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感动中国吴天一事迹心得感悟【五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感动中国吴天一事迹心得感悟【五篇】.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22感动中国吴天一事迹心得感悟【五篇】 2022感动中国吴天一事迹心得1上世纪80年代,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和玻利维亚高原所先后邀请吴天一去美国从事研究工作,被吴天一拒绝。他说,“我的一生要奉献于青藏高原。”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_年,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当时,吴天一已经75岁高龄,又是桃李满天下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却坚持要去灾区参与救援工作。他的同事和家人担心他的安危,百般劝阻,但他说,“这是世界最高海拔地区的地震,我们要以共产党员的精神战胜高原地震灾害”,带领医疗队前往灾区。在灾区,他往返于各个救治点之间指导抢救高原病患者,在医疗点为后辈们讲解高原病防治救援知识,在临时居住点宣传
2、科普防病知识。震后,他又将这些宝贵的高原医学救援经验加以总结,分享给了国际各方。吴天一今年已是86岁高龄,依旧凭借着饱满的热情和求知的精神,在青藏高原继续进行高原医学研究工作。_年末,吴天一高原医学一书出版发行。这本历时4年,共340万字的著作,凝结了吴天一60多年来在高原医学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思想,该书从语言学、人类学、考古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多个角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高原医学的理论与实践,为高原医学领域的后续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指引,同时也对高原卫生保障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_年6月29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
3、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七一勋章”获得者吴天一颁授勋章。 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吴天一院士曾经说过,“我一生只做一件事高原医学研究。”60多年来,他深深扎根于青藏高原,将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高原医学的研究工作之中。从一名普通医生,到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始终保持着为民服务的初心、矢志报国的理想、求实进取的追求和甘于奉献的品格。在漫长艰辛的奋斗历程中,他用脚丈量大地,用心服务人民,用科学报答祖国,用最真实的经历和最昂扬的精神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展现了一名高级知识分子赤诚的家国情怀,诠释了一名医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的职业精神。吴天一坚守着高原医学研究的阵
4、地,矢志不渝地探索科学与真理,将高原医学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一生只做一件事,却将这一件事做到极致。他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职业精神,为年轻一辈树立了榜样。正如吴天一的学生和同事、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副院长王晋所说,“看着吴天一院士日复一日从不停歇地工作,无怨无悔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确实鼓舞和激励着我们,我们作为吴天一院士的学生,第二代乃至第三代,一定会以吴天一院士作为榜样,争做科技强国的奉献者,崇高思想品格的践行者,将不断地在科学技术历程中砥砺前进,吴天一院士的科学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2022感动中国吴天一事迹心得2_年,全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青藏铁路的建设工作正式开始,吴天一当
5、仁不让地担任了铁道部高原医学专家组组长、青藏铁路建设高原病防治首席专家等职务,为保障铁路建设者们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踏上了新的征途。青藏铁路建设过程中,健康保障领域遭遇的最大困难有两项:第一,高寒缺氧的环境对建设人员的生命和健康构成了巨大威胁;第二,铁路建设的周期长、人员多,所需的科普和医疗的保障范围非常广,而很多施工人员文化程度有限,又来自平原地区,对高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认知不多。为此,年逾六旬的吴天一不顾个人安全,多次亲临施工现场指导健康保障工作。他结合青藏高原特殊的环境气候、地理等因素,建立健全了卫生保障措施和急救方案,指导建起了40多座供氧站和25个高压氧舱站,提出了“三高三低”的急救
