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优秀读后心得10篇.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771334 上传时间:2022-03-02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4.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目送优秀读后心得10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目送优秀读后心得10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目送优秀读后心得10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目送优秀读后心得10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目送优秀读后心得10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目送优秀读后心得10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目送优秀读后心得10篇.doc(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送优秀读后心得10篇 目送优秀读后心得1今天有幸读了龙应台目送中的一段,这段文字意蕴深厚,我读后感悟万千。文字从送华安上小学开始娓娓叙述。华安上学时,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我与华安的视线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隔空交会。华安十六岁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机场送别等候护照检验时,我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即刻闪入一扇门,消失前却一次都没有回头一瞥。华安二十一岁上大学。同路时也不愿搭我的车,同车时他的世界也是一扇紧闭的门。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这些让文中的我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

2、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是啊,这一次次的目送,虽没有豪壮的言辞,却包含关切,极其触动我的心灵。字里行间透出的都是浓浓的父女母子之间最真挚的情感,是父母对儿女深深牵挂的万般不舍,是儿女对父母至真至纯爱恋的体现。别亦难,离更难。爱吾所爱,好好珍惜当下尚且拥有的爱,切莫待离别时来不及爱!目送优秀读后心得2有一本书,书名短小精悍,这是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这就是龙应台写的目送。目送中的七十三篇散文,有写父亲的逝世;有写母亲的苍老;有写儿子的离别;有写朋友的深深牵挂;有写作者

3、的失败和脆弱;有写作者的伤心和放手。写对儿子离别时的失落,也写了作者对时间的见解。在一篇名叫时间的散文中,十八岁的华飞和朋友去午夜狂欢。狂欢,聚集也是一种时间的集体仪式。小孩子们也曾有过一种测量时间的方法,在他们的卧室上挂一个一米高的量尺。每一年孩子的生日,让他们站在门沿背对着尺,把其高度用小刀刻下,于是,刻度一年一年的升高,时间也在一步一步的流逝。同样,在南美洲的家庭中,也会有测量时间的方法,二个大人和五个小孩,每一年的同一条,他们都会轮流拍大头照,以此来纪念时间的流逝。一杯热茶从热变冷是一段时间,一位老人从少年变老年是一段时间,一只钟转一圈也是一段时间。时间过的飞快,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难

4、道我们不应该珍惜这些宝贵的时间吗?在生活中,一些人虚度光阴,到觉悟的那一刻才明白时间的流逝,到那时候,却来不及了。时间不等人啊!同时,当我读到另一句话时,也充满了对时间的感悟。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世不断地在目送她的背影渐行渐远。“这句话也许说到了那些辛苦劳动父母的心中。看到这一句话,我感受到了作者的辛酸与无助,也只有真正的经历过,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啊。时间流逝,父母都在慢慢地死去,子女们会选择离开父母自己打拼,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身边的人和事都在渐渐得离自己远去。目送优秀读后心得3出自龙应台的一句话:“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

5、你对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中,作者的儿子在长大的过程中,用自己“坚毅”的心灵不断抵挡母亲的靠近,当作者的目光紧紧目送他远去,企盼他回头时,他却自顾自地离开了。也许是不孝顺,也许是听腻了,也许是厌恶母亲,也许是叛逆期我不喜欢这位儿子。他可曾知道,母亲为了他付出了多少,承担了多少的经济压力。母亲就为了让他回望一眼就这么难吗?也许是的。儿子还没长大,还不懂母亲的艰苦,母亲的目送让他觉得难堪,让他觉得是一种稚气未脱的表现。他以为自己已经长大,可以独立去面对一切的新事物。或许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他

6、将会对他的母亲越来越冷漠;或许随着岁月的流逝,他会破茧成蝶,成为一个孝顺的小伙子。在我抱怨作者儿子的同时,我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每周末返校的时候,也总会出现送别的情景,母亲那不厌其烦的嘱咐声一直在我耳边萦绕。每次都是这样,已经和母亲说再见了,母亲那些话还是会紧跟过来,我越嫌她唠叨,她就说得越大声,我已经走远了她还在说个不停,像蚊子的嗡嗡声一样,在耳边一直不停地响。不懂事的我总是“落荒而逃”,我仿佛感受到了母亲炽热的目光聚集在我身上,就像作者一般“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和作者一样等待着我消失前的回头一瞥,而我就像作者的儿子一样,一次也没回头,一次也没有我深深为自己的行为感到自责。我原

