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途径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途径分析.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途径分析【摘 要】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逐渐积淀而来的,其中凝练着丰富物质成就、深厚思想内涵。我国教育一直都是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而语文课程具备工具性、人文性的双重特点,教师在面向高中生开展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学生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高尚审美情趣、丰富文化底蕴积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蕴含着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教师需要围绕具体教学内容,将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进行深度融合,从而顺利实现上述教学、育人目标。【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高中语文;教学融入在高中教育阶段,语文是一门基础的人文学科,强调以核心素养为本
2、,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学生对不同地区及民族的文化建立深度理解,拓展自身的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基于“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核心素养要求,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需要有意识地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如此就能进一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发展,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持续优化语文教学质量。一、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的重要意义(一)高效实现教学目标高中是学生学习生涯的重要转折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优化教学手段,积极创新教学思路,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参与学习活动中。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练着中华文明精华,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独树一帜,其中包括刚健有为的人文精神、崇德尚群的伦理规范、协和万邦的天下意识等。在课堂教学中围绕具体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一是可以让语文课堂的知识内容丰富起来,激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索的兴趣,更高效地实现语文教学目标。二是有助于更好地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感悟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妙细微、博大精深,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二)拓展学生文化视野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人文性、综合性学科,由于其特殊的属性,在开展语文教学时一定要合理地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语文即生活,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要
4、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进行语文学习,通过长期系统化学习加深对世界的认识,使学生的文化视野得到拓展。所以教师在选择授课内容时,通常会聚焦点与面,立足于全局视角,对教材中蕴含的文化元素、文化内涵展开深入挖掘,目的在于拓展文化的深度與广度,在此基础上始终以大语文观为导向,将教学内容与政治、经济、民间艺术等要素进行有机整合,带领学生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以此驱动学生日后身体力行地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三)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由中华文明演化而成,是民族特质、风貌的集中反映,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让教学内容丰富起来,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5、,逐步实现人文素养发展。另外,语文课堂教学有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还能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使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在课堂上主动配合教师,轻松实现知识内化,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教师在实际教学阶段应当深刻认识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特点,除了传授学生教材知识,还需要带领学生进行阅读赏析,让阅读教学更加高效,有效强化学生的阅读赏析能力与发现美的能力。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实践策略(一)挖掘教材,关联学生生活语文教材中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从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入手,对其中蕴含的文化元素展开深入挖掘,将学生的阅读兴趣最大程度地被激发出
6、来。就古代诗词文言而言,既可抒情也可言志,劝学中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师说中的“是故弟子有专攻,如是而已”这些均表达了古人的学习态度、读书方法,侧面反映出他们求学之勤。高中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转折期,这些文言文对学生可以起到一定的激励、价值引领作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当然,教师在挖掘教材时,一定要注意关联学生的实际生活,同时将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深刻内涵、文化价值揭示出来,接着引领学生多角度分析、体会,以此提升学生的文学赏析能力。以陈情表为例,全文以“孝”为核心,而当忠与孝发生冲突时,主人公李密则做出了先尽孝后尽忠的选择。这篇古文情真意切,尽管距离我们年代久远,依旧能够让学生内心激荡起层层
