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阿Q正传》读书感悟.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875917 上传时间:2022-04-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7.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说《阿Q正传》读书感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说《阿Q正传》读书感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说《阿Q正传》读书感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小说《阿Q正传》读书感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小说《阿Q正传》读书感悟.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说《阿Q正传》读书感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说《阿Q正传》读书感悟.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说阿Q正传读书感悟 小说阿Q正传读书感悟1阿Q正传读完了,阿Q的形象便印在我的心中。鲁迅先生在*中所要表达的思想也或多或少进入了我的脑中。阿Q是一个被那个时代所抛弃的人,他既高傲却又卑贱。被别人打时,自我安慰想:“是儿子打老子。” 阿Q的自我精神疗法可谓世间第一。同时,他却又瞧不起自认为比自己还低贱的人-王胡、小D-阿Q是悲哀的。阿Q并不懒惰,他靠自己的劳动获得食物;阿Q也有梦想,他想有一个女人,有一个家;阿Q想有名声、有地位,但他在别人的心中永远是卑贱、微不足道。有人说阿Q有反抗精神,因为城里人闹革命的时候,阿Q也十分自觉的去参加。有人觉得想阿Q,拿阿Q的行为去对号入座。有人说阿Q是个封建

2、思想的集合体,应该被时代所抛弃。有人觉得自己象阿Q,又拿阿Q的行为去对号入座。这就是当时人们的想法,鲁迅先生的*深刻的.揭示了这一点,他写的阿Q是成功的,他也是成功的。我们已经远离了鲁迅的那个年代,阿Q精神的“代入法”似乎依然可行。一个胆小的人受到了别人的欺辱,口上虽然不敢说,但心中一定是愤愤不平,早将那人骂的狗血喷头、体无完肤了。一位机关内的干部受到了上级的批评,心中也一定是敢怒不敢言, 心中想:“总有一天,你“下”了,老子“上”了,栽到我手里-”心中如是想着,便多了一分慰籍。阿Q的“造反有理”似乎也在现今盛行。某某学生,看到老师吸烟,而自己却受到了老师的管制不准吸烟,便觉得这个社会不公平!

3、不平等!一些成天泡在迪吧、网吧的瘾君子,以颓废为美?!“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这样的社会不如隐于其中!”可笑却又顽固的阿Q精神依然存在,在少年人中-我们看一本书,总是想从书中获取点什么,收获固然令人欣喜。但是,享受看书的乐趣,才是更加重要的。小说阿Q正传读书感悟2阅读了鲁迅先生的小说阿Q正传,我深深为阿Q感到悲哀,他可以说得上是个彻头彻尾卑微到尘埃里的小人物,但造成阿Q这个小人物悲惨命运的就是那个麻木不仁的时代。阿Q是一个被那个时代所遗忘和抛弃的人,他表面的高傲却更凸显出自己内心的卑贱。被别人打时,他因胆小怕事和无还手之力而自我安慰道:“是儿子打老子”多么可悲又可笑!因不愿面对现实而自我

4、欺骗的精神胜利法,维系着数百万奴隶们的心理平衡,支撑着他们卑微地活下去。而阿Q只不过是他们中的一个典型代表罢了。阿Q也有梦想,他想有一个女人,她不想断子绝孙,他和常人一样有七情六欲,他觉得他喜欢吴妈,于是跪下向吴妈告白,只是那句“我和你困觉,我和你困觉”。让人觉得似乎只有调戏和耍流氓的成分,而这场恋爱悲剧完完全全剥夺了阿Q靠自己劳动养活自己的所有权利,同时也剥夺了人性,将阿Q逼迫到了偷窃的道路上。阿Q还曾想过革命,但他自己也不清楚什么是革命,想要觉醒也不知道什么是觉醒,最后成为了可悲的.替死鬼,成为了人们口中的谈资,眼中的笑料。多么可悲又可笑的“大团圆”。革命兜兜转转又回到起点,人们仍旧不懂什