7、来一直都被包围在爱的目光中,而我却“身在福中不知福”,要是我回望该多好,这样我就可以看见母亲脸上绽放的灿烂的花朵。哦,原来有一种爱叫目送。目送优秀读后心得4总有这么一天,你发现自己长大;总有这么一天,你不再需要父母的帮忙。可总有这么一天,你发现自己在慢慢变老;总有这么一天,你又从你后代中发现你年轻时的影子。纵观全文,龙应台对母亲,对儿女的爱,流露在字里行间。对母亲,细致入微,纵使母亲失忆,可是,她依然想方设法令母亲开心。对儿女,关爱无微不至,成为儿女们坚强的后腰。岁月的冲刷,使她忘却了许多,改变了许多。从那一个厌恶母亲递过来的雨伞的十七岁年龄,到为自己十七岁的儿子递雨伞的母亲,不难看出从中的转

8、变。今日的龙应台,是以一个母亲的身份,对待日益变化的时代。第一章节的标题是”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一个人走的路,使我们学会忍受孤独、寂寞,独自行走,独自成长。父母的目送,在他们的目光中,是对儿女的爱,可是,却无法阻止儿女的远去。儿女们在这一条独自走的路上,终有一天,也会体会到父母的良苦用心。”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一句话,表现了天下父母们对儿女的深深切切的关爱。*中,龙应台送别儿女,送别父亲。送别儿女时,儿女们那一种无需帮

9、助的情形,似乎,和我们这一代人十分匹配。父母们为我们操心,时时刻刻关心我们,我们,似乎,大多人都觉得太烦,不理会自己的父母,认为他们多管闲事,鸡蛋里挑骨头。可是,从父母的角度呢?他们,无非就是想让我们过得好一些。但是,我们却误解一番好意。站在小路的这段的是父母,儿女们,渐渐消逝在小路拐弯。送别父亲时,已经长大,此时,流露出的是不舍。知道最后,在火葬场,在棺木前,对父亲的不舍,却已无法用言语告诉他,两人的距离,很近,也很远。这一刻,站在路口的是儿女,亲人,却渐渐消逝在拐弯。无论是儿女,还是家人,都保留有对彼此之间的那一份深厚的爱。无需表达,相互已知。不要让这一份爱珍藏太久,让父母知道,你爱着他(

10、她),这样,未来,至少不会后悔。目送优秀读后心得5目送是一本散文集共由七十三篇散文组成,是为一本情感性的文集。书中,作者写父亲的死亡、母亲的衰老和失智;写对父母的怜惜和体恤,写兄弟携手共行,儿子的离别,朋友的牵挂;写自己的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以及一个人的走路、赏树、观鸟、拍照、生活等。从牵着孩子幼小的手,到青春后期孩子与自己渐行渐远的背影;从陪着年迈母亲如带着女儿一般,思及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正如作者所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

11、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构成目送华章的部分,也就是写自己父母的那些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所包含的篇章,父母,是长辈,但是大家都明白老人即孩子的道理,过了一定年龄的父母,就是孩子,就是晚辈。文中无论是雨儿中所叙述的每天跟妈妈通一次电话、给妈妈耐心解释自己就是她的女儿、去看望妈妈陪她睡陪她聊天,带妈妈泡温泉、给妈妈拍照,还是明白里面记录的那张红色的的银行证明,墙壁上的大字报,还是散步里帮妈妈穿上最暖和的衣服、牵着妈妈的手进行的那场凌晨的散步等等,这一切,都是作者奉送给自己父母的浓浓的慈和孝。另一方面,作者通过目送中孩子上小学那天,看着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的背影,通过母亲节里儿子送给母亲的节日礼物

12、一段母亲对儿子一番冗长却极尽重复的关心的对话等,无一不体现着母亲对儿女那份倾其所有的关切之爱。*抒发的是一种不舍,却又不得不舍的心情。作者身为人子,身为人母,经历了大半辈子,回首往事,内心泛起点点涟漪。目送表达了对于生命,面对孩子的成长,父母的远去,最好的态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再多的遗憾和不舍都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且行且珍惜而已。读的过程总有想流泪,想立马拿起电话跟也已逐年老去的父母多说一些话的冲动,心中被不舍和无奈充斥着,更多还是愧从中来。我还未生儿育女,但父母却是一天天在衰老,他们虽尚没有作者笔下母亲的老年痴呆症状,却疾病缠身,身体每年况下,而我也没有作者笔下为年迈父母奉送