7、波浪。此时为了让学生的理解更深刻,教师可巧妙设置问题“你对李密至孝、至忠的做法有何理解,如果是你会作何抉择”,引导学生基于时代背景和自身真实经历全方位感悟忠孝及其内核,达到澄滤学生心灵的作用。(二)强化诵读,涵泳语言之美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文字体系,也是表现力最丰富最有韵味的人类语言,音、形、义让其散发出独特魅力,文字的巧妙组合仿佛跳动的音符,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应当引导学而思加强诵读,体验语言之美,考虑到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学生所获得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此时需要教师循循善诱,指导学生把握字音中的韵律性,使之切实感受到汉字的音乐美、文章的节奏美,让自己的审美体验丰富起来。以声声慢为例
8、,这是作者李清照的后期代表作,后人赋予“千古绝唱”的美称,作者通过文字组合营造出秋末四处凋敝的凄凉氛围,将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悲苦愁情抒发出来,该词的结构与手法均十分考究,特别是七组叠词的应用,下沉的语调走势,一字一句都透露出无比孤寂落寞的心绪。在进行诵读指导时,教师应当让学生注意韵味表达和节奏,在反复诵读中对词的整体形成初步感受,接着引导学生着重感受“怎一个愁字了得”,让学生领略语言的情感力量,使学生学会发现美、感受美,逐步对语言文字、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浓烈的热爱之情,在多维度思考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进一步强化思辨能力。再比如劝学,这篇古文主要是从个人修养、学习态度等视角展开论述
9、,为了增进学生对内涵的解读,建议拓展教学宽度,将韦编三绝、凿壁偷光等经典故事引入课堂,引导学生一边诵读一边思考“如何看待人生价值”“如何定义成功”,给予学生充足的辩证思考、观点表达的空间,如此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三)引入信息技术,加深传统文化领悟受到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变得丰富起来,如果将信息技术合理地引入课堂教学,势必要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创新,将优秀传统文化、语文知识以具象化和趣味性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进一步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促使语文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升。比如在清明节到来之际,教师可以以“愿以我血献后土,换得神州永太平”为主题组织系列学习活动,首先借助多媒
10、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展示“二十四节气歌”,让学生通过细致地观看这一纪录片,初步了解清明节的由来,以及自然内涵、人文内涵;组织诗词朗诵、主题征文、手抄报、短剧配音、手势舞等活动,通过多样化方式让清明习俗继续得到传承,引导学生用实际行动追思先人,对生命的哲学意义建立深刻理解;或者组织经典永流传活动,带领学生采取多种方式阅读古诗词,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古诗背诵大转盘”,教师点击鼠标则转盘转动,当转盘停止转动时,学生需要按照学号、座位、随机等顺序依次背诵对应的古诗词,这种活动方式受到学生的普遍喜爱,全场整齐诵读的场面非常震撼,不仅让古诗词内容深深印刻在学生脑海中,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诗境,认识优秀传统文化之
11、美。(四)开展实践活动,探寻传统文化价值语文源于生活,最终又会回归于生活,倘若要学生始终对优秀传统文化保持一种崇敬感、自豪感,教师必须依托语文课堂积极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参与的过程体验、感悟。在实践活动组织阶段,教师可以聚焦单元学习任务,举办诗歌朗诵、话剧表演的活动,比如以司马迁的述说为主线,分别设置万世师表孔圣人、千古美谈将相和、风云人物看楚汉等主题活动,将全体学生均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合理分工,做好前期準备工作之后有序进行课本剧的排练与演绎。课本剧演绎中适当穿插歌舞表演、经典诵读、书法绘画等,这样既实现了语文知识、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方式的创新,也可以赋予语文课堂温度和情怀,进一
12、步提升史记课程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获得不同以往的新颖学习体验。当然,语文实践活动的空间并非局限于教室,也需要适当地向课外延伸,教师可设置“优秀传统文化寻根”主题,推荐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乡土中国中国文化读本之类描写民俗风情的著作,接着围绕家乡的地名、饮食、族谱等文化展开深入调研;或者把握传统节日契机,调研节日相关的传统习俗,收集、整合、吟诵节日相关的诗歌,以此来增进对传统节日的了解,进一步强化爱国主义精神,时刻为了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学习、不懈奋斗。三、结束语综上所述,受到新课程改革的影响,高中语文课程越来越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教师应当深刻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在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时始终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围绕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采取多样化举措,围绕具体教学内容巧妙地进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使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探索产生浓厚的兴趣,不断优化语文教学实效,逐步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助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具体到教学实践中,建议教师通过挖掘教材、强化诵读、引入信息技术、开展实践活动等措施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同时注意控制传统文化的融入“度”,避免学生抓不住重点,着重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及学习习惯,在长期接触传统文化中树立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