6、措施,有针对性地研发了有关药物。通过这些工作,他们成功地将急性高原病的发病率从青藏公路建设时期的10%左右下降到了1%以下。另外,吴天一还将高原病的自我判断方法写成科普手册,撰写了高原保健手册、高原疾病预防手册。他每年抽出一定的时间深入铁路建设前线,走入职工的宿舍和食堂,将科普手册交给工人,同时用简单易懂的口头语为工人们普及高原疾病防治知识,告诉他们怎么识别高原病,怎么判定高原病,碰到高原病的时候应该怎么办,还手把手地演示急救措施。青藏铁路的建设历时5年,期间10余万人参与建设,无一人因高原病死亡,建设者们对吴天一充满感激,称他为铁路建设中的“保护神”。青藏铁路建设完成后,前国际高山医学会主席
7、John B. West教授受邀来到铁路沿线,进行了为期5天的考察访问。考察访问结束后,John B. West教授对青藏铁路建设过程中高原医学发挥的健康保障作用大为赞许,将之称为国际高原医学史上的“奇迹”。2022感动中国吴天一事迹心得3吴天一是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原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高原医学事业的开拓者。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扎根祖国艰苦边远地区,投身高原医学研究50余年,提出高原病防治的国际标准,开创“藏族适应生理学”研究,诊疗救治了上万名藏族群众。青藏铁路建设期间,吴天一院士主持制定一系列高原病防治措施和急救方案,创造了铁路建设工人无一例因高原病致死的奇迹,被称为“生命的保
8、护神”。80多岁高龄仍带着心脏起搏器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开展科研工作。“吴天一院士是新中国第一代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学毕业之后到现在60多年,一直工作在青藏高原,推动了我国高原医学从无到有、由弱变强。”青海省卫生健康委一级巡视员李晓东介绍,20世纪50年代末,吴天一院士和他的妻子响应党的号召,来到高原建设青海,新中国成立之后,全国各地建设大军来到青海,吴天一院士发现这些建设者都有不同程度的高原不适症,特别是心慌、头疼、胸闷等高原反应,痛苦不堪,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作为一名医生的他,当时下了一个决心,要攻克高原病,守护高原人民和高原建设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当时高原病在我国医学研究领域尚
9、属空白,在超过半个世纪的高原医学研究的生涯中,不畏艰险、严谨治学的求学精神,使吴天一院士成为了一名真正的高原人。”李晓东深情回忆。扎根在青藏高原投身高原医学研究,除了坚定和坚守之外,李晓东认为,正是因为吴天一院士为民服务的初心,矢志报国的理想,求实进取的追求和甘于奉献的品格。在漫长艰辛的奋斗历程中,他用脚丈量大地,用心服务人民,用科学报答祖国,用最真实的经历和最昂扬的精神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展现了一名高级知识分子赤诚的家国情怀,诠释了一名医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职业精神。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副院长王晋是吴天一院士的学生。他表示,高原医学研究的核心就是人类如
10、何适应高原低氧环境,吴天一院士带领的科研团队,充分利用世界上最优越的高原缺氧天然试验场所这一难得的地理优势,常年投身科学研究,60多年来不断推动高原医学取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他说,吴天一院士对我们这一代乃至下一代人的成长都起到了积极的榜样作用。我们最应该学习的,是他对高原医学研究的执着和坚守,毕生致力于科学研究、矢志不渝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初心和使命。就像吴天一院士所说,年轻一辈生在伟大的时代、伟大的国度,拥有伟大的使命和许多建功立业的机会,更应该珍惜这些机会,投身于伟大的事业中。2022感动中国吴天一事迹心得41958年,年仅23岁的吴天一和妻子响应国家号召来到高原建设青海。
11、当时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大军来到青海,吴天一发现这些建设者都不同程度有心慌、头疼、胸闷等高原反应,有的甚至因此献出了生命。作为一名内科军医,吴天一迫切地想要医治好这些身体有病痛的高原建设者。然而,高原病当时在我国医学研究领域还尚属空白,吴天一摸着石头过河,经过长期研究,认为这是一种高寒低氧环境的特发性疾病。但是具体的发病原因以及相关应对之策还需进一步研究。这一研究,就是60多年。“守护好高原人民和高原建设者的生命健康是吴天一的初心,也是他一生的价值追求,正如他所言:我一生只做一件事,高原医学研究。”青海省卫生健康委一级巡视员李晓东在宣讲会上说。据李晓东介绍,在超过半个世纪的高原医学研究生涯中
12、,吴天一院士常年与高山、冰川、雪地、草地为伴。“60多年来,他不仅走遍了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还在安第斯山、落基山、天山、帕米尔和喜马拉雅等地进行了长期的综合考察和探索”。1979年至1992年,吴天一主持了历时10余年、覆盖10万人的高原病大调查,到过青海、西藏、四川、甘肃等地的大部分高海拔乡镇牧村。每到一个地方,吴天一就问哪里的海拔最高。在他看来,高原医学研究必须要去高、偏、远的地方,不落下一户一人,才能准确掌握疾病分布和患病因素。1982年,吴天一在进行高原病大调查时发生了一次非常严重的车祸。当时他乘坐的吉普车行至橡皮山时,因山体陡峻、路面湿滑,吉普车发生侧翻,跌落近300米,他和司机血