13、的点点滴滴的慈与孝。甚至曾几何时,也如母亲节中的儿子一般,不屑父母递过来的关心,对于过多关切的眼神和询问的话语总以不耐烦的神情挡回,超过5分钟的电话问候,就赶紧搬出工作事多等让他们无法对抗的理由来止住关爱。读完目送,从未去设想过亲情正在远去,熟悉的家若没了最亲的人是何感受,不懂珍惜、不知细细奉送和回报父母关爱的我,满心悔疚!论语有云,于父母的孝是唯其疾之忧;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就是说对于父母的孝顺不能只是养,要尊敬,要关心其疾病,病痛;而自身还要无危,无病,即子女不让父母担忧,让自己无病痛也是一种孝。如果说目送是父母眼底止不住的泪珠,那回望就是替他们拭去泪痕的双手;如果说目送是父母心底无声

14、的呜咽,那回望便是使他们释怀的安慰。回望永远是目送最好的回答,感恩永远是亲情的回报。以此,时刻提醒自己光阴短暂,趁离去的背影还未走得太远,时刻记得为人子女该尽的心力父母养我长大,我陪他们变老。目送优秀读后心得6团聚的时候,知道没有。只要一想到送人离开,离别就变得忧伤。朋友亲人离开得越远,越长,感情越深,离别越难。每次过节,回去看望自己的外婆,长长短短的一个月都呆在外婆身边。临行前,会有一个缓步的身影,会有一个祝福的身影在身后,笑望着招手,停步,努力地再多看几眼,好久才说出:“走吧,上小心”“知道了,回去吧。”很简单的话啊,从小时候看到现在,每次都会看到那么,那么认真,那么在意的表情。最近距离的

15、送别是送人离开世界吧-许多亲人围着中间的火炉,一句话不说,就那么看着,照片上还能清晰地看到她笑靥如花的样子。经历了一点,其实对“团聚简单,送别难”早已有所体会,但也渐渐明白,送别包含的快乐远大于团聚:送别后才会看清过去他(她)的关心,更重要的是,只有送别后才会有团聚。龙应台对送别的理解是加深的,“不必追”可能是追不到亦或是今世一定还能相逢。因此,虽然心头罩着不舍的忧伤,也只是“咖啡中固有的”,如傅雷说的,的消沉是人经历中的必然,学会面对它才更重要。一味的沉入送别之痛,只是体现其的依赖罢了。其实,送别也是一种快乐呵:因为对方对自己的祝福和自己对对方的都是出于希望啊。脑海中还是能想起自己怀着紧张的

16、情绪步入考场时,姐姐叫住自己说的那些鼓励话,能如夏天银杏由绿渐转浅黄的轻巧,神奇地减轻紧张。即使当天姐姐也要离开,我也不曾悄悄流泪:因泪是奢侈品,怎能让它在送别时泛滥?别后的生活虽多一份牵挂,也是清水,洗清楚聚时忽略的点滴感情。我(被)送别过很多次,从一开始感到的落寞到后来悟出的好处;从一开始的害怕到后来的镇定面对;从一开始的忧虑到后来的期待送别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末节,也是开端。现在的我能说,送别是快乐的初始,亦是破茧时阳光下透明双翅震颤的几缕轻柔,是绸帕上包裹的落花,美丽的忧伤。目送优秀读后心得7以前断断续续读过一些龙应台的短文和语录,知道她是台湾人,做过台湾的文化部长。偶尔看到家里一本目送

17、,好像是儿子的老师推荐儿子读的,于是取来读读。也许是和作者年龄相仿的缘故,这一读,引起了一点小共鸣,于是断断续续坚持读完了。读完每章每节,然后整体回顾,这是我读书的习惯。这一回顾,有几点感触,记录如下。全书三个部分,1、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2、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3、满山遍野茶树开花。第一部分,主要讲自己上有老,下有小,自己有事业,三者如何兼顾,一路前行。第二部分,主要讲自己的游学生活,日常生活,其中的感悟。第三部分,主要讲父亲的晚年生活,以及为人儿女,怎样送别父亲最后一程。全书溢满温婉之气,柔情蜜意,雍容,恬淡,而又有挥之不去的无奈和哀伤,是真实人生的真实记录。诚如古人言:上为

18、父母,中为己身,下为儿女,做得清方了平生事;立上等品,为中等事,享下等福,守得定才是安乐窝。做儿女的,必须为父母养老送终,陪父母走完人生最后一程,方是尽到本分;为父母的,把儿女育到自立,即当放手,交还社会,不可把他(她)当作私有财产,方可心态平和,少些烦恼;至于自己,须得尽量安身立命,尽量独立自主,不要有依靠儿女之念想,虽显无奈,但可得很多意外之喜。人生就是:目送儿女渐渐地,渐渐地离开自己,远去,远去,头也不回。无奈。目送父母渐渐地,渐渐地,老去,老去,怎么也拉他不住。悲哀。目送优秀读后心得8这本书是在18年的10月份买的,同时买的还有追风筝的人,追风筝的人买回来的一个月之内就已经读完了,这本

