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经典文化论文:儒家经典文化对中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调查分析与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家经典文化论文:儒家经典文化对中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调查分析与思考.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儒家经典文化论文:儒家经典文化对中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调查分析与思索摘要:本文系我校学生在对学生实施儒家经典文化素养教化后,面对学校部分师生、学生家长、社会人员,实行现场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杳,调查结果表明,老师、学生、家长、社会人员一样认为儒家经典文化教化对学生人格发展有主动影响,影响的程度及其学习的效果与学生的学习看法、学习基础、老师的讲授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关键词:儒家经典文化;人格发展;主动影响武汉市钟家村中学自2002年以来,通过校本课程、诵读竞赛、主题班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了儒家经典文化的教化。为了进一步探讨儒家经典文化教化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探尢我校儒家经典文化教化的策略。我校分别于2
2、010年5月和11月,面对学校部分师生、学生家长、社会人员,实行现场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杳,共发放310份调查问卷,回收308份,没有无效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老师、学生、家长、社会人员一样认为儒家经典文化教化对学生人格发展有主动影响,影响的程度及其学习的效果与学生的学习看法、学习基础、老师的讲授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现将调查结果汇报如卜丁一、学生因素(一)学生的学习爱好。在回收的120份学生问卷中,有54名学生认为儒家经典文化的学习很有意义,对自身的成长很有帮助,占调查学生总数的45.0%,30.的学生认为该学习对自身的成长有肯定的帮助,18.饯的学生把儒家经典文化仅当学校开设的一门课程,必需学习,
3、6.6%的学生认为儒家经典文化与学业考试无关,没有必要学习。学习爱好是影响学习活动效率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而深厚的学习爱好才会使学生产生主动的学习看法,推动其全副精神的去学习。儒家经典文化课程有别于其他的文化科目,它不是必修课,更谈不上中考学科,难免有学生会对其重视程度不够,提不起学习爱好。但从统计结果来看,我校学生中认为学习儒家经典文化很有意义或有肯定意义,情愿主动学习的人还是占到了大多数。这可能还是与我校所营造的儒家经典文化学习氛围较为深厚有关。(二)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儒家经典文化的学习途径和方法较多,而我校学生的学习方法较为单一。9晚的学生认同系统的校本培训是重要的学习途径之一。其次是
4、语文、历史等课程的学习,课外阅读则排在第三位,选择通过家庭教化和其他途径来学习儒家经典文化的学生只占不到10系统的校本培训与语文、历史等课程的学习、课外阅读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而这三者与家庭教化和其他途径之间的差异极显著(p0.01)o家庭教化理应成为学习儒家经典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而我校的学生之所以认同率较低,这可能与学生的家庭环境有关。我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农夫工子女,多来自偏远的乡村,经济条件较差,物资、精神生活都相对贫乏。家庭教化也相对滞后。而网络或电视广播媒体的中的“百家讲坛”等节目原本也是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我校学生的视野不够开阔以及受到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使
5、得学习途径较为单一,干脆影响了学习的效果,从而制约了学生人格的发展。(三)学生的学习基础。在本次调查中,79.1%的学生从儒家经典文化中读懂了信、义、孝、礼,而智、忠、恕、仁则没有得到学生太多的认同。这与学生的自身学习基础不无干脆关系。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差,因而在理解儒家经典文化的闻名言论也遇到了肯定的语言障碍。部分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语言基础较差导致其严峻的自卑心理,完全被动地依靠于老师为其疏通文意。在120名被调查的学生中,只有24人读过一部以上的儒家经典名著,而51.3舟的学生只能读懂一些零碎的片段。(四)学生的性格。正如前文中提到的我校的大部分学生系农夫工子女,他们随父母进城后,普遍
6、感到城乡生活的巨大反差。又加上常常变换居住地,生活的不稳定以及缺乏关爱和沟通,往往简单产生自卑.,急躁,冷漠,戒备心理较强,对健康成长特别不利。调杳结果显示,儒家经典文化教化对于学生的心情稳定性、外向性、开放性有着较大的影响,而在随和性和谨慎性方面则影响不明显,且两者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二、老师因素老师自身的素养。俄罗斯的教化家乌干斯基曾经说过:“教化的力气只能从人格的活的力气中产生,任何规章制度都不能代替教化事业中老师人格的作用。”学生受教化的过程是一个人格完善的过程,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本身人格力气所施加的影响。而要充分发挥老师的人格力气,必需不断提高老师的自身素养。从发放的4