13、流满面,幸而大难不死。“作为高原医学人,没有献身精神,哪能获取一线科研资料?”事后吴天一回忆说。在开创和发展我国高原医学事业的过程中,吴天一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全身14处骨折,40多岁双眼患上严重的白内障,耳朵鼓膜被击穿,年事渐高后,心脏还装了起搏器。60多年来,吴天一院士及其科研团队推动我国高原医学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他所创建的慢性高原病量化诊断标准,被国际高山医学协会作为国际标准,并命名为“青海标准”,于_年在国际上统一应用,为高原病防治作出了突出贡献。这也是首个以我国地点命名的国际诊断标准。今年已经86岁的吴天一坦言:“现在我年纪大了,主要责任是带好我的团队,培养好年轻的接班人”。王
14、晋说,吴天一院士常常勉励他们“时代在召唤、祖国在召唤、青海人民正展开双臂欢迎你,你的事业就在这里,走进大地,走进生活,你就一定会成功”。“走进大地,走进生活”是吴天一高原医学研究的真实写照。在进行高原病普查的时候,他骑着马,赶着驮满仪器的牦牛,饿了吃点牧民的青稞糌粑或自带的干粮,晚上同牧民一起睡在摄氏零下三十多度的帐篷里,深夜点着酥油灯整理数据资料过去,由于文化差异,牧民们忌讳抽血化验,吴天一穿戴上毡帽、皮袄、马靴,地道的藏语一出口,牧民就亲热地拉他坐进了帐篷。“吴天一院士正是以他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职业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年轻一辈。就像院士所说,年轻一辈生在伟大的时代、伟大的国度,拥
15、有伟大的使命和许多建功立业的机会,更应该珍惜这些机会,投身于伟大的事业中。”王晋说。2022感动中国吴天一事迹心得51935年,吴天一生于新疆。1950年,作为新中国第一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一员,吴天一进入中国医科大学军一期学习。当时,中国医科大学正为抗美援朝培养军医,吴天一即隶属于该校的军一期。在校期间,吴天一成绩优异。军一期的学生需要修习38门考试课程,吴天一有27门课程获得了满分。毕业后,吴天一先是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新疆工作。不久之后,他和妻子一同响应党中央号召,前往青藏高原,和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一起,投入到建设青海的伟大事业中。初至青海,他就发现身边的同志们都有不同程度的高原不适症,心慌、
16、头痛、胸闷等症状频繁发生,甚至有人因此献出生命。作为一名医生,年轻的吴天一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守护高原人民和高原建设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一定要攻克“高原病”!当时,中国的“高原病”领域还处于空白状态,吴天一和他的同事们面对的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处境。青海的建设刚刚开始,各方面的条件都很不足,他们的工作条件也很艰苦。为了收集到第一手的实地考察资料和临床资料,他几乎全年都在第一线开展工作,从高山到冰川,从雪原到草地,双脚踏过了青藏高原的大部分高海拔地区,与生活、工作在高原各处的人们深入接触。而这一做,就是60多年。除了工作条件的艰苦,他还要面临生命的危险。在高原上的60多年里,他曾多次遭遇车祸,
17、全身有14处发生过骨折,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他的耳鼓膜曾被击穿,40多岁时就得了白内障。但这些危险和困难,全都吓不倒他。1990年,年已55岁的吴天一组织了国内第一支国际阿尼玛卿山医学学术登山队,用45天时间,在海拔5000米和5620米的位置建立了高山实验室,这个实验室使他们获得了大量人在特高海拔低氧环境下的生理和急性高山病的宝贵资料。除此之外,他还曾到安第斯山、洛矶山、天山、帕米尔和喜马拉雅山等地进行长期探索和综合考察。60多年里,吴天一从昔日的青年医生,变成了如今的耄耋老者。他将自己的大半辈子都献给了低氧生理和高原医学研究,成为了一名真正的“高原人”。凭借着大无畏的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18、吴天一和他带领的科研团队在高原医学领域屡立功劳,使中国的高原医学研究走到了世界前列。他是我国报告高原肺水肿、成人高原性心脏病、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第一人,创建了我国首个高原医学专业研究机构青海高原医学研究所。通过对青藏高原上各型急、慢性高原病进行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和临床学的系统研究,吴天一及其团队建立了一套慢性高山病量化诊断标准。该标准先后通过三次国际专家组讨论,最终被国际高山医学协会定为国际标准,命名为“青海标准”,于_年在国际上统一应用,这是首个以我国地点命名的国际诊断标准,为全世界高原病防治作出了突出贡献,并于_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除此之外,在高原低氧适应生理学研究领域,吴天一也作出了突出贡献。通过对青藏高原世居藏族和移居汉族在不同海拔(_、3000、4000、5000米)的高原现场和模拟高原低压舱内进行静息和运动负荷下的对比,吴天一从整体、器官、细胞和分子多个层面展开研究,开拓了“藏族适应生理学”研究,提出了藏族已获得“最佳高原适应性”的论点,为人类低氧适应建立起一个理想的生物学模式,引起国际高度关注,并于_年获得香港何梁何利奖。迄今为止,吴天一共主持和参与国家重点、重大科研项目、省部级课题数十个,在国际权威性学术刊物和国家级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250多篇,获国家及省部级以上科技奖19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