5、么是革命,只顾兴致勃勃看阿Q送去杀头,群众们的眼睛比狼的眼睛更可怕。那是阿Q从未见过的更可怕的眼睛,他们又钝又锋利,似乎连成一气,咬着他的灵魂。阿Q想喊救命”却叫不出,两眼发黑再也没能醒来。阿Q死了,死在冰冷的屠刀下,死在锋利的眼睛里,死在封建的思想中。所谓的“大团圆”实质上却是一场吃人的盛宴。阿Q,一个悲哀、可笑、卑微到尘埃里的小人物,他一生的悲剧如一面明镜,映射出了一个黑暗封建的社会,那些封建害人的思想和一群麻木不仁的看客,同时也引起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深思和反省。小说阿Q正传读书感悟3“阿Q”这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是鲁迅笔下的经典人物。而“阿Q精神”也是无人不知。阿Q正传中的阿Q是一个受人

6、欺负、若小的穷光蛋,而提到阿Q精神我想大家最先想到的也是“阿Q精神”最具代表性、最精华的部分“精神胜利法”。俗话说:精神食粮。我想这也许就是支撑阿Q活到被枪毙那一刻的唯一的大堤,很难想象当这道大堤被冲垮后阿Q会是什么结果。文中的阿Q将这“精神食粮”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当有人打他而他无力对抗时,他总是说“这是儿子打老子”,而当他实在出不了气时,便会自己打自己几巴掌,心想:这是我在打别人。然后他便像一个真正的胜利者,昂首阔步、心满意足。还有一些小细节,如文中阿Q曾说:“见过杀头吗?好看!”和最后阿Q被处死时,人们觉得好看,都不难看出当时人们的麻木心里。鲁迅先生就是要表现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下,革

7、命党人为革命、为民主虽然不惧怕抛头颅、洒热血,却不能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与理解,愚昧的人们却在他们牺牲时看热闹。这一方面反映了当时人们在腐败的清政府几百年的统治下思想受到的禁锢和麻木不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人们不知道辛亥革命的真正意义,只是见谁得势就听谁的罢了。阿Q精神也是当时人们思想的反映。“阿Q精神”固然是不可取的,但这并不能说明它没有一点可取之处。如果我们从正面看它,会发现他还是有一点有点的:其实有些时候,有些事情是应该看开些的,是需要精神胜利法来解压的,当然阿Q的不思进取是不可学的,他每次都是好了伤疤忘了疼。而新时代的人有时是需要自我嘲讽,精神胜利的,然而过后要知耻后勇。

8、如果我们为一点小事而郁郁寡欢、心急成病是得不偿失的。读过阿Q正传后,我再一次重温了那段历史,并放眼未来。真的,向有句话所说的:“历史是一个人终生终世的眼睛。”小说阿Q正传读书感悟4我看过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虽只是粗略地看了一遍,对主人公阿Q却留有很深的印象。阿Q的“精神胜利法”,可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种阿Q精神就是一种心理平衡的扭曲形态。阿Q经常到处惹麻烦,总被别人打,但他并不伤心沮丧,并没有感受到失败的痛苦。被打之后,总是笑着说:“儿子打老子”,然后很快地将这件事忘记。一般来说,不管有钱没钱,都要到酒店去喝几口酒,下次还不改,仍是被打。有一次他又招惹上了一个人,那人叫王胡,王胡打了

9、他之后说:“这不是儿子是打老子,是人打处生。”阿Q连连答应,可是王胡一走,他又说儿子打老子了。这种精神胜利法倒也好处不少,整天笑口常开。但是他的.处理方法不对,不应该将事忘记,而是应该记住,不去再做类似的事了,这样,偶尔用用这种方法,也其乐无穷。阿Q被比他厉害的人打过之后,不服气。这时候,若过来的比他弱小的人,那就倒霉了,那个人就要被阿Q好好欺负一番了。那次被那个假洋鬼子打了一下,不快活。正好一个小尼姑过来了,阿Q就将她打了一顿解气。那个小尼姑气愤地跑了,骂他,他反倒哈哈大笑。这样阿Q就获得了心理上的平衡,尝到了胜利的喜悦。像阿Q这样的人,现在也有,特别是欺负弱者这一行为,在学生中是常见的。但是,阿Q这样与那时候的背景有很大的关系,是时代创造了阿Q,是时代造就了“精神胜利法”,是时代扭曲了人的心理。鲁迅的这本书,真实的反应了那个时代人民的生活,阿Q的悲剧想必是千千万万人的结局吧。难怪鲁迅先生要“弃医学文”来矫正国人“扭曲的平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学生作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