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吴忧来源:学习时
8、报把人民群众的痛点作为正风肃纪反腐的焦点整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是老百姓期盼的实事,是关系党的执政根基的大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以钉钉子精神纠治四风,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坚决整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中央纪委国家监委近日召开会议,对在全国开展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进行动员部署。这既是保障群众合法权益、让群众在反腐“拍蝇”中增强获得感的重要体现,也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有效途径。群众利益无小事,惩治腐败无盲区。相对于“远在天边”的“老虎”,群众对“近在眼前”嗡嗡乱飞的“蝇贪”感受更为真切。“微腐败”可能成为“大祸害”。因为小微权力
9、一旦越轨,腐败损害的是老百姓切身利益,有的冒领惠农资金补贴,有的截留群众养老保险金,还有的窗口单位干部存在“怕、慢、假、庸、散”等问题,不仅侵蚀和挥霍的是基层群众对党的信任,也给群众带来更直接、更强烈的痛感。这就要求紧盯群众最关切的现实需要、最反感的作风问题、最痛恨的腐败现象,惩治“蝇贪蚁腐”,以小切口解决大问题,持续不断地铲除“微腐败”的土壤和条件。把准关节点、直击要害处,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中央办公厅印发的中央反腐败协调小组工作规划(2023-2027年)明确要求推动反腐败向基层延伸,聚焦就业创业、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生态环保、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执法司法等领域,严肃查
10、处贪污侵占、截留挪用、虚报冒领、吃拿卡要等行为,加大对腐败案件中发现的“村箝”“街霸”“矿霸”等的整治力度。这要求聚焦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岗位,管好“人、财、物、权”,确保小微权力在法治轨道上运行。把握不正之风和腐败互为表里、同根同源特征,进一步健全风腐同查同治工作机制。分析一些落马干部的经历,由风及腐、风腐一体的特征鲜明。不正之风滋生、掩藏腐败,腐败行为助长、加剧不正之风,甚至催生新的作风问题。以问题导向循着“病症”找“病灶”,从风腐易发环节查找作风纪律”通病”“行业病”“地方病”,既“由风查腐”,深挖不正之风背后的请托办事、利益输送等腐败问题,又“由腐纠风”,细查腐败背后的享乐奢靡等作
11、风问题。做深做实做细市县巡察和纪委监委日常监督,在实践中拓展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工作,从具体人、具体事着手,将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同时用好技术手段,打造基层公权力大数据监督平台,畅通群众监督渠道,以数字赋能基层管理、治理。推动群众诉求由“层层转”变为“码上办”,对群众“揪心事”“烦心事”跟进督办,对重点线索提级处置,把群众“指尖”上的监督转化为“心尖”上的满意。人民群众关心的痛点在哪儿,正风肃纪反腐的焦点就在哪儿。当前,党纪学习教育正在深入开展。党员干部要以此为契机,戴上“望远镜”看民需,把好“显微镜”找问题,继续深入惩治侵害群众利益的“微腐败”和不正之风,让人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田玉珏来源: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