19、书一直拖到19年才开始看,读完大概用了两周的时间。至于当时搁置的原因,可能当时对小说更感兴趣,可能当时不喜欢这种里面带有插图的书,也可能当时追风筝的人看完之后太令人难受.总之就是一直拖到了19年4月份才开始,至于开始的原因,可能是受到了身边朋友的影响吧。可能跟读书时的环境以及自己的读书时的状态有关,有些地方可能就是走马观花的过了,年纪大了,读完记住的东西很少,今天决定写读后感,发现竟然没有太多能写出来的内容,只能挑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写了。整本书是由一篇一篇的故事构成的,这一点我很喜欢,读起来不会觉得太累,很快就结束一个故事,当然这也可能是我什么都没有记住的原因。作者在书中写到了父亲逝世,母亲老

20、去,儿子成长,兄弟重逢和朋友亲人的离散牵挂,写的大多是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也正是这些小事让人感动。从作者目送儿子上学写到目送儿子长到十七岁,开始嫌自己的母亲像个没见过世面小孩,也从父亲目送自己上学写到自己目送父亲永远的离开。“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用背影默默的告诉你:不必追。”满山遍野茶树开花,这一部分主要写作者关于自己父亲逝世和母亲年老的一些感受,感觉这一部分是全书中最令人感动的地方,也是目送的最后“一程”了吧,每一小节都是以电话通话的方式开头的,从作者与父亲母亲相处的点点滴滴

21、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于父亲离去的不舍和伤痛。目送优秀读后心得9“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我看着他瘦小的身影消失在门里。”对于一个母亲来说,每天接送我上学,目送我离开都是一种幸福,她会久久地伫立在那里,凝望着你,即使你没有再回头望她一眼,即使你留给她的只是背影,她也毫不在乎,那是不可替代的爱与牵挂。“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不必追。它道出里多

22、少人的心声呢?想想自己的父母,是否他们也会有这样的滋味呢?虽不必追,又能隐忍多少对孩子的牵绊呢?从小到大,经历了多少次的目送,虽然有些时候会不耐烦,但每一次流露的都是无声的爱。作者对自己孩子的目送,等待着孩子的回头一瞥“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在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虽然孩子没有回头看一眼父母,但他们也不会喊住孩子。所谓父母,就是那些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在这个世上,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没有人能够代替的。他们从来不向我们抱怨,也不要求我们回报什么。见了这么多人,他们是唯一心甘情愿为我们付出一切的人。所以,当我们在父母的目光下渐行渐远时,不要忘记回应他

23、们,哪怕是回头一瞥,他们也就满足。每个亲人给予我们的爱,我们只能享受这一次,虽长久,却也短暂。错过就是错过,不再拥有,懂得每个亲人对我们的付出,不要等到失去时才追悔莫及。目送优秀读后心得10在这个暑假里我选择阅读了龙应台的目送。这本书之前已呆在家里的书架上了,只是一直没有机会去读,终于在这个暑假,我拆开了本书的包装,翻开去阅读。初次见到这本书时是在一个书店。当时我被这本书的作者以及封面所吸引了龙应台,这个作者的名字我很少听说也很少触及。其次,这本书的配图是一个女人推着自行车,车上坐着一个孩子,给人一种年代的沧桑感。旁边有一行配字这样写道:跨三代人共读的人生之书。初次印象便是老少皆宜的读物。全书

24、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开篇目送了。目送即是书名,也是开篇的名字。这一篇也大概描述了作者的儿子华安,儿时、少年、青年时几个与作者离别的场景。儿子开始松开母亲的手学会独立,这也是所有孩子普遍的成长轨迹,也许你看到这里会产生一些共鸣吧。每一次与儿子离别的场景都是历历在目,其中也凸显出来儿子成长的变化。从他不断回头到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得音乐,儿子与作者之间的交流开始减少了。好像越走越远时,作者也开始慢慢懂得了一些。之后作者与父亲之间的一些事也开始让我内心有很多触动。父亲曾经倒车的身影变成了坐在轮椅上残疾的身躯。最终,作者赴火葬场送了父亲最后一程,也是作者对父亲的最后一次目送。这时,作者也开始领悟了: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秘密告诉你,不用追在读这本书时,我曾多次想起朱自清的一篇*背影,但其中似乎有些不同,这需要我去慢慢地解读了。目送写了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情等等,每一次的目送好似我们生活的真实写照,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要好好珍惜身边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文秘知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