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马逸文言文阅读答案.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778560 上传时间:2022-03-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5.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子马逸文言文阅读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孔子马逸文言文阅读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孔子马逸文言文阅读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孔子马逸文言文阅读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孔子马逸文言文阅读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孔子马逸文言文阅读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子马逸文言文阅读答案.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孔子马逸文言文阅读答案 孔子马逸文言文阅读答案孔子行道而息,马逸,食人之稼。野人取其马。子贡请往说之,毕辞,野人不听。有鄙人始事孔子者,曰:“请往说之。”因谓野人曰:“子不耕于东海,吾不耕于西海也。吾马何得不食子之禾?”其野人大说相谓曰:“说亦皆如此其辩也!独如向之人?”解马而与之。说如此其无方也而犹行,外物岂可必哉?君子之自行也,敬人而不必见敬,爱人而不必见爱。敬爱人者,己也;见敬爱者,人也。君子必在己者,不必在人者也。必在己,无不遇矣。【注释】逸逃跑 野人居于野的人,农夫 取:扣留 鄙人:鄙陋之人,此指仆人【参考译文】孔子走(累了)在路上休息,马逃脱了束缚,吃了别人的庄稼,农民把马牵去了。

2、子贡(以能言善辩著称)请求去说服那农民,什么话都说了,那农民不听他的。有个刚刚跟随孔子学习的粗俗的人,说:“请让我去说服他。”接着对农民说:“您不是在东海种地,我不是在西海种地,我的马怎么可能会不吃你的庄稼呢?” 那农民很开心,对他说:“说话就要这样明白了当,怎么能像刚刚那个人那样!”解开马的缰绳就给了他。说服如此的不讲方略竟也能成功,外物怎么可能随心呢?君子只管按照自己的准则去做,敬人而不必要求人家敬己,爱人而不必要求人家爱己。敬爱别人,那是自己的事;被人家敬爱,那是人家的事。君子只决定自己的行为,不可能决定别人的反映。自己该做的都做到了,就不会没有机遇。【阅读训练】1.解释(1)行:走 (

3、2)道:道路 (3)逸:逃跑 (4)食:吃(5)取:牵去 (6)请:请求 (7)说:说服 (8)鄙:粗俗的(9)说:同“悦”,高兴 (10)方:方法2.翻译(1)解马而与之。解开马的缰绳就给了他。(2)君子必在己者,不必在人者也。君子只决定自己的行为,不可能决定别人的反映。3.野人归还马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的话来回答)?选文意在说明什么?说亦皆如此其辩也!独如向之人?说话也有艺术,只有以对方能接受的事实,讲清道理,才能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意见阅读理解古诗鉴赏技巧题型方法鉴赏技巧型的题目就是在试题中明确要求考生对诗歌的某一表达技巧进行识别、鉴赏。该类题目考查的重点往往不在于辨识作品运用了哪些技巧,

4、而在于分析、评述作者运用这些表达技巧所产生的表达作用和效果。即要求在解答时要将该种表达技巧与诗歌中具体诗句结合起来鉴赏。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诗人情感的?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变体: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变体:诗中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景物的?答题步骤:(1)亮出观点,即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要明确);(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要具体);(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有什么表达效果(要具体)。答题套路:这首诗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技巧,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或: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某某)思

5、想感情。语文阅读理解方法技巧1从适宜的角度作答紧扣题意,选用恰当的句式,从适宜的角度作答。怎么问就怎么答,使“答”与“问”有直接的关联性。有时在原文摘取的句子中有答案所需的内容,但不能从命题者所“问”的角度作答,如果直接使用会使回答不到位,甚至答非所问。因此,一定要紧扣题目的要求,将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排列组合,使之成为与命题提问角度相契合的答案。2语言表述力求精练这对于受字数限制的表述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对于高度概括的题目,当我们筛选整合好文中的相关信息之后,要把具体、形象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的语言;对于解释、阐述、评价性的题目,我们可删去描述性的修饰语、较长的限制语,或合并同类项,或改字缩词,或使用指代词,使语言的表述高度浓缩,以符合题目的要求。3答案*回归原文1.采摘阅读理解材料中的原文、关键词语或语句(诸如抓住议论句、抒情句和特殊修辞句、文段中的关键形容词和动词)。2.提炼筛选主要的,剔除次要的。即先用自己的话或材料中的语句来概括归纳,再加以合并浓缩,留下重点语句。注意:(1)注意审阅读理解题,领会出题者意图,围绕题目要求作答,防止答非所问。(2)辨识文体,根据文体知识作答;答题应有条理、书写规范。(3)遇到开放性或谈看法感受的题目必须结合*的中心意旨(中心论点)来发散,可适当摘录文中重点语句回答,并尽量结合实际感受、引用的相关名言警句或美文精练概括。文言文阅读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资格考试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