7、0份我校老师问卷来看,有近六成的老师对于儒家经典文化比较了解或不够了解,特别了解的人数只占统计老师人数的15机详细表现为阅读的儒家经典文化书籍较少,对于儒家代表人物的了解不够广泛且不够深刻(见图4)o我校先后已组织特地老师编写儒家经典文化的校本教材,而老师对于文本的熟识程度将干脆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从目前的校本课程的师生评课记录来看,老师的教学形式还比较单一,多以文本的解读和观看影片为主,建议后阶段加强反思,充分体现以生为本,在课堂上更多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地参加探讨,让学生讲授儒家经典故事,找到自己的思想上、行为上的差距。(二)老师的重视程度。儒家经典文化教化是本校的特色教化
8、之一,自列入校本课以来,我校特别重视该项教化,加大了宣扬的力度,系统地培育了一批中青年老师教授此课程。然而从老师问卷统计结果来看,我校老师对于儒家经典文化教化的看法不尽相同。一方面,40岁以上的中老年老师对儒家经典文化的教化较为赞同,而青年老师则对于开设校本课来系统学习认同率较低。大部分青年老师更倾向于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家庭教化或网络等其他形式来接受儒家经典文化的熏陶。而这一期望恰恰与我校学生认同的学习途径是南辕北辙的(见图5)。另一方面,理科老师比文科老师的重视程度略低(见图6),这可能与学科文化背景的影响有关。主科老师没有副科老师的认同率高,这也在肯定程度上反映出部分老师仍旧饱受“应试教化
9、”的毒害,“唯考试论”的观念在我校的老师队伍中仍旧普遍存在。(三)老师的教化方式。我校自2002年开展儒家经典文化教化以来,至今已有8年时间,在这长达8年的教化实践中,我校从事校本课程的老师大胆创新、团结协作,不拘泥于文本的传授,而是因材施教,在政教处、团委等部门的协作卜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诵读竞赛、开展主题班会、组织学生编写小报,自编自演的小品表演展示等等。但仍有一部分老师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中缺少适当的有效的指导方法,突出表现在运用教化方法策略贫乏,以说教来指导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养成教化资源没有科学合理利用,流于形式。使得学生停留于表面的理解,缺乏深层次的思索,更难以“内化”为自身
10、的行为规范。三、社会因素(一)家长的教化观念。从我校回收的100份家长问卷分析来看,虽然有53%的家长认为孩子应当先学做人后学做事,学习儒家经典文化很有意义,但在通过家庭教化来帮助学生学习儒家经典文化的认同率上却不足10%。可以看出家长不太重视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培育,尤其不关注学生的人格发展,认为孩子在校的人格发展就应当由老师负责,至于详细的教化形式、教化的策略亳不关切。对于人格发展有肯定问题的孩子,家长只注意结果,而不注意过程。甚至用较鲁莽的教化方式,其效果可想而知。其次家长偏重于学生的“学习”上智力的提高,对行为习惯的培育漠视。从学习的效果来看,约70%的家长认同孩子通过学习在心情稳定性、外
11、向性、随和性方面有所变更,谭慎性和开放性表现不明显。(一)社会环境。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产生了深远影响。当我们面对现代化所提出的时代要求时,不能不对儒家文化中和谐思想的合理性和本身所蕴涵的价值理念进行客观公正的分析和阐释,以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须要。从我们回收的48份社会人员的问卷分析来看,由于他们自身对于儒家经典文化的了解不深,阅读过的儒家经典思想也较少,因此在学生学习儒家经典文化的必要性方面72%的人选择了“多少学点总会对学生有帮助”,而认为学生很有必要学,对于学生做人很有帮助的仅占总数的6乳60%以上的人认为学
12、生通过学习能领悟到“信、礼、智、孝、仁”,而“恕、忠、义”的认同率相对较低。而就学生的人格发展而言,仅有货的人选择了学习后学生无任何变更,绝大多数人了解到我校学生在心情的稳定性上有所加强。整个社会对于儒家经典文化的学习还有所欠缺,学生在校外缺乏学习的空间,因此作为教化部门,作为一名教化工作者,我提倡全社会重视儒家经典文化,加大宣扬力度,搭建更多的沟通平台,同时每一位公民提高社会责任感,遇到中学生的不文明行为刚好制止,让我们的学生通过耳闻目睹、身体力行,在文明的土壤中强壮成长。四、总结与反思综观调查结果,老师的教化方法、家长的教化观念以及学校的课程设置都是影响学生人格发展的因素。此次师生、家长、社会人员均认为,儒家经典文化教化对学生人格发展有主动的影响,大部分学生能够将儒家文化中传承的精神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今后,我校应在如F几个方面加强措施探讨:(1)通过广播、板报、宣扬栏等形式,加强儒家经典文化教化的宣扬工作,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2)坚持对老师的儒家经典文化教化的系统培训;让每一位老师主动参加,并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儒家经典文化教化。(3)定期举办儒家经典文化的学习沟通活动,包括主题班会的展示、文艺节目的表演、听儒家文化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