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说明文阅读答案.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871908 上传时间:2022-04-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5.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河说明文阅读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黄河说明文阅读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黄河说明文阅读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黄河说明文阅读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黄河说明文阅读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黄河说明文阅读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河说明文阅读答案.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黄河说明文阅读答案 黄河说明文阅读答案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名川。她从巴颜喀拉山北麓起步,接纳千溪百川,一路浩浩荡荡,奔腾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注入浩瀚的大海,全长5465公里,流域面积75万多平方公里,像一条金色的巨龙,昂首横卧在我国北部辽阔的大地上。在古代,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是很优越的。那时,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气地肥沃,到处是青山绿野,植物种类繁多,为原始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殷代以后黄河中下游流域成为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经济发展、人口繁衍较快,政治、文化也比较先进。因此,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相传中华

2、民族的始祖黄帝出生在黄河中游,他和他的族系主要活动的区域也在黄河中游。后来建立夏、商、周王朝的都是他的后裔。他们自称“华”(或“夏”),聚居在中原地区,人们认为“中原”位居四方之中,所以后世又称其为“中华”。后来,“中华”又成了整个中国的代称。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创建基业的地方)之一。在新石器时代中期,黄帝族就已开始使用彩陶。从河南混池仰韶村、西安半坡村等地发掘的古文化址中,可以见到大约5000年前即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人们使用的简陋的木、石农具、木结构房屋,储粮的窖穴,还有各式各样的陶器,其中带有人面、鱼、鹿等图案的彩陶相当精美,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和艺术才能的

3、高超。这种文化被称为“仰韶文化”或“彩陶文化”。我国历史上七大古都中的安阳、西安、洛阳和开封,都在黄河流域。以古都长安为中心的唐代文化,曾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影响着世界各国,尤其是亚洲邻国的文化。黄河,以丰富的乳汁,哺育了中华民族,而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她的身旁辛勤劳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黄河,不愧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文化的发源地。1、第段中划线的语句说明了黄河的什么特点?(3分)答:2、用简明的语言表述黄河流域之所以能为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的原因。(3分)答:3、*第段举“仰韶文化”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3分)答:4、*第段开头的“相传”和第段第一句的“之一”能否省略?为什么?(

4、3分)答:5、*为什么用“摇篮”比喻黄河?(3分)答:参考答案:1、气势雄伟,流程漫长,流域广大。2自然环境优越,有利人类生存。3是为了说明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4、不能省略。因为“相传”表示所述的内容*于传说,不是确实有据的;“之一”则表示还有别的发祥地,黄河流域不是唯一的。5、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或:是我国文化的发源地。意思相近均可)做阅读理解题的几个好方法做阅读题目时,有些散文或其他文体的*,我们读一遍可能理解不上去,对主题把握的不是很到位,也就是说可能理解偏了主题,影响做题正确率,怎么办呢?在读*时,要抓住几个重要的位置读,然后理解阅读*。一是

5、标题,看看是什么意思;二是作者,了解作者背景;三是第一段和最后一段,这是理解*的重点段落,读懂这两段能更好地理解一篇*讲的是什么主题;四是读懂各段第一句和最后一句,这个往往是中心句,总结了一段的中心思想,对做题也很有帮助。以上几个方法不一定针对所有*都适用,但却是做语文阅读的好方法,也是快速理解一篇阅读*大意的最快捷有效的办法。当然,要想真正把题目做对,还需要研读细节,了解出题意图,掌握一些常用的答题术语,会用一些套话答题,这样做语文阅读才能更加如鱼得水。阅读叙述方式题型方法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_某些交代。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阅读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资格考试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