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职方员外郎苏君墓志铭文言文阅读答案.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779209 上传时间:2022-03-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5.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赠职方员外郎苏君墓志铭文言文阅读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赠职方员外郎苏君墓志铭文言文阅读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赠职方员外郎苏君墓志铭文言文阅读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赠职方员外郎苏君墓志铭文言文阅读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赠职方员外郎苏君墓志铭文言文阅读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赠职方员外郎苏君墓志铭文言文阅读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赠职方员外郎苏君墓志铭文言文阅读答案.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赠职方员外郎苏君墓志铭文言文阅读答案 赠职方员外郎苏君墓志铭文言文阅读答案熙宁元年春,余之同年友赵郡苏轼自蜀以书至京师,谓余曰:“轼之大父行甚高,而不为世用,故不能自见于天下。然古之人亦不必皆能自见,而卒有传于后者,以世有发明之者耳。故轼之先人尝疏其事,盖将属铭于子,而不幸不得就其志。轼何敢废焉?子其为我铭之。”余为之记其说曰:君讳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其先盖赵郡栾城人也。曾大父钅斤,大父?,父杲,三世皆不仕,而行义闻于乡里。?生于唐季,而卒于周显德之间,尝以事至成都,遇道士异之,屏人谓曰:“吾术能变化百物,将以授子。”祜辞不愿。道士笑曰:“是果有以过人矣。”而杲始以好施显名。君读书务知大义

2、,为诗务达其志而已,诗多至千余篇。为人疏达自信,持之以谦,轻财好施,急人之病,孜孜若不及。岁凶,卖田以赈其邻里乡党,至熟,人将偿之,君辞不受,以是至数破其业,危于饥寒,然未尝以为悔,而好施益甚。遇人无疏密,一与之,倾尽无疑碍。或欺而侮之,君亦不变,人莫测其意也。李顺叛,攻眉州,君居围中守御。会其父病没,君治丧执礼尽哀,退慰安其母,皆不失所宜。庆历初,诏州县立学取士,士争欲执事学中,君独戒其子孙退避,人皆服其行。蜀自五代之乱,学者衰少,又安其乡里,皆不愿出仕。君独教其子涣受学,所以成就之者甚备。至涣以进士起家,蜀人荣之,意始大变,皆喜受学。及其后,眉之学者至千余人,盖自苏氏始。君之季子洵,壮犹不

3、知书,君亦不强之,谓人曰:“是非忧其不学者也。”既而洵果奋发力学,与其子轼、辙皆以文学名天下,为学者所宗。盖虽不用于世,而见于家、称于乡里者如此,是不可以无传也已。君始以子恩为大理评事,后累赠尚书职方员外郎,享年七十有五,庆历五年五月十一日终于家。阅读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页是(3分)A.故不能自见于天下见:显露B.故轼之先人尝疏其事疏:注解C.屏人谓曰屏:使退避D.为学者所宗宗:推崇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而不为世用不足为外人道也B.子其为我铭之其皆出于此乎C.盖虽不用于世,而见于家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D.君始以子恩为大理评事相如

4、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3.根据文本,从不同角度概括说明苏序是怎样的人。(3分)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遇人无疏密,一与之,倾尽无疑碍。(4分)(2)君独教其子涣受学,所以成就之者甚备。(3分)(3)君之季子洵,壮犹不知书,君亦不强之。(3分)阅读答案1.B(疏:整理、记录)2.C(A.被/对B.可要/大概C.都表示转折D.因为/把)3.乐善好施重视教育待人谦和达观自信(共3分。每点1分,答对任意三点即可)4.(1)他待人不分亲疏,全都帮助他们,尽自己所能没有迟疑。(共4分。“疏密”“与”“疑碍”及语意通顺各1分)(2)唯独苏君让他的孩子接受教育,用来培养造

5、就儿子的方法非常完备。(共3分。“成就”“甚备”及语意通顺各1分)(3)苏君的小儿子苏洵,到了壮年还不知道要读书,苏君也不强求他的儿子。(共3分。“季子”“强”及语意通顺各1分)阅读题的答题技巧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作用:贯穿全文,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条理清楚、层次清晰、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倒叙: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的可读性、(3)插叙作用: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记叙文中穿插议论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画龙点睛阅读理解常考修辞作用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文言文阅读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资